二、 道源

關燈
伏羲畫卦,宣造化之秘;女娲補天,揭取坎填離之妙,然皆有象而無文。

    至修養之說,着于文字者,始于廣成之語黃帝。

    《莊子·在宥篇》曰:“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

    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

    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

    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複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卧,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汝)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将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長生。

    慎女内,閉女外,多知為敗。

    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來,吾語女。

    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

    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餘将去女,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

    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缗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此道家養生之要素,長生久視之玄樞也。

    篇中最綮肯處,乃“守一處和”四字,即心息相依之工夫也。

    金丹之學,即濫觞于此。

    學者心息相依,則神氣合而陰陽和,靜寂而入于窈冥,是為坤藏,為至陰。

    然我既返純坤○,則虛空中之純乾,必相感而來,恍惚相逢,時至神知。

    丹書所謂:“鉛生癸後,一陽來複”,是為至陽,為大明。

    “陰陽有藏”者,藏心息于玄竅也。

    “抱神以靜”者,神息相依,而漸入靜定也。

    “昏昏默默”者,依久入于虛無,混沌之鄉也。

    “守一”者,守此真一之炁以結道胎也。

    “處和”者,水火相當,真炁沖和,周身酥軟酣暢似醉也。

    丹法以我虛寂,感彼乾陽真炁,日積月聚,凝而為丹,總以天地無涯之元炁,育我色身及法身,久之氣化,易形成仙矣。

    此中無勞、無搖、無見、無聞、無知,皆為養神安息之要旨。

    神定而後氣回,氣回而後丹結,故養神為玄養之嚆矢,返還之前驅也。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曰入,曰遂,曰藏,曰守,皆示火候之妙,而總之以“處和”。

    其曰“入無窮之門”、“而遊無極之野”,與天地合其常德,則大定真空之象也。

    其曰“物将自壯”、“彼其物無窮”、“彼其物無極”,則示藥物之玄微也。

    此三“物”字,即“守其一”之“一”字,即指先天真乙之炁而言也。

    靜以存之,動以采之,累積長久,身心俱化,形神俱妙,而道集于我躬,人盡死而我獨存矣。

     此篇妙文,語雖短,而藥物、火候、真土、采取、溫養之功,長生久視之理,罔不兼赅。

    明·陸西星着《南華副墨》謂:“看千卷丹書,不如讀《在宥》一段”,洵屬知音。

    廣成子或曰即道祖之化身也。

    然猶淺略釋者,黃帝至空同而見廣成,是黃帝自大定真空,而自見法性身也。

    法性至廣至大,三種世間(即正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依之建立,故雲廣成。

    此本源自性,人人具足,隻因妄想纏着,情見染污,不能證得。

    若我人法空,情識盡時,真如法性,依然現前,十方圓明,朗然大覺,如雲開日出相似。

    此黃帝必到空同,始見廣成之密旨也。

    《永嘉證道歌》雲:“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内外。

    ”紫陽真人雲:“妙覺圓光,映徹表裡,包裹六極,無有遐迩”。

    妙正真人雲:“心與佛,等虛空,空中之物妙難窮。

    碧海光涵輝萬道,青山色霁聳千峰。

    休摸索,莫施功,無形無象會絕蹤。

    真如妙相原非相,六通解慧亦非通。

    塵塵起處物物現,刹刹隐處心心空。

    認得摩尼一粒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