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下卷

關燈
人之論哉? 觀 夫人起得身來,終日營營,絕不知此心去向,或有知存者,又多用強制,強制則反傷其心。

    《陰符經》雲:"火生于木,禍發必克。

    "者此也。

    人心至活而神,當平其性,順其機以養之,不令一毫放逸,一毫勉強,一毫間斷,始可謂之養心之法矣!孔子所謂“止于至善”,老子之“似或存”,釋之“觀自在”。

     蓋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機在目。

    目用在内而心即随之在内,故目觀自在。

    觀者,反觀也;自在者,心自在也。

    人若反觀久之,不但心在而心竟定矣!神氣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其妙有不可盡言者。

    《心經》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

    " 今夫日落室内,此暗不知從何而來,及點起燈時,此暗不知何處去了。

    要知燈無逐暗之理,暗無畏燈之情,此有彼無,毫不費力。

    燈明可以喻“覺照”,暗可以喻“無明”。

     應觀過去諸法恍惚如夢,現在諸法迅速如電,未來諸法黑暗如漆。

    又觀世間一切有為之法須臾變壞,曆劫以來受過無限苦惱,宜速遠離。

    行住坐卧皆應止觀雙行。

    止是“寂靜”,觀是“惺惺”。

     或曰:"如何是明心?"曰:"虛心是明心,四相俱無,萬法皆空。

    ""如何是見性?"曰:"率性是見性,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 白鬓老人曰:孟子雲"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可見人之一心易放難收,學問吃緊處在此,功夫下手處亦在此。

    若能刻刻回光返照,小則見性明心,大則成佛作祖,了心經謂觀心得道,并非虛語。

    www.taoismcn.com 存養 “存養”二字原不相離。

    若不能存,養個什麼?存其心便是養性。

    未發要存養,已發要省察,私意要克治,克治畢又要存養,三者遞相為用,一刻不可間斷。

     存心非是用力把持,隻要清心寡欲便是存心。

    須知此心覺即來,不覺即去。

    必如之何而後能常覺,常不去乎?隻在熟之而已。

    嘗見養山禽,非家中物也,隻為養的熟了,放之亦不肯去。

    況心是我心中故物,養之果熟,豈尚有肯去之理乎? 朱子曰:"涵養本原之功,誠易間斷。

    然才覺斷,便是接續處,隻要常自提撕,分寸積累将去,久之自然接續,打成一片耳。

    " 精氣神得其所養而長者生,失其所養而消者死。

    試察一日之間,得其所養而長者幾何?失其所養而消者幾何?則生死可以自知,而無用蔔為度也。

    學道之功要一日密似一日,一時密似一時,久之自熟與道合一矣! 白鬓老人曰:人能反觀則神氣全歸于内矣。

    神氣既歸于内焉有不卻病延年之理乎?邱祖語錄中,諄諄以此引人入道,其如不遵不信何?存養功夫難得熟,熟則打成一片,在儒謂之即心即理,在釋謂之即心即佛,在仙謂之與道合真。

    世之半途而廢者,總為心生,心生功有間斷,西遊記到九十七八回才敢說猿熟馬馴,籲!熟豈易言乎? 戒 夫人自有生以來至于今日,皆以情欲用事,習染已深,一旦求得清淨,事非容易,故必以持戒為先。

     持戒者須淨修三業,三業為何?身、口、意是也。

    不殺、不盜、不淫是淨修身業;無妄語、無绮語、無兩舌、無惡口是淨修口業;除貪、除瞋、除邪念是淨修意業。

     視聽言動如顔子之四勿,是持戒之至也;克伐怨欲如原憲之不行,是持戒之粗也。

    子謂:"君子有三戒。

    "蓋謂君子常存戒慎之心,一生不為血氣所使也。

     又曰:"君子有九思。

    "蓋謂君子之心常惺惺,不用持戒而自無不戒也,《楞嚴經》曰:"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 白鬓老人曰:淨修三業,是禅門之戒,四勿九思,是儒門之戒,初學之人不得不刻刻尊行,到家之人不得不椿椿掃卻。

     定 定性書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

    "與其是内而非外,不若内外之兩忘也。

    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尚何應物之為累哉?心本欲定,不能定者,念實累之矣!若止念存心,無所以亂此心者而心自定矣。

     雲門曰:"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脈住,四禅滅盡,入乎大定。

    "須知定中之道有三焉:一曰天生定,謂本性寂然原自不動;二曰修成定,謂涵養純粹,自性澄澈;三曰宇泰定,謂虛心順理,行所無事。

     莊子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

    "古之得道者以恬淡養智,智生而無以知為也,将睡猶未睡,世事無所知,身心寂不動,便是三昧時,在因謂之“止觀”,在果謂之“定慧”。

     白鬓老人曰:兩忘即顔子之坐忘也,能到兩忘,何愁不定? 慧 《語》曰:"人心如水。

    澄清之可照須眉,但一桡之天地易位。

    "須知慧中之道有三:一曰人空慧,謂了悟無生、無我、無人;二曰法空慧,謂了褚陰諸法,緣假非實;三曰空空慧,謂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初修定者忽發神通,或知宿命過去之事,或知異日未來之事,或得他心智,辯才無礙。

    此無他,我儒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者,此也。

     學道至此,多有貪着世間名利恭敬,俱屬有漏,神氣因不能固,多緻屍解,須急棄之,有漏之法虛妄故也。

    《道德經》雲:"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 白鬓老人曰:水澄可鑒須眉,心澄可了生死,澄到無我無人處,便是生死不相關之地。

    鬼神窺不破之機,故曰:"極樂世界" 誠 一部中庸,皆言“誠”也。

    擇善固執,求誠之事也;參、贊、位、育,至誠之功也。

    至誠之謂聖,天道也;存誠之謂賢,人道也。

    法天始能成人,盡人可以合天,故曰:及其成功一也。

     天之道惟誠,故能生萬物;帝王之道惟誠,故能化萬民;聖賢之道惟誠,可以備萬善。

    慎獨緻曲,是日用間求誠最緊要的功夫。

    至誠可以動天地而格鬼神。

     盈天地間,無處不見鬼神。

    人雖不見鬼神,未嘗不見天地。

    夫鬼神者天地之靈,天地者鬼神之迹。

    君子畏天命即所以畏鬼神也。

    世之人敢為不善者,隻畏人知,不畏天知。

    畏人知者僞也,小人也。

    畏天知者誠也,君子也。

     白鬓老人曰:儒家去盡虛僞,則為至誠,至誠者,聖人也。

    道家煉盡陰私,則為純陽,純陽者,真人也。

    殊不知誠即真也。

    真即誠也。

    昔人雲:"天下無二道,至人無兩心,"誠哉是言! 孝 孝也者,百行之本,萬善之源也。

    立身行道終身之孝也,服勞奉養一時之孝也。

     古語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一舉足、一開口、一動念不敢忘父母,無辱身喪心羞親之失,可謂孝矣!"我嘗曰:天地全而生之,人全而歸之,一舉足、一開口、一動念不敢違天地,無辱身喪心逆理之失,可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