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下卷

關燈
耳!真精髓、真命脈,曷嘗容易知哉!人若真知,必肯真行,其不肯真行者,仍是假知。

     行 知、行,原是合一之功。

    常常保得知在,便是能行,若一刻不行,便是一刻昏了。

    君子以身體道,凡身之所在即道之所在。

    是故行有行功,立有立功,坐有坐功,睡有睡功,随在無念,随在是功。

    凡有行不來底,隻是知不真,知理果真,自然樂于循理,故曰:"學不厭者知也。

    "若見理未真而勉強果行者,意氣能有幾何?至于意盡氣弛,自當行不去了。

     時當晚夕,此君子晏息之時也,随當收斂神室,抱一弗離,故無世情纏繞,亦無玄妙道理,乍同死人,始可謂大休歇。

    至于夢寝無颠倒,而後見主敬之功。

    迨至來朝,此君子日新之時,也随當蚤起,日求其所未至。

    有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志,積日成月,積月成歲,不論三年五載,而學不至于聖人者,未知有也。

    瞬存息養,功無間斷于俄頃,日就月将,學有緝熙于光明。

     或問:"天理如何全?"曰:"必得時時存養。

    "又問:"人欲如何淨?"曰:"隻是日日消磨。

    "人皆有良知良能,然良知貴緻,良能貴充,緻而充之,在于勤學好問而已矣。

     吾人真性靈而最神,念動即飛,不見其形。

    若欲留之,須察其宗。

    機常在目,宅安于心,心常清靜,神水歸根,久生至寶,漸漸充盈,周流上下,遍體生春,練己純熟,對境忘情,采取靈藥,用陽制陰,養成聖胎,号曰"真人"。

     白鬓老人曰:常常保得住,知便是行。

    此一語非透重關者,不能道破,至論晏息日新,瞬存息養,日就月将,天理必時時存養,人欲當日日消磨,尤為十二時中忘不得之注腳。

     言 聖賢言語都是實事,依而行之,可以修己,可以治人。

    凡看書必要要看通徹,體認在自己身上,才有得力處。

    大學下手功夫,全在「格物緻知」。

    看佛經一藏不如玩《心經》一卷;玩《心經》一卷不如解「觀自在」三字。

    《道德經》五千言,其要全再"虛心實腹"四字。

     凡人之患,在好言人之是非;學道之患,在好執己是。

    予嘗自警曰:"先年所學多知多能,近日所作,或詩或文,檢點起來都是心病,今急要去。

    默而搜尋,天下治亂付諸罔聞,人間是非置之不論,憨憨傻傻,兀兀騰騰,萬物無有,三際皆空,塵緣斷盡,神氣歸根,大道已了,何必尋人?言言實踐,句句相應,來日有限,切莫因循。

    言行相顧,聖人稱其君子;予能言而行不逮,聖人譏其為朽木、為糞土。

    " 或曰:"子,儒者每引佛語,何也?"曰:"今之儒者名利熏心,專格虛文以幹祿位,偶有厭世離塵者出乎其間,不思明德新民是何物?知止能得是何事?往往悖儒而求仙佛,不知吾儒之所謂聖,即玄釋之所謂仙佛也。

    予若以佛老之語為異而不言,彼必以予未知伊之妙,彼且争立門戶各建旗鼓,紛紛纭纭未有已時也。

    " 白鬓老人曰:每見世人觀書如市中馳馬,大段落尚不能分明,而何敢叩其精細乎?何敢望其領悟乎?古人雲:"書讀千遍,其意方見。

    籲!一味匆忙,雖涉獵五車何益? 省察 省察者,省察我之心。

    一日十二時,幾個時在内,幾個時在外?如是之人自有得力處。

     昔有陳烈自察其心,用黑白二色豆以記之,起一善念取一白豆置于盤中,起一惡念,取一黑豆置于盤中。

    初則黑豆多,繼則黑白相半,久則白豆多于黑豆,又久則純是白豆無一黑豆,又久則白豆亦無。

    如此拙法,亦有可取者也。

     省察即是覺照,克治即是改過,存養即是主敬。

    大道雖無修無證,塵情要日消日磨。

    人隻一個心,要在内者是誰底心?忽然走在外邊又是誰底心?察得分明,而後可以進修。

     省察要細心,克治要果決,存養要寬裕:此三樣功夫日日要用,至于無功可用則成矣!或謂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此在上智,容或有之,不敢謂人皆可能也。

     白鬓老人曰:此三樣功夫,即聖門口訣,有志希賢希聖者,勿忽! 敬 本性靈光無有生滅,亦無增減,雖锢蔽日久,靈光一耀,可以滅千惡而生萬善。

    但保得靈光常在,與聖人何殊?或問:"如何保得靈光常在?"曰:"必也敬乎!惟敬則保得靈光常在。

    " 戒慎恐懼固是敬,兢兢業業亦是敬。

    敬則不生妄想,不随昏住。

    允矣存心之要,修己之法乎。

    自古聖人以此傳心,今夫人正衣冠,淨思慮,自然生敬。

    敬隻是主一,主一則自無邪僻矣。

     心者,身之主也。

    敬者,心之至也。

    今夫入廟而生敬者,為有神像在上耳,卻不思自己身中有個真真底鬼神在裡面,慢不知敬,獨何欤?程明道曰:"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隻此是學。

    " 程伊川曰:"周先生說一者無欲也。

    尋常人如何便是無欲?隻在敬字上步步捱去執持得定,隻如此下手用功,時時惺惺,莫令昏昧,一二日便可見效。

    " 規矩,方圓之至也;準繩,平直之至也;人而左規矩、右準繩,人之至也。

    規矩準繩者禮也,禮以敬為本。

    國無禮則盜賊起而喪其國;身無禮則情欲勝而喪其身。

     白鬓老人曰:朱子解敬字,謂主一,毋适褚事能主一,則心專而神住,遊思妄念,自不能起。

    道家謂之抱元守一,禅家謂之不二法門。

     克治 聖人有言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夫損者,損過以就中也,損末以還本也。

    損人欲而還天理也。

     凡去私欲必先克己,克己如克敵,必先知敵之所在而後可以進兵,直搗其穴而焚其巢,使無遺類,才得太平。

     自治宜嚴,如農夫之去草,必先去其根而後無複生之患;省察如縛賊一時不可放松,克治如殺賊必須一刀兩段。

    攻人欲者必如此而後成功。

     克治者去其所本無也,須知本來自無,非克治而後無也。

    存養者保其所本有者,須知本來固有,非存養而始有也。

     白鬓老人曰:初進步入必得如此克治,如此加工,方是真學道底人,将來可望其成,否則悠悠忽忽,朝勤暮惰,雖到老來,亦是途中漢耳。

     止 《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

    行其庭,不見其人。

    "人心之所不能靜者,皆欲牽之也。

    夫人一身皆動,惟背不動。

    一身皆有欲,惟背無欲。

    故文王教人當「止心于背,」不獲其身者,忘我也。

    忘我則生欲之根絕矣,是靜而止也;不見其人者,是忘人也,忘人則可欲之事泯矣,是動而止也。

    試思民止邦囗,鳥止邱隅,夫物各有當止之所也。

    而況于人心乎?程子曰:"人心必有止,無止則随物是聽,何所往而不妄也。

    止有二義:一是安住于此而不遷也;一是斷絕乎是而不複也,二義相須,入道之方也。

     白鬓老人曰:不獲其身,是無我。

    不見其人,是無人。

    可以見文王當日已有無我、無人之指趣,豈必待佛入中國而後有無我、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