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氣
凡人之氣前升後降,真人之氣後生前降。
氣之有出有入謂之凡息,不出不入謂之真息。
蓋凡息既停而真息自動,息之所以停者,非強閉之不出也,乃虛極靜笃,心愈定而氣愈微耳。
其法:行住坐卧攝心歸靜,未來不想,既往不思,久之神與氣會,情與境忘,神凝氣結,隻有一息腹中旋轉,不出不入,名曰“胎息”。
此息既生,牢守虛靜,練精化氣,通透三關,灌注三宮,是謂“真橐龠、真鼎爐、真火候”也。
《翠虛篇》雲:"昔遇真師傳口訣,隻要凝神入氣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氣之初,所禀父母精氣而成者,乃吾人各具之太極也。
真人神依于息,深入于本穴之中,綿綿若存,無少間斷,故得“專氣緻柔”之妙,而能觀其複也。
太上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人得天地之氣以生,呼吸者,橐鑰之機。
真息者,呼吸之氣也。
然此真息為受氣之蒂,生氣之原。
呼吸升降,互相疊推,與陰陽相應,刻漏相準,故曰:"周天息數微微數,玉漏寒聲滴滴符。
" 或問:"以真息為火,亦有說乎?"曰:"非以真息為火也。
火,人神也,息,乃火之橐鑰也。
蓋橐鑰綿綿不絕,即真人之息以踵也。
"故曰:"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住天然。
" 夫人之一身總是一氣之周流,氣通則快,氣塞則病,故手舞足蹈以養其氣血。
此法不拘時候,得便就行,必要專心閉息,則神氣充滿而氣易流通。
仍要怒目切齒,則嚴密武毅而邪念自無。
行此數次,而後靜坐,最能除妄消病。
此一段功夫大有益處,不可忽諸。
白鬓老人曰:仙家秘而不傳者隻一命功。
所謂命者何?氣是也。
此篇既指出"不出不入謂之真息,"又說出"凡息既停,而真息自動。
"蓋凡息者,人生的一聲,口鼻通氣。
所謂後天之氣也。
後天之氣既通,必得乳食之養,少加蒙蓋則死矣。
先天之炁則不然,一任母腹之十月,胞衣之包裹,終不能死,其何故也?既此篇所謂腹中旋轉不出不入是也。
修煉之人,攝情歸性,日久功深,返本還元如嬰兒在母腹中一般。
世之所死者,不過口鼻無氣耳。
今活時,口鼻已經無氣,又死個什麼?世之不信仙道者,皆因未明其理,未見其人耳。
精 真人練精化氣,凡人氣化為精。
古人比之為‘汞’,謂其最易走失也,喻之以‘龍’謂其最難降服也。
學道者固守而不失焉,名曰:“築基”。
神與炁精常欲去,人但留得住,使之不去,可以長生。
魏伯陽曰:"凡說抽鉛填汞,實是還精補腦。
" 或問:"學道之人多患夢遺,練睡固難,服藥不效,如之何則可?"曰:"轉牽白牛,則不走矣!" 又問:"人言玄牝立則真精固,玄牝如何立?"曰:"谷神不死則立矣!"問:"谷神如何不死?"曰:"無欲靜極,則不死矣。
" 嘗入元帝廟,見龜蛇盤糾。
夫玄帝,天神也,而居北辰,人神獨無所居乎?維天之所在,紫微居其所而不動,天之極立焉,造化所由生也;維人之所在,黃庭立其所而不遷,人之極立焉,性命之所由固也。
故善養者将神火精水凝在一處,猶如龜蛇盤繞混成一塊,再不間離,久之靜極生動,真火熏蒸,金精吐豔,沖關透頂,灌注上下,此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也。
白鬓老人曰:無欲靜極則谷神不死,谷神不死則玄牝立矣。
玄牝立則真精固,真精固則永無走失之患。
可見夢遺之病,皆從色心未退而起。
人真能堪破色魔,一心清淨,則龍不難降,汞不妄走矣。
若功夫未到之人,偶有遺失之病,須用牽轉白牛之法,其法不拘布帛,做一小兜,将外腎兜起,栓在腰後褲帶之上,此病自免無須服藥也。
教 道是個無言底聖人;聖人是個有言底道。
雖曰有言,不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非強其所難知難能也。
古之教人者,便是教以聖人之道。
《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
"是訓蒙時即以學聖望之,而學者可不以學聖自勉乎? 慨自孔子之道不着,而佛老之教興,自佛老之教亂傳,而邪說之風起。
老子曰:"修己之身,其德乃真。
"舍身而言修者,假也!今之求仙佛者,往往絕人逃世以求之,彼以為有身家、有妻子、有人事皆能累人,故不能成仙成佛也,必絕人逃世以為之。
殊不知仙佛之道不離身心,果能正心修身,有身家可居,有妻子可樂,有人事可以磨練,故在家亦可以成聖成賢、成仙成佛,何必棄其所甚便者,而必為其所不便者乎? 白鬓老人曰:說出家可以成仙成佛者,人或信之。
說在家可以成仙成佛者,人不信。
其何故也?皆因未真明其道,未真窮其理耳。
獨不思仙佛必得出家方成,難道聖人亦必得出家方成乎?何世人着相之甚也! 學 學也者,适道之路也。
聖經賢傳其路引乎?後是邪教大作,其言與行果合于聖經賢傳乎?但有不合焉,即為魔說。
學道者隻要收得身心牢固,舍身心而别處用功,便非正道。
學道不是說過便罷,亦不是知道便了,必要實實的向自己心中,将一切物欲打掃得幹幹淨淨,自然合道。
學道之志,貧當益堅,老當益壯。
或為客氣所使,外物所奪,其咎不在氣與物也,皆是志不立之病。
隻可責志,反複尋思,必見病痛處,決裂底斷了,譬如抽骨換髓,滌腸洗胃,另換了一個人,破死底做上一番,何事不成? 聖人之心與人同耳,何獨常清常靜耶?此無它,隻是見得真、養得定。
惟性見得真,一切幻境不能迷亂;養得定,一切好物不能搖奪耳聞目見。
譬如飲食日日要用,日日又要化而去之,若化去不盡,停滞在腹中,久而成病。
白鬓老人曰:世間學者如牛毛,大約非名即利,名利之外如此好學,如此用功者,幾人?故呂祖雲:"天涯間說人尋我,走遍天涯不見人。
"誠哉是言也! 知 學莫先于緻知,緻知在格物,必學了思,思了學,至于豁然貫通,則知至矣。
知至則意誠心正,可次第而得知矣。
學者識見有限,天下義理無窮,故有所知,必有所未知。
及知其所未知,更有所未知,故詩人有如切如磋之喻。
人非無知也,而真知為難,人之于珠玉也皆欲以手執之,以懷藏之。
何哉?蓋真知其為寶也,學道者如是真知,不患其不力矣。
人之于砒刀也,皆不敢以舌嘗之,以身當之。
何哉?蓋真知其能傷人也。
去惡者如是真知,不患其不淨矣。
人心本明,隻為物欲所蔽便昏了。
若知是物欲所蔽,便是明處,緊緊着力主定,今日去些,明日去些,忽生忽滅,汝知之乎?知而能照則可不生不滅,至于不生不滅,則心定而性盡矣。
汝今之一氣,一出一入,汝知之乎?知而能依則可以不出不入,至于不出不入則氣全而命立矣。
白鬓老人曰:今日論知、行,多雲知易而行難,殊不悟所知者皆聖賢之枝葉、皮膚
氣之有出有入謂之凡息,不出不入謂之真息。
蓋凡息既停而真息自動,息之所以停者,非強閉之不出也,乃虛極靜笃,心愈定而氣愈微耳。
其法:行住坐卧攝心歸靜,未來不想,既往不思,久之神與氣會,情與境忘,神凝氣結,隻有一息腹中旋轉,不出不入,名曰“胎息”。
此息既生,牢守虛靜,練精化氣,通透三關,灌注三宮,是謂“真橐龠、真鼎爐、真火候”也。
《翠虛篇》雲:"昔遇真師傳口訣,隻要凝神入氣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氣之初,所禀父母精氣而成者,乃吾人各具之太極也。
真人神依于息,深入于本穴之中,綿綿若存,無少間斷,故得“專氣緻柔”之妙,而能觀其複也。
太上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人得天地之氣以生,呼吸者,橐鑰之機。
真息者,呼吸之氣也。
然此真息為受氣之蒂,生氣之原。
呼吸升降,互相疊推,與陰陽相應,刻漏相準,故曰:"周天息數微微數,玉漏寒聲滴滴符。
" 或問:"以真息為火,亦有說乎?"曰:"非以真息為火也。
火,人神也,息,乃火之橐鑰也。
蓋橐鑰綿綿不絕,即真人之息以踵也。
"故曰:"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住天然。
" 夫人之一身總是一氣之周流,氣通則快,氣塞則病,故手舞足蹈以養其氣血。
此法不拘時候,得便就行,必要專心閉息,則神氣充滿而氣易流通。
仍要怒目切齒,則嚴密武毅而邪念自無。
行此數次,而後靜坐,最能除妄消病。
此一段功夫大有益處,不可忽諸。
白鬓老人曰:仙家秘而不傳者隻一命功。
所謂命者何?氣是也。
此篇既指出"不出不入謂之真息,"又說出"凡息既停,而真息自動。
"蓋凡息者,人生的一聲,口鼻通氣。
所謂後天之氣也。
後天之氣既通,必得乳食之養,少加蒙蓋則死矣。
先天之炁則不然,一任母腹之十月,胞衣之包裹,終不能死,其何故也?既此篇所謂腹中旋轉不出不入是也。
修煉之人,攝情歸性,日久功深,返本還元如嬰兒在母腹中一般。
世之所死者,不過口鼻無氣耳。
今活時,口鼻已經無氣,又死個什麼?世之不信仙道者,皆因未明其理,未見其人耳。
精 真人練精化氣,凡人氣化為精。
古人比之為‘汞’,謂其最易走失也,喻之以‘龍’謂其最難降服也。
學道者固守而不失焉,名曰:“築基”。
神與炁精常欲去,人但留得住,使之不去,可以長生。
魏伯陽曰:"凡說抽鉛填汞,實是還精補腦。
" 或問:"學道之人多患夢遺,練睡固難,服藥不效,如之何則可?"曰:"轉牽白牛,則不走矣!" 又問:"人言玄牝立則真精固,玄牝如何立?"曰:"谷神不死則立矣!"問:"谷神如何不死?"曰:"無欲靜極,則不死矣。
" 嘗入元帝廟,見龜蛇盤糾。
夫玄帝,天神也,而居北辰,人神獨無所居乎?維天之所在,紫微居其所而不動,天之極立焉,造化所由生也;維人之所在,黃庭立其所而不遷,人之極立焉,性命之所由固也。
故善養者将神火精水凝在一處,猶如龜蛇盤繞混成一塊,再不間離,久之靜極生動,真火熏蒸,金精吐豔,沖關透頂,灌注上下,此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也。
白鬓老人曰:無欲靜極則谷神不死,谷神不死則玄牝立矣。
玄牝立則真精固,真精固則永無走失之患。
可見夢遺之病,皆從色心未退而起。
人真能堪破色魔,一心清淨,則龍不難降,汞不妄走矣。
若功夫未到之人,偶有遺失之病,須用牽轉白牛之法,其法不拘布帛,做一小兜,将外腎兜起,栓在腰後褲帶之上,此病自免無須服藥也。
教 道是個無言底聖人;聖人是個有言底道。
雖曰有言,不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非強其所難知難能也。
古之教人者,便是教以聖人之道。
《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
"是訓蒙時即以學聖望之,而學者可不以學聖自勉乎? 慨自孔子之道不着,而佛老之教興,自佛老之教亂傳,而邪說之風起。
老子曰:"修己之身,其德乃真。
"舍身而言修者,假也!今之求仙佛者,往往絕人逃世以求之,彼以為有身家、有妻子、有人事皆能累人,故不能成仙成佛也,必絕人逃世以為之。
殊不知仙佛之道不離身心,果能正心修身,有身家可居,有妻子可樂,有人事可以磨練,故在家亦可以成聖成賢、成仙成佛,何必棄其所甚便者,而必為其所不便者乎? 白鬓老人曰:說出家可以成仙成佛者,人或信之。
說在家可以成仙成佛者,人不信。
其何故也?皆因未真明其道,未真窮其理耳。
獨不思仙佛必得出家方成,難道聖人亦必得出家方成乎?何世人着相之甚也! 學 學也者,适道之路也。
聖經賢傳其路引乎?後是邪教大作,其言與行果合于聖經賢傳乎?但有不合焉,即為魔說。
學道者隻要收得身心牢固,舍身心而别處用功,便非正道。
學道不是說過便罷,亦不是知道便了,必要實實的向自己心中,将一切物欲打掃得幹幹淨淨,自然合道。
學道之志,貧當益堅,老當益壯。
或為客氣所使,外物所奪,其咎不在氣與物也,皆是志不立之病。
隻可責志,反複尋思,必見病痛處,決裂底斷了,譬如抽骨換髓,滌腸洗胃,另換了一個人,破死底做上一番,何事不成? 聖人之心與人同耳,何獨常清常靜耶?此無它,隻是見得真、養得定。
惟性見得真,一切幻境不能迷亂;養得定,一切好物不能搖奪耳聞目見。
譬如飲食日日要用,日日又要化而去之,若化去不盡,停滞在腹中,久而成病。
白鬓老人曰:世間學者如牛毛,大約非名即利,名利之外如此好學,如此用功者,幾人?故呂祖雲:"天涯間說人尋我,走遍天涯不見人。
"誠哉是言也! 知 學莫先于緻知,緻知在格物,必學了思,思了學,至于豁然貫通,則知至矣。
知至則意誠心正,可次第而得知矣。
學者識見有限,天下義理無窮,故有所知,必有所未知。
及知其所未知,更有所未知,故詩人有如切如磋之喻。
人非無知也,而真知為難,人之于珠玉也皆欲以手執之,以懷藏之。
何哉?蓋真知其為寶也,學道者如是真知,不患其不力矣。
人之于砒刀也,皆不敢以舌嘗之,以身當之。
何哉?蓋真知其能傷人也。
去惡者如是真知,不患其不淨矣。
人心本明,隻為物欲所蔽便昏了。
若知是物欲所蔽,便是明處,緊緊着力主定,今日去些,明日去些,忽生忽滅,汝知之乎?知而能照則可不生不滅,至于不生不滅,則心定而性盡矣。
汝今之一氣,一出一入,汝知之乎?知而能依則可以不出不入,至于不出不入則氣全而命立矣。
白鬓老人曰:今日論知、行,多雲知易而行難,殊不悟所知者皆聖賢之枝葉、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