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上卷

關燈
道 今夫人要做天地間第一等美事,莫如讀書;要做讀書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學道。

    朱子曰:"讀書将以求道,不然讀他何用?至于學業乃分外事,可惜壞了多少人。

    "《道德經》有雲:"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者帝王,皆以君道而兼師道者也。

    至于孔子,斯道不在于君而在于士。

    今非無士也,孰是見而知之者,孰是聞而知之者。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求則得之。

    天子得道能保其天下,諸侯得道能保其國,卿大夫得道能保其家,士庶人得道能保其身。

    才為人用而鮮終,德為修己而有名。

    '道'則無名,而用之無窮。

    是故君子惟道是學,功名、富貴,皆視如浮雲任其去來,而漠然無所動于其中矣。

     或問:"君子惟道是學,有所取益而然欤?"曰:"有。

    "願聞焉?曰:"學道之人,是學其在我。

    我者也,心可廣,身可潤,病可愈,死可免,如是之益,益莫大焉。

    " 又問:"學道之人,果有是益與樂乎?而今世人見有學道之人,共嗔為迂,何也?"曰:"《道德經》有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白鬓老人曰:"讀書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學道。

    自古及今學道者紛紛,成道者寥寥,其故何也?首要根器高,次要讀書多,三要遇人早。

    根器不高,不能有出世之想;讀書不多,不能見理即明;遇人不早,多受旁門小術之誤,終不能成大道。

    試看鐘、呂、紫陽、玉蟾、丘祖諸仙。

    俱是穎悟超群,胸藏萬卷,更兼早遇仙師,是以名标仙籍,身出塵凡。

    若不得真師,斷難成道。

    若謂餘言有謬,君其問諸蓬萊。

     理 夫道,一而已矣。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

    此理流行于天地之間,發着于日用之際。

    事事物物,皆有當然之理,而不容己。

    即有所以然之理,而不可易。

    惟循理君子,以理觀物,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因而付之,是謂無我。

    無我則公,公則明,明則處事當,而盡物之性矣。

    若以我觀物,則愛憎橫生,不免任情,任情則私,私則昏,昏則颠倒錯亂,隻知有我,不知有理也。

    有理斯有氣,氣着而理隐。

    有氣斯有形。

    形着而氣隐,理無不中也。

    不中氣則偏矣,形又偏矣。

    中無不善,偏有不善矣。

    茍求化偏之不善,而歸于中之善也,須于幾動之始,密密省察,是發于理之中者,擴而充之;是生于形之偏者,絕而去之。

    久而理自常存,欲自消亡。

    天下之理不可不窮也,而亦不可勝窮也。

    有要焉,辨吾心之惑而已矣。

    辨則明,明則誠,誠則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聖人有言曰:"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因聖言而擴充之。

    身受貧賤而慕富貴者,亦惑也。

    人不來學,而思往教,亦惑也。

    邪教惑人,王法禁之猶不止,吾欲以空言拒之,亦惑也。

    聖賢之道,必待其人而後行,望庸衆之人為之,又非惑與。

    事有必不可成,物有必不可得者,而營營在心,亦惑也。

    人有不可強就,功有不可速成者,而孜孜在念,非惑與。

    素位不行,而生無益之外願,是惑也。

    聖言不畏,而思非道之邪事,非惑與。

    明知一善是中,而不緻中;明知萬法惟心,而不了心。

    是惑也。

    明知生死大事,而不體驗無生;明知無常迅速,而不了卻無常,非惑與。

    理是本有的,但加提撕而自有;欲是本無底,但能照破而自無。

    遏欲存理,原非二事。

    遏了一分欲,即存得一分理,遏了十分欲,即存得十分理。

    益人莫大于理,而存理者少;損人莫大于欲,而縱欲者多。

    人之多欲,猶樹之有蟲,暗食于内,不久自斃。

    夫人以欲為樂,不知欲猶火也,不戢将自焚。

    神明受其熬煎,酒色耗其精氣,生病生瘡,晝夜叫苦。

    浮屠謂死後受罪,而不知生前已受之早矣。

     白鬓老人曰:"周子曰:明不至則疑生。

    明,無疑也。

    經年窮理之人,尚不能認理皆真,行理皆當,而況未嘗學問之人乎?世之因明理而保身者固多,因争理而喪身者,亦複不少,故禅家又以理為障。

     天地 大道無形,天地是個有形底道;天地不言,聖人是個能言底天地。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未嘗不見經書,見經書而能明其義理,與見聖人何殊?天生我形,天賦我性,内外皆天,我何敢紊?我在天中,天在我心,見天地而效其清靜,與其大道不二,少有私意,獲罪匪輕。

    形色,天性也。

    率天性而行,自無人欲之累,日用常則也。

    順常則而動,必無逾矩之愆。

    人之道,無時不與天地相合。

    一動一靜是也;人之氣,無時不與天地相通,一呼一吸是也。

    嘗見日入地中,心火下降之象;月到天心,腎水上升之象也。

    仰觀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名曰"天樞"。

    夫天固有樞,以為造化之本。

    人亦有樞,以為性命之源。

    均是人也,有所謂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試察我之心,并我之性,其合乎天地有幾?合則加勉,不合則速改,而至于大人,不為憂矣。

    天生地成,吾人之大父母也;天動地靜,吾人之大師教也。

    已往聖人,天地之肖子也;未來聖人,天地之慈孫也。

    能愛其親者,大德必受命;能敬其師者,下學而上達。

     白鬓老人曰:"人不畏天。

    皆因把天看遠了。

    "此篇最吃緊處,莫過"天在我心一語"。

    人若真知天在我心,敢不畏乎?敢不敬乎?畏敬既久,可以明心,可以見性,可以成佛,可以作祖。

    所患者随知随忘耳! 人生 人生者,太極也,太極動而生陽為火。

    火者,神也,靜而生陰為水。

    水者,精也,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兩腎之間,為元炁之根。

    夫吾人未生以前,氣禀之清濁,從天所賦,人不得而與焉。

    既生以後,人品之邪正,由人自造,天不得而司之。

    天地生人,上智固少,下愚亦少,惟中人最多。

    中人能自強,與上智不二;中人若自棄,與下愚何殊?今夫人,隻知我是父母之所生也,不知我與父母、與天地,皆道之所生也。

    是故君子必求得道,而後無愧于天地,無忝于父母。

    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

    在人,非止在春秋之人,亦在今世之人。

    非止在今世之人,亦在後世之人。

    "一人生來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

    真人靈妙通天地,真人清淨無埃塵。

    真人自古不增減,真人從來莫死生。

    但能養得真人就,勝如貧子獲萬金。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存之者,成聖成賢;去之者,為禽為獸。

    是去之時,即變為禽獸,不待死後與來生也。

    今夫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

    不止,謂之行。

    一時稍止,不可謂之行矣。

    今夫人有五常,仁、義、理、智、信,是也。

    不變,謂之常。

    一念稍變,不可謂之常矣。

    是五行也,是五常也,具于人身之中,則為五髒,心、肝、脾、肺、腎是也。

    五髒也者,生人之大本也,傷此大本,則不能以有生。

    是故明醫治之,必先調和五髒。

    發于日用之際,則為五倫。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也。

    五倫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廢此達道,則不可以為人。

    是故先王教人,先明五倫之理。

    而今世人,有堕肢體,去人倫,以求道者,彼固不知其非也,世人驚以為貴而尊奉之,此亦不知其非也。

     白鬓老人曰:"氣禀之清濁從天,人品之邪正由己。

    "此固說得好。

    "一時稍止,不可謂之行;一念稍變,不可謂之常。

    "說得尤好。

     老 人皆曰:"人上六十,一年老了一年;人上七十,一月老了一月;人上八十,一日老了一日。

    "予今八十有餘,将如之何?自今以後,多活一日,是天假道之一日也,敢虛度乎?今縱得道,已是遲了,豈容再遲? 昔有三個老者,言及無常。

    有一老者曰:"今年酒席筵前會,不知來年又少誰?"又一老者曰:"你說底遠了,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天明穿不穿。

    "又一老者曰:"你說底還遠了,這口氣既然出去,不知進來不進來。

    "智者不失時,勇者不再計。

    今日知道,今日就該下手;此時得知,此時就是下手之時。

    若曰:"今且不暇,姑待異日。

    "隻恐你要做時,卻又做不得了。

    人有三寶,曰"精"曰"氣"曰"神"。

    老來之精惟恐竭,精竭則死;老來之氣惟恐洩,氣洩則死;老來之神惟恐離,神離則死。

    精何以不竭?必也遠色乎;氣何以不洩?必也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