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上卷

關燈
乎;神何以不離?必也無欲乎。

    神不可以強留,心息相依則神自留矣;氣不可以輕洩,忘言守中則氣不洩矣;精不可以漏失,還精補腦則精不漏矣。

     或問:"人老血氣既衰,如何可補?"曰:"慎言語可以補肺,節飲食可以補脾,絕思慮可以補心,去嗔怒可補肝,斷淫欲可以補腎。

    "請益曰:"不患不補,惟恐補而又損。

    "我故嘗曰:"百日補之不見其有餘,一旦損之遂覺其不足。

    "視彼草木,其葉蓁蓁,秋後落葉,生理歸根,歸根不死,來春複生。

    由是觀之,生生不已,天之道也。

    各歸其根,物之理也。

    知其理不悖其道者,其惟真人乎?故真人之息以踵,踵猶根也。

    三冬歸根之時,宜靜養之。

     白鬓老人曰:"心息相依,忘言守中,還精補腦,則三寶固矣。

    "慎言語,節飲食,絕思慮,去嗔怒,斷淫欲,則五髒足矣。

    三寶既固,五髒又足,有不延年益壽乎之理? 病 病何由而生也?皆因妄想而生煩惱,煩惱既生,則内傷其心,心傷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

    脾虛則肺氣必虧,故至發咳,咳作則水氣竭絕,故木氣不充,發焦筋痿,五髒傳遍而死矣。

    人當妄想萌動之時,即疾病發生之時也。

    今人不察,必待疼痛着身,才為有病,而不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人之一身,外有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是也。

    内有七情,喜、怒、哀、樂、憂、恐、驚是也。

    因七情而病者,為内傷而成不足之症。

    因六淫而病者,為外感而成有餘之病。

    不足宜補,有餘宜瀉。

    後天有形之血氣受傷而病者,藥石針灸可以治之。

    先天無形之精神内傷而病者,非反觀靜養不能愈也。

    十大名醫,治人身病;三教聖人,治人心病。

    親朋有病皆知去看,自己有病卻不知看。

    若知自看,内看無心,外看無身,心身既無,受病者是誰?不病者是誰?見得分明,自然無事。

    常想病時,則塵情漸減;常防死日,則道心自生。

    昔子元有心病,遇一高僧,謂之曰:"貴恙起于煩惱,煩惱生于妄想。

    "夫妄想有三,或追憶數十年榮枯恩冤,即種種閑情,此是過去妄想也。

    或事到眼前可以順應,卻瓊森意見,猶豫不決,此是現在妄想也。

    或期日後富貴如願,或望子孫及時登榮與夫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來妄想也。

    三者妄想,忽生忽滅,禅家謂之幻心。

    能照見是妄,遂即消滅,禅家謂之覺心。

    故曰:"不患念起,惟恐覺遲。

    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又曰:"貴恙亦是水火不交,凡溺愛佳冶而作色荒,此是外感之欲。

    或夜思佳冶而成夢遺,此是内生之欲。

    二者染着,耗散元精,若能斷之,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

    至于思索文字,忘其寝食,謂之理障。

    經營職業,不憚劬勞,謂之事障。

    二者雖非人欲,亦損性靈。

    若能緩之,則心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于腎。

    故塵不相緣,根無所偶,反流歸一,六用不行。

    "子元如其言,獨處一室,掃空萬緣,坐至月餘,心疾如失。

    自家有病自家知,即知須要早時醫,倘若忌醫終諱病,無常臨到悔追遲。

     白鬓老人曰:"諺雲「心病難醫」。

    非難醫也,不得其法,不行其法耳。

    三教聖人,善治心病,一語可為患心病者指南,誰其信之?誰其行之?昔餘為抱關吏時,患脾虛下洩之症五年,奄奄一息,百藥不效,萬無生理。

    因謝絕人事,反觀靜坐,閑校心經一卷。

    百日後,經完病愈。

    此餘即驗之奇方。

    故敢告之有痼疾者。

     死 人當血氣強壯之時,馳志六欲,無所不為。

    及血氣受傷,百病生焉,死期将至,縱有滿堂兒女,也替不得,無數金銀,也買不得。

    至死方悔,遲了!誰不怕死?當怕之于未死之先,若待将死之時而怕死,則死難免矣。

    誰不怕病?當怕之于未病之先,若到有病之時而怕病,則病難治矣。

    試觀天下之物,有重于性命者乎?試思天下之事,有大于生死者乎?人莫不好生也,但不好長生之道;人莫不惡死也,但不惡取死之事。

    人在世上,事事相續,必死而後己。

    直等到臨死,有甚方法可以躲得?不如急早回心,将種種塵緣一齊放下,做個長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 或問:"塵緣纏繞,日久年深,一旦就要放下,不亦難乎?"曰:"隻是你不肯放下,是以說難。

    設若你死,還有不放下底麼?今雖未死,權當已死,一齊放下,有何不妙?"又問:"放下個甚麼。

    "曰:"放下四大五蘊、情識種子。

    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卻活才好。

    大死人也,無世界纏繞,也無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為了當。

    ""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教人急切之語,蓋謂:"上士聞道,了生死于片晌之間也。

    " 白鬓老人曰:"昔人雲「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若有人能向死前休者,不但其死必遲,而且可以了生死。

     苦 人隻為一個愛字,不能除卻。

    愛名利,遂為名利所縛;愛酒色,遂為酒色所縛;愛身家,遂為身家所縛;愛子孫,遂為子孫所縛。

    将此真性縛得七颠八倒,往來人間,受無限之苦。

    受父精母血,始結成胎,衣胞猶如囹圄拘束其身,母吃熱底,如滾湯澆身;母吃冷底,如寒水逼體。

    及至氣滿胎全,急要撞出,必将衣胞先撾抉數日,衣胞才破。

    人隻知為母底腹痛之苦,不知為子底更受無數底苦楚。

    至于分娩,"呱"底一聲,受苦于胎中才盡,又有一身之苦随至,内患饑渴,外畏寒熱,變蒸痘疹相繼而作,此童蒙之苦也。

    及至成人,事業臨身,為君王者憂社稷,為士庶者憂身家。

    晝夜焦勞,坐卧不安,五火俱動,焚其天和,随身疾病不禁。

    夫人也始成病苦,終至死苦,後有報苦,曆劫輪轉,無有休息。

    釋氏曰:"愛别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今人苦惱都是自作自受。

    有不知是苦,而誤入其中者;有明知是苦,而脫離不得者。

    語曰:"莫言婚配早,婚配後事難了;莫言中會高,中會後業大了;莫言耕種飽,耕種後苦多了;莫言僧道好,僧道後心難了。

    " 或問:"世人之苦多在身,學人之苦獨在心,無繩而自縛,無事而自忙,要收收不來,要放放不下,如之何則可?"曰:"學人未得真傳,其苦有如斯也。

    苟得真傳,收放由我,何苦之有?況學道是個安樂法門,凡說下苦,便是個外道。

    " 白鬓老人曰:"世人常談謂人生下時,必"呱"的一聲,可見從此皆是苦境。

    餘謂不然,皆因迷了真性,縱欲不遂,是以百苦叢集。

    若肯回心向道,萬物皆備于我,樂莫大焉,何苦之有?" 性命 學道入門,先須理會性命二字。

    性有性源,心地是也;命有命蒂,真息是也。

    命蒂要固,性源要清。

     或問:"性源如何清?"曰:"内外兩忘則清矣。

    ""命蒂如何固?"曰:"神氣相守則固矣。

    "性即神也,命即精與氣也。

    《太極圖》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而人始生焉。

    "所謂性,即無極之真也;所謂命,即二五之精也。

    無易子曰:"性具于心,心空一分則性見一分,心空十分則性見十分,性見則性盡矣。

    是止念即所以盡性也。

    性盡一分則神氣凝一分,性盡十分則神氣凝十分。

    為學别無工夫,不過從容至之而已。

    "大抵工夫全在止念,心息相依,此法最為直捷。

    何也?氣乃神之母,神乃氣之子,心息相依,如子母相見,神氣融渾,打成一片,緊緊密密,久久而成大定。

    此之謂歸根複命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也。

    邱祖師曰:"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

    "我則曰:"心有一絲之未忘,息不能定。

    "夫人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

    天地之性,太極之全體也,才到陰陽五行處,便是氣質之性,即此太極之體,堕在氣質之中,非别有一性也。

    張子曰:"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 或問:"善反有道乎?"曰:"有"。

    "願聞焉"。

    曰:"儒曰洗心退藏于密;佛曰觀自在;老曰複歸于樸,是善反之始也。

    儒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佛曰照見五蘊皆空;老曰複歸于嬰兒,是善反之中也。

    儒曰無意、無必、無固、無我;佛曰無眼、耳、鼻、舌、身、意;老曰複歸于無極,是善反之至也。

    人性本善,有不善者,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