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上卷

關燈
之性也。

    知是氣質而不為其所使,便是變化氣質之方。

    八十五歲大老漢,每日靜坐無事幹。

    道義明了沒底說,經書見了懶待看。

    識得一性是主宰,照破萬緣皆空幻。

    散淡逍遙自在活,再不與人閑扯淡。

    " 白鬓老人曰:"無極之真,理也,性也;二五之精,氣也,命也。

    從古多少大儒,發明一理二氣之奧。

    可見天下無無理之氣,亦無無氣之理。

    其在人也,無無命之性,亦無無性之命。

    奈釋道二教弟子各執一端,紛紛聚訟。

    究之總因太極之理并未深明,是以性命之源裂成兩片,遂至釋門崇性學,道家重命功,分門别戶,如道冠僧帽之不同,殊令大徹大悟者噴飯。

    籲!胡不取此篇而玩索之? 心 人隻一個心,向外是情,向内是性,順去是識,逆來是智。

    今要将順去向外者轉而逆來向内,必也反觀乎?蓋反有能回能複之義,而觀有能照能了之功。

    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機在目,故目用在内而心亦随之在内。

    不但在也,而且定矣。

    此心一定,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餌甘津,足蹑火鼎,其妙有不可盡言者。

     人隻一個真心,因何而妄?迷則似有,覺則還無。

    我故曰:知妄無妄,要放即放。

    誠,是去個僞;敬,是去個慢。

    當妄想紛起之時,不用止絕,直反看其心,看他想底是甚麼,但回光一照,當處即寂。

    學道無别法,時常返照便是學,無了妄想便是道。

    朱子曰:有一分心向裡,得一分力;有兩分心向裡,得兩分力。

    若緊緊收拾,不要逐物去了,安有不得其正者?雖半月間可驗也。

    又曰:求放心者,非是别求一個心來存着,隻才覺放心,便想此心是我底心,須要由我使,不得信從他往外去了。

    雖锢蔽之久,猛可醒來,大喝一聲,百邪皆退。

    繼之以觀心,心無;繼之以依息,息住,而神随之俱住焉。

    此之謂真人之息以踵。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惟此心耳。

    佛言作惡之人,來生變為禽獸;予謂喪心之人,當時變為禽獸。

    何也?形雖是人,心已不是人了。

    見境心不動,則名不生,不生即不滅,則此心不為塵緣所縛,無縛即解脫矣。

     白鬓老人曰:《大學正心章》前言四樣"有所",是有心之病,則心不得其正;後言"心不在焉"四句,是無心之病,心亦不得其正;究竟并未指出正心功夫,教學者無從下手。

    此篇既指出正心之功,又指出心正之效,條分縷析,字字金針。

    吾人誠能遵而行之,不但可以希聖希賢,并可以成佛作祖。

    有志斯道者,胡不勉旃! 情 七情已見前篇,喜則氣緩,怒則氣上,哀則氣消,樂則氣散,憂則氣結,愁則氣下,驚則氣亂。

    乖戾失常,變生諸病,為心腹膨痞,為腹脅刺痛,為咽喉窒塞,為上氣喘急,為五積六聚,夾血而為症,夾水而為癖,痰涎或因之以凝結,如絮如膜,不可勝紀。

    故善養者,攝情歸性,乃卻病之良方也。

    情者,性之向外而動也。

    聖人養之于未動之先,故能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過而不有,涉而不流,譬如明鏡照物。

    美者,物之美也,不因之而生愛念;惡者,物之惡也,不因之而生憎心。

    故曰: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大公雲者,純是天理,無一毫人欲之私也;順應雲者,有物必有則,行其所無事也。

     定性書曰: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

    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迹,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

    又曰:人之情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

    第能于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于道亦思過半矣。

    朱子曰:"忘怒則公,觀理則順。

    "二者所以為自反而去蔽之方也。

    得道之人,内外空寂,靜中反觀,了無一物,則身寄寰中,而心超物外矣。

     白鬓老人曰:古人雲:"太上忘情",非忘情也,攝情歸性也。

    人能攝情歸性,在儒謂之收放心,在道謂之煉還丹,日久功深,自能似佛之如如不動矣。

     思 人心要死,其機貴活。

    死,謂死其欲念;活,謂活其理趣。

    夫思者,心之活機,無邪其綱也,九思其目的也。

    思道為正,思物為邪。

    道,我固有之也。

    思,我固有之道,思即是道。

    思到妙處,灑然會心,優遊悅怡,始可謂之自得。

    若思索雖深,心氣耗竭,縱有所見,非自得也。

    不思而得者,聖人也;思則得之,賢人也;不思不勉之謂誠,即赤子不學不慮之良知是也。

    擇善者,擇此不思不勉而已矣。

     人心有七孔,多為血絲所锢,如要開通,非學思不能。

    思有鑽研之義,學有印證之功。

    思學兼用,何道不得?理有未通者,如面牆而立,思如牆上鑽穴,鑽得一穴,透得了一穴之明,先小後大,久則并其牆而去之,則豁然大通,無複障礙矣。

    《禮》雲:"俨若思。

    "俨則不苟,若則不苦,不苟不苦,可謂善思也矣。

    "君子思不出其位",謂之思;但出其位,則謂之念。

    思是入道之門,念是障道之根。

     白鬓老人曰:儒曰思,釋曰參,道曰悟,皆用心求道之名也。

    少年要用心,中年要養心,老年要息心,則功夫得其當矣。

    儒曰化,釋曰了,道曰得,則功夫無可用矣。

     念 隻因不覺,忽然念起,是謂無明。

    無明起,故謂心為念。

    心實不動,觀心空此,其念自止。

    止念不難,能反諸一念未起以前,則念自不續矣。

    未起以前,渾然無極,而今要會一念不起,便是當察念之所由生也。

    因現在生過去,因過去生未來,現在若無心,過去自然了。

    人我之見固是念,法愛之見亦是念,必盡除之而後可。

    用心止妄念,妄念反覺多。

    試看他念甚,其念自消沒。

    修真要止念,止念要觀心。

    觀心心不有,心無境自空。

    心境既然無,止觀亦何存? 圭峰曰:"密密覺察,勤勤觀照。

    習氣若起,當處即休,切莫随之,免落凡夫,縱情亦莫減之,免堕二乘。

    "夫圓宗頓教,畢竟如斯,但與本性相應,覺知自然無間。

    《參同契》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

    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

    "即心得無心者,不滅心相而分别也;既念而無念者,以念無自性,緣起即空也。

     白鬓老人曰:用心止念,未必能止。

    即使止住,念去止存,此止獨非念乎?猶逐張三而留李四也。

    初學之人每受此病,然則如何而可?必也坐忘乎?忘則無我,我尚然無,誰來起念? 好 人心各有所好。

    好者,心之所獨注,有不期然而然者,竟不知其所以然者也。

    夫以一念而分人品之高下,一時而定終身之成敗,不可不慎也。

    使其所好者,仁義也,禮樂也,詩書也,不問而知其為賢也;使其所好者,佚遊也,博弈也,酒色也,不問而知其為廢人也;使其所好者,苑囿也,漁樵也,不問而知其為細民也;使其所好者,鬥訟也,驕傲也,兵刃也,不問而知其為兇人也。

    凡好玩樂戲耍者,其失有五焉:一曰亵體,二曰勞神,三曰傷财,四曰失時,五曰誤事。

    縱情精巧,不能緻遠,是以君子不為也。

     白鬓老人曰:大凡人之偏好,皆從無始劫帶來種子。

    非徹悟以後,要改甚難。

     身 人之一身,前有三宮,曰泥丸宮、绛宮、黃庭宮,為神氣栖泊之所;後有三關,曰尾闾關,曰夾脊關,曰玉枕關,為神氣通暢之路。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又曰:"湯武身之也",隻是反求諸己而已矣。

    湯武能反求,湯武身中有個堯舜;吾人能反求,吾人身中都有堯舜。

    反觀其身,氣在其中矣;反觀其氣,神在其中矣。

    君子以身任道,故身修而道立,小人以身循欲,故欲滋而身亡。

    《楞嚴經》曰:"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知六根,一時清靜"。

     人之不能得道者,皆為形所累也。

    欲除此累,須知此身是不牢之物,最苦之軀,無主之形,膿血尿屎之袋,渾身内外,無一點好處。

    為甚麼你要吃好的,穿好的。

    每到人前誇伶俐,賣俊俏,指使底人意亂心迷。

    把世上人都被弄壞了。

    死了生,生了死,從無量劫來受過無數苦惱,終無出期。

    我今立志學道,把你始未緣由都看透了,再不受你迷惑,再不受你指使,漸作入空慧,頓用舍身法,墜肢體,黜聰明,抱而弗離道,可幾乎?仙家修身,必返其體,神即炁凝,炁即神注,性命雙修,道器相乘,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白鬓老人曰:老子雲:"外其身而身存",長春真人雲:"百計以養身,即百計以昧心",再兼看皮囊歌,自能全身放下。

     脈 人身之脈,正經一十有二,奇經有八。

    惟任督二脈系人之生死。

    凡夫任脈之在腹者從下而上行,督脈之在背者從上而下行,前後間隔,化機無本,遂以禀氣之淺深為壽命之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