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仁矣。
父母者,一家之天地也。
孝子事父母,如事天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人事天地當如事父母,富貴利達,處之而不踰其則,貧賤患難,受之而不失其正。
或問曰:"父母既沒,何以行其孝也?"曰:"子之身父母之遺體也,謹守之而不失,即所以事父母也。
人之性天地之降衷也,培養之而勿喪,即所以事天地也。
" 白鬓老人曰:人能成聖,則人稱其親為聖父聖母,人能成仙則人稱其親為仙父仙母,人能成佛,則人稱其親為佛公佛母,人若庸碌一生,吾不知人如何稱其親矣。
德 今世之人得道者鮮矣!非道之難得也,知之未真,守之不固也。
人德之功自誠意始;崇德之功自誠意始;修道之功自遷善始。
聖人有言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夫人之初誰非赤子哉?惟能去淨習染,還我赤子之初,聖人之德如斯而已矣。
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此五者天下之達道也,舍此五者而言道,外道也。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舍此三者而言德,悖德也。
古人一怒而安天下,我今以一怒而安斯心,可謂大勇也。
尤貴智以助之,仁以成之。
智則覺而不迷,仁則純而不雜,三者備可謂至德而成,大道始凝矣。
子曰:“據于德。
”據者,固執之謂。
惟固執,則一得永得而弗失之矣。
久則熟,熟則化而為仁。
白鬓老人曰:朱子曰:"德者,得也。
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吾人平日須當痛自檢點,果有真知乎?果有真傳乎?縱有所聞所見,不過浮浮泛泛而已矣。
有則更當勉之,無則自問安乎? 仁 仁者,人也。
人而不仁,欲成真人,無有是處。
吾謂儒之所謂仁,即佛之所謂“舍利”,仙家之所謂“金丹”也。
心者,仁之舍也,仁者,心之主也,但将此心打掃幹淨,随覺元氣複來,四體百骸無不充暢,旋視萬物同一自得之象,故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
" 為天地生生之理具于人心,謂之曰仁,取其能生故也。
果核之實亦謂之曰仁,亦取其能生故也。
人何不将此生生之理存養于心哉?吳臨川曰:“仁者壽”,吾嘗持此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貌之厚重者壽,言之簡默者壽。
蓋溫和也、慈良也、寬宏也、厚重也、簡默也,皆仁之一端也,其壽也宜矣。
臨川論有仁之一端,尚且能得壽,若并五者而俱有之,其壽之長也不問而可知矣!仁者樂山,夫山之為物也亘古不遷,是凡物之有壽者莫若山也。
山能常靜,仁者常靜,靜則神凝氣結,精滿形固,豈有不壽者哉? 白鬓老人曰:顔子問仁,孔子教之以克己複禮,行幹之道。
令其一刀兩段,即禅家所謂頓教也。
仲弓問仁,孔子教之以居敬行簡,行坤之道。
令其循序漸進,此禅家所謂漸教也。
自關裡已用此義教人,又何待南能北秀,始有頓漸之殊哉? 靜 周子曰:聖人主靜立人極。
夫極者,人之大中也。
聖人主靜,非以靜為善而故主之也,是萬物無足以擾其心,不求靜而自靜也。
今之求靜者未得真傳,皆曰:“緊鎖心猿,牢栓意馬”,至于栓鎖不住,遂謂此心終不可得而靜也。
殊不思此不緻知之過也。
緻知則明,明則見得天下之理都是停停當當底,一毫私意着不得,此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也。
外忘名利則身安,内忘思慮則心安也。
人皆曰:“身安便是福”,我則曰:“心安便是道”。
慧可見達摩曰:“其心未安,乞師與安,”摩曰:“将心來,與汝安。
”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摩曰:“我與汝安心竟。
”其訣曰:三際求心心不有,寸心覓妄妄原無,妄原無處即菩提,是則名為真得道。
告子之不動心,是不得勿求,遺棄而不動,後世枯槁之士皆告子之流,非見道者,誰知其謬? 白鬓老人曰:人能内忘思慮,外忘名利,則主靜工夫,不待言矣。
若思慮未除,名利未斷,縱靜片時,焉能長久把捉與自然,看破與未破,毫厘之分,天壤之異。
樂 樂莫樂于得道,士庶得道,其樂過于王侯;苦莫苦于失道,王侯失道,其苦大于乞丐。
一日學道一日快活,日日學道日日快活,終身學道終身快活。
學道原是安樂法門,是以聖人學之不厭。
周茂叔教二程氏尋孔顔樂處,是樂也在各人身中,反尋之而自足。
孟子謂君子有三樂:一曰天倫之樂,二曰性份之樂,三曰名教之樂。
其樂在天與人者,我不得而必之,其樂在我者,胡不自盡焉? 今夫人有不為人役者乎?有不為物役者乎?有不為形役者乎?人能去此三役,則可與之言樂矣!嘗見茫茫之人筋疲力盡,但得放下,便覺快樂。
學道之人若能放下,其樂倍于世人萬萬矣! 先年予嘗盛暑遠行,見老者坐于涼樹之下,以為極樂矣。
予今閑暇坐在涼樹之下,不見樂處。
何哉?先年以勞視逸,故若是耳。
意者貧之視富、賤之視貴,皆若是乎?為人隻可素其位而行,故能無入而不自得焉。
凡願外之心俱屬無益,一切攀緣業債是非功過,皆由此願外之一念起,可不慎哉? 白鬓老人曰:學道為安樂法門,人多目之為苦,名利是極苦之事,人反視之為了,慧眼與肉眼原該有如此之異。
太極 太極者,兩儀之祖也。
兩儀者,天地之祖也。
天地者,萬物之祖也。
用祖炁以修身則固,取祖炁以書符則靈。
太極在吾人是謂玄牝,乃真精妙合,自然而成,是神氣之根而性命之竅也。
大要在觀天之道,執地之行,二者盡之矣!一陰一陽兩者配合,天地之道也;日月運行晝夜交光,天地之行也。
故曰天地位設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謂坎離是也,聖人知其如此,故以乾坤為鼎器,以烏兔為藥物,其中消息盈虛之數,則又準之以火候。
《陰符經》曰:日月有數,大小有定,神明出焉,聖功出焉。
總而言之,盜機逆用,盡之矣! 天地既判,日月運行,照耀交光,而造化生焉。
日月者,天地陰陽之精神也,于卦為坎離。
離中之陰是為烏精,坎中之陽是為兔髓。
丹法以烏兔為藥物,不過是識五髒之精,盜其機而逆用之耳。
是藥物也,生産有時節,采取有铢兩,颠倒有法度,其要在于月出庚初,鉛生癸後,日月交光,陰陽和氣,自然而成,故丹之為字像日月。
或問:何謂金液還丹?曰:以其既失而複得謂之還,以其采取水中之金,合以己汞而成,謂之金液。
白鬓老人曰:太極在天為理,在人為性,兩儀在天為氣,在人為命。
其實理外無氣,氣外無理,可見性命并非在兩處,修性即所以養命,猶實腹即所以虛心也。
中 古聖相傳隻有一個“中”字。
不偏不倚,“中”之體也;無過、不及,“中”之用也。
堯曰:"允執厥中。
"夫執“中”,兼動靜而言也,靜則執此“中”以存心,動則執此“中”以應事。
允者,信也,有因時随事自然執“中”,無一毫勉強間斷之意。
舜曰:"惟精惟一"。
灼見元
父母者,一家之天地也。
孝子事父母,如事天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人事天地當如事父母,富貴利達,處之而不踰其則,貧賤患難,受之而不失其正。
或問曰:"父母既沒,何以行其孝也?"曰:"子之身父母之遺體也,謹守之而不失,即所以事父母也。
人之性天地之降衷也,培養之而勿喪,即所以事天地也。
" 白鬓老人曰:人能成聖,則人稱其親為聖父聖母,人能成仙則人稱其親為仙父仙母,人能成佛,則人稱其親為佛公佛母,人若庸碌一生,吾不知人如何稱其親矣。
德 今世之人得道者鮮矣!非道之難得也,知之未真,守之不固也。
人德之功自誠意始;崇德之功自誠意始;修道之功自遷善始。
聖人有言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夫人之初誰非赤子哉?惟能去淨習染,還我赤子之初,聖人之德如斯而已矣。
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此五者天下之達道也,舍此五者而言道,外道也。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舍此三者而言德,悖德也。
古人一怒而安天下,我今以一怒而安斯心,可謂大勇也。
尤貴智以助之,仁以成之。
智則覺而不迷,仁則純而不雜,三者備可謂至德而成,大道始凝矣。
子曰:“據于德。
”據者,固執之謂。
惟固執,則一得永得而弗失之矣。
久則熟,熟則化而為仁。
白鬓老人曰:朱子曰:"德者,得也。
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吾人平日須當痛自檢點,果有真知乎?果有真傳乎?縱有所聞所見,不過浮浮泛泛而已矣。
有則更當勉之,無則自問安乎? 仁 仁者,人也。
人而不仁,欲成真人,無有是處。
吾謂儒之所謂仁,即佛之所謂“舍利”,仙家之所謂“金丹”也。
心者,仁之舍也,仁者,心之主也,但将此心打掃幹淨,随覺元氣複來,四體百骸無不充暢,旋視萬物同一自得之象,故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
" 為天地生生之理具于人心,謂之曰仁,取其能生故也。
果核之實亦謂之曰仁,亦取其能生故也。
人何不将此生生之理存養于心哉?吳臨川曰:“仁者壽”,吾嘗持此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貌之厚重者壽,言之簡默者壽。
蓋溫和也、慈良也、寬宏也、厚重也、簡默也,皆仁之一端也,其壽也宜矣。
臨川論有仁之一端,尚且能得壽,若并五者而俱有之,其壽之長也不問而可知矣!仁者樂山,夫山之為物也亘古不遷,是凡物之有壽者莫若山也。
山能常靜,仁者常靜,靜則神凝氣結,精滿形固,豈有不壽者哉? 白鬓老人曰:顔子問仁,孔子教之以克己複禮,行幹之道。
令其一刀兩段,即禅家所謂頓教也。
仲弓問仁,孔子教之以居敬行簡,行坤之道。
令其循序漸進,此禅家所謂漸教也。
自關裡已用此義教人,又何待南能北秀,始有頓漸之殊哉? 靜 周子曰:聖人主靜立人極。
夫極者,人之大中也。
聖人主靜,非以靜為善而故主之也,是萬物無足以擾其心,不求靜而自靜也。
今之求靜者未得真傳,皆曰:“緊鎖心猿,牢栓意馬”,至于栓鎖不住,遂謂此心終不可得而靜也。
殊不思此不緻知之過也。
緻知則明,明則見得天下之理都是停停當當底,一毫私意着不得,此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也。
外忘名利則身安,内忘思慮則心安也。
人皆曰:“身安便是福”,我則曰:“心安便是道”。
慧可見達摩曰:“其心未安,乞師與安,”摩曰:“将心來,與汝安。
”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摩曰:“我與汝安心竟。
”其訣曰:三際求心心不有,寸心覓妄妄原無,妄原無處即菩提,是則名為真得道。
告子之不動心,是不得勿求,遺棄而不動,後世枯槁之士皆告子之流,非見道者,誰知其謬? 白鬓老人曰:人能内忘思慮,外忘名利,則主靜工夫,不待言矣。
若思慮未除,名利未斷,縱靜片時,焉能長久把捉與自然,看破與未破,毫厘之分,天壤之異。
樂 樂莫樂于得道,士庶得道,其樂過于王侯;苦莫苦于失道,王侯失道,其苦大于乞丐。
一日學道一日快活,日日學道日日快活,終身學道終身快活。
學道原是安樂法門,是以聖人學之不厭。
周茂叔教二程氏尋孔顔樂處,是樂也在各人身中,反尋之而自足。
孟子謂君子有三樂:一曰天倫之樂,二曰性份之樂,三曰名教之樂。
其樂在天與人者,我不得而必之,其樂在我者,胡不自盡焉? 今夫人有不為人役者乎?有不為物役者乎?有不為形役者乎?人能去此三役,則可與之言樂矣!嘗見茫茫之人筋疲力盡,但得放下,便覺快樂。
學道之人若能放下,其樂倍于世人萬萬矣! 先年予嘗盛暑遠行,見老者坐于涼樹之下,以為極樂矣。
予今閑暇坐在涼樹之下,不見樂處。
何哉?先年以勞視逸,故若是耳。
意者貧之視富、賤之視貴,皆若是乎?為人隻可素其位而行,故能無入而不自得焉。
凡願外之心俱屬無益,一切攀緣業債是非功過,皆由此願外之一念起,可不慎哉? 白鬓老人曰:學道為安樂法門,人多目之為苦,名利是極苦之事,人反視之為了,慧眼與肉眼原該有如此之異。
太極 太極者,兩儀之祖也。
兩儀者,天地之祖也。
天地者,萬物之祖也。
用祖炁以修身則固,取祖炁以書符則靈。
太極在吾人是謂玄牝,乃真精妙合,自然而成,是神氣之根而性命之竅也。
大要在觀天之道,執地之行,二者盡之矣!一陰一陽兩者配合,天地之道也;日月運行晝夜交光,天地之行也。
故曰天地位設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謂坎離是也,聖人知其如此,故以乾坤為鼎器,以烏兔為藥物,其中消息盈虛之數,則又準之以火候。
《陰符經》曰:日月有數,大小有定,神明出焉,聖功出焉。
總而言之,盜機逆用,盡之矣! 天地既判,日月運行,照耀交光,而造化生焉。
日月者,天地陰陽之精神也,于卦為坎離。
離中之陰是為烏精,坎中之陽是為兔髓。
丹法以烏兔為藥物,不過是識五髒之精,盜其機而逆用之耳。
是藥物也,生産有時節,采取有铢兩,颠倒有法度,其要在于月出庚初,鉛生癸後,日月交光,陰陽和氣,自然而成,故丹之為字像日月。
或問:何謂金液還丹?曰:以其既失而複得謂之還,以其采取水中之金,合以己汞而成,謂之金液。
白鬓老人曰:太極在天為理,在人為性,兩儀在天為氣,在人為命。
其實理外無氣,氣外無理,可見性命并非在兩處,修性即所以養命,猶實腹即所以虛心也。
中 古聖相傳隻有一個“中”字。
不偏不倚,“中”之體也;無過、不及,“中”之用也。
堯曰:"允執厥中。
"夫執“中”,兼動靜而言也,靜則執此“中”以存心,動則執此“中”以應事。
允者,信也,有因時随事自然執“中”,無一毫勉強間斷之意。
舜曰:"惟精惟一"。
灼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