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上卷

關燈
?真性其人乎?又見耍戲法者,變名易質以炫觀者,庸愚見之目眩心惑,稱為奇妙。

    世間一切有為法,你來哄我我來哄你,颠倒倒颠,與耍戲法何異?見之而目不炫、心不惑,則近道矣。

    又見挑燈擊鼓,燃燈擊鼓,令人齊來看影,其心與目俱随影轉,丢下自己一個皮殼卻不知看,及至油盡燈滅,種種幻态皆歸于無,智者觀之可以悟道。

     當其無而生有也,有亦非有;及其有而歸無也,無亦非無。

    夫何以故?緣會之“有”,“有”無自性,故言“非有”以破常見,性空自無,無顯真體,故言“非無”以破斷見。

    小而晝夜生死,大而元會運世,皆可觸類而旁通矣。

    學道者須知一性是真,萬緣皆假,一切日用養生之物皆假中之塵垢也,胡為乎與凡庸之輩争多寡,較美惡于塵垢之間哉。

     白鬓老人曰:"憂人知戲是假,學人認世為真,豈學人反劣憂人乎?"欠悟耳!言“非有”以破常見,言“非無”以破斷見,二語尤精。

    人能參透,自然不着有無。

     境 三界無别法,惟是一心動念而生一切境也。

    念若不生,境自無了,及窮動念,念亦空寂。

    既知迷時無失,悟亦無得,以無住真心不增減,故心因境起,借心觀境,見物生心,雖居山林海島都是塵勞。

    人戀境,境弄人,人失其正而發狂;情逐物,物引情,神離乎舍而成癡。

    好境歹境總是境,境雖杳來而非有;邪念正念皆屬妄,念縱紛起而亦無。

    勿謂五欲為樂,迷而忘返,必至傷身而傷命。

     當知一性是真,抱之弗離,卻能消魔,破五濁世變作淨土,歸根複命,凡身結成聖胎。

    三界唯心所作,何不将心先了;六塵借識而入,直要把識頓絕。

    赤子渾然無識,塵緣滾滾永無可人之窦;真人純然是智,法界朗朗盡是了妙之鄉。

     白鬓老人曰:"境無苦樂,從心所起。

    同一嶽陽樓,有心曠神怡之人,即有感極而悲之客。

    "昔人雲:"神仙無别法,隻生歡喜不生愁。

    "非道德深厚者,難以語此。

     識 本來之性,真淨明妙,虛徹靈通。

    迥出思議之表,無異同,無分别,悟之則菩提岸,迷之則生死海。

    小兒未識父母謂之"樸",能識父母謂之"癡"。

    癡者,心病也。

    見識一長發熱是心病,而身随病也。

    由是而生分别是‘識’,領納在心是‘受’,思念是‘想’,貪着是‘行’,汗穢是‘色’。

    如若降伏識神,莫如變識為智,何哉?識嘗逐境而忘返,智能了境而不着。

    逐境不了,何智非識?了境不着,何識非智?切要而言,止此一心,放去是識,收來是智,但有分别,即堕情識,稍有攀緣,即是妄想。

    不知直下盡了,才得清淨。

     白鬓老人曰:"小兒才識父母,已露識神伎倆。

    "見識一長是心病,知此病者,幾人?逐境是識,了境是智,放去是識,收來是智,字字指得分明。

    的确可稱黃帝看症,歧伯立方,其如衆生之不信何。

     過 有心失理之謂惡,無心失理之謂過。

    語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此言可以恕人,不可以恕己。

    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予今行年八十有五,八十四年之非能盡知乎?已往之非猶且不知,近日之非未易知也,何哉?迷則執非為是,悟者見是猶非,省不止三,悟豈容再。

    朱子曰:"日用之間知此為非即不如此,便是去病之方。

    若問何由能不如此?便是騎驢覓驢。

    " 學者在淨修口業、身業、意業,三者而已。

    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意過難。

    有志者必就難處用力速改,而後可以入道也已。

     或問:"人有罪,可忏乎?"曰:"昔者所作,無大無小,内外求之,了不可得,名「真忏悔」。

    "又問:"人有誓願,怕犯何如?"曰:"迷則說誓,悟則全無。

    "今試求之,誓願安在?得大解脫。

     白鬓老人曰:"儒理去非存是,禅理是非不着。

    因不着,方能解脫。

    " 善 善也者,太極一動所生之陽也,人得之以為性,故人性皆善。

    修養之家要養得陽在,天之陽生于十月純坤之後,規中真息是也。

    釋氏為示勸懲,說天堂地獄,善惡因報分毫不爽,必待異日與來世也。

    吾夫子隻曰:上達下達,坦蕩蕩、長戚戚。

     夫上達者日進于高明,非天堂如何?下達者沉溺于卑污,非地獄而何?坦蕩蕩者随在無非樂地,福誰如之?長戚戚者到處俱是陷阱,業莫大焉。

    蓋作善作惡之時,即受福受業之時,捷如影響,不待異日與來生也。

     或問禅者曰:天堂地獄是有是無?曰:"欣怖在心,善惡成境,但了一心自然無。

    "或問:"心如何了?"曰:"善惡都莫思量。

    "或問:"為善與學好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問:"其目何如?"曰:"耳不聽淫聲是好耳;目不視邪色是好目;口不出非言是好口;心不起妄念是好心;手不取非禮之物是好手;足不踏非禮之地是好足;本堯舜之道以治其民者是好君;學伊呂之道以事其君者是好臣;學孟母擇鄰以教子者是好母;學曾參養志以奉其親者是好子。

    " 又問:"今之所謂修路、修廟、修來生者,果有好處乎?"曰:"吾聞聖人有言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凡舍身而曰有修者是之謂不知本。

     白鬓老人曰:太極一動,所生之陽為性,可謂天命之謂性第一注腳。

    欲養此陽,又指出規中真息是也。

    可謂合盤托出鮮能知味,能修身内者幾人,身外之修,宜乎衆矣。

     夢 夢何為而作也?總是沉迷不醒,一個識神變作種種幻境。

    三界四相唯一夢心,夢中變異,無中生有。

    正作夢時苦樂身受,忽然覺來一切頓無,非覺始無,本來無故。

    證道歌曰:"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山河大地皆夢中境也;王侯将相皆夢中人也;三教聖人皆先覺人也;三教經典皆解夢書也。

     苟知世事皆空,生死一夢,無罣無礙,名為“覺了”。

    昔者白雲先生睡醒,金勵問以世事。

    先生曰:"兩儀之下孰爾孰我?千載之中,誰興誰亡?說者非項羽是劉邦,記者非靈君是元亮,談者太丘悲範滂,看來都是塵土中泥塗,總不如一杯濁酒,一局殘棋,一枕鼾睡,身内乾坤随我收放。

    " 勵曰:"先生以一睡收天地之渾沌,以‘覺’來破古今之往來,妙哉睡也!亦有道乎?"曰:"有道!凡人之睡也,先睡目後睡心;吾之睡也,先睡心後睡目;吾之醒也,先醒目後醒心。

    目醒因見心,心醒不見世,不見世并不見心。

    宇宙以來治世者以玄圭封,以白勝出。

    出世者以黃鶴去,以青牛渡。

    訓世者以赤子推,以錄圖畫。

    吾盡付之無心也,睡無心、醒亦無心。

    " 勵曰:"吾欲學無心,如何則可?"曰:"對境莫認心,對心莫認境,如是而已矣!焉知其它,覺來無所知,知來心愈困,堪笑塵世中,不知夢是夢。

    " 白鬓老人曰:"心醒不見世,可見着境者皆在夢中。

    " 神 人之真性,即人之元神也。

    以其靈明而莫測,妙應而無方,故名之曰‘神’、謂之‘元’者,所以别于後天思慮之神也。

    神來人身者生,神去離身者死。

    何以知‘神’來?念止神即來。

    何以知‘神’去?念動神即去。

    形者,氣之宅也,氣在則形不衰;氣者,神之母也,氣在則神不散。

    人為善則神聚而靈,人為惡則神散而昏,人有病則神離形而不受其苦,人有難則神先去而不當其殃。

    人一息不得神,則一息不至。

    人有三谷,其虛如谷,而神居之,故曰"谷神"。

    上曰"天谷",泥丸是也。

    為天根,神之本宮,故神居天谷,則精化炁,炁上升,九年天宮滿,而天門為之開通矣。

    中曰"應谷",绛宮是也。

    為布政之明堂,故神居應谷則耳有聞、目有見,五官效職,而百骸為之從令矣。

    下曰"靈谷",丹田是也。

    為藏修之密室,故神居靈谷則視者返、聽者收,神氣相守,而營魄為之抱一矣。

     白鬓老人曰:“元神”二字,說得極明白,不然必認後天思慮之神為神矣。

    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尤為下手口訣。

    有病則神離形而不受其苦,有難則神先去而不當其殃。

    非神化之人,斷不能道神化之妙,世之津津論神者,何嘗夢見。

     養真集上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