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上卷

關燈
仙家識得任總諸陰之會,督統衆陽之綱,二脈若通,百脈皆通,故退陰符,進陽火,而行河車運轉之法。

    其法凝神入氣穴,是謂歸根,神氣相守,抱一勿離,迨夫靜極而動,是神複乘氣根而上升于泥丸,于是河車之路始通。

    要知河車之路即吾身之任督二脈也。

    氣之始生也,郁蒸于兩腎之間,泛溢于五腧之上,乃經水亂行,不由溝洫也。

    吾急以神斡歸尾闾,而上至于夾脊,夾脊難過,舌柱上腭,使之上風府而直至泥丸,神與氣交會于此,其疏暢融液可知。

    少焉變為甘露,急将舌放自鵲橋而下,通開會咽,過重樓,遊绛宮,複歸于所藏之處而休焉。

    如此循環灌注,久之純熟,氣滿三田,上下交泰,所謂"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谷神存"。

     白鬓老人曰:其法以下數句,萬卷丹經不能出此,出此便是旁門,老子所謂"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正謂此也。

    寶之秘之,尤願與上等根器者笃行之。

     塵世 搖動之謂塵,變遷之謂世。

    世有治亂,治世貴才而見,亂世貴德而隐;人有老少,少年貴學而勤,老年貴養而靜。

    唐虞之世有許由,孰憂孰樂?叔季之世無嚴光,孰清孰濁?吾人涉世如渡河,凡有陷溺處,要知避之。

    良骥至捷,常受風塵之苦;玄龜雖靈,難逃刳腸之禍。

    相彼飛鳥,乘風而起,擇木而栖,何其适也。

    隻因貪食,誤入于籠,求脫不得。

    今夫爵祿,亦人之樊籠也欤!春秋不用孔子,春秋之不幸,後世之大幸也;玄德能用孔明,玄德之大幸也,孔明之不幸也。

    古人所行之淑匿,與今人所行之是非,并自己所行之得失,事屬已往,俱是塵世中之精扯淡,說着何為?念着何益?不說不念,則心靜矣。

    心靜便是道,今日之灑脫處,皆從先年之不如意得來;今日之不如意處,安知非異日之灑脫乎? 白鬓老人曰:心靜便是道,可見道不遠人;世人之不得意處,正高人之得意灑脫時也。

    參!參! 名利 學道之未得者,皆妄念之不絕,有以障之也;妄念之不絕者,皆名利之難忘,有以牽之也。

    茍欲絕妄念,必先把名利照破而後可,名為造物之所深忌,利是人情之所必争。

    故名利殺人甚于戈矛,何也?戈矛殺人,人知避之,名利殺人,死而不悔。

     古之有道者,多為佯狂,蓋不欲人知也。

    今之人,但有寸長,而欲表暴于世者,陋矣!君子學道,将一切好勝逞能之心,俱都忘盡,暗暗潛修,道明德立,猶未能焉。

    故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

    "利之為物也,無德而使人親,無火而使人熱,無權而使人不憚其勞,無情而使人一刻不忘。

    使學道者見之而敗德,使治世者見之而枉法。

    自古人心國法,多為利所害。

    天下有大害,藏于大利之中,而人不知,非不知也,為利所昏也。

    犯法之贓,猶犯病之食也。

    竊取時惟恐其不多,敗露時惟恐其不少。

    一物也,何前後之異若斯也?利與害相随故也。

    設若見利時即思有害,而苟且之念必念可息矣。

    君子積德,德能潤身,亦能榮身。

    故大德者,位祿名壽,不求而自至;小人積财,财能養身。

    亦能害身。

    故财多者,憂患恐懼,欲去而不能。

     白鬓老人曰:"名為造物之所深忌。

    "固說得好。

    "利之為物"以下數句,尤說得透骨透髓。

    商賈聞之,亦當點頭,況士大夫與學道之人乎? 色 今夫天地,一大夫婦也,能生萬物。

    夫婦,一小天地也,能生男生女。

    大抵人道通乎天道,順施之可以生子,逆取之可以成仙。

    古仙有曰:"子要不老,還精補腦。

    "腦也者,諸髓之海也。

    淫佚之精,是諸髓之所化而出也。

    好色之人多患頭痛,腦空是也。

    噫!油盡燈滅,髓竭人亡。

    楚館秦樓,非樂地也,陷人之罟獲也;歌妓舞女,非樂人也,破家之鬼魅也。

    人都怕鬼,獨不怕家中有妝扮之鬼,鈎人神魂;人都怕虎,獨不怕床上有同眠之虎,吃人骨髓;人都怕蛇,獨不怕衾中有纏人之蛇,吸人血氣;人都怕賊,獨不怕夜間有盜陽之賊,害人性命。

    色之害人也,大矣哉!非不知戒也,戒而又犯,将以為美乎!殊不思耳中有垢,目中有眵,鼻中有涕,口中有涎,腹中有尿屎,陰中有濃血,腥臊臭穢,處處不潔焉。

    嬌娆巧媚,詐為親愛,其實狠毒。

    無知愚人,為之心醉,圖取片時之歡,不顧百骸之枯,敗德損身,為害最大,應當遠離,如避盜賊。

    賊劫人财盡者窮。

    色盜人精竭者死。

     白鬓老人曰:"洞賓詩雲:“二八佳人體似酥。

    腰懸利劍斬愚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

    暗裡教人骨髓枯。

    ”中年以後之人,尚不能深信此言,而況少年乎?而況無知之少年乎? 事 事有不可以行諸身者,即不可以萌諸心;有不可以對人言者,即不可以告天知。

    就此四可不,時時檢點,則近道矣。

    天下事機會難逢,可為者不可自诿,自诿者無功。

    不可為者不可強為,強為者取敗。

    事之來也,莫不有理。

    君子論是否,小人論利害。

    人當無事時,心要常存腔子裡,不可暗中妄想;有事時,心要專在理上,不可強從己見。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

    天下至難為者,其事有二,莫如過海、與上陣。

    人猶不畏其難,而有為之者。

    至于學道有反求即得之易,不似過海之險也;有天理自然之安,不似上陣之危也。

    既易且安,而人鮮有為之者,何哉? 白鬓老人曰:"高明人之事多從外來,且能就事了事;癡愚人之事多由内生,偏會就事多事。

    "高明人事來應之以理,自然如庖丁之解牛官止神行;癡愚人事來,應之以私,自然如鹬蚌相持,漁人享利。

     物 萬物之有生于無,凡人之情着于有。

    能究常無固難,常無其有更難。

    人要欲立常無之地,必主以性。

    主以性則未始有物,己忘而物自化,物雖滿前常歸于無矣。

    龐居士曰:"但自無心于萬物,那怕萬物常圍繞。

    "人有妖人,物有妖物,皆能迷人。

    彼豈能迷人哉?還是人自迷之也。

    百字碑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見物之美者,而生一愛念,此心便為他引去,即是迷了。

    看透一物,不受一物之迷;看透萬物,不受萬物之迷。

    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天下事事物物,自有個停停當當底道理,一毫私意用不得。

    故曰:"天下何慮?"君子就事了事而不生事,因物付物而不着物。

    程伊川曰:"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隻有自己一個身與心,卻不要好。

    茍得外物好時,而不知自己身與心,已先不好了也。

    "今夫人房舍、衣服、飲食、器皿,多恥不如人。

    至于學問不如人,良心不如人,卻不知恥,抑獨何哉?弗思甚也。

     白鬓老人曰:"己忘而物自化。

    "可見内因有己,外才有物。

    内己若忘,外物自化。

    世人棄真覓假,尚曰:"予智!" 我 《論語》記孔子絕四而以無我終之,蓋謂意必固皆因有我而言也,惟我無則意必固與之俱無矣。

    ‘我’是衆私之根也,無我則根斷而衆私不生矣。

     今人有心制行,有一不為我者乎?不利于我,即功略蓋世,見以為分外也,而棄之矣。

    有利于我,即升鬥锱铢,裂形隕身而亦趨之矣!‘我’之為害何大也!惟無我則私化行端且忘形骸矣!有何物之累哉?遍索諸形之内,何者是‘我’?‘我’見既無,得大解脫。

     《永嘉集》曰:"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我見堅固,貪瞋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着,知身是幻,了無自性。

    " 色即是空,誰是我者?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一真實,四大五蘊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内外推求畢竟無我,詳看‘我’字,從二戈而成,一正戈一反戈,狠濁殺生之禍皆因有‘我’而起也,故心于道者先要無我。

     白鬓老人曰:"世人所謂我,非真我也,識神之作崇耳。

    "昔人雲:"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又雲:"去後來先作主人。

    "若不将金缽覆住,金箍棒打死,則取經降魔,皆六耳猕猴之事未假。

     假 學道之士先要認得真假,而後可以入道矣。

    嘗觀作戲者窮通得喪、離合悲歡,外像宛然,心内坦然。

    彼何所得?能不動心若斯也。

    彼明知形象假妝,情境假作,互換互移而無損益于己也,學者觀之可以悟道焉。

    又見提偶者手舞足蹈,恍若人形,不知者觀偶觀線,卻不思在線有人,提而後能動,倏爾人去,偶線俱在而不能動。

    今夫人之形骸其偶乎?氣血其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