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歸。
貞佑甲戌,杖策渡河,校功幕府,有司竅按舊迹,補亳州衛真縣酒稅監,滿即投檄不仕,居許汴間。
與裡人沖虛大師李公有舊,常往來京城之丹陽觀,且日與名士大夫遊。
正大壬辰,國破,公自許昌挺身北渡抵燕,遂納拜於洞真于真人為受業師。
公既與世不偶,乃北瑜居庸,涉武川,乞食昌州境中。
見營幕錯居,感疾者衆,類乏醫療,公慨念疇昔,即發其所秘三折肱之藝,煮散餌之,病者四起。
會那演相公避暑嶺外,嬰酒積症,病外帳中,命公視之,一劑立愈。
聽然握手,相得如平生懼,因聯騎南下,禮清和老師,得印号清夷子。
公既歸燕。
直相府之東,通衢之北,百步而近曰甘泉坊,有東嶽行祠,居人奉事惟謹。
及公至,虛席請居之,因并施焉。
既又斥地得數畝,蘿草欐蘆,延裹如度,售材陶璧,創建為玉清觀,栖泊道流,绾谷諸方。
蓋燕距昌千有餘裡,公夏時而往,比秋而還,歲卒為常。
其所遊者,皆名王貴人,凡醫衛所燼悉歸常住,一物不留私囊中。
那演暨其弟三相公素服公廉靜寡欲,鹹加禮重,常似助其所不給。
及南庵庵主李公志玄者,複相與經營,宣力甚多。
已署正殿四楹,将立元始像,齋堂寝室可食可居,庖福蔬井可濯可溉,高明爽恺,魚貫順序,焚香燕處。
希夷無為以祖述黃老,而憲章莊列,公之志願能事畢矣。
公雅與太一知官李公志通及丹陽大師劉公志安道同德合,為方外采真之遊。
一日,無故而疾作。
嘗謂二公曰:餘年逾從心大期斯迫,與公等交遊三十年,蹤迹半天下,區區營巢一枝者,将為度師真人諸上足傳道之地耳。
門人法屬,未有界付,玉清後事,欲勒諸堅泯以垂不朽,幸卒勉之。
既稽諸宿論,會謂宜允。
公性資慷慨豁落無隐,恭謹博愛,輕财好施。
自從事冠裳,律己嚴甚,恪守師訓,剖形待物。
昌州當驷騎孔道,每歲掌教真常真人北觀天庭,公必先事經理,纖悉備具罔有阙遺。
則公之用力於斯道,可謂塵矣,故備衛其平生始末而系之以銘。
其辭曰: 太虛無形,玉清無色,道斯強名,化甯有極。
恭皇於穆,象帝之先,暈飛輸奂,棟宇森然。
黝璧山升,梓材魚貫,為國表儀,視民容觀。
翼翼相府,維護維呵,銑銑有倡,宣力孔多。
得一以盈,緒於土直,修之乃真,以福天下。
污隆既異,懷卷無方,經生起死,折肱之良。
我辟玄宮,以閱衆甫,博大宗師,神明為伍。
西山之東,東山之西,勒此銘詩,為天下溪。
德興府秋陽觀碑 澶淵張本撰 大朝庚辰歲,長春真人丘公外雲海上,以真風玄行聞於辇毂。
天子賜近臣金虎符,資手诏來聘,仍命使朝所曆聽便宜行事。
太守郊迎,縣令前驅,驷馳數萬裡,以甲騎五百擁衛其行。
既蒙入見,扈從日久,從容賜還,衛送之制,一如初命。
将抵燕山,駐車於德興,且寬跋涉之役也。
懷來之野,積歲連兵,遺骨暴露,大翮山之羽士韓志久斂而痙之,方修黃錄之杞,再拜懇公來屍其事。
靈應之征,青鸾尋儀,山市為見。
既竟,杖登乎大翮之陽,覽山川之勝,南望晉山,下瞰沃壤,極目砥平,仰見居庸,亂峰仞聳,蒸岚郁黛,如雲耕千乘,旌影磨空,将會蓬瀛。
而東背視大翮一帶諸山,煙霏林颔,蒼翠問錯,如張百幅錦屏於葛稚川之居。
左右兩峰,蔥翠峭出,如碧幢對侍,肅肅然聽有所止作。
山半一泉,估曲而下如玉龍收雨,蜿蜿蜓蜓,而自容與也。
公乃停覽倚杖而歎曰:岩壑之僻如此,林泉之佳如彼,市朝騰沸而莫能幹,輸蹄旁午而不相及,此非洞天之杳杳乎。
時暑方收,秋露甫降,千英舍實,萬葉翻光,炎曦再麗於西成之隙,此非秋陽之杲杲乎。
吾将以仙居構此山,以秋陽名此居。
來汝志久,其為我成之。
羽士既諾而退曰:秋陽之見於書者,曾子嘗言之矣,蘇子亦賦之矣。
吾師複以此名吾觀者,豈非其意欲令我輩内行肅肅如秋之清,外貌融融如陽之和,二理相涵,庶乎道家者流之能事畢矣。
羽士既服厥命,以虛接物,以嚴律己,披榛伐木,陶臂購工,親曆艱險,雖頃刻之問不敢優遊臉沾於席,既盈十霜,起三清正殿、七真殿、兩麻束西方丈、中外二門,單飛煥然,至於賓館、雲庵、泉廚蔬圃,凡所區處,莫不适宜。
玄鶴朝來,白雲夜集,楝宇幽敞,花木秀陰,小有洞中之一天也。
居徒嘗至七百餘指,歲種白糧,奉禦膳一車入貢以為常。
觀其規模創制,章章悉備,羽士志尚,亦可見於茲矣。
以币走燕京谒文於仆曰:惟先師之志,惟小子罔克自度以承之,數載於此,若履春冰,若奉盤水,惴惴然惟恐荒墜厥命。
今其克保厥終,惟師之精爽在天,無遺其羞。
先生蓋嘗侍翰林,必世之善為辭令者,所言足以傳世,幸賜之文,以庇我後人,圖惟茲不朽也。
仆亦佳羽士出自燕山韓氏,韓實聞族,能遽釋於膠,以履百艱,成其師之志,亦可尚也。
系之以辭曰: 蓬壺匪遙,或寓於塵,有發其潛,須偶至人。
大翮之墟,萬山鱗鱗,朝抱清泉,夜宿白雲。
雲何代邈,寂爾無聞,豈彼開泰,亦有其辰。
誰知秋陽,宜俟長春,一入品題,倍出精神。
煙岚改色,花木生熏,殿宇崛起,丈應區分。
居能倡玄,靜可安仁,尺材心計,塊石手親。
非彼羽衣,自樂百勤,師所志之,亦我其伸。
惟久則弊,匪增莫新,尚告将來,視此刻文。
創建真常觀記 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王盤撰 真常觀,長春宮之别院也,真常李公所創,因以名之。
初,宮之西正與朝元閣相直,可一裡所,有廢地一區,荊棘瓦礫翳蔽封塞。
蓋兵火之餘,戶口稀少,居人惡其荒僻無鄰,莫肯居焉。
一日,真常杖屦偶過其處,披刑棘蹑瓦礫,登北阜之上,周覽四顧,徘徊久之,謂從者曰:此可居也。
吾他日得謝事,将憩老於茲焉。
暇日稍稍芟除刑棘,辇去瓦礫,發地而土壤膏腴,鑿井而水泉甘冽,遂茸治蔬圃,種藝雜木,版築斧斤之工,未嘗施設,而道宮琳宇,幽栖高隐之氣象,已班斑於目中矣。
及真常棄世,誠明張真人嗣掌玄教,繼真常遺意,構三清殿、九真堂、齋堂廚舍、祈真之壇、靈官之祠,又構環堵靜位十餘所,以居宮中年德尊高,不任事役,喜修習靜功者。
誠明棄世後數年,提點冉志誠、文侍李志恒等一日會坐堂上,顧瞻楝宇之高爽,曆覽園圃之清幽,相與言曰:剪荊棘,除瓦礫,取衆人之所棄以開
貞佑甲戌,杖策渡河,校功幕府,有司竅按舊迹,補亳州衛真縣酒稅監,滿即投檄不仕,居許汴間。
與裡人沖虛大師李公有舊,常往來京城之丹陽觀,且日與名士大夫遊。
正大壬辰,國破,公自許昌挺身北渡抵燕,遂納拜於洞真于真人為受業師。
公既與世不偶,乃北瑜居庸,涉武川,乞食昌州境中。
見營幕錯居,感疾者衆,類乏醫療,公慨念疇昔,即發其所秘三折肱之藝,煮散餌之,病者四起。
會那演相公避暑嶺外,嬰酒積症,病外帳中,命公視之,一劑立愈。
聽然握手,相得如平生懼,因聯騎南下,禮清和老師,得印号清夷子。
公既歸燕。
直相府之東,通衢之北,百步而近曰甘泉坊,有東嶽行祠,居人奉事惟謹。
及公至,虛席請居之,因并施焉。
既又斥地得數畝,蘿草欐蘆,延裹如度,售材陶璧,創建為玉清觀,栖泊道流,绾谷諸方。
蓋燕距昌千有餘裡,公夏時而往,比秋而還,歲卒為常。
其所遊者,皆名王貴人,凡醫衛所燼悉歸常住,一物不留私囊中。
那演暨其弟三相公素服公廉靜寡欲,鹹加禮重,常似助其所不給。
及南庵庵主李公志玄者,複相與經營,宣力甚多。
已署正殿四楹,将立元始像,齋堂寝室可食可居,庖福蔬井可濯可溉,高明爽恺,魚貫順序,焚香燕處。
希夷無為以祖述黃老,而憲章莊列,公之志願能事畢矣。
公雅與太一知官李公志通及丹陽大師劉公志安道同德合,為方外采真之遊。
一日,無故而疾作。
嘗謂二公曰:餘年逾從心大期斯迫,與公等交遊三十年,蹤迹半天下,區區營巢一枝者,将為度師真人諸上足傳道之地耳。
門人法屬,未有界付,玉清後事,欲勒諸堅泯以垂不朽,幸卒勉之。
既稽諸宿論,會謂宜允。
公性資慷慨豁落無隐,恭謹博愛,輕财好施。
自從事冠裳,律己嚴甚,恪守師訓,剖形待物。
昌州當驷騎孔道,每歲掌教真常真人北觀天庭,公必先事經理,纖悉備具罔有阙遺。
則公之用力於斯道,可謂塵矣,故備衛其平生始末而系之以銘。
其辭曰: 太虛無形,玉清無色,道斯強名,化甯有極。
恭皇於穆,象帝之先,暈飛輸奂,棟宇森然。
黝璧山升,梓材魚貫,為國表儀,視民容觀。
翼翼相府,維護維呵,銑銑有倡,宣力孔多。
得一以盈,緒於土直,修之乃真,以福天下。
污隆既異,懷卷無方,經生起死,折肱之良。
我辟玄宮,以閱衆甫,博大宗師,神明為伍。
西山之東,東山之西,勒此銘詩,為天下溪。
德興府秋陽觀碑 澶淵張本撰 大朝庚辰歲,長春真人丘公外雲海上,以真風玄行聞於辇毂。
天子賜近臣金虎符,資手诏來聘,仍命使朝所曆聽便宜行事。
太守郊迎,縣令前驅,驷馳數萬裡,以甲騎五百擁衛其行。
既蒙入見,扈從日久,從容賜還,衛送之制,一如初命。
将抵燕山,駐車於德興,且寬跋涉之役也。
懷來之野,積歲連兵,遺骨暴露,大翮山之羽士韓志久斂而痙之,方修黃錄之杞,再拜懇公來屍其事。
靈應之征,青鸾尋儀,山市為見。
既竟,杖登乎大翮之陽,覽山川之勝,南望晉山,下瞰沃壤,極目砥平,仰見居庸,亂峰仞聳,蒸岚郁黛,如雲耕千乘,旌影磨空,将會蓬瀛。
而東背視大翮一帶諸山,煙霏林颔,蒼翠問錯,如張百幅錦屏於葛稚川之居。
左右兩峰,蔥翠峭出,如碧幢對侍,肅肅然聽有所止作。
山半一泉,估曲而下如玉龍收雨,蜿蜿蜓蜓,而自容與也。
公乃停覽倚杖而歎曰:岩壑之僻如此,林泉之佳如彼,市朝騰沸而莫能幹,輸蹄旁午而不相及,此非洞天之杳杳乎。
時暑方收,秋露甫降,千英舍實,萬葉翻光,炎曦再麗於西成之隙,此非秋陽之杲杲乎。
吾将以仙居構此山,以秋陽名此居。
來汝志久,其為我成之。
羽士既諾而退曰:秋陽之見於書者,曾子嘗言之矣,蘇子亦賦之矣。
吾師複以此名吾觀者,豈非其意欲令我輩内行肅肅如秋之清,外貌融融如陽之和,二理相涵,庶乎道家者流之能事畢矣。
羽士既服厥命,以虛接物,以嚴律己,披榛伐木,陶臂購工,親曆艱險,雖頃刻之問不敢優遊臉沾於席,既盈十霜,起三清正殿、七真殿、兩麻束西方丈、中外二門,單飛煥然,至於賓館、雲庵、泉廚蔬圃,凡所區處,莫不适宜。
玄鶴朝來,白雲夜集,楝宇幽敞,花木秀陰,小有洞中之一天也。
居徒嘗至七百餘指,歲種白糧,奉禦膳一車入貢以為常。
觀其規模創制,章章悉備,羽士志尚,亦可見於茲矣。
以币走燕京谒文於仆曰:惟先師之志,惟小子罔克自度以承之,數載於此,若履春冰,若奉盤水,惴惴然惟恐荒墜厥命。
今其克保厥終,惟師之精爽在天,無遺其羞。
先生蓋嘗侍翰林,必世之善為辭令者,所言足以傳世,幸賜之文,以庇我後人,圖惟茲不朽也。
仆亦佳羽士出自燕山韓氏,韓實聞族,能遽釋於膠,以履百艱,成其師之志,亦可尚也。
系之以辭曰: 蓬壺匪遙,或寓於塵,有發其潛,須偶至人。
大翮之墟,萬山鱗鱗,朝抱清泉,夜宿白雲。
雲何代邈,寂爾無聞,豈彼開泰,亦有其辰。
誰知秋陽,宜俟長春,一入品題,倍出精神。
煙岚改色,花木生熏,殿宇崛起,丈應區分。
居能倡玄,靜可安仁,尺材心計,塊石手親。
非彼羽衣,自樂百勤,師所志之,亦我其伸。
惟久則弊,匪增莫新,尚告将來,視此刻文。
創建真常觀記 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王盤撰 真常觀,長春宮之别院也,真常李公所創,因以名之。
初,宮之西正與朝元閣相直,可一裡所,有廢地一區,荊棘瓦礫翳蔽封塞。
蓋兵火之餘,戶口稀少,居人惡其荒僻無鄰,莫肯居焉。
一日,真常杖屦偶過其處,披刑棘蹑瓦礫,登北阜之上,周覽四顧,徘徊久之,謂從者曰:此可居也。
吾他日得謝事,将憩老於茲焉。
暇日稍稍芟除刑棘,辇去瓦礫,發地而土壤膏腴,鑿井而水泉甘冽,遂茸治蔬圃,種藝雜木,版築斧斤之工,未嘗施設,而道宮琳宇,幽栖高隐之氣象,已班斑於目中矣。
及真常棄世,誠明張真人嗣掌玄教,繼真常遺意,構三清殿、九真堂、齋堂廚舍、祈真之壇、靈官之祠,又構環堵靜位十餘所,以居宮中年德尊高,不任事役,喜修習靜功者。
誠明棄世後數年,提點冉志誠、文侍李志恒等一日會坐堂上,顧瞻楝宇之高爽,曆覽園圃之清幽,相與言曰:剪荊棘,除瓦礫,取衆人之所棄以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