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甘水仙源錄卷之九 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集 鄂縣秦渡鎮重修志道觀碑 前鄂州教授雪溪逸人俞應卯撰 祖師重陽以全真名教者,即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以為萬善之原也。

    号之為師之祖者,蓋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也。

    道之體,大而無外細而無内,道之用,無物不有無時不然,不以堯而存,不以桀而亡,不以愚而不足,不以賢而有餘。

    何者,蓋元氣敷施,陽以剛之,陰以柔之,木金水火以.布列之,此氣也,人得之所以為人也。

    太極渾浩,健以行之,順以立之,仁義禮智以綱紀之,此理也,人得之所以為道也。

    乾父坤母,既以五性之全一理之真而賦之人,而人不能全此真者,不為嗜好奪之,則為強暴失之,不為名利汨之,則為忿欲亡之。

    此真之不能全,則天下宜乎無善人,無善人則國何由而治,天下何由而平。

    惟能全是道之真者,可以為帝王師,可以為後世法,推而行之,則無非飲純妖樸之俗,神而化之,豈有茹名嗜利之風。

    子雲昧此,所以有事莽之污,所以有投閣之駭。

    子房識此,所以成相漢之業,所以成赤松之遊。

    斯道也,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修之則吉,悖之則兇,信不誣矣。

    惟黃帝師是道於廣成,故垂衣裳而天下治。

    舜受堯之天下,師是道於巢許而萬國甯。

    武丁學是道於甘盤,而商中興。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且太上玄元生於三代之時,嘗為柱下史矣,遇周室道{哀,不能推其所為,遂着《道德》之編以贻後世。

    其日道大,而又日王配天地之大,豈不與吾夫子一王之法同其功乎。

    南華真人生於戰國之時,嘗為漆園吏矣,因天下争奪,不能展其所行,故寓其言於道以示諸人,日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蓋亦與吾夫子尊王之心合其志也。

    迨西漢之四皓,以是道定國本之計於一言,束漢之嚴光,以是道契中興之主於平昔,至於晉、宋、齊、梁,曆唐暨宋,時雖不古,而斯道自存,如許旌陽、葛勾漏、陶隐居、寇謙之、司馬子微、束華、正陽、純陽與夫希夷,亦善推其所全之真以及當時之君。

    其正陽、純陽,陰陽不測之神,至今常顯於寰宇之内,故重陽祖師得以繼是道之正傳,全一真之妙理。

    師本醴泉人也,姓王氏,於金朝初興之日舉進士,中甲科。

    人物魁梧,天資秀偉,方瞳熒熒,美髯郁郁,奈何道與時違,故不以軒冕利祿萦其心,常以水竹煙霞樂其志,遂蔔終南劉蔣而居焉。

    一日,遇锺、呂於甘河,傳是道之妙訣,以重陽為号,以嘉為名,於所居之室四隅各植海棠一株。

    繼而策杖出關,束歸海上,有問其故,則日我向邱劉譚裹捉馬去,人皆未谕其旨。

    未幾,從遊者七,其所親侍者四,馬钰、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是也。

    号馬為丹陽、譚為長真、劉為長生、邱為長春。

    西還抵汴,遽謂門人曰:東華、锺、呂之約,不敢愆期,吾後事在劉蔣。

    全真之教,汝輩當勉之。

    言畢,具湯沐,奄然而逝。

    汴之名公、巨卿、賢士大夫,無有不赴吊者。

    既而四師輩仙襯以入關中,遵遺命而葬劉蔣。

    事畢将歸,四宗師憩於秦渡鎮真武堂茂樹之下,彷徨然猶有慕師之戚,執手分袂,各述其所蘿之志,俱不負祖師之囑。

    長春隐於太公之墦溪,長生寓束周之纏水,長真居水南之朝元,惟丹陽反築室於場,為今之終南重陽萬壽宮也。

    自是全真之教漸興,師宗之德益着。

    於興定問,有景慕四真之事者,依真武堂經營宮室以奉香火,恩例賜額為志道觀。

    值金祚将終,民多兇暴,觀宇灰燼。

    恭惟大元聖文神武,奄有四海,生民綏定,百廢俱興,惟志道廢址尚存,刑榛煙塞。

    一日,洞真真人于君道經秦渡,載瞻故基,慨然有過河洛思禹之心,對羹牆見堯之感。

    遂命門人駱志通鸠工事材,構殿宇,聚徒衆,恢拓乎宗師之迹,增光乎玄教之風,使一祖四宗之德業,為可大可久之基,豈不偉欤。

    予於暇日,徜徉琳宇問,覽紀事於碣石者,與道體往往相違,是以嫌焉。

    一日,志通表四真之事迹,丐予屬文紀述其事。

    嘗觀太史公序九流之說,儒與道特冠於衆流之上。

    道之與儒,同此一理,儒之與道,同此一機,通其變則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則天下無善教,若非園機之士,不足以論此也。

    然教之在天下,亦何常師之有,且師以全真名教者,豈非吾儒真實無妄之理乎。

    其煉形修性,豈非大易窮神知化之妙乎。

    方其護祖師之柩,歸而克葬之後,高弟能繼志述事者有之,廬其墓側者有之,於斯時也,何異乎吾夫子殁,而門人治任将歸、相向而哭之意欤?及其長春宗師被诏北庭,而好生之德感動人主,轉不殺之機於一言之頃,於斯時也,又何異乎吾孟子告時君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之仁欤?由是觀之,則祖師所修之道,宗師所繼之志,既可以帝王之取法,則又足以緻天下之治平,大非秦皇、漢武之時方士雜學之比,亦非晨門荷孫之徒,長沮桀溺之輩。

    觀今日書同文、車同軌、四海之内晏然,朝廷之政清肅,然後知植海棠之意,不誣於其先,丘劉譚馬之事,有驗於其後。

    噫,是道也,自常情觀之神妙難測,由至人守之不外乎一真之理。

    故全真之教雖遺世獨立,而尊君親上之心常存,雖遐遊隐居,而愛人利物之仁愈切,即無思無為之誠,以顯其有感有應之理。

    在宗師既能神知來而智藏往,於門人又能繼其志而述其事,豈不有補於聖明之朝乎!.非志於道,其孰能與於此哉。

    從而贊之曰:道體渾浩兮無臭無聲,陰陽肇判兮成象成形,幽潛淪隐兮升降八弦,惟人為貴兮萬物之靈。

    原始要終兮故知死生,嗜欲之汨沉兮出入莫測其心,列仙之相傳兮祇欲全乎無極之真,不先覺於重陽兮孰開妙理於我人。

    為道之紀綱兮崇鑰乎二五之精,志道複古兮奂然而一新,真人常在兮道備而德純,一祖四宗兮亘萬古以皆春。

     燕京白雲觀處順堂會葬記 寂通居士陳時可撰 長春大宗師既仙去,嗣其道者尹公乃易其官之東甲第為觀,号日白雲,為葬事張本也。

    越明年.三月朔,召其徒而告之曰:父師殡于葆光,未安也。

    吾将蔔地白雲,構堂其上而安厝之何如?或曰:工力非細,道糧不足,未易為也。

    公曰:誠以孝思報德,何患乎不成。

    蚓我·父師遺德在人,四方門弟子疇不追慕,當自有贊成者,公等勿疑。

    縱複不然,盡常住物給其費,各操一瓢可也。

    於是普請其衆,以四月丁未除地建址,越四日庚戌,蕾買中河東道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