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集
純成子李君墓志銘
宣授懷孟路提學李蔚慶之撰
講師李君沒,其友申公都提舉#1以告,且曰:講師操履堅正,德業沖粹,人所共知。
臨終以後事見托,經營宅兆,今已安措。
不有銘辭,無以慰諸幽,願詳其所聞而志之。
講師諱志全,字鼎臣,太原太谷人。
少業進士,父洵直#2以經義中明昌五年第。
講師挺志不群,守箕裘之舊,孜孜講習,視富貴如探囊中物也。
當立之年,不意世變,幹戈日尋,無複進取遑遑如也。
當時天子好長生之道,不遠萬裡召見邱長春#3,賓禮至厚,玄風大振,聞者皆興。
故講師所以歸心依河陽張尊師為引度。
長春西回,策杖徒步谒見于奉聖龍陽觀,授以道妙暨諱名。
自是山居有年,名聞籍甚。
其後束萊宋披雲以所在道書焚於劫火,奉朝旨收拾於灰燼之餘,散亂無複可考,求博洽異聞之士俾校條之,乃得講師,始終十年,朝夕不倦。
三洞靈文,号為完書,功亦不細。
教主李真常#4奉恩例,賜公純成大師,提舉燕京玄學。
未幾,複還天壇舊隐,徜徉岩壑,将終老焉。
忽以升聞,中統二年六月日也#5,享年七十有一#6。
平昔着述号《酣泉集》三十卷行于世,又集七真及已下諸師詩賦二十卷目日《修真文苑》#7。
嗚呼,士嘗論之,以君才學取一第不為難矣。
世方擾攘,河朔尤甚,自保不暇,度日如年.。
壯志衰謝,甘埋於塵土,誰為知者,泯滅無疑也#8。
回視埋沒于草萊,湮滅無聞者為何如哉?乃作銘曰: 于#9嗟純成,幼戴儒冠,讀書幾載,校藝秋官。
誓将一舉,九萬鵬搏,運有定厄,世無常安。
幡然學道,秉心如丹,長春西回,景星争觀。
徒步千裡,一見相懼,授以道妙,佩服馨蘭。
苦心修煉,幾換炎寒,要遊玉京,此事無難。
三洞寶典,灰燼遺殘,校俨十稔,書始為完。
拂衣高蹈,雅志林巒,卻歸舊隐,終老盤桓。
無何仙去,聞者悲酸,刻諸碗瑛,過者詳看,當知道中,自有鳳鸾。
洞觀普濟圓明真人高君道行碑 安西王府丈學姚燧撰 我元自太祖聖武皇帝視丘長春有道,聘為玄門宗,厥後太、定、憲三宗及今皇帝,皆禀孝自天,善繼以述。
雖長春返真不虛其位,命尹清和、李真常、張誠明、王純真與今張玄逸嗣焉而疊居之,如丘在太祖世。
其徒認縣官崇禮斯道之盛,語其師之居,不敢斥,必日堂下。
然堂下治京師,而祖師之藏,與夫成道之廬,則在今終南山之劉蔣。
自堂下視之,猶木根而水源,必茂浚乎此,乃始不憂傳脈之不盛。
故凡四方走币堂下為香火之奉者,必割界而實之祖庭,待以興化弘教之須。
豈惟是為然,惟人亦然,苟可以任興化弘教之責,亦必擢置祖庭,受事之陳不令拱手肆志於無用之地。
嗚呼,才有大細,故任有重輕,德有着微,故居有久近。
自秦而夏而梁而蜀,治轄但半堂下,其任如彼其重也。
自庚子從洞真入關,今茲四十年,職道教者,獨再紀其居如此其久也。
則夫為才之大,為德之着,尚待言說而始白之人耶?君姓高氏,諱道寬,字裕之,應之懷仁人。
其世夙豪於财,而系則不詳。
幼業讀書,能通大義焉。
長為吏長安,丁内外艱,始棄室為黃冠師。
其從受學三人,始則安蓬萊淪其源,繼則李沖虛大其流,終則于洞真會其融而導其歸,故遊洞真門最久,洞真亦恃君有受而克大其傳也。
既告以道德之微言,又授上清紫虛之錄,賜号圓明子,署知重陽萬壽宮,及提點甘河遇仙宮。
歲壬子,真常擢為京兆道錄者十年。
中統辛酉,誠明薦之朝,制以為提點陝西興元等路道教兼領重陽萬壽宮事。
至元辛未,純真易子為尊師,加知常抱德於圓明之上。
丙子,天後、皇子安西王,各錫黃金雲羅冠服一被,教令又益以西蜀道教,猶仍圓明,第易知常抱德為洞觀普濟,尊師為真人。
以明年丁醜春正月二十有五日上征,逆而推之,盡金明昌乙卯秋七月十有九日為閱春秋八十有三,而藏冠屦於仙蛻之園雲。
其年五月,嗣真人李天樂實狀其行,俾道錄郭志祥持示燧曰:真人之德,宜顯詩之,将維子是請也。
燧曰:嗣真人與道錄之言不可辭讓,死及先真人風盤之一際乎。
乃遂詩之,其辭曰: 繁昔君生,應之懷仁,後由兵興,避走而秦。
幼知讀書,長而試吏,東於親存,供為子事。
棘棘時艱,風樹悲纏,乃斬慈愛,一志求仙。
中夜耿光,天門啟奧,瓊屋磊鬼,飛揚葆蠢。
是皆平日,積想之為,初匪高高,善幻為斯。
以君達觀,能不是覺,蓋以自信,精神之确。
伊誰雲師,乃即安君,望粗有見,要眇斬聞。
久之于于,東亂汴水,丹陽之孫,沖虛是倚。
及門不屑,示教多方,軋以擊摧,觀其競疆。
納以濁垢,察其茹受,積久不移,用視持守。
投界井臼,臧獲所難,人勉於暫,君久益安。
積信沖虛,待目日改,作新授付,已密有在。
洞真征車,既牽既膏,庭議具虞,翩其避逃。
乃勸沖虛,捆款相布,使就其徒,擇為行輔。
沖虛戒君,中使與西,曰惟若人,丹陽耳提。
穴石吳嶽,聞道日跻,彼伏鵲卵,知求魯鹦。
子今幸際,猶升有梯。
竟偕洞真,自隴而汴,趁風後塵,聞見再變。
洞真留主,中太一宮,君遂不去,幾烏與同。
玉步既改,君始北邁,結廬德興,規以自晦。
洞真逾燕,挈徒而東,衍教白溜,召君來從。
日子為道,輕世自足,偃賽雲山,其過乖物。
其反子者,同塵無馱,征逐府寺,其歸附炎。
二者揆道,無一而可。
由先失人,後則忘我。
安知至人,與世斡流,浚其靈台,與理充周。
餘也誰昔,子外之病,教之無為,恬澹虛靜。
上而人天,性命之原,欲子内服,玄聖之言。
子守是說,膠輻拘礙囿於一小,曾未聞大。
修身有得,及物利生,鈞之為德,何害并行。
勉出酬應,無憚而退,若金用砺,磨鈍而銳。
小子識之,劬心自荷,君拜稽首,受訓不那。
又從會葬,祖師劉蔣,關中剖兵,所在榛莽。
白骨陵丘,熊虎為群,作室幾時,雄樓切雲。
後為終南,勝築之甲,君時佐用,身任寡乏。
行一哀四方,言能動頑,虛馬與輿,出以實還。
勞則夥矣
臨終以後事見托,經營宅兆,今已安措。
不有銘辭,無以慰諸幽,願詳其所聞而志之。
講師諱志全,字鼎臣,太原太谷人。
少業進士,父洵直#2以經義中明昌五年第。
講師挺志不群,守箕裘之舊,孜孜講習,視富貴如探囊中物也。
當立之年,不意世變,幹戈日尋,無複進取遑遑如也。
當時天子好長生之道,不遠萬裡召見邱長春#3,賓禮至厚,玄風大振,聞者皆興。
故講師所以歸心依河陽張尊師為引度。
長春西回,策杖徒步谒見于奉聖龍陽觀,授以道妙暨諱名。
自是山居有年,名聞籍甚。
其後束萊宋披雲以所在道書焚於劫火,奉朝旨收拾於灰燼之餘,散亂無複可考,求博洽異聞之士俾校條之,乃得講師,始終十年,朝夕不倦。
三洞靈文,号為完書,功亦不細。
教主李真常#4奉恩例,賜公純成大師,提舉燕京玄學。
未幾,複還天壇舊隐,徜徉岩壑,将終老焉。
忽以升聞,中統二年六月日也#5,享年七十有一#6。
平昔着述号《酣泉集》三十卷行于世,又集七真及已下諸師詩賦二十卷目日《修真文苑》#7。
嗚呼,士嘗論之,以君才學取一第不為難矣。
世方擾攘,河朔尤甚,自保不暇,度日如年.。
壯志衰謝,甘埋於塵土,誰為知者,泯滅無疑也#8。
回視埋沒于草萊,湮滅無聞者為何如哉?乃作銘曰: 于#9嗟純成,幼戴儒冠,讀書幾載,校藝秋官。
誓将一舉,九萬鵬搏,運有定厄,世無常安。
幡然學道,秉心如丹,長春西回,景星争觀。
徒步千裡,一見相懼,授以道妙,佩服馨蘭。
苦心修煉,幾換炎寒,要遊玉京,此事無難。
三洞寶典,灰燼遺殘,校俨十稔,書始為完。
拂衣高蹈,雅志林巒,卻歸舊隐,終老盤桓。
無何仙去,聞者悲酸,刻諸碗瑛,過者詳看,當知道中,自有鳳鸾。
洞觀普濟圓明真人高君道行碑 安西王府丈學姚燧撰 我元自太祖聖武皇帝視丘長春有道,聘為玄門宗,厥後太、定、憲三宗及今皇帝,皆禀孝自天,善繼以述。
雖長春返真不虛其位,命尹清和、李真常、張誠明、王純真與今張玄逸嗣焉而疊居之,如丘在太祖世。
其徒認縣官崇禮斯道之盛,語其師之居,不敢斥,必日堂下。
然堂下治京師,而祖師之藏,與夫成道之廬,則在今終南山之劉蔣。
自堂下視之,猶木根而水源,必茂浚乎此,乃始不憂傳脈之不盛。
故凡四方走币堂下為香火之奉者,必割界而實之祖庭,待以興化弘教之須。
豈惟是為然,惟人亦然,苟可以任興化弘教之責,亦必擢置祖庭,受事之陳不令拱手肆志於無用之地。
嗚呼,才有大細,故任有重輕,德有着微,故居有久近。
自秦而夏而梁而蜀,治轄但半堂下,其任如彼其重也。
自庚子從洞真入關,今茲四十年,職道教者,獨再紀其居如此其久也。
則夫為才之大,為德之着,尚待言說而始白之人耶?君姓高氏,諱道寬,字裕之,應之懷仁人。
其世夙豪於财,而系則不詳。
幼業讀書,能通大義焉。
長為吏長安,丁内外艱,始棄室為黃冠師。
其從受學三人,始則安蓬萊淪其源,繼則李沖虛大其流,終則于洞真會其融而導其歸,故遊洞真門最久,洞真亦恃君有受而克大其傳也。
既告以道德之微言,又授上清紫虛之錄,賜号圓明子,署知重陽萬壽宮,及提點甘河遇仙宮。
歲壬子,真常擢為京兆道錄者十年。
中統辛酉,誠明薦之朝,制以為提點陝西興元等路道教兼領重陽萬壽宮事。
至元辛未,純真易子為尊師,加知常抱德於圓明之上。
丙子,天後、皇子安西王,各錫黃金雲羅冠服一被,教令又益以西蜀道教,猶仍圓明,第易知常抱德為洞觀普濟,尊師為真人。
以明年丁醜春正月二十有五日上征,逆而推之,盡金明昌乙卯秋七月十有九日為閱春秋八十有三,而藏冠屦於仙蛻之園雲。
其年五月,嗣真人李天樂實狀其行,俾道錄郭志祥持示燧曰:真人之德,宜顯詩之,将維子是請也。
燧曰:嗣真人與道錄之言不可辭讓,死及先真人風盤之一際乎。
乃遂詩之,其辭曰: 繁昔君生,應之懷仁,後由兵興,避走而秦。
幼知讀書,長而試吏,東於親存,供為子事。
棘棘時艱,風樹悲纏,乃斬慈愛,一志求仙。
中夜耿光,天門啟奧,瓊屋磊鬼,飛揚葆蠢。
是皆平日,積想之為,初匪高高,善幻為斯。
以君達觀,能不是覺,蓋以自信,精神之确。
伊誰雲師,乃即安君,望粗有見,要眇斬聞。
久之于于,東亂汴水,丹陽之孫,沖虛是倚。
及門不屑,示教多方,軋以擊摧,觀其競疆。
納以濁垢,察其茹受,積久不移,用視持守。
投界井臼,臧獲所難,人勉於暫,君久益安。
積信沖虛,待目日改,作新授付,已密有在。
洞真征車,既牽既膏,庭議具虞,翩其避逃。
乃勸沖虛,捆款相布,使就其徒,擇為行輔。
沖虛戒君,中使與西,曰惟若人,丹陽耳提。
穴石吳嶽,聞道日跻,彼伏鵲卵,知求魯鹦。
子今幸際,猶升有梯。
竟偕洞真,自隴而汴,趁風後塵,聞見再變。
洞真留主,中太一宮,君遂不去,幾烏與同。
玉步既改,君始北邁,結廬德興,規以自晦。
洞真逾燕,挈徒而東,衍教白溜,召君來從。
日子為道,輕世自足,偃賽雲山,其過乖物。
其反子者,同塵無馱,征逐府寺,其歸附炎。
二者揆道,無一而可。
由先失人,後則忘我。
安知至人,與世斡流,浚其靈台,與理充周。
餘也誰昔,子外之病,教之無為,恬澹虛靜。
上而人天,性命之原,欲子内服,玄聖之言。
子守是說,膠輻拘礙囿於一小,曾未聞大。
修身有得,及物利生,鈞之為德,何害并行。
勉出酬應,無憚而退,若金用砺,磨鈍而銳。
小子識之,劬心自荷,君拜稽首,受訓不那。
又從會葬,祖師劉蔣,關中剖兵,所在榛莽。
白骨陵丘,熊虎為群,作室幾時,雄樓切雲。
後為終南,勝築之甲,君時佐用,身任寡乏。
行一哀四方,言能動頑,虛馬與輿,出以實還。
勞則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