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略而不有,鼓锺于宮,譽者盈口。
洞真亦期,可振玄風,署知重陽,甘河兩宮。
真常拔之,俾錄道教,廣員千裡,實長京兆。
蜻礫琳宮,簡其條章,草靡風行,教益奮張。
誠明奏制,提點延慶,隴秦山南,治轄之廣。
孰非開府,皇子異諸,裂地之多,古先有無。
帝日欽哉,汝有河外,官惟其能,承制自拜。
乃降教令,益之兩川,蜀凡道流,日始願焉。
嘗觀為治,教難政易,政恃賞刑,民有勸避。
教以道民,孝悌之興,難也烏在,身先未能。
蚓乎教道,難者之又,如适斷發,齋發求售。
彼捐彜倫,何有於師,無賞以沐,無刑以随。
來則受之,去不越逐,總總而居,從厥攸欲。
自非其道,不今而從,孰久不教,賤貴歸心。
嗟君居此,曆逾再紀,年八十三,啧乎順委。
冠屦安墳,仙蛻有園,誰其嗣君,君有顧言。
既謂天樂,子餘所厚,匪我私之,子蘊之茂。
界汝印奁,賜服命書,子欲不取,人疇汝瑜。
高風日邈,皇子悼怛,即命天樂,從君顧托。
立君之位,師君之為,倚哉皇子,終使君知。
北山之石,貫古不朽,有龜作跌,有璃絡首。
于以樹之,清渭之陰,刻此銘詩,式耀來今。
太華真隐褚君傳 安西王府文學姚燧編 靈台真隐楮君,幼業儒,長而遭時艱,求所以托焉而逃者,寄迹老子法中。
受學劉真常,栖遲不在城邑,多名山中,如保之葛洪、琅琊之七峰、應之嶽神,無常居焉。
.後由真常主華陰之雲台宮,始從之西。
真常逝而徙上方,留弟子主雲台。
華嶽也#10,為山益奇。
上方又天下之絕險,自趾望之,石壁切雲霄,峻削正矗,非恃鐵組不得綠錘上下。
不知鐵組成於何代何人意者,古能險之聖也。
将至其颠,下臨壑谷,探數裡,盲煙幂翳其中,非神完氣勁,鮮不視眩而魄震。
君負食上下自給,如由堂适奧,嬉然不為艱。
薄寒則上下負食益勤,為禦冬備。
一歲偶未集,冰雪塞山門,計凜才得常冬之半,始服氣臧食為胎息,遠或數日一炊。
明年山門開,弟子往哭,求其死#11,見步履話言不衰他時,方神其為非庸人。
伺下山,止之曰:不可複有往也已,設向師食不繼,僵死冰雪,弟子雖有喙,何說自白其能孝於天下,必勿複往也已。
君難逆其請,指牛心谷曰:此漢太尉楊公震授徒之槐市也。
或聞而稽疑其傳,止得公嘗教授,湖#12不見其居華陰者,不識君何據日然。
谷南直中方入,行二許裡,深林奇石,泉淺淺嗚其下。
墾地盈畝,構室延裹不足尋丈,環蔭佳花美箭,人之來者始則愛其蕭爽,不自知置身塵埃之外,居不移晷,既已欠伸佗然而思去矣。
君又屏弟子獨居,或勸宜留一人自佐,曰:吾居此樂,彼居此戚,所安先不同。
猶疆而留之,能勉期月之外,要終相棄去。
吾故與之為約,非春糧采薪之至絕而繼,具而去。
亦古之君子以人望人,不竭忠也。
其出山還雲台,必以水冰無所仰飲,十月為候,二月還谷。
性嗜讀書,逾熟左氏博議,日食數禽,飲酒未醺而止,不盡醉也。
人家得名酒,争擁饷之,至則沉罂泉中,時依林坐石,引瓢獨酌。
日入則入室而休,坐罷寝覺起行庭中。
一夕如聞林問行聲戛戛,君則日獸也,雖不得其名,可試而知。
引石投之,日麋鹿哉,将驚而奔。
或止而不去者,虎耳,果止,聽不去。
明旦視樊垣外虎迹縱橫。
再夜,走行如前夕,不以自戒而止。
聞而談者,神明之。
亦有他土樵人獵夫之适山,初未聞君為孰何人,責之具炊,寝則假榻,甚者易而诟咄随之,益勤以安,無難色忿言其外,若職宜然者。
去或問姓名,惟他語不告,終問之,則日;吾求知人耶,必求人知而求若知耶?吾居此在人所不問,而吾所不告也。
人見其苦身不近人情如是,然不違俗,上自王公而下及台皂,争以一際顔色為快。
燧亦嘗一再造廬焉,告以人問聲利,泛如秋風之過耳,噤不酬應。
叩之山間為樂何如,必盡舉平生所見好石幽樹,佳泉危棧,疊疊忘罷。
若幸夫人一往,而我能先之者。
相舍以出,覺胸臆塵鄙如雪之見睨,消釋無留餘者數日。
益信夫遊方之外,有恬愉靜退之士如君者,罕類例求也。
君名志通,字伯達。
名聞天聰,俾禱水旱有應,不為珍,賜号佑德真人,提點嶽祠撷靈宮。
又以嶽祠風雨将骞,内出鈔萬八千襁為完輯費。
三年易弊而新,飾偬為單,過者改觀,始有應務之才,特韬之耳。
年八十,德益探,聞益彰,聖皇思見益急,當歲己卯至元十六年,诏中使起之。
北面受命稽首曰:草莽之臣通也,自知審矣。
疇昔壯也,言不足以資廊廟擇,力不足以疆禦侮,今老矣,先狗馬填溝壑,晨夕雖蒙冒龍光,力疾以行,終不達,恐傷陛下仁及草木之化,是以昧死請。
中使竟虛車而返。
今李大參公号知君深,且樂誦人善者,戒燧傳之,無俾不聞於今而泯於後焉。
公名德輝,字仲實,前北京等路行中書省,今以中奉大夫出相安西府雲。
洞玄子史公道行錄 慎獨老人束明前進士王鵲撰 公名志經,字天緯,绛州翼城人,世習儒業。
祖彬,字執中,父公佐,字良臣,皆隐德不耀。
公以泰和壬戌歲生,生而夙慧,雅有道綠。
六歲從裡人吉德居讀書屬句,天資穎悟廈出侪輩。
貞佑甲戌,翼城再陷,流寓于雲中,主完顔氏家。
渠見其不凡,養以如子。
興定辛巳,遁迹投玄,禮恒嶽劉真常為師,師一見器之,事必谘委。
歲癸未,長春大宗師應诏束還,公從其師拜于阿不罕私第,長春訓以今名。
自後道行日隆,盤桓于蔚、代、朔、應間,研精問學,弊衣砺食,晏如也。
丙申,清和老仙洎京兆總管田侯議茸西嶽雲台觀,勸請貞常師,師許之,問遣門人輩斧荊榛,輿瓦礫,不數年問漸至完美。
雲台道衆拟公住持,而未許也。
辛醜,專價持書控馬來邀,公雅意西遊,欣然就道。
秋八月達華封,公以華山名嶽,靈迹甚多,兵戈相尋,至于湮沒,乃搜奇訪異,親曆見聞,至古今名士所作碑記、表傳、詩文,極力求之,期于必得而後已,於是着為《華山志》十有四卷。
丙午,真常羽化,公詣渾源哭之,且心喪三年。
己酉,拜于洞真真人,參
洞真亦期,可振玄風,署知重陽,甘河兩宮。
真常拔之,俾錄道教,廣員千裡,實長京兆。
蜻礫琳宮,簡其條章,草靡風行,教益奮張。
誠明奏制,提點延慶,隴秦山南,治轄之廣。
孰非開府,皇子異諸,裂地之多,古先有無。
帝日欽哉,汝有河外,官惟其能,承制自拜。
乃降教令,益之兩川,蜀凡道流,日始願焉。
嘗觀為治,教難政易,政恃賞刑,民有勸避。
教以道民,孝悌之興,難也烏在,身先未能。
蚓乎教道,難者之又,如适斷發,齋發求售。
彼捐彜倫,何有於師,無賞以沐,無刑以随。
來則受之,去不越逐,總總而居,從厥攸欲。
自非其道,不今而從,孰久不教,賤貴歸心。
嗟君居此,曆逾再紀,年八十三,啧乎順委。
冠屦安墳,仙蛻有園,誰其嗣君,君有顧言。
既謂天樂,子餘所厚,匪我私之,子蘊之茂。
界汝印奁,賜服命書,子欲不取,人疇汝瑜。
高風日邈,皇子悼怛,即命天樂,從君顧托。
立君之位,師君之為,倚哉皇子,終使君知。
北山之石,貫古不朽,有龜作跌,有璃絡首。
于以樹之,清渭之陰,刻此銘詩,式耀來今。
太華真隐褚君傳 安西王府文學姚燧編 靈台真隐楮君,幼業儒,長而遭時艱,求所以托焉而逃者,寄迹老子法中。
受學劉真常,栖遲不在城邑,多名山中,如保之葛洪、琅琊之七峰、應之嶽神,無常居焉。
.後由真常主華陰之雲台宮,始從之西。
真常逝而徙上方,留弟子主雲台。
華嶽也#10,為山益奇。
上方又天下之絕險,自趾望之,石壁切雲霄,峻削正矗,非恃鐵組不得綠錘上下。
不知鐵組成於何代何人意者,古能險之聖也。
将至其颠,下臨壑谷,探數裡,盲煙幂翳其中,非神完氣勁,鮮不視眩而魄震。
君負食上下自給,如由堂适奧,嬉然不為艱。
薄寒則上下負食益勤,為禦冬備。
一歲偶未集,冰雪塞山門,計凜才得常冬之半,始服氣臧食為胎息,遠或數日一炊。
明年山門開,弟子往哭,求其死#11,見步履話言不衰他時,方神其為非庸人。
伺下山,止之曰:不可複有往也已,設向師食不繼,僵死冰雪,弟子雖有喙,何說自白其能孝於天下,必勿複往也已。
君難逆其請,指牛心谷曰:此漢太尉楊公震授徒之槐市也。
或聞而稽疑其傳,止得公嘗教授,湖#12不見其居華陰者,不識君何據日然。
谷南直中方入,行二許裡,深林奇石,泉淺淺嗚其下。
墾地盈畝,構室延裹不足尋丈,環蔭佳花美箭,人之來者始則愛其蕭爽,不自知置身塵埃之外,居不移晷,既已欠伸佗然而思去矣。
君又屏弟子獨居,或勸宜留一人自佐,曰:吾居此樂,彼居此戚,所安先不同。
猶疆而留之,能勉期月之外,要終相棄去。
吾故與之為約,非春糧采薪之至絕而繼,具而去。
亦古之君子以人望人,不竭忠也。
其出山還雲台,必以水冰無所仰飲,十月為候,二月還谷。
性嗜讀書,逾熟左氏博議,日食數禽,飲酒未醺而止,不盡醉也。
人家得名酒,争擁饷之,至則沉罂泉中,時依林坐石,引瓢獨酌。
日入則入室而休,坐罷寝覺起行庭中。
一夕如聞林問行聲戛戛,君則日獸也,雖不得其名,可試而知。
引石投之,日麋鹿哉,将驚而奔。
或止而不去者,虎耳,果止,聽不去。
明旦視樊垣外虎迹縱橫。
再夜,走行如前夕,不以自戒而止。
聞而談者,神明之。
亦有他土樵人獵夫之适山,初未聞君為孰何人,責之具炊,寝則假榻,甚者易而诟咄随之,益勤以安,無難色忿言其外,若職宜然者。
去或問姓名,惟他語不告,終問之,則日;吾求知人耶,必求人知而求若知耶?吾居此在人所不問,而吾所不告也。
人見其苦身不近人情如是,然不違俗,上自王公而下及台皂,争以一際顔色為快。
燧亦嘗一再造廬焉,告以人問聲利,泛如秋風之過耳,噤不酬應。
叩之山間為樂何如,必盡舉平生所見好石幽樹,佳泉危棧,疊疊忘罷。
若幸夫人一往,而我能先之者。
相舍以出,覺胸臆塵鄙如雪之見睨,消釋無留餘者數日。
益信夫遊方之外,有恬愉靜退之士如君者,罕類例求也。
君名志通,字伯達。
名聞天聰,俾禱水旱有應,不為珍,賜号佑德真人,提點嶽祠撷靈宮。
又以嶽祠風雨将骞,内出鈔萬八千襁為完輯費。
三年易弊而新,飾偬為單,過者改觀,始有應務之才,特韬之耳。
年八十,德益探,聞益彰,聖皇思見益急,當歲己卯至元十六年,诏中使起之。
北面受命稽首曰:草莽之臣通也,自知審矣。
疇昔壯也,言不足以資廊廟擇,力不足以疆禦侮,今老矣,先狗馬填溝壑,晨夕雖蒙冒龍光,力疾以行,終不達,恐傷陛下仁及草木之化,是以昧死請。
中使竟虛車而返。
今李大參公号知君深,且樂誦人善者,戒燧傳之,無俾不聞於今而泯於後焉。
公名德輝,字仲實,前北京等路行中書省,今以中奉大夫出相安西府雲。
洞玄子史公道行錄 慎獨老人束明前進士王鵲撰 公名志經,字天緯,绛州翼城人,世習儒業。
祖彬,字執中,父公佐,字良臣,皆隐德不耀。
公以泰和壬戌歲生,生而夙慧,雅有道綠。
六歲從裡人吉德居讀書屬句,天資穎悟廈出侪輩。
貞佑甲戌,翼城再陷,流寓于雲中,主完顔氏家。
渠見其不凡,養以如子。
興定辛巳,遁迹投玄,禮恒嶽劉真常為師,師一見器之,事必谘委。
歲癸未,長春大宗師應诏束還,公從其師拜于阿不罕私第,長春訓以今名。
自後道行日隆,盤桓于蔚、代、朔、應間,研精問學,弊衣砺食,晏如也。
丙申,清和老仙洎京兆總管田侯議茸西嶽雲台觀,勸請貞常師,師許之,問遣門人輩斧荊榛,輿瓦礫,不數年問漸至完美。
雲台道衆拟公住持,而未許也。
辛醜,專價持書控馬來邀,公雅意西遊,欣然就道。
秋八月達華封,公以華山名嶽,靈迹甚多,兵戈相尋,至于湮沒,乃搜奇訪異,親曆見聞,至古今名士所作碑記、表傳、詩文,極力求之,期于必得而後已,於是着為《華山志》十有四卷。
丙午,真常羽化,公詣渾源哭之,且心喪三年。
己酉,拜于洞真真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