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受經錄。
庚戌,掌教李真人屢以書請,辭不獲已,來燕。
玄學講餘問,受《易》《老》微旨。
辛亥,從真人北觐,例賜紫衣,加号弘真宣義大師。
壬子,複從真人褊祀嶽漬。
戊午,束遊海濱,谒七真故居,訪重陽祖師行化遺迹。
癸亥春,自登萊還燕。
公平生喜着述,為文不事雕篆,率皆真實語,前後累數百萬言,皆有理緻可觀,無長語浮辭。
惟華山一志,纖悉備具,尤為盡心,在他人不可及,觀者當自知之。
方劉真常之将歸也,遺言葬諸偷然堂。
襄事既畢,公自來燕,因魏學士邦彥禱予作記,時已飽公之名。
予頃年往來長春,與公良晤,乘閑求予作華山志序。
予謂龍溪孟駕之既作之于前,而蓮峰太霞老、三洞講經趙法師又皆發明于後,予再言之,贅也。
惟公平昔道價,至老益振,於是不可不書,乃為書其出處大略,使後之學者可以述追遐軌,而執筆志高道者或有考焉。
歲旗蒙赤奮若春正月丁酉謹錄。
史講師道行錄後跋文 筠溪天樂道人夷山李道謙撰 講師洞玄史公,餘自弱冠始識芝眉于太華,後既會於終南,又複會於燕、山,中問音容契遇簡椟往來者逾三十載。
公以至元癸酉冬自燕還雲台,再年甲戌秋七月仙仗來終南,竈香祖庭,出所述長春宗師慶會圖托餘為序,而彌綸其阙。
因得與公焚香談道,樽酒論文,從遊乎數月。
逮季冬初吉座中屢出長别之語,幡然束歸而堅不可留。
今年乙亥春,聞公於正月四日以後事囑諸嗣師寂然楮君,神遊于所居之松菊堂矣,享春秋七十有四。
嗚呼!異哉。
公先自庚戌歲,承掌教真人命遨遊四方,遠越二紀,以着述經傳扶植玄教為己任,高名揚海宇偉迹褊天下。
老年轍還故隐,偷然仙去,可謂人能弘道道不負人者也。
是歲日南至,公之門人劉志新持翰林學士承旨王君作公道行錄,丐餘續其後事,将刊貞泯以垂不朽,餘亦景仰公之有道,故樂為之書。
泰安阜上張氏先瑩記 濟南杜仁傑撰 布山之陽,有邸日阜上。
阜上之民有張氏,家以财谷雄裡社。
當前金正隆問,人夥地狹,往往無所資衣食,唯張氏有田若幹畝,有牛若幹角,然能周急繼困,遇客無問貴賤館之如一,當時遂有長者之稱。
張氏冢男諱林者,因蔔新瑩於阜之西南三裡許,蔔者尹通實相其事。
林問通曰:是葬也,有何征兆?通曰:比襄事時,有一缟兔起巽方,走乾位。
及定果應,續謂林曰:君家三世之後當有異人出,子不複能見矣。
林生彬生仙,祚胤始大。
仙生四子,孟曰榮,仲日平,季日山,其第四子方在孕,未期月,母劉氏見茹葷者辄掩鼻而去,及劬勞之日,若昏積然,有人疾呼曰:長老在門首,汝當敬谒。
遂出,見一僧坐馬上,合爪言曰:我必飯于而家。
覺而舉一子,骨法殊不類凡兒。
甫齡,非不飲食肉人乳,亦異哉。
六歲習神童,誦五經,略皆上口,然不樂居家。
十二,去父母入山學道,禮真靜崔先生為師,得法諱志偉,号天倪子。
發辭吐氣,已不在丫蓬老輩下。
不數年,道價騰滿齊魯問。
時束西諸侯皆出於武弁,見之無不屈膝。
束平嚴武惠公以甯海範普照住持萬壽上清宮,輿議以謂,治軍民如武惠,掌道教如普照,可謂無前矣,必得峻潔知辦如張志偉者以貳宮政,斯可矣。
至三谒然後惠然。
居無幾,廢者興,缺者完,惰者勤,慢者敬,凡所應用無一不備,會日稱哉。
已而驿禀朝廷,賜号崇真保德大師,授紫衣,綠以金欄,報之也。
于是慨然拂衣,複還布山之舊隐。
間與故人畢清卿對榻以談,方偃息問,頃綠泰山之阿入西溪谷,若有人前導者,由淵濟公祠至竹林寺,樓觀參差如在天上,從者四五輩,皆素所不識。
覺而告之畢,曰:果有是耶?其年七月,武惠公以書來召,因論泰安之為郡,蓋前古帝王對禅之所。
其宮衛,其辇轄,其祠宇,自經劫火之後,百不一存,良可悼惜,下官忝在其境,不粗為修茸之,甚非所謂事神之義也,敢以大師道瘾為我綱維是事,乃所願也。
師樞樓緻辭曰:某一空山食菜道人,何敢承當?武惠答以工匠之役,木石之資,與夫彩繪丹臜之費,我盡領之,師無讓為,遂諾之。
經構迄今三十餘年無空日,故自絕頂大新玉女祠,倍於故殿三之二,取東海白玉石為像如人然,一稱殿之廣裹。
天門舊無屋,又創立之。
下至會真宮、玉帝殿及聖祖殿,方丈廊麻齋廚,皆不與焉。
外則岱嶽、朝元等觀,皆增修有數,抑亦勞哉。
若夫師之寝處衣食,與役夫等。
是以人忘其死而成師之志,雖國朝為之,亦不能齊一如此。
有司聞之,特加祟真明道圓融大師之号,兼提點泰安州教門事。
複於中統四年,蒙燕都大長春宮掌教誠明真人專使寶奉聖訓,委師提舉修飾東嶽廟事。
予自壬辰北渡後,往來於奉高者有年矣,夤綠得與師交際,其相與之意甚厚,且嘗有同老泰山之約。
一日,以乃祖先瑩記見祝,予敢不敬從。
如吾師者,退然才中人,瘦瘁若不能勝衣,然問無不知,扣無不應,若乃芥納須彌,囊括宇宙,不足喻其胸次橫闊之萬一。
乃以區區土木之功相泅,何其不知師之甚耶?雖然,諺有之:一子愛恩,祿及滿家。
一人成道,超升九族。
或有此理。
向之所謂白兔之示現,老僧之托化,泰山之神遊,今則驗之。
噫,信乎其為張氏之異人也明矣。
他日委蛻而去,羽·化而仙,凡為而徒者,如欲紀其出處之大略,請以先瑩記為證雲。
終南劉先生事迹 先生姓劉氏,諱志源,道号清拎子,相台固縣人也。
家故饒财,夙喪其父,昆季三人奉孀母以居。
先生自幼不凡,有潇灑出塵之想,及母氏終天,盡三年之喪,於是徑詣澶州洪洋山郎尊師席下改衣入道。
自此心地益明,志行苦卓。
嘗往來於開滑問,衣弊足銑,人不堪其憂,先生自以為樂也。
其兄聞之,初未之信,一日以缣一東置於路,潛隐窺之,先生過而不顧,兄乃歎異,始加敬服。
崇慶間,東遊鐵查山,谒玉陽真人,得授秘訣。
無幾,金天失馭,山東郡縣自相屠戮。
時先生丐食於賢蝈,姻地頗高,其下有穴可容數百人,北兵奄至,近涸
庚戌,掌教李真人屢以書請,辭不獲已,來燕。
玄學講餘問,受《易》《老》微旨。
辛亥,從真人北觐,例賜紫衣,加号弘真宣義大師。
壬子,複從真人褊祀嶽漬。
戊午,束遊海濱,谒七真故居,訪重陽祖師行化遺迹。
癸亥春,自登萊還燕。
公平生喜着述,為文不事雕篆,率皆真實語,前後累數百萬言,皆有理緻可觀,無長語浮辭。
惟華山一志,纖悉備具,尤為盡心,在他人不可及,觀者當自知之。
方劉真常之将歸也,遺言葬諸偷然堂。
襄事既畢,公自來燕,因魏學士邦彥禱予作記,時已飽公之名。
予頃年往來長春,與公良晤,乘閑求予作華山志序。
予謂龍溪孟駕之既作之于前,而蓮峰太霞老、三洞講經趙法師又皆發明于後,予再言之,贅也。
惟公平昔道價,至老益振,於是不可不書,乃為書其出處大略,使後之學者可以述追遐軌,而執筆志高道者或有考焉。
歲旗蒙赤奮若春正月丁酉謹錄。
史講師道行錄後跋文 筠溪天樂道人夷山李道謙撰 講師洞玄史公,餘自弱冠始識芝眉于太華,後既會於終南,又複會於燕、山,中問音容契遇簡椟往來者逾三十載。
公以至元癸酉冬自燕還雲台,再年甲戌秋七月仙仗來終南,竈香祖庭,出所述長春宗師慶會圖托餘為序,而彌綸其阙。
因得與公焚香談道,樽酒論文,從遊乎數月。
逮季冬初吉座中屢出長别之語,幡然束歸而堅不可留。
今年乙亥春,聞公於正月四日以後事囑諸嗣師寂然楮君,神遊于所居之松菊堂矣,享春秋七十有四。
嗚呼!異哉。
公先自庚戌歲,承掌教真人命遨遊四方,遠越二紀,以着述經傳扶植玄教為己任,高名揚海宇偉迹褊天下。
老年轍還故隐,偷然仙去,可謂人能弘道道不負人者也。
是歲日南至,公之門人劉志新持翰林學士承旨王君作公道行錄,丐餘續其後事,将刊貞泯以垂不朽,餘亦景仰公之有道,故樂為之書。
泰安阜上張氏先瑩記 濟南杜仁傑撰 布山之陽,有邸日阜上。
阜上之民有張氏,家以财谷雄裡社。
當前金正隆問,人夥地狹,往往無所資衣食,唯張氏有田若幹畝,有牛若幹角,然能周急繼困,遇客無問貴賤館之如一,當時遂有長者之稱。
張氏冢男諱林者,因蔔新瑩於阜之西南三裡許,蔔者尹通實相其事。
林問通曰:是葬也,有何征兆?通曰:比襄事時,有一缟兔起巽方,走乾位。
及定果應,續謂林曰:君家三世之後當有異人出,子不複能見矣。
林生彬生仙,祚胤始大。
仙生四子,孟曰榮,仲日平,季日山,其第四子方在孕,未期月,母劉氏見茹葷者辄掩鼻而去,及劬勞之日,若昏積然,有人疾呼曰:長老在門首,汝當敬谒。
遂出,見一僧坐馬上,合爪言曰:我必飯于而家。
覺而舉一子,骨法殊不類凡兒。
甫齡,非不飲食肉人乳,亦異哉。
六歲習神童,誦五經,略皆上口,然不樂居家。
十二,去父母入山學道,禮真靜崔先生為師,得法諱志偉,号天倪子。
發辭吐氣,已不在丫蓬老輩下。
不數年,道價騰滿齊魯問。
時束西諸侯皆出於武弁,見之無不屈膝。
束平嚴武惠公以甯海範普照住持萬壽上清宮,輿議以謂,治軍民如武惠,掌道教如普照,可謂無前矣,必得峻潔知辦如張志偉者以貳宮政,斯可矣。
至三谒然後惠然。
居無幾,廢者興,缺者完,惰者勤,慢者敬,凡所應用無一不備,會日稱哉。
已而驿禀朝廷,賜号崇真保德大師,授紫衣,綠以金欄,報之也。
于是慨然拂衣,複還布山之舊隐。
間與故人畢清卿對榻以談,方偃息問,頃綠泰山之阿入西溪谷,若有人前導者,由淵濟公祠至竹林寺,樓觀參差如在天上,從者四五輩,皆素所不識。
覺而告之畢,曰:果有是耶?其年七月,武惠公以書來召,因論泰安之為郡,蓋前古帝王對禅之所。
其宮衛,其辇轄,其祠宇,自經劫火之後,百不一存,良可悼惜,下官忝在其境,不粗為修茸之,甚非所謂事神之義也,敢以大師道瘾為我綱維是事,乃所願也。
師樞樓緻辭曰:某一空山食菜道人,何敢承當?武惠答以工匠之役,木石之資,與夫彩繪丹臜之費,我盡領之,師無讓為,遂諾之。
經構迄今三十餘年無空日,故自絕頂大新玉女祠,倍於故殿三之二,取東海白玉石為像如人然,一稱殿之廣裹。
天門舊無屋,又創立之。
下至會真宮、玉帝殿及聖祖殿,方丈廊麻齋廚,皆不與焉。
外則岱嶽、朝元等觀,皆增修有數,抑亦勞哉。
若夫師之寝處衣食,與役夫等。
是以人忘其死而成師之志,雖國朝為之,亦不能齊一如此。
有司聞之,特加祟真明道圓融大師之号,兼提點泰安州教門事。
複於中統四年,蒙燕都大長春宮掌教誠明真人專使寶奉聖訓,委師提舉修飾東嶽廟事。
予自壬辰北渡後,往來於奉高者有年矣,夤綠得與師交際,其相與之意甚厚,且嘗有同老泰山之約。
一日,以乃祖先瑩記見祝,予敢不敬從。
如吾師者,退然才中人,瘦瘁若不能勝衣,然問無不知,扣無不應,若乃芥納須彌,囊括宇宙,不足喻其胸次橫闊之萬一。
乃以區區土木之功相泅,何其不知師之甚耶?雖然,諺有之:一子愛恩,祿及滿家。
一人成道,超升九族。
或有此理。
向之所謂白兔之示現,老僧之托化,泰山之神遊,今則驗之。
噫,信乎其為張氏之異人也明矣。
他日委蛻而去,羽·化而仙,凡為而徒者,如欲紀其出處之大略,請以先瑩記為證雲。
終南劉先生事迹 先生姓劉氏,諱志源,道号清拎子,相台固縣人也。
家故饒财,夙喪其父,昆季三人奉孀母以居。
先生自幼不凡,有潇灑出塵之想,及母氏終天,盡三年之喪,於是徑詣澶州洪洋山郎尊師席下改衣入道。
自此心地益明,志行苦卓。
嘗往來於開滑問,衣弊足銑,人不堪其憂,先生自以為樂也。
其兄聞之,初未之信,一日以缣一東置於路,潛隐窺之,先生過而不顧,兄乃歎異,始加敬服。
崇慶間,東遊鐵查山,谒玉陽真人,得授秘訣。
無幾,金天失馭,山東郡縣自相屠戮。
時先生丐食於賢蝈,姻地頗高,其下有穴可容數百人,北兵奄至,近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