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即以狀付師俾任其責。

    師奉命率徒,刻荊蕪,陶瓦璧,經之營之,日漸成序。

    丁酉冬,真常宗師署師大名刑絡兩路教門提點,暨清真大師号,俾往來秦魏趙問以辦其事。

    不十載,雄樓傑觀集然一新。

    庚戌、洛州牧石德玉慕師名節,詣阙保奏,賜黃金冠服,加号同塵洪妙真人。

    甲寅春,诏燕京大長春宮修普天大醮,師預高道之選,事竟,盤桓邢洛諸觀院,有未完者例為補茸。

    中統癸亥,誠明宗師命督還樓觀,凡有阙略悉加修飾,方之前代增益數倍矣。

    至元改元,奉德音禁民侵擾,及使臣軍旅無聽留宿,以便焚誦。

    三年丙寅夏六月二日,沐浴正襟俨若平日,集衆於前,戒以修身利物為念,以後事嗣弟子石志堅主領,翌日偷然順化,享年七十有八。

    方其斂息之際,宮北焦家巷居民見空界五雲浮動,仙音朗徹。

    奔往視之,師乃升矣。

    畏暑流金,顔色如生,醮祭三日,權痙於所居之丈室,既事遣介赴喪於山束門人。

    忽一日,大名奉天宮群鶴飛嗚,下直壇殿,衆目仰瞻,須臾訃音至,識者以為師之神遊也。

    後四年庚午,門下諸耆宿蔔以清明日葬于富東南成道觀之仙遊堂。

    師純素誠敬終日危坐,望之毅然若不可犯,逮其即之教人不倦,皆啬養精氣神之秘,其次則必以退己進人,罪福之方,随其高下接引之,誕惑幻怪之語不道也。

    雖應綠世務中,其頤真毓浩之業未始少問,輕财重義慈儉謙裕殆若夙成。

    四方學徒不可勝計,歲時供奉金帛充溢,悉歸常住,為興建費,衣冠之外囊無私積,故能享其壽緻高名#7。

    所至之地,權豪士庶莫不再拜禮敬,北面師事之,自非胸中誠實所格,疇克爾耶?以予嘗辱知於師,比其葬也,石君志堅狀師平昔所行大盤,懇來乞文,将刻之石。

    予亦重師之有道,不得以固陋辭,即因其實而紀之#8銘曰: 希夷道妙言難窮,誠之所感斯能通,粵有人兮宿慧充,開玄嫡嗣同塵公。

     早年穎悟超樊籠,仁慈清儉居謙沖,虎龍交媾全真功,煉就骨肉俱相融。

     令名籍籍壓岱嵩,所在請益來參同,西翺束翔闡宗風,随機接物開盲聾。

     草樓灰燼施神工,瑤壇玉宇增興隆,功成道備師知雄#9,退身閑居德愈崇。

     百年厭世遊太空,昭昭不亡存其中,我作銘詩樹琳宮,高天厚地齊始終。

     洗燈子然先生道行碑銘 翰林直學士中順大夫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王利用撰 道家者流,蓋逸民之徒欤,語其心則沖虛清靜,語其身則落魄不羁,語其情則愛惡俱遣,語其志則持守不移。

    其設教也,不娶不宦,不葷不垢,慈而祥,貧而樂,和柔謙退而已。

    所以老莊於周,锺離於漢,呂仙之於唐,繼繼承承,而不世出也。

    其簪冠模範,心迹塵俗者,姑置而勿論。

    金源氏作,重陽祖師飲甘泉而了道,丹陽馬師遇重陽以修真,趙玉鬥法嗣於丹陽,洗燈子光續於趙鬥。

    教法大闡而關中為最者,洗燈師與有力焉。

    師諱逸期,字守約,姓然氏,京兆泾陽人,大定辛卯,分瑞于世。

    骨相異常,弱不好弄,及其長也,神注于顔,髯過于腹,澹然寡欲,樂慕玄風。

    父母欲妻之,誓而弗許,遂禮清陽子桃花陳先生為師。

    灑掃叩請盡瘁服勞,雖經叱诃責辱未少退惰,晝不懈夜不寐者凡六寒暑矣。

    清陽子曰:汝雖經鍛煉,功行未圓,若非明師指訣,詛可入於大乘。

    束山道人與汝有千劫綠,當往參禮。

    力遣之,乃謝去,至骊山遇了真子趙公,方悟陳師之言。

    久炙仙機,默有所契,了真子曰:靜功垂成,更加聾勵可也。

    長安太白延祥觀,乃唐朝玄元道祖示現之迹,吾丹陽師已為建立全真堂於其側,他日必為大福田,汝可識之。

    即日西邁,過醴泉,邑人留居環堵,遂乃踵納真息,内杜德機,棄智忘言,識心見性,不三年造夫大妙之域。

    一日,火光從環堵中出,衆以為災,奔赴之,至則見師暝笑而坐,衆感而異之,方悟火光乃神光也,於是敬仰禮奉倍於他日。

    師厭其煩渎,出遊商顔,蔔築三陽草庵以止息焉,字其庵日還真。

    三陽地勢高迥,泉素艱得,師指其震隅曰:泉其在此乎?發之,泉果湧出,甘冽如饴。

    遂賦詩曰:一陽初動震天關,須信還真地有綠,昨夜乖龍轟霹靂,迸潮海眼出寒泉。

    居十歲,聞望益彰,門人大集,鄉之善友敦請西遊,遂赴了真師所囑太,白延祥觀而住持焉。

    士庶參谒,曲盡誠敬,持紙幅懇求之翰墨者比比也。

    或者辭色頗倨,即書二詩付之,持歸披讀了無一字。

    翌日,再詣師席,具白其事。

    笑曰:爾元不曾開眼,再讀當有所見。

    展而視之墨迹俨存,驚悔拜謝而去。

    節度使曳刺金紫之在鄧也,病笃,夢異人飲以法水,寤而即愈,命工繪其像晨昏敬禮焉。

    聞師曆商過鄧,使數人邀於路,至則駭曰:乃夢中所遇之異人也。

    出像示之,惟蕭。

    師知其意誠,谕以詩曰:憶昔垂綸逾四載,至今猶自不吞鈎,可憐笑殺灘頭鹭,辜負寒江一葉舟。

    金紫拜而受之。

    歲壬辰秋七月,居浙川,召門下楊志堅、張道性語之曰:比歲暮,吾将行矣。

    其年冬十一月二十八日,命道倡次第而坐,曰:諸公盍為我餞行。

    因令高歌起舞,時及四鼓,乃留頌曰:四大元無主,包羅物外身,壺中天地好,歸跨紫麒麟。

    頌畢,擲筆端坐。

    而蛻,春秋六十有二。

    乃蔔服餌谷之兆而權厝焉。

    越明年,門人白志柔等欲改葬樊川了真師仙瑩之次,焚香啟柩,面如生,亦足以表其平日修煉之功矣。

    至元癸未冬十二月,嗣法提點趙志晖、提舉王志靈、知觀李道和輩,持師道行之狀,介道友通真子乞文於予,曰:吾師襟靈明爽,虛室生白,經文洞曉,肆筆成書。

    曩昔着述歌詩幾四百首,引援門弟子無慮千餘人,墓雖有志,若非道行碑銘恐無以白于世而壽于後也。

    予感其求請之懇,乃為之銘曰: 維煉金兮,純粹其精,維質玉兮,珑玲其聲。

     德參乎兩儀,秀禀乎五行,言乃矢口而發,書乃肆筆而成。

     降龍伏虎兮,翺翔乎河洛七八之數, 乘風禦氣兮,逍遙乎鷗鵬九萬之程。

     其來也孤雲,其去也迅霆, 孰知夫洗燈莫測之妙,盍視此翠玫不朽之銘乎。

     通真子秦公道行碑銘 遺山真隐元好問撰 通真子諱志安,字彥容,出於陵川秦氏。

    大父事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