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恐莫能濟。
練師還趙之日,繼令法弟昊志但來充知觀。
戊戌冬,京兆總管田德榮差官持疏,往近練師,即日命駕,車百衆西還,大行起建。
由是道緣益弘,門徒翕集,不數年殿宇壯麗,與宗聖、上清、遇仙諸官相甲乙。
辛醜春,祖庭會葬之際,道流恒數千人、洞真宗師舉練師提舉重陽宮,練師以正己而物正之道裨贊玄化,與有力焉。
丙午八月朔旦,朝谒禮竟,忽謂衆曰:吾昨承玄告,不能久留世矣,公輩各當以進修為業。
及此師祖勝綠,實先師之志,今克伸之吾歸無嫌矣,可善主持無使中道而廢。
遂絕粒忘言,越五日,沐浴更衣,奄然解化,春秋七十有一,門衆葬于本宮東北之仙瑩。
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上命委加玄教有道之士名号,以恩例追贈淵虛圓朋真人,仍升觀為宮,於戲盛哉。
練師道器凝重,上性謙沖,律己容人,輕财重義。
生平不讀書,凡視聽言動胳合經旨。
當作務紛擾之甚,其修煉之功亦無時少報。
丈室之中,惟巾盂幾杖無長物,一冠一·袍之外不置囊蠹。
終日塊坐,殆若與世相忘者,及其即之,而飲人以和,使人自有所得。
其教誘後進,又能随其根性高下,各有所發朋,無非頤神、毓氣、誠意、正心之要。
雖看童之愚,所為不道,亦未嘗以惡言斥辱,但以善惡罪福之報方便啟導之,必使心自慚服,以馴其化,其成就於人者如是。
至元癸酉秋重陽日,提點昊志怛每念練師熏陶切磋之惠,思而不忘,丐予為文,用刻貞石,以垂不朽。
向予與練師同居仙境,僅及十年,仰慕高風,亦樂道其盛德,仍系之以銘。
銘曰: 真常之道,無門無房,誰其啟之,教祖重陽。
東遊海上,四子傳芳,支分振别,化洽萬方。
圓明老仙,天挺道器,丹陽裔孫,全陽嫡嗣。
久進真修,功周德備,或出或處,有道有義, 仙仗西來,肯構南時,門徒濟濟,教化熙熙。
樓觀嵯峨,金碧參差,肇開神宇,萬世之基。
善始令終,曲肱斂息,形有生化,道無終極。
我銘以辭,無愧乎實,刻石琳宮,後昆懿則。
清虛大師把君道行錄 翰林侍讀學士正議大夫兼國子祭酒陳楚望撰 國家尊右三教,道其一也。
為教者思寵遇之優渥,而歸美報上之念,亦與國家相為無窮。
是以道家者流,必創宮殿,集徒倡,崇奉玄昊,晨夕焚修,以為皇家祈天求命之地,此乃天保下報上之遺意,而通明殿之所以建也。
天下之理,通則明,人心本自虛明洞達,一為外物所蔽,則明者塞矣,塞則暗莫甚焉。
夫明必本於通,不通未有能明者也,此通明之義,是宜清虛大師把君以是銘諸心,而又以是名其殿也。
君諱德伸,字仲直,世居唐邑。
幼而好學,事親以孝聞。
學廣聞多,而以老氏虛心體道之要,為入道之門戶。
值貞佑南遷,挈家襄陵十餘載,二親相繼而逝。
既終喪,欲訪異人,辭故裡,南遊至蒙山,受道於無塵子衛君。
無塵甚器重之,為立今名字。
自此黃冠野服,惟意所适。
晚寓青社,養素於太虛宮。
先是有同門高士王君,於府城束南隅蔔建觀基,欲居雲遊之衆,城束二十裡許購田園,以備香供之具。
一旦遇仲直,道同志合,悉以其地相付與,且曰:成吾志者子也。
仲直躬率羽流,銳意締構。
是時總管于公、元師姜公及諸方信士随心樂施助成勝事。
崇通明之正殿,立玉帝之尊儀,方丈雲堂,齋廚庫庾,廊麻雜舍,以序營為,一新偉觀。
落成之後,每遇朔望,自總管以次官行香緻禮,以贊頌天子萬年之祝,其歸美報上之一念,必使無負於尊右之初意,此仲直之本志也。
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名其觀日通玄,仍付以金欄紫衣,号曰清虛。
大宗師誠明真人特授益都路道錄。
歲次乙亥,朝廷遣使征召,留長春宮,每事屦有咨訪,特旨遷授提舉諸路道教,以彰有德。
昔河内司馬子微受中嶽體玄潘君正一之法,體玄受之於茅山升玄王君,升玄受之於華陽隐居陶君。
自陶君至子微曆四世,而子微被召於唐景雲問,乃以治國猶治身之說納誨於睿宗。
自丹陽宗師以是道傳之元元宋君,元元傳之無塵子衛君,無塵子傳之仲直,亦已四世。
而仲直以有道榮膺召命,他日奏對,必能以正心誠意,開物成務之學,啟沃聖心,其視子微治國治身之語,殆異世而同符矣。
仲直老名而儒行者也,餘與交最久,頗知出處之大築,并筆之以遺後之嗣教者,使有知焉。
至元庚辰正月吉日記。
終南山樓觀宗聖宮同塵真人李尊師道行碑 宣授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天樂真人李道謙撰 師姓李氏,諱志柔,字謙叔,其先洛水人,世業農桑,以門地清白見稱於鄉裡。
昆季四人,師其次也。
生有宿慧,及長,雅好林泉,蕭然有出塵之趣#1。
父志微素嗜玄學,先從趙州臨城縣太古高弟開玄真人李君參受全真教法,及學成行尊所作歌詩深契玄理。
泰和辛酉歲,師亦事開玄,執弟子禮,服勤日久,開玄識為受道器,真荃秘訣付授無所隐。
師既蒙印可,自是煉心養性#2,丐食邢治問,雖絕粒數日,立志不少衰。
尋隐居仙翕、廣陽兩山,謝絕人事者十有二年,潛究道德性命之學,大有所得#3,是時開玄及志微俱上仙#4,其兄志端、弟志藏、志雍皆從師遊,蓋相尚以道也。
已而西山盜起,遷邢台,築通真觀居之。
道價日隆遠近向慕,願為門弟子者戶外之屦嘗滿。
庚辰春,聞長春·宗師拔起海隅,道經燕趙,師以禮餞行。
迨癸未八月,長春奉诏南下,師複近於宣德之朝元觀。
長春以師碩德宿望賜号同塵子,教以立觀度人,将迎往來道衆為務。
師恪遵玄訓,於是始建長春於漳川,奉天、栖真於大名。
丙戌,複詣燕觐寶玄堂,參證心印。
明年秋,長春返真,師杖屦南歸向化者益衆,如磁州之神霄,相州之清虛,林慮之天平,廣宗之大同,燕都之洞真,皆以次而舉。
其門弟諸方起建大小庵觀二百餘區#5,化度道流稱是。
丙申,清和宗師自燕入秦,興複終南劉蔣祖庭#6。
時師亦侍行。
适樓觀宗聖宮道士張緻堅以廢址系玄元道祖演道德二篇聖迹,天興兵亂,焚毀殆盡,具狀懇宗師乞為重建計。
宗師以為無丹山豈能栖彩鳳,有任公乃得馱大魚,
練師還趙之日,繼令法弟昊志但來充知觀。
戊戌冬,京兆總管田德榮差官持疏,往近練師,即日命駕,車百衆西還,大行起建。
由是道緣益弘,門徒翕集,不數年殿宇壯麗,與宗聖、上清、遇仙諸官相甲乙。
辛醜春,祖庭會葬之際,道流恒數千人、洞真宗師舉練師提舉重陽宮,練師以正己而物正之道裨贊玄化,與有力焉。
丙午八月朔旦,朝谒禮竟,忽謂衆曰:吾昨承玄告,不能久留世矣,公輩各當以進修為業。
及此師祖勝綠,實先師之志,今克伸之吾歸無嫌矣,可善主持無使中道而廢。
遂絕粒忘言,越五日,沐浴更衣,奄然解化,春秋七十有一,門衆葬于本宮東北之仙瑩。
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上命委加玄教有道之士名号,以恩例追贈淵虛圓朋真人,仍升觀為宮,於戲盛哉。
練師道器凝重,上性謙沖,律己容人,輕财重義。
生平不讀書,凡視聽言動胳合經旨。
當作務紛擾之甚,其修煉之功亦無時少報。
丈室之中,惟巾盂幾杖無長物,一冠一·袍之外不置囊蠹。
終日塊坐,殆若與世相忘者,及其即之,而飲人以和,使人自有所得。
其教誘後進,又能随其根性高下,各有所發朋,無非頤神、毓氣、誠意、正心之要。
雖看童之愚,所為不道,亦未嘗以惡言斥辱,但以善惡罪福之報方便啟導之,必使心自慚服,以馴其化,其成就於人者如是。
至元癸酉秋重陽日,提點昊志怛每念練師熏陶切磋之惠,思而不忘,丐予為文,用刻貞石,以垂不朽。
向予與練師同居仙境,僅及十年,仰慕高風,亦樂道其盛德,仍系之以銘。
銘曰: 真常之道,無門無房,誰其啟之,教祖重陽。
東遊海上,四子傳芳,支分振别,化洽萬方。
圓明老仙,天挺道器,丹陽裔孫,全陽嫡嗣。
久進真修,功周德備,或出或處,有道有義, 仙仗西來,肯構南時,門徒濟濟,教化熙熙。
樓觀嵯峨,金碧參差,肇開神宇,萬世之基。
善始令終,曲肱斂息,形有生化,道無終極。
我銘以辭,無愧乎實,刻石琳宮,後昆懿則。
清虛大師把君道行錄 翰林侍讀學士正議大夫兼國子祭酒陳楚望撰 國家尊右三教,道其一也。
為教者思寵遇之優渥,而歸美報上之念,亦與國家相為無窮。
是以道家者流,必創宮殿,集徒倡,崇奉玄昊,晨夕焚修,以為皇家祈天求命之地,此乃天保下報上之遺意,而通明殿之所以建也。
天下之理,通則明,人心本自虛明洞達,一為外物所蔽,則明者塞矣,塞則暗莫甚焉。
夫明必本於通,不通未有能明者也,此通明之義,是宜清虛大師把君以是銘諸心,而又以是名其殿也。
君諱德伸,字仲直,世居唐邑。
幼而好學,事親以孝聞。
學廣聞多,而以老氏虛心體道之要,為入道之門戶。
值貞佑南遷,挈家襄陵十餘載,二親相繼而逝。
既終喪,欲訪異人,辭故裡,南遊至蒙山,受道於無塵子衛君。
無塵甚器重之,為立今名字。
自此黃冠野服,惟意所适。
晚寓青社,養素於太虛宮。
先是有同門高士王君,於府城束南隅蔔建觀基,欲居雲遊之衆,城束二十裡許購田園,以備香供之具。
一旦遇仲直,道同志合,悉以其地相付與,且曰:成吾志者子也。
仲直躬率羽流,銳意締構。
是時總管于公、元師姜公及諸方信士随心樂施助成勝事。
崇通明之正殿,立玉帝之尊儀,方丈雲堂,齋廚庫庾,廊麻雜舍,以序營為,一新偉觀。
落成之後,每遇朔望,自總管以次官行香緻禮,以贊頌天子萬年之祝,其歸美報上之一念,必使無負於尊右之初意,此仲直之本志也。
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名其觀日通玄,仍付以金欄紫衣,号曰清虛。
大宗師誠明真人特授益都路道錄。
歲次乙亥,朝廷遣使征召,留長春宮,每事屦有咨訪,特旨遷授提舉諸路道教,以彰有德。
昔河内司馬子微受中嶽體玄潘君正一之法,體玄受之於茅山升玄王君,升玄受之於華陽隐居陶君。
自陶君至子微曆四世,而子微被召於唐景雲問,乃以治國猶治身之說納誨於睿宗。
自丹陽宗師以是道傳之元元宋君,元元傳之無塵子衛君,無塵子傳之仲直,亦已四世。
而仲直以有道榮膺召命,他日奏對,必能以正心誠意,開物成務之學,啟沃聖心,其視子微治國治身之語,殆異世而同符矣。
仲直老名而儒行者也,餘與交最久,頗知出處之大築,并筆之以遺後之嗣教者,使有知焉。
至元庚辰正月吉日記。
終南山樓觀宗聖宮同塵真人李尊師道行碑 宣授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天樂真人李道謙撰 師姓李氏,諱志柔,字謙叔,其先洛水人,世業農桑,以門地清白見稱於鄉裡。
昆季四人,師其次也。
生有宿慧,及長,雅好林泉,蕭然有出塵之趣#1。
父志微素嗜玄學,先從趙州臨城縣太古高弟開玄真人李君參受全真教法,及學成行尊所作歌詩深契玄理。
泰和辛酉歲,師亦事開玄,執弟子禮,服勤日久,開玄識為受道器,真荃秘訣付授無所隐。
師既蒙印可,自是煉心養性#2,丐食邢治問,雖絕粒數日,立志不少衰。
尋隐居仙翕、廣陽兩山,謝絕人事者十有二年,潛究道德性命之學,大有所得#3,是時開玄及志微俱上仙#4,其兄志端、弟志藏、志雍皆從師遊,蓋相尚以道也。
已而西山盜起,遷邢台,築通真觀居之。
道價日隆遠近向慕,願為門弟子者戶外之屦嘗滿。
庚辰春,聞長春·宗師拔起海隅,道經燕趙,師以禮餞行。
迨癸未八月,長春奉诏南下,師複近於宣德之朝元觀。
長春以師碩德宿望賜号同塵子,教以立觀度人,将迎往來道衆為務。
師恪遵玄訓,於是始建長春於漳川,奉天、栖真於大名。
丙戌,複詣燕觐寶玄堂,參證心印。
明年秋,長春返真,師杖屦南歸向化者益衆,如磁州之神霄,相州之清虛,林慮之天平,廣宗之大同,燕都之洞真,皆以次而舉。
其門弟諸方起建大小庵觀二百餘區#5,化度道流稱是。
丙申,清和宗師自燕入秦,興複終南劉蔣祖庭#6。
時師亦侍行。
适樓觀宗聖宮道士張緻堅以廢址系玄元道祖演道德二篇聖迹,天興兵亂,焚毀殆盡,具狀懇宗師乞為重建計。
宗師以為無丹山豈能栖彩鳳,有任公乃得馱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