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智之所見也。
化之、後,真常祭之曰:與公相會三旬有五,不交以勢,不聚以富,憶初相見,無言心許。
公今假化,境出非人,生死示迹,孰知其神。
此豈囿於私智者之所能及也哉,予故斷之曰:如其不然,烏得為寂照。
乃銘之曰: 堂堂佐玄,博大無偏,止水應物,不随物遷。
禮服智燭一,仁宅義路,才德雖兼,時則不遇。
慕門圭寶,終日如愚,窮通有别,聖道豈殊。
忽遇長春,星拱北辰,一惠發藥,德因日新。
孔廟躬修,武廟繼創,文武之道,将行有望。
公之所.開,豈小補哉,贊成玄教,亦蔔大來。
荊金趙璧,光而不耀,、英華外發,誠明内照。
昔日非熊,今學猶龍,彼此一時,不謀攸同。
刊之金石,磨滅有終,盛德流風,雲胡可窮。
重玄廣德弘道真人孟公碑銘 太原虛舟道人李鼎撰 公名志源,字德清,号重玄子,其先本上京徒單氏。
大定末,遷萊州膠水,居孟氏宅,人因以孟氏歸之,此亦古之因食采地得氏者也。
高祖既,卒于汾陽軍節度使。
高祖母完顔氏,金源郡王希尹之妹。
曾祖克甯,尚嘉祥縣主,事熙宗、海陵、興陵、道陵凡四朝。
以功累遷至太師,封憫王,及薨,镒日忠烈。
祖斜哥,辭世襲千戶,終于南京副留守。
父給答馬,複世襲千戶職,母烏林答氏。
略以金國名臣傳考之,其家世可謂盛矣,況在大定、明昌、泰和問,使他人處之,鮮不為紛華之所流蕩。
公獨從髻齡中馱富貴而樂淡薄,非性分上夙有熏習之力,能之乎?明昌初,年饑,即墨人高翔嘯聚劫掠,韶命公之父讨之,乃曰:食者民之天,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抵死求生,小人之常情,讨而誅之,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遂宣布主上之德,赈以倉糜,不戮一人,寇為之平。
古語有雲:活千人之命,其後必有顯者。
是公能了此大事,亦必借先世豐功厚澤陰相之.力而緻之耳。
公有三兄六弟,其兄有官至骠騎者,有至輔國者,餘皆克紹家聲。
泰和癸亥,父母與議婚事,公因遁去,徑詣濰州玉清宮,見長春宗師,請為門弟子。
師憐其貴家子,兼異其風骨不凡,後必為玄門大器,乃從其請,授今之名字。
父兄疑其第四都全真觀主知之,故為隐匿,禁歸有司。
公聞之,遂還家自言其志。
父母知不可奪,因選第二都樂真觀使居之,樂真今更名玉清矣。
公雖得法於長春,充養之際,亦嘗質於玉陽、太古二師真,玉陽賜号開真子。
太安己巳,長春應诏京師,還住玉清,知公有所得,乃賜重玄子号,蓋嘉之也。
貞佑癸酉,公之昆弟皆為兵亂蕩散,而父母失依,公乃扶二親就已所居,緻孝養之力三載。
雖二兄還,其安置省問誠敬之禮未嘗缺。
己卯,聖朝遣便宜劉仲祿起長春於海濱,門人中選道行清實可以從行者得十八人,公其一也。
及進程萬裡沙漠,其缁重車皆兩人主之,惟公獨禦焉。
清和憫其勤,請副於師,師曰:吾知斯人之勤矣,但欲先行其人之所難,而後必有大所獲耳。
公聞之,乃曰:弟子於師丘山厚德無以為報,共仆其禦實當為之事。
予惟不知所求,亦不知為勞也。
同行者由是雖勤苦百至,皆争赴矣。
辛巳,西至阿不罕山,始有漢人耕作,因公等九人立栖霞觀。
癸未,住德興之龍陽。
甲申,長春奉旨住燕城太極宮,尋更名長春,公亦自龍陽來。
丁亥,師反真,公年四十一矣。
一日,靜坐一室,忽於恍惚問見重陽、長真、長春三師真,公拜畢侍立,祖師言:汝壽當七十五。
長春言:汝五十後必負教門重任,事雖繁劇,汝勿憚,是皆磨砺汝之砥石,煅煉汝之爐冶也。
言訖不知所在,尋覺身中百關通暢真氣沂流,升尾問,入泥丸,是後日複一日,神物變化,金漿玉液,黃庭绛宮,灌溉浸漬,非言可及。
公因褊考先代師真得道之後身中之事着見於書者,針芥相投矣。
公從此以來,雖颠沛造次,罔不在是。
其身中所得流運之理,亦未嘗止,想當時其為樂可勝計耶。
至清和真人掌教,乃副知長春宮事,俄遷知宮。
戊戌,受宮門提舉。
丙午,遷宮門提點。
戊申,權教門事。
己酉,以恩例賜金冠紫服,并至德玄虛悟真大師号。
癸醜,掌教真常大宗師奉朝命普度戒錄,委公為監度師。
丙辰,真常羽化,誠明真人張公嗣教,以公玄門大老之故,己又在制,遂授以教門都提點印,俾攝其事。
戊午秋,應丞相胡公之請,主平陽黃錄羅天大醮,尋奉令旨賜今真人号。
中統二年辛酉,春秋七十有五矣,度門人五百有奇,宮觀稱是。
是年春二月二日,順正而化,前此數日,預以後事囑門人。
凡為省視者,見其耳聰目明音吐洪暢盡如平昔皆不之信。
至是,方知公之所得過人遠甚。
越三日,葬之五華山仙瑩,從遺命也。
至於度門人,立宮觀,茲皆緒餘土直,衆人之所共見者,或可得而言之。
今壽幾八十矣,而精神不衰,臨行一着,又明白如彼,其素養之於内,必有精真微妙,衆人之所不能見之者,豈易得而言之也。
送葬之日,官僚士庶前祭後擁,傾動都邑,道衆不言可知。
秋九月,門人狀其行,請文於予予,因按其實而次第之,屬以銘曰: 荏苒柔木,言缙之絲,大浸滔天,砥柱不移。
二者之美,公并有之,公既有之,我請布之。
一遇師真,便得正理,觀公之性,已超異矣。
及住大宮,中正不倚,四十年問,又出類矣。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本若不立,道無由生。
推公之孝,
化之、後,真常祭之曰:與公相會三旬有五,不交以勢,不聚以富,憶初相見,無言心許。
公今假化,境出非人,生死示迹,孰知其神。
此豈囿於私智者之所能及也哉,予故斷之曰:如其不然,烏得為寂照。
乃銘之曰: 堂堂佐玄,博大無偏,止水應物,不随物遷。
禮服智燭一,仁宅義路,才德雖兼,時則不遇。
慕門圭寶,終日如愚,窮通有别,聖道豈殊。
忽遇長春,星拱北辰,一惠發藥,德因日新。
孔廟躬修,武廟繼創,文武之道,将行有望。
公之所.開,豈小補哉,贊成玄教,亦蔔大來。
荊金趙璧,光而不耀,、英華外發,誠明内照。
昔日非熊,今學猶龍,彼此一時,不謀攸同。
刊之金石,磨滅有終,盛德流風,雲胡可窮。
重玄廣德弘道真人孟公碑銘 太原虛舟道人李鼎撰 公名志源,字德清,号重玄子,其先本上京徒單氏。
大定末,遷萊州膠水,居孟氏宅,人因以孟氏歸之,此亦古之因食采地得氏者也。
高祖既,卒于汾陽軍節度使。
高祖母完顔氏,金源郡王希尹之妹。
曾祖克甯,尚嘉祥縣主,事熙宗、海陵、興陵、道陵凡四朝。
以功累遷至太師,封憫王,及薨,镒日忠烈。
祖斜哥,辭世襲千戶,終于南京副留守。
父給答馬,複世襲千戶職,母烏林答氏。
略以金國名臣傳考之,其家世可謂盛矣,況在大定、明昌、泰和問,使他人處之,鮮不為紛華之所流蕩。
公獨從髻齡中馱富貴而樂淡薄,非性分上夙有熏習之力,能之乎?明昌初,年饑,即墨人高翔嘯聚劫掠,韶命公之父讨之,乃曰:食者民之天,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抵死求生,小人之常情,讨而誅之,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遂宣布主上之德,赈以倉糜,不戮一人,寇為之平。
古語有雲:活千人之命,其後必有顯者。
是公能了此大事,亦必借先世豐功厚澤陰相之.力而緻之耳。
公有三兄六弟,其兄有官至骠騎者,有至輔國者,餘皆克紹家聲。
泰和癸亥,父母與議婚事,公因遁去,徑詣濰州玉清宮,見長春宗師,請為門弟子。
師憐其貴家子,兼異其風骨不凡,後必為玄門大器,乃從其請,授今之名字。
父兄疑其第四都全真觀主知之,故為隐匿,禁歸有司。
公聞之,遂還家自言其志。
父母知不可奪,因選第二都樂真觀使居之,樂真今更名玉清矣。
公雖得法於長春,充養之際,亦嘗質於玉陽、太古二師真,玉陽賜号開真子。
太安己巳,長春應诏京師,還住玉清,知公有所得,乃賜重玄子号,蓋嘉之也。
貞佑癸酉,公之昆弟皆為兵亂蕩散,而父母失依,公乃扶二親就已所居,緻孝養之力三載。
雖二兄還,其安置省問誠敬之禮未嘗缺。
己卯,聖朝遣便宜劉仲祿起長春於海濱,門人中選道行清實可以從行者得十八人,公其一也。
及進程萬裡沙漠,其缁重車皆兩人主之,惟公獨禦焉。
清和憫其勤,請副於師,師曰:吾知斯人之勤矣,但欲先行其人之所難,而後必有大所獲耳。
公聞之,乃曰:弟子於師丘山厚德無以為報,共仆其禦實當為之事。
予惟不知所求,亦不知為勞也。
同行者由是雖勤苦百至,皆争赴矣。
辛巳,西至阿不罕山,始有漢人耕作,因公等九人立栖霞觀。
癸未,住德興之龍陽。
甲申,長春奉旨住燕城太極宮,尋更名長春,公亦自龍陽來。
丁亥,師反真,公年四十一矣。
一日,靜坐一室,忽於恍惚問見重陽、長真、長春三師真,公拜畢侍立,祖師言:汝壽當七十五。
長春言:汝五十後必負教門重任,事雖繁劇,汝勿憚,是皆磨砺汝之砥石,煅煉汝之爐冶也。
言訖不知所在,尋覺身中百關通暢真氣沂流,升尾問,入泥丸,是後日複一日,神物變化,金漿玉液,黃庭绛宮,灌溉浸漬,非言可及。
公因褊考先代師真得道之後身中之事着見於書者,針芥相投矣。
公從此以來,雖颠沛造次,罔不在是。
其身中所得流運之理,亦未嘗止,想當時其為樂可勝計耶。
至清和真人掌教,乃副知長春宮事,俄遷知宮。
戊戌,受宮門提舉。
丙午,遷宮門提點。
戊申,權教門事。
己酉,以恩例賜金冠紫服,并至德玄虛悟真大師号。
癸醜,掌教真常大宗師奉朝命普度戒錄,委公為監度師。
丙辰,真常羽化,誠明真人張公嗣教,以公玄門大老之故,己又在制,遂授以教門都提點印,俾攝其事。
戊午秋,應丞相胡公之請,主平陽黃錄羅天大醮,尋奉令旨賜今真人号。
中統二年辛酉,春秋七十有五矣,度門人五百有奇,宮觀稱是。
是年春二月二日,順正而化,前此數日,預以後事囑門人。
凡為省視者,見其耳聰目明音吐洪暢盡如平昔皆不之信。
至是,方知公之所得過人遠甚。
越三日,葬之五華山仙瑩,從遺命也。
至於度門人,立宮觀,茲皆緒餘土直,衆人之所共見者,或可得而言之。
今壽幾八十矣,而精神不衰,臨行一着,又明白如彼,其素養之於内,必有精真微妙,衆人之所不能見之者,豈易得而言之也。
送葬之日,官僚士庶前祭後擁,傾動都邑,道衆不言可知。
秋九月,門人狀其行,請文於予予,因按其實而次第之,屬以銘曰: 荏苒柔木,言缙之絲,大浸滔天,砥柱不移。
二者之美,公并有之,公既有之,我請布之。
一遇師真,便得正理,觀公之性,已超異矣。
及住大宮,中正不倚,四十年問,又出類矣。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本若不立,道無由生。
推公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