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及公之誠,本既立矣,道宜有成。
人所見者,緒餘土直,公之得者,妙絕真假。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不以是觀,知公蓋寡。
與其觀身,孰若觀神,神如之何,把握乾坤。
陰升陽降,黃河昆侖,至人妙處,不屬見聞。
精神骸骨,各歸本始,門人治任,奢儉合禮。
燕城之北,五華之址,碑以表之,公元不死。
渾源縣真常子劉君道行記 前進士王鶴撰 君諱道甯,雲中白登人,世為縣吏,以廉平稱。
君生不好弄,問與諸兒戲,必結庵跌坐,日我學道爾,識者知其有宿習。
及長,雅意玄門,昆季凡四人,君其伯也,縣民推嗣世業,力卻之。
秦和壬戌,聞渾源隐士劉柴頭号得道,乃與家人訣,詣屏風山金泉觀,師事焉。
師曆試諸難,至遣丐食,君樂從不屑也。
師知可教,遂授微旨。
自是東遊海上,西曆關中,寓華山上方之白雲宮。
屬歲饑僵餒,立志不少衰。
既又如太原泊神霄官,有饒益院僧賢而飯之,道獲楮币千二百貫,君榜求其主,瑜月竟不至,悉以給貧乏,而一無所私。
貞佑之甲戌,避地張村,穴洞以居。
歲丙子,鄉裡稍安帖,土官馮祿聞君之在并也,迎歸雲内。
君屍居環堵,若将與世絕者,而樂道之人渴於請益,百方為出之。
。
於是肩摩踵接,學君之學者日益衆矣。
庚辰春,渾源長高定飽聞君譽,敬請之來,日龍泉、曰金泉、日玄元,皆名觀也,君更為住持,而興廢起頓之功為多。
癸未秋,真人丘長春入觐回,君執弟子禮,近諸銀海之東,目擊道存,一見如故。
問君之初事,以柴頭對,師颔之曰:仙人中天隐也。
因授秘訣,加号真常,令築室西京。
未幾,推為道官長,遊戲十年,庭無一訟。
逮長春仙蛻,清和紹休,尤與君相得。
丙申之春,尹清和谒祖庭還,會君於古恒嶽之陽,語之曰:吾近遊陝右,奉田侯德集之命,凡玄宮道宇皆擇人主之。
惟華山之雲台,地靈物秀,實仙家一洞天,非君無可托者。
君再辭不獲,遂遣門人為經營,君亦往返再三,大興築構,所過崇奉,男女如市。
癸卯中夏,田侯修華嶽廟,複與丞相胡公天祿同署,邀君於雲應問。
君聞命欣然,即日就途,甫四三年厥功告成。
丙午春,有诏設普天大醮於燕京之長春宮,,褊召諸方耆德,而君亦預焉。
時李真人主醮事,得君甚喜。
是年夏五月庚申,旋車古恒,越二十二日壬午,請州牧高仲揀泊門人許志安,屬以後事。
翌日将中,曲肱而逝,春秋七十有五。
君生長大定、明昌問,不以世俗所樂者嬰其心,而能遠迹塵凡,栖心物表,東遊西曆,所至風靡。
雖土木屢興,聊亦應綠而已。
嘗作《巴人曲》接引於衆,又着《會仙》、《随應》、《總仙》三錄,以道神仙可學之事。
臨終語門弟子曰:可於丈室座吾軀,榜以修然足矣。
蓋取南華偷然而來鲦然而往之義,則君之平昔所養可知已。
方君之在渾源,樂與學士魏公邦彥遊,故其亡也,門人史志經狀其行,走燕求記于公,且将刻石祠堂之側。
公一日擁以過仆曰:真常好道人,吾知之詳。
然吾老不作文字久矣,子其代予言。
仆初客燕城,殊無文思,重違學士之請,而複嘉志經之不忘所事,乃以臨終之言名其堂,因為紀其始末雲。
若夫門弟之翹楚者,皆當識諸碑陰,茲不敢喋喋。
歲疆圍協洽,清明前六日記。
重玄子李先生返真碑銘 嘉議大夫史禮部尚書高嗚撰 金朝故事,新天子即位例出諸王為方鎮。
大安、崇慶問,宣宗以豐王來彰德,先生時以高訾家推擇為功曹緣,有廉平稱,尤精算衛,因之出入府中。
雅性重厚,複小心畏慎,故見親任。
至甯元年,宣宗入繼大統,明年車駕幸汴梁,扈從以行,補戶部令史。
當艱難之際,柄臣高琪蔑視文吏,其持下急如束濕,從事者為之惴恐,稍稍引去,先生以直道自任,氣殊不少衰。
會被檄漕米饋燕師,抵霸州,值北兵大入,幾至不測,然憂世之懇,每見於顔問。
議者謂,秩無崇卑,顧力行何如耳。
若是而進武,則功名爵位,其畏不顯?一日,忽報謝病歸隆慮山,聞者愕然。
适與丹陽馬公之高弟盧公相遇,便請執禮為全真師。
既付授有源,未幾,默有所契,徑入樓霞谷無憂洞,探坐練化木茹澗飲,其節愈堅,苦學道者難言之行。
元師府宗室惟良、招撫使杜仙,皆一時豪傑,日加敬異,在屯戍抒禦中,嘗率僚佐緻谒,其他可知。
甲申,聞長春丘公應召還,附盧公遠近,得賜名志方,号重玄子。
盧公有北京之命,謂先生綠在彰德,俾之南行。
總管趙德用請住迎祥觀,觀雖兵燼日久,凡事草創,先生一顧奂焉,有承平舊物之漸。
丁亥,長春公上仙攜法衆往祭,因宿留檀順,若緻心喪焉。
庚寅複還,士庶逢迎,懼動間裡,皆曰:吾家先生來也。
總帥蕭仲通暨同列奉疏請主盟天慶宮,宮之荒廢,略如始住迎祥時。
先生力為經度,不數歲大敞而新之,殿堂庭應壇藏廚庫,下逮廄福鹹備,而法視他郡邑為冠。
丁巳,宗王穆哥崇向高風,遣使持金冠雲錦羽衣焜耀之,仍加真人号。
以庚申二月九日,春秋七十有六,怡然留頌而逝,門弟子葬之王裕村某原,從治命也。
所着《地元經》若幹篇行于世。
甲子春,提點趙志璞偕法兄弟扶狀來谒曰:先師甯神,冢上之木拱矣,而旌紀寂寥,誠惠顧之以銘,死且無恨,敢請。
嗚以先生之行有應銘者,蓋先生少時已自不碌碌,雖
人所見者,緒餘土直,公之得者,妙絕真假。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不以是觀,知公蓋寡。
與其觀身,孰若觀神,神如之何,把握乾坤。
陰升陽降,黃河昆侖,至人妙處,不屬見聞。
精神骸骨,各歸本始,門人治任,奢儉合禮。
燕城之北,五華之址,碑以表之,公元不死。
渾源縣真常子劉君道行記 前進士王鶴撰 君諱道甯,雲中白登人,世為縣吏,以廉平稱。
君生不好弄,問與諸兒戲,必結庵跌坐,日我學道爾,識者知其有宿習。
及長,雅意玄門,昆季凡四人,君其伯也,縣民推嗣世業,力卻之。
秦和壬戌,聞渾源隐士劉柴頭号得道,乃與家人訣,詣屏風山金泉觀,師事焉。
師曆試諸難,至遣丐食,君樂從不屑也。
師知可教,遂授微旨。
自是東遊海上,西曆關中,寓華山上方之白雲宮。
屬歲饑僵餒,立志不少衰。
既又如太原泊神霄官,有饒益院僧賢而飯之,道獲楮币千二百貫,君榜求其主,瑜月竟不至,悉以給貧乏,而一無所私。
貞佑之甲戌,避地張村,穴洞以居。
歲丙子,鄉裡稍安帖,土官馮祿聞君之在并也,迎歸雲内。
君屍居環堵,若将與世絕者,而樂道之人渴於請益,百方為出之。
。
於是肩摩踵接,學君之學者日益衆矣。
庚辰春,渾源長高定飽聞君譽,敬請之來,日龍泉、曰金泉、日玄元,皆名觀也,君更為住持,而興廢起頓之功為多。
癸未秋,真人丘長春入觐回,君執弟子禮,近諸銀海之東,目擊道存,一見如故。
問君之初事,以柴頭對,師颔之曰:仙人中天隐也。
因授秘訣,加号真常,令築室西京。
未幾,推為道官長,遊戲十年,庭無一訟。
逮長春仙蛻,清和紹休,尤與君相得。
丙申之春,尹清和谒祖庭還,會君於古恒嶽之陽,語之曰:吾近遊陝右,奉田侯德集之命,凡玄宮道宇皆擇人主之。
惟華山之雲台,地靈物秀,實仙家一洞天,非君無可托者。
君再辭不獲,遂遣門人為經營,君亦往返再三,大興築構,所過崇奉,男女如市。
癸卯中夏,田侯修華嶽廟,複與丞相胡公天祿同署,邀君於雲應問。
君聞命欣然,即日就途,甫四三年厥功告成。
丙午春,有诏設普天大醮於燕京之長春宮,,褊召諸方耆德,而君亦預焉。
時李真人主醮事,得君甚喜。
是年夏五月庚申,旋車古恒,越二十二日壬午,請州牧高仲揀泊門人許志安,屬以後事。
翌日将中,曲肱而逝,春秋七十有五。
君生長大定、明昌問,不以世俗所樂者嬰其心,而能遠迹塵凡,栖心物表,東遊西曆,所至風靡。
雖土木屢興,聊亦應綠而已。
嘗作《巴人曲》接引於衆,又着《會仙》、《随應》、《總仙》三錄,以道神仙可學之事。
臨終語門弟子曰:可於丈室座吾軀,榜以修然足矣。
蓋取南華偷然而來鲦然而往之義,則君之平昔所養可知已。
方君之在渾源,樂與學士魏公邦彥遊,故其亡也,門人史志經狀其行,走燕求記于公,且将刻石祠堂之側。
公一日擁以過仆曰:真常好道人,吾知之詳。
然吾老不作文字久矣,子其代予言。
仆初客燕城,殊無文思,重違學士之請,而複嘉志經之不忘所事,乃以臨終之言名其堂,因為紀其始末雲。
若夫門弟之翹楚者,皆當識諸碑陰,茲不敢喋喋。
歲疆圍協洽,清明前六日記。
重玄子李先生返真碑銘 嘉議大夫史禮部尚書高嗚撰 金朝故事,新天子即位例出諸王為方鎮。
大安、崇慶問,宣宗以豐王來彰德,先生時以高訾家推擇為功曹緣,有廉平稱,尤精算衛,因之出入府中。
雅性重厚,複小心畏慎,故見親任。
至甯元年,宣宗入繼大統,明年車駕幸汴梁,扈從以行,補戶部令史。
當艱難之際,柄臣高琪蔑視文吏,其持下急如束濕,從事者為之惴恐,稍稍引去,先生以直道自任,氣殊不少衰。
會被檄漕米饋燕師,抵霸州,值北兵大入,幾至不測,然憂世之懇,每見於顔問。
議者謂,秩無崇卑,顧力行何如耳。
若是而進武,則功名爵位,其畏不顯?一日,忽報謝病歸隆慮山,聞者愕然。
适與丹陽馬公之高弟盧公相遇,便請執禮為全真師。
既付授有源,未幾,默有所契,徑入樓霞谷無憂洞,探坐練化木茹澗飲,其節愈堅,苦學道者難言之行。
元師府宗室惟良、招撫使杜仙,皆一時豪傑,日加敬異,在屯戍抒禦中,嘗率僚佐緻谒,其他可知。
甲申,聞長春丘公應召還,附盧公遠近,得賜名志方,号重玄子。
盧公有北京之命,謂先生綠在彰德,俾之南行。
總管趙德用請住迎祥觀,觀雖兵燼日久,凡事草創,先生一顧奂焉,有承平舊物之漸。
丁亥,長春公上仙攜法衆往祭,因宿留檀順,若緻心喪焉。
庚寅複還,士庶逢迎,懼動間裡,皆曰:吾家先生來也。
總帥蕭仲通暨同列奉疏請主盟天慶宮,宮之荒廢,略如始住迎祥時。
先生力為經度,不數歲大敞而新之,殿堂庭應壇藏廚庫,下逮廄福鹹備,而法視他郡邑為冠。
丁巳,宗王穆哥崇向高風,遣使持金冠雲錦羽衣焜耀之,仍加真人号。
以庚申二月九日,春秋七十有六,怡然留頌而逝,門弟子葬之王裕村某原,從治命也。
所着《地元經》若幹篇行于世。
甲子春,提點趙志璞偕法兄弟扶狀來谒曰:先師甯神,冢上之木拱矣,而旌紀寂寥,誠惠顧之以銘,死且無恨,敢請。
嗚以先生之行有應銘者,蓋先生少時已自不碌碌,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