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甘水仙源錄卷之六
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集
終南山重陽萬毒宮無欲觀妙真人李公本行碑
宣差宗玄大師提點陝西五路興元路教門兼領重陽萬壽事何道甯撰
釣六鼈於束海者,不為統鳍而垂鈎;采合抱於鄧林者,不為拱把而加斧。
苟志於大,區區細務不較也。
今觀無欲行實,其超出物表之志,蓋類是欤?公族姓李,諱仲美,原月山人。
父珍,職官醞,有子四人,公其次,生於大定己醜。
五歲始能步,及長,聰慧邁倫慷慨特達,毅然以正直自負,裡閉有狡脍者每正辭折之,人望而畏服。
嘗肆意酒問,視舉世為不足玩。
年三十七,乃播然曰:與其汨沒塵堂中,孰若擺脫方外耶?時全真教方行,意欲從師而未知所向,适碧虛楊先生主重陽祖庭事,乃往見之。
碧虛素得人於眉睫問,知其為玄門重器,然天屬所系,度其有難解於心者,且令還歸,但勉以積善而已。
公抵家,與諸親友決,謝妻子而去。
其妻讪之,笑而不顧。
其父見而呵責,公婉其辭,曉之以理性之事,父徐省悟,亦欲向道,乃同詣碧虛門下。
碧虛以公識量不凡,命名守甯及無欲子号。
公蓬頭弊衣,行丐於市,時人謂之酒李先生。
日用問,惟以濟人利物為己任,至於幽微之理,允造其極p大安庚午,秦境大旱,居民阻饑,公謂其屬曰:餓睜如此,安忍坐視。
同邑趙三郎富甲關中,公詣其門,備訴田裡艱棘之狀,趙悟,乃發凜粟付公蜩赈。
公與齊志道等晝夜春爨,以給貧病,日不臧百人。
井水适涸,衆憂之,公密禱于神,鑿泉得水,設濟至秋斂而罷。
公素不欲彰名,懼人知己,即日西行,已而有司奏聞,特賜趙為潤國長者。
未幾,入興平環居,以千日為約,其靜中妙用見《長安集》。
至期,渠河使夾谷公及耆老數輩,就環懇請,以縣南龍祥觀委公為主,公諾之。
居五年,至興定庚辰,住終南樓觀五年,又遷京兆之丹霞。
尋蒙師旨主營建三原碧虛觀事,所寓之地皆有成規。
正大戊子春,碧虛於祖庭丈室,謂公可以倚重,舉以自代。
關中搔動,公及軍民避亂于南山,糧盡,人相魚肉,幾及我公,或曰此酒李先生,素有道者也,因擭持出山,遂得免焉。
庚寅春,如南陽,依附者衆,會沖虛李公、洞真于公在汴,沖虛奏請住持丹陽觀。
癸巳,汴京款附于我朝,俄而忽起異議,無辜者皆坐誅,公與一長老止水泊中,迫於兇焰,長老悚栗不能自持,公止之曰:我輩平日所行,正為此耳。
死生常事,夫何畏焉?竟以事免。
城中絕糧,人争北渡,津人固拒,饑溺者以萬計。
公請洞真先登,因以陰隐開谕津人,餘皆獲濟。
公繼達新衛,門徒望風輻赓,今之靈虛天慶創成榮觀,自此始也。
明年,領衆适燕,時清和尹公掌教,每會道衆議祖庭綠事,皆推公為能,公謝不逮,複奏請住持重陽宮兼任提點陝西教門事,更名志遠,祖以厚燼。
公束行而歸,過魯過魏,自侯伯以下皆夾道隻迎。
有以庵觀奉之者,有願為弟子者,有以财施者,公得之不以一毫私己,悉歸之祖庭。
京兆田侯德集聞公西歸,督佐官就河中相近,以府城佑德觀歸之,今玉清宮是也。
時關中甫定,暴狠#1相煽,公以仁言誘掖,稍稍格心。
比年南征,俘摯來者不絕,公詢其主,有好善者多端勸谕引而歸道,有不可必緻者,乃議貨取,随授以明文,許其自便,其感之深者終不忍去。
公嘗往來於祖庭、玉清之問,然規畫調度未嘗不拳拳於祖庭。
丙申秋,受清和師書督祖師葬事,掌教真常宗師又任以祖庭之職。
冬十月,诏提點重陽宮。
再年,秦士議修文廟,阙瓦,郎中那邦用輩請於公,公盡給之,士皆稱歎。
庚子春三月,被旨特賜無欲觀妙真人号。
秋七月,河北郝公總管家隸百餘,陰謀南遁,得其顯狀,盡欲刑之。
公聞之,連夜馳至其門,以善言誨導,亡者皆兔。
明年,城中群小數百,結連私逸,權府韓淵密知其情,議屍諸市以令衆,感公一言,但殲其魁渠。
太傳移刺寶儉,其母死,欲以二婢為殉,公以古葬禮正之,始罷議。
凡契丹人以人殉死者,弊因以革。
丙午春,诏燕京作普天醮,公預焉。
夏四月,歸自衛,汴京長官複請住丹陽,栖雲王公具禮郊迎,座中若有急色,介諸徒速出,人莫知其然。
甫登舟,南軍己擁京門,其先見類如此。
明年還宮,秋八月朝旨加玄微真人号,尋又冠服之寵。
甲寅春,宗師以國家醮事,具書招緻,年已八十六矣,不敢以老耄辭。
比至堂下,疾笃,以後事付于法弟衍真大師張志悅,以其徒拜宗師為大度師,於長春方壺留頌而蛻,時夏六月二十六日也。
諸徒奉柩西歸,附葬于終南祖茔,禮也。
葬之明年,志悅命李志安、陳志元具行狀請于宗師,欲刻諸石。
道甯适有事于堂下,宗師就命當筆,且曰:無欲領袖祖庭,蓋有年矣,今子代之,始終行實,子必熟知,其文之也固宜。
道甯不'複牢讓,謹按無欲可見之行,為之說日,有主持玄教之大人,不可無輔翼玄教之仁人。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我宗師正容悟物,天下羽士皆觀而化。
無欲公輔弼其教,以仁存心,俾祖師根本之地有隆無替,可謂無負宗師眷倚之意。
蓋公之為人,禀剛大正直之氣,持特立獨行之操,傳授有源,充養有地,故施於事也,無不濟之以仁,遇患難則先之,見人急難,必盡力救援而後已。
有叩其修真之訣者,則以積累勉勵之,其可與談性命事者,每至夜分不寐。
雖與童子言,
苟志於大,區區細務不較也。
今觀無欲行實,其超出物表之志,蓋類是欤?公族姓李,諱仲美,原月山人。
父珍,職官醞,有子四人,公其次,生於大定己醜。
五歲始能步,及長,聰慧邁倫慷慨特達,毅然以正直自負,裡閉有狡脍者每正辭折之,人望而畏服。
嘗肆意酒問,視舉世為不足玩。
年三十七,乃播然曰:與其汨沒塵堂中,孰若擺脫方外耶?時全真教方行,意欲從師而未知所向,适碧虛楊先生主重陽祖庭事,乃往見之。
碧虛素得人於眉睫問,知其為玄門重器,然天屬所系,度其有難解於心者,且令還歸,但勉以積善而已。
公抵家,與諸親友決,謝妻子而去。
其妻讪之,笑而不顧。
其父見而呵責,公婉其辭,曉之以理性之事,父徐省悟,亦欲向道,乃同詣碧虛門下。
碧虛以公識量不凡,命名守甯及無欲子号。
公蓬頭弊衣,行丐於市,時人謂之酒李先生。
日用問,惟以濟人利物為己任,至於幽微之理,允造其極p大安庚午,秦境大旱,居民阻饑,公謂其屬曰:餓睜如此,安忍坐視。
同邑趙三郎富甲關中,公詣其門,備訴田裡艱棘之狀,趙悟,乃發凜粟付公蜩赈。
公與齊志道等晝夜春爨,以給貧病,日不臧百人。
井水适涸,衆憂之,公密禱于神,鑿泉得水,設濟至秋斂而罷。
公素不欲彰名,懼人知己,即日西行,已而有司奏聞,特賜趙為潤國長者。
未幾,入興平環居,以千日為約,其靜中妙用見《長安集》。
至期,渠河使夾谷公及耆老數輩,就環懇請,以縣南龍祥觀委公為主,公諾之。
居五年,至興定庚辰,住終南樓觀五年,又遷京兆之丹霞。
尋蒙師旨主營建三原碧虛觀事,所寓之地皆有成規。
正大戊子春,碧虛於祖庭丈室,謂公可以倚重,舉以自代。
關中搔動,公及軍民避亂于南山,糧盡,人相魚肉,幾及我公,或曰此酒李先生,素有道者也,因擭持出山,遂得免焉。
庚寅春,如南陽,依附者衆,會沖虛李公、洞真于公在汴,沖虛奏請住持丹陽觀。
癸巳,汴京款附于我朝,俄而忽起異議,無辜者皆坐誅,公與一長老止水泊中,迫於兇焰,長老悚栗不能自持,公止之曰:我輩平日所行,正為此耳。
死生常事,夫何畏焉?竟以事免。
城中絕糧,人争北渡,津人固拒,饑溺者以萬計。
公請洞真先登,因以陰隐開谕津人,餘皆獲濟。
公繼達新衛,門徒望風輻赓,今之靈虛天慶創成榮觀,自此始也。
明年,領衆适燕,時清和尹公掌教,每會道衆議祖庭綠事,皆推公為能,公謝不逮,複奏請住持重陽宮兼任提點陝西教門事,更名志遠,祖以厚燼。
公束行而歸,過魯過魏,自侯伯以下皆夾道隻迎。
有以庵觀奉之者,有願為弟子者,有以财施者,公得之不以一毫私己,悉歸之祖庭。
京兆田侯德集聞公西歸,督佐官就河中相近,以府城佑德觀歸之,今玉清宮是也。
時關中甫定,暴狠#1相煽,公以仁言誘掖,稍稍格心。
比年南征,俘摯來者不絕,公詢其主,有好善者多端勸谕引而歸道,有不可必緻者,乃議貨取,随授以明文,許其自便,其感之深者終不忍去。
公嘗往來於祖庭、玉清之問,然規畫調度未嘗不拳拳於祖庭。
丙申秋,受清和師書督祖師葬事,掌教真常宗師又任以祖庭之職。
冬十月,诏提點重陽宮。
再年,秦士議修文廟,阙瓦,郎中那邦用輩請於公,公盡給之,士皆稱歎。
庚子春三月,被旨特賜無欲觀妙真人号。
秋七月,河北郝公總管家隸百餘,陰謀南遁,得其顯狀,盡欲刑之。
公聞之,連夜馳至其門,以善言誨導,亡者皆兔。
明年,城中群小數百,結連私逸,權府韓淵密知其情,議屍諸市以令衆,感公一言,但殲其魁渠。
太傳移刺寶儉,其母死,欲以二婢為殉,公以古葬禮正之,始罷議。
凡契丹人以人殉死者,弊因以革。
丙午春,诏燕京作普天醮,公預焉。
夏四月,歸自衛,汴京長官複請住丹陽,栖雲王公具禮郊迎,座中若有急色,介諸徒速出,人莫知其然。
甫登舟,南軍己擁京門,其先見類如此。
明年還宮,秋八月朝旨加玄微真人号,尋又冠服之寵。
甲寅春,宗師以國家醮事,具書招緻,年已八十六矣,不敢以老耄辭。
比至堂下,疾笃,以後事付于法弟衍真大師張志悅,以其徒拜宗師為大度師,於長春方壺留頌而蛻,時夏六月二十六日也。
諸徒奉柩西歸,附葬于終南祖茔,禮也。
葬之明年,志悅命李志安、陳志元具行狀請于宗師,欲刻諸石。
道甯适有事于堂下,宗師就命當筆,且曰:無欲領袖祖庭,蓋有年矣,今子代之,始終行實,子必熟知,其文之也固宜。
道甯不'複牢讓,謹按無欲可見之行,為之說日,有主持玄教之大人,不可無輔翼玄教之仁人。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我宗師正容悟物,天下羽士皆觀而化。
無欲公輔弼其教,以仁存心,俾祖師根本之地有隆無替,可謂無負宗師眷倚之意。
蓋公之為人,禀剛大正直之氣,持特立獨行之操,傳授有源,充養有地,故施於事也,無不濟之以仁,遇患難則先之,見人急難,必盡力救援而後已。
有叩其修真之訣者,則以積累勉勵之,其可與談性命事者,每至夜分不寐。
雖與童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