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甘水仙源錄卷之五
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集
玄門掌教宗師誠明真人道行碑銘
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诰兼同修國史王盤撰
師姓張氏,諱志敬,字義卿,燕京安次人。
幼清躍,骨骼巉岩,寡言笑,不喜葷茹,見道士辄懼喜迎接,聞讀道經則谛聽不忍去。
父母相謂曰:此兒其有方外之宿綠乎?八歲送入長春宮,禮真常李真人為師,給使左右,朝夕未嘗離。
真常本儒者,喜文學,而師性敏悟,善誦習,工書翰,又謹饬如成人,故真常愛之特異。
恕齋王先生以詩名當世,而清高絕俗,栖止道宮,真常命師從之學。
方丈西有堂日萃玄,側有小樓,積書萬卷,人莫能到,真常以鎖鑰付師,恣所窺覽。
師資禀既異,所以涵養成就之者,又有本源,宜其所造超詣而不凡也。
甲寅歲,以師提點教門事。
後兩年,真常示化,易篑之際,衆以後事為請,真常曰:志敬在,諸君何慮焉。
哭臨既畢,衆環師而拜,内外翕然欽服。
中統三年,朝廷賜之制書,其詞曰:玄門掌教真人張志敬,自童子身,着道士服,志行修潔,問學淹該,甫瑜不惑之年,純作難能之事,增光前輩,垂法後人,可特賜号光先體道誠明真人。
尚服新恩,益堅素守。
至元二年,聖旨就長春宮建設金錄大醮三千六百分位。
行事之日,有群鶴翔舞,下掠壇憚,去而複來者累日。
天子嘉之,賜師金冠雲羅法服一襲,仍命翰林詞臣作瑞應記,刻之碑石。
嶽渎廟貌,罹金季兵火之餘,率多摧毀,内府出元寶鈔十萬絡付師,雇工繕修。
師擇道門中廉潔有幹局者,量工役多寡給以錢币,使各任其事。
或鏟瓦礫而更造,或補壇漏而增修,凡再易寒暑,四嶽一渎,五廟完成,盡還舊觀。
方将聾磨貞石,叔聖代尊崇祀典,祇敬山川,興壞起廢之盛美,而師忽感微疾,以至元七年冬十一月十有七日化,享年五十有一。
京師士大夫遠方道俗奉香火緻奠禮者填塞街陌,累月不已。
噫,全真之教,以識心見性為宗,損己利物為行,不資參學,不立文字,自重陽王真人至李真常,凡三傳,學者漸知讀書,不以文字為障蔽。
及師掌教,大暢玄旨,然後學者皆知講論經典涵泳義理為真實入門。
當嗣法之初,先輩師德存者尚多,師以晚進,踐出其上,中心不能無少望焉。
師德度探厚,氣貌溫和,頹然處順,不見涯埃,疆悍者服其謙恭,驕矜者慚其退讓,故初雖少佛,久乃估然。
加以持身精謹,遇物通方,京師賢士大夫及四方賓客,所與遊者靡不得其懼心。
至元九年三月三日,葬五華山道院東。
襄事畢,提點劉志敦持行狀,緻嗣教真人王志坦之命來求文,謹次第其行實之大略,而擊之銘辭。
銘曰: 降衷秉彜同此天,有生具足都渾全,知誘物化中變遷,大樸乃始淪虧偏。
爰有至人起秦川,不修不為口忘言,希風遠暨東海懦,一驅學者歸淳源。
流傳四葉道愈妍,嗣教乃得誠明賢,誠明早有青霞志,善根宿植資禀異。
髻丫初入長春宮,三千道流仰标緻,萃玄堂深人絕迹,戢戢千函鎖幽秘。
師持管鑰恣披番,萬卷汪洋在胸臆,捷趁徑造浪苦辛,博中得約道乃真。
真常門人褊天下,齒尊綠熟非無人,一朝順化拂衣去,心傳密授惟師親。
将壇高築拜韓信,千古盛事驚三軍,學道由來在心悟,行輩不拘年早暮。
羽服黃冠十萬餘,趨走長春宮下路,仙家閱世如流萍,空裹浮雲聚散輕。
适向市朝觀物變,忽乘鸾鶴上青冥,玉泉西北煙霞多,五華山色高嗟峨。
飕馭一往同逝波,長留仙骨埋山阿,千秋風雨荒雲蘿,墳前豐碑字不訛。
湛然子趙先生墓碑 京兆路提舉學校官前進士孟攀鱗撰 古之有道之士,正直其心,剛大其氣,不為世故所奪,不為人欲所雜,利害憂樂不能惑,得失寵辱不能動,施於行業,着絕俗之善,形於言辭,見轶衆之美,在儒林作儒術之儀範,居玄門立玄學之标準,非心之正直,氣之剛大,涵養至到,始終全道者,其孰與於此哉。
湛然子趙先生,諱九淵,字幾道,隴州人。
自幼出家,禮丹陽大宗師。
天資高明,德性純淑,潔靜精微之理,素所深究,怪誕虛無之事,未之或及。
知身以神為主也,故力於修煉,知道以文為用也,故寓於着述。
談不輕易,所談必本於公論,交不泛濫,所交必取於端友。
至於一篇一詠,一贈一答,皆所以發揮玄旨,暢叔幽情,混元沬泗,融為同境。
由是道望崇重,教風周廣于西土矣。
丁亥中,翻然仙去,凡為門徒者,久服心訓。
嗣法子趙公志仲追念先師傳授之恩,恨無以報,謹舍靜赀,特置吉地,起墳立石,乃勒其文雲。
玄默阖茂歲,關逢攝提格月,昭陽大淵獻日敬志。
終南山靈虛觀沖虛大師呂君墓志 隴山湛然子趙九淵撰 道家者流,備真功以光前人,修實德以韶來世,高蹈物表,超出塵寰,其亦絕類離倫之所為乎,偉矣哉。
全真道教,其來尚爾,重陽祖師發其源,繼有七真暢其委,接其武,而開祖庭之基者誰欤?沖虛大師呂君其首也。
君法諱道安,家本甯海,世為巨
幼清躍,骨骼巉岩,寡言笑,不喜葷茹,見道士辄懼喜迎接,聞讀道經則谛聽不忍去。
父母相謂曰:此兒其有方外之宿綠乎?八歲送入長春宮,禮真常李真人為師,給使左右,朝夕未嘗離。
真常本儒者,喜文學,而師性敏悟,善誦習,工書翰,又謹饬如成人,故真常愛之特異。
恕齋王先生以詩名當世,而清高絕俗,栖止道宮,真常命師從之學。
方丈西有堂日萃玄,側有小樓,積書萬卷,人莫能到,真常以鎖鑰付師,恣所窺覽。
師資禀既異,所以涵養成就之者,又有本源,宜其所造超詣而不凡也。
甲寅歲,以師提點教門事。
後兩年,真常示化,易篑之際,衆以後事為請,真常曰:志敬在,諸君何慮焉。
哭臨既畢,衆環師而拜,内外翕然欽服。
中統三年,朝廷賜之制書,其詞曰:玄門掌教真人張志敬,自童子身,着道士服,志行修潔,問學淹該,甫瑜不惑之年,純作難能之事,增光前輩,垂法後人,可特賜号光先體道誠明真人。
尚服新恩,益堅素守。
至元二年,聖旨就長春宮建設金錄大醮三千六百分位。
行事之日,有群鶴翔舞,下掠壇憚,去而複來者累日。
天子嘉之,賜師金冠雲羅法服一襲,仍命翰林詞臣作瑞應記,刻之碑石。
嶽渎廟貌,罹金季兵火之餘,率多摧毀,内府出元寶鈔十萬絡付師,雇工繕修。
師擇道門中廉潔有幹局者,量工役多寡給以錢币,使各任其事。
或鏟瓦礫而更造,或補壇漏而增修,凡再易寒暑,四嶽一渎,五廟完成,盡還舊觀。
方将聾磨貞石,叔聖代尊崇祀典,祇敬山川,興壞起廢之盛美,而師忽感微疾,以至元七年冬十一月十有七日化,享年五十有一。
京師士大夫遠方道俗奉香火緻奠禮者填塞街陌,累月不已。
噫,全真之教,以識心見性為宗,損己利物為行,不資參學,不立文字,自重陽王真人至李真常,凡三傳,學者漸知讀書,不以文字為障蔽。
及師掌教,大暢玄旨,然後學者皆知講論經典涵泳義理為真實入門。
當嗣法之初,先輩師德存者尚多,師以晚進,踐出其上,中心不能無少望焉。
師德度探厚,氣貌溫和,頹然處順,不見涯埃,疆悍者服其謙恭,驕矜者慚其退讓,故初雖少佛,久乃估然。
加以持身精謹,遇物通方,京師賢士大夫及四方賓客,所與遊者靡不得其懼心。
至元九年三月三日,葬五華山道院東。
襄事畢,提點劉志敦持行狀,緻嗣教真人王志坦之命來求文,謹次第其行實之大略,而擊之銘辭。
銘曰: 降衷秉彜同此天,有生具足都渾全,知誘物化中變遷,大樸乃始淪虧偏。
爰有至人起秦川,不修不為口忘言,希風遠暨東海懦,一驅學者歸淳源。
流傳四葉道愈妍,嗣教乃得誠明賢,誠明早有青霞志,善根宿植資禀異。
髻丫初入長春宮,三千道流仰标緻,萃玄堂深人絕迹,戢戢千函鎖幽秘。
師持管鑰恣披番,萬卷汪洋在胸臆,捷趁徑造浪苦辛,博中得約道乃真。
真常門人褊天下,齒尊綠熟非無人,一朝順化拂衣去,心傳密授惟師親。
将壇高築拜韓信,千古盛事驚三軍,學道由來在心悟,行輩不拘年早暮。
羽服黃冠十萬餘,趨走長春宮下路,仙家閱世如流萍,空裹浮雲聚散輕。
适向市朝觀物變,忽乘鸾鶴上青冥,玉泉西北煙霞多,五華山色高嗟峨。
飕馭一往同逝波,長留仙骨埋山阿,千秋風雨荒雲蘿,墳前豐碑字不訛。
湛然子趙先生墓碑 京兆路提舉學校官前進士孟攀鱗撰 古之有道之士,正直其心,剛大其氣,不為世故所奪,不為人欲所雜,利害憂樂不能惑,得失寵辱不能動,施於行業,着絕俗之善,形於言辭,見轶衆之美,在儒林作儒術之儀範,居玄門立玄學之标準,非心之正直,氣之剛大,涵養至到,始終全道者,其孰與於此哉。
湛然子趙先生,諱九淵,字幾道,隴州人。
自幼出家,禮丹陽大宗師。
天資高明,德性純淑,潔靜精微之理,素所深究,怪誕虛無之事,未之或及。
知身以神為主也,故力於修煉,知道以文為用也,故寓於着述。
談不輕易,所談必本於公論,交不泛濫,所交必取於端友。
至於一篇一詠,一贈一答,皆所以發揮玄旨,暢叔幽情,混元沬泗,融為同境。
由是道望崇重,教風周廣于西土矣。
丁亥中,翻然仙去,凡為門徒者,久服心訓。
嗣法子趙公志仲追念先師傳授之恩,恨無以報,謹舍靜赀,特置吉地,起墳立石,乃勒其文雲。
玄默阖茂歲,關逢攝提格月,昭陽大淵獻日敬志。
終南山靈虛觀沖虛大師呂君墓志 隴山湛然子趙九淵撰 道家者流,備真功以光前人,修實德以韶來世,高蹈物表,超出塵寰,其亦絕類離倫之所為乎,偉矣哉。
全真道教,其來尚爾,重陽祖師發其源,繼有七真暢其委,接其武,而開祖庭之基者誰欤?沖虛大師呂君其首也。
君法諱道安,家本甯海,世為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