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樂道人李道謙撰
至元甲戌歲秋九月壬午,終南山重陽成道宮提點昊志恒來劉蔣祖庭之筠溪,再拜稽首曰:我先師全陽周君,道高德着,福大綠深,願得子之文刻石,以傳來世。
餘以不敏辭而弗許也。
謹按藏室所收《金蓮記》,及崆峒李公君瑞作師墓銘,并向者洞真真人于君常談師之言行,而編次之。
師姓周氏,諱全道,世為古幽之巨室,亂後譜牒遺墜,故世系莫得其詳。
生於皇統乙醜十二月二十二日,自幼語默,進止若成人,狀邈奇古,神情雅澹。
夙喪其父,生理蕭索,竭力以事母。
母忽感奇疾,百療不愈,師割股與藥同進,厥疾乃廖,鄉黨以孝聞。
年及冠,裡人有以子妻之者,師婉其辭而卻之。
及母氏之終天也,一辰毀過禮,幾於減性,歎曰:吾嘗聞道家有言,一子進道,九祖登仙。
欲服罔極之恩,無瑜於此。
時大定癸巳歲,聞丹陽宗師環居終南祖庵,弘演真教,師徑詣席下,求受道要。
丹陽納之,俾與弟子列,自薪水舂爨,皆使親曆。
師恭服勤勞,數年匪懈,丹陽察其有受道之志,一日一召入環室,付之真訣,及賜以全陽子号。
師既得法,克己煉心,行其所受,如是又數,載,合堂雲衆,莫不服其踐履之實。
無幾何,丹陽謂曰:鄧近邊鄙,教化難通,汝當往居,以弘吾道。
師承命而行,蔔庵玉峰山下,頤神養浩積德累功,與人子言教之孝,與人弟言告之順,貪者誨以廉,懦者谕以立,各因其根性淺深皆蒙啟發。
至於疲症殘疾悍獨鳏寡而無告者,收養於庵中。
由是問裡士庶日益敬仰,鄧人為之遷善。
壬寅,丹陽鶴馭束歸,師每至清明,必躬詣終南祖庭緻祭,歲以為常。
貞佑間,羌人陷合,師亦在虜中,雖被俘摯,其精進道業略不少渝。
羌識其為異人,遂釋之。
厥後四方來詣門請益受教者,奚止滿戶外之屦,度弟子僅千人,俱令各立方所,誘掖後進。
元光末,尚書左丞張公信甫出鎮鄧郡,素忌師名,一日詣庵叩其所修,師告以道德性命之理。
公喜其誠,出而語人曰:周全陽有道者也。
翌日設齋,仍贈以袍履,時遣人候問起居,師亦嘗往來,寓居長安縣之漢高祖廟,統軍完顔公待以師禮。
正大戊子複還合,以十月十有七日命衆作齋,召嗣法門人圓明子李志源洎諸上足囑之曰:終南南時村活死人墓,祖師開化煉真之地,吾欲增茸以彰仙迹,奈世态如此不可強為也。
他日升平之後,汝輩各當勉力,以成吾志。
言訖,命侍者焚香,令衆誦《清靜經》,師危坐澄聽,甫竟三過,枕左肱而逝,春秋八十有四。
葬於玉峰庵側。
士人王才卿者,與師為莫逆友,時仕慶陽。
方天兵圍城甚急,忽夢師布衣華杖造門而至曰:吾今特來與公相别。
軒冕傥寄,不堪久戀,此身一失,再得實難。
珍重而去。
未幾圍解,王乃訪人,始知師入夢告别之日,乃返真之辰也。
遽解印绶,黜妻子,樂道以終其身。
先承安戊午歲,東魯鄭城縣洞虛子張志淵者,嘗兩夢神人持白刃叱之曰:爾年将盡,胡為不參師學道以脫速死耶。
既覺,心神恍惚,因詣郭西郊行以暢其情。
适見一道者麻衣草履,軀幹魁偉,飄然西來,就而言曰:汝有宿綠,故來相接。
即於道傍樹陰教以烹鉛煉汞密語,及解以麻縧贈之,且曰:敬之哉,無忘吾訓。
三十年後當有吾門弟來此與汝相會,是時汝得與師真共結大綠矣。
張問其姓名,答曰:吾關中周全陽也。
俄失所在。
張乃警悟,遂易衣入道,後於濟州創白雲觀,度門弟數百人,悉立庵觀於齊魯之問。
壬辰,六軍下河南,李圓明挈衆北渡,於東河縣築栖真觀居之。
張聞往見,告以向日遇師之故,圓明出師畫像示之,張焚香緻拜日,此正吾曩者所遇師也,即遞相印可,以圓明為道兄焉。
乙未關中甫定,圓明追念師之遺命,率法屬門衆百餘西歸,於南時創重陽成道宮,張洞虛屢辇金币以資其用。
不十載,雄構壯締庠豁可觀。
辛醜春,清和真人會葬祖師畢,命門人捧師仙柩葬於劉蔣之仙蛻園。
壬子,·常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贈全陽廣德弘化真人号。
師仁慈憫物,惠愛困窮,處己儉薄而厚於施設。
每以謙沖自守,不恃其成而居物先,其啬氣頤神之妙,乃平日素習,雖須臾不少替。
迨乎應緣扶教,則任物之自然,而門徒輻集,權貴欽崇,非以計謀而緻其事。
仙宮道觀所在,俱有成績,兀坐終日,望之俨然而不見惰容,及其即之,熙然如陽和生物,使人虛往而實歸。
老氏之三寶,南華之真人行,師兼而有之,可謂聖門之達者欤。
系之以銘曰: 嗟若全陽,玄門之綱,天姿英偉,上性昭彰。
松筠節操,鐵石肝腸,釋塵綠而求道要,适玄化之浸昌。
三髻宗師,授以靈章,心淵而明,氣大而剛。
神宇泰定,發乎天光,七載而心符聖教,九年而妙契真常。
承命而行,演道故鄉,邠人先饋,奚啻五漿。
示神變而警張,入夢魂而别王,駕一氣之鴻蒙,恣八表以翺翔。
遊紫府,宴華堂,朝上帝,禮元皇,混太虛以莫測,齊浩劫以無疆。
門徒道友,思之不忘。
構祠而設像,暮燈而朝香,紀遺烈而刻貞泯,将為萬世而傳其芳也。
普照真人玄通子範公墓志銘 上黨宋子貞撰 公諱圓曦,姓範氏,号玄通子,甯海人。
性有夙慧,能記始生時事。
少長見屠豕,遂不茹葷。
居母喪,露處墓側,父喪,具兇服日一往,雖大風雨不避。
幼業儒,喜涉獵書傳,務通大義而已。
年十九,從郝太古學為全真,太古深器之,潛授秘訣,且屬以觀事,常住多羨餘幾十萬缙,聽其出入不問。
太古尋順世,餘衆利其财,謀欲害公,公聞而笑日,吾為衆守耳,何至如是,即并管鑰以付,
餘以不敏辭而弗許也。
謹按藏室所收《金蓮記》,及崆峒李公君瑞作師墓銘,并向者洞真真人于君常談師之言行,而編次之。
師姓周氏,諱全道,世為古幽之巨室,亂後譜牒遺墜,故世系莫得其詳。
生於皇統乙醜十二月二十二日,自幼語默,進止若成人,狀邈奇古,神情雅澹。
夙喪其父,生理蕭索,竭力以事母。
母忽感奇疾,百療不愈,師割股與藥同進,厥疾乃廖,鄉黨以孝聞。
年及冠,裡人有以子妻之者,師婉其辭而卻之。
及母氏之終天也,一辰毀過禮,幾於減性,歎曰:吾嘗聞道家有言,一子進道,九祖登仙。
欲服罔極之恩,無瑜於此。
時大定癸巳歲,聞丹陽宗師環居終南祖庵,弘演真教,師徑詣席下,求受道要。
丹陽納之,俾與弟子列,自薪水舂爨,皆使親曆。
師恭服勤勞,數年匪懈,丹陽察其有受道之志,一日一召入環室,付之真訣,及賜以全陽子号。
師既得法,克己煉心,行其所受,如是又數,載,合堂雲衆,莫不服其踐履之實。
無幾何,丹陽謂曰:鄧近邊鄙,教化難通,汝當往居,以弘吾道。
師承命而行,蔔庵玉峰山下,頤神養浩積德累功,與人子言教之孝,與人弟言告之順,貪者誨以廉,懦者谕以立,各因其根性淺深皆蒙啟發。
至於疲症殘疾悍獨鳏寡而無告者,收養於庵中。
由是問裡士庶日益敬仰,鄧人為之遷善。
壬寅,丹陽鶴馭束歸,師每至清明,必躬詣終南祖庭緻祭,歲以為常。
貞佑間,羌人陷合,師亦在虜中,雖被俘摯,其精進道業略不少渝。
羌識其為異人,遂釋之。
厥後四方來詣門請益受教者,奚止滿戶外之屦,度弟子僅千人,俱令各立方所,誘掖後進。
元光末,尚書左丞張公信甫出鎮鄧郡,素忌師名,一日詣庵叩其所修,師告以道德性命之理。
公喜其誠,出而語人曰:周全陽有道者也。
翌日設齋,仍贈以袍履,時遣人候問起居,師亦嘗往來,寓居長安縣之漢高祖廟,統軍完顔公待以師禮。
正大戊子複還合,以十月十有七日命衆作齋,召嗣法門人圓明子李志源洎諸上足囑之曰:終南南時村活死人墓,祖師開化煉真之地,吾欲增茸以彰仙迹,奈世态如此不可強為也。
他日升平之後,汝輩各當勉力,以成吾志。
言訖,命侍者焚香,令衆誦《清靜經》,師危坐澄聽,甫竟三過,枕左肱而逝,春秋八十有四。
葬於玉峰庵側。
士人王才卿者,與師為莫逆友,時仕慶陽。
方天兵圍城甚急,忽夢師布衣華杖造門而至曰:吾今特來與公相别。
軒冕傥寄,不堪久戀,此身一失,再得實難。
珍重而去。
未幾圍解,王乃訪人,始知師入夢告别之日,乃返真之辰也。
遽解印绶,黜妻子,樂道以終其身。
先承安戊午歲,東魯鄭城縣洞虛子張志淵者,嘗兩夢神人持白刃叱之曰:爾年将盡,胡為不參師學道以脫速死耶。
既覺,心神恍惚,因詣郭西郊行以暢其情。
适見一道者麻衣草履,軀幹魁偉,飄然西來,就而言曰:汝有宿綠,故來相接。
即於道傍樹陰教以烹鉛煉汞密語,及解以麻縧贈之,且曰:敬之哉,無忘吾訓。
三十年後當有吾門弟來此與汝相會,是時汝得與師真共結大綠矣。
張問其姓名,答曰:吾關中周全陽也。
俄失所在。
張乃警悟,遂易衣入道,後於濟州創白雲觀,度門弟數百人,悉立庵觀於齊魯之問。
壬辰,六軍下河南,李圓明挈衆北渡,於東河縣築栖真觀居之。
張聞往見,告以向日遇師之故,圓明出師畫像示之,張焚香緻拜日,此正吾曩者所遇師也,即遞相印可,以圓明為道兄焉。
乙未關中甫定,圓明追念師之遺命,率法屬門衆百餘西歸,於南時創重陽成道宮,張洞虛屢辇金币以資其用。
不十載,雄構壯締庠豁可觀。
辛醜春,清和真人會葬祖師畢,命門人捧師仙柩葬於劉蔣之仙蛻園。
壬子,·常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贈全陽廣德弘化真人号。
師仁慈憫物,惠愛困窮,處己儉薄而厚於施設。
每以謙沖自守,不恃其成而居物先,其啬氣頤神之妙,乃平日素習,雖須臾不少替。
迨乎應緣扶教,則任物之自然,而門徒輻集,權貴欽崇,非以計謀而緻其事。
仙宮道觀所在,俱有成績,兀坐終日,望之俨然而不見惰容,及其即之,熙然如陽和生物,使人虛往而實歸。
老氏之三寶,南華之真人行,師兼而有之,可謂聖門之達者欤。
系之以銘曰: 嗟若全陽,玄門之綱,天姿英偉,上性昭彰。
松筠節操,鐵石肝腸,釋塵綠而求道要,适玄化之浸昌。
三髻宗師,授以靈章,心淵而明,氣大而剛。
神宇泰定,發乎天光,七載而心符聖教,九年而妙契真常。
承命而行,演道故鄉,邠人先饋,奚啻五漿。
示神變而警張,入夢魂而别王,駕一氣之鴻蒙,恣八表以翺翔。
遊紫府,宴華堂,朝上帝,禮元皇,混太虛以莫測,齊浩劫以無疆。
門徒道友,思之不忘。
構祠而設像,暮燈而朝香,紀遺烈而刻貞泯,将為萬世而傳其芳也。
普照真人玄通子範公墓志銘 上黨宋子貞撰 公諱圓曦,姓範氏,号玄通子,甯海人。
性有夙慧,能記始生時事。
少長見屠豕,遂不茹葷。
居母喪,露處墓側,父喪,具兇服日一往,雖大風雨不避。
幼業儒,喜涉獵書傳,務通大義而已。
年十九,從郝太古學為全真,太古深器之,潛授秘訣,且屬以觀事,常住多羨餘幾十萬缙,聽其出入不問。
太古尋順世,餘衆利其财,謀欲害公,公聞而笑日,吾為衆守耳,何至如是,即并管鑰以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