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驚姜之夕,室有光燦然,父母異之。
早孤,事母魏以孝謹稱。
性沖澹,屏棄外慕。
既冠,讀書通大義,時全真教始興,真人聞而向焉。
會第一代重陽公謝世,丹陽馬公扶護而西,道出零口,真人迎館於家,禮敬備至。
丹陽觀其有受道之器,與之語,遂相契。
翌日,遇丹陽行丐長安市,真人出貨泉百缙績之,歸謂母曰:人生幾何,汨沒一世問,徒勞人耳。
不若鄙遠俗務,栖心玄門,可以悟理,可以明性,可以達道。
母曰:果若有志,吾與偕往。
乃舉家入道,訪丹陽於終南之劉蔣,師事之。
親炙日久,丹陽教以息心養性之術,浸有所得。
長安人趙恩虛第宅以請,乃築為環堵,師弟子入居其中,今蓬萊觀是也。
宴坐數歲,心境澄徹,至理貫融,得丹陽之學為多。
其後丹陽東遊,有稷山段明源者,複究玄旨。
丹陽喜曰:關西已有趙悟玄,河束又得段明源,吾教得所傳矣。
是後關中之人,攀抱道譽,以不得參接為恨。
鄧州淳化李氏築為精舍,廷真人以居,因剪柏四枝,手植於庭,且口占數語,以道其樹善本之義,柏遂生,迄今茂盛。
泰和中,樊川維六郎者,事真人執禮恭甚。
其弟某,家居城中,屢於茶肆見一道者居座傍。
暇日谒其兄來樊川,聞真人為兄所禮敬也,同往拜之,閱其貌,則茶肆常見者。
因以語兄,知真人未嘗出,大加敬信,遂割别墅朱陽村之柏坡為真人築庵之地。
庵成,命日全道。
又謂弟子然逸期曰:京兆延祥觀,道祖玄元示迹之地,曩者丹陽師己築堂其側,他日必為崇福道場,汝可居之。
真人時亦往來其中,歲增月茸,今為名觀。
大安壬申春,真人拜掃先茔,諸弟子皆從,中路聞虛空有聲,如樂音合奏,從者皆聞之,真人因作歌詞以志其異,僅成半篇,命弟子魯現琦識之。
時弟子李道寶自洛西還,道中忽與真人遇,且曰:汝當速行,吾其逝也。
言終不見。
至陝複遇真人,曰:向嘗作歌詞未終篇,今足成之,汝其無忘。
道寶至淳化,真人已返真矣。
道寶為諸弟子言所見,舉其詞合現琦所識,遂成全篇,衆皆駭異。
真人閱世六十有三年,自号了真子。
明年葬柏坡之全道庵,同知平凍府事楊公庭秀實志其墓。
國朝掌教宗師清和尹公拜祠下,歎其崖巅峻狹,不足以容廣廈,命其徒芟夷坡之下,而改作焉,額日翠微宮,尊之也。
真常李公奉朝命追贈今号日弘玄真人。
真人邃於玄學,所謂修丹養性,黃庭内外景之說,得之於心,宣之於口,皆成詠歌,有曰九九詩、無生昤,具載《仙梯集》,傳於道流。
山束諸郡目真人曰小丹陽。
初,真人居澧西,嘗晨起呼衆曰!三十年後,玄教大興,當有宗師闡化門人褊天下,汝等其勉之。
及長春邱真人赴太祖聖武皇帝之召,竟如其期,鹹以為至誠前知,靜而能應雲。
門弟子甚衆,其尤賢而有道者日清貧子王德遇、洗燈子然逸期、明微子王志清。
嗣清貧者曰呂志真,嗣洗燈子者日張道性,明微子度李志久,方主翠微官事。
銘曰: 道家者流祖玄元,太虛為室靜為門,靈襟不受塵翳昏,擴然洞見天地根。
厥初濫觞發真源,季世遂有支流分,桧禳科禁何紛紛,玄元至教幾湮淪。
全真之興百餘年,弱而能強謙而尊,無為而為妙用全,不言而言真理存。
重陽而下數散仙,翼贊其道能弘宣,就中丹陽得真荃,誰能繼之日弘玄。
妙齡不着愛欲纏,逃人徑入終南山,環堵宴坐百慮捐,天光内照如澄淵。
關中道譽芬芝蘭,捐赀割土争招延,築庵要結香火綠,嗣法有人今再傳。
淳化之柏高參天,翠微之宮矗雲煙,禦風乘氣返自然,惟餘勝迹光樊川。
終南山碧虛真人楊先生墓銘 翰林修撰嘉議大夫同知制語上輕車都尉彭城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劉祖謙撰 明昌初,仆時年十四五,就學于長安,聞得道羊皮先生已羽化于府署之宣诏廳,複有紙襖先生居焉,數數見之。
方稚蒙,未能知其異人。
泰和之末,得官有扈,或言楊碧虛者,傳王祖師之道,名振關中,乃向所謂紙襖先生也。
先生名明真,其号碧虛子,耀州三原趙曲裡人,家世為農,兄弟四人俱入道,先生其伯也,仲曰守珪,餘俱早世。
先生始從馬丹陽學,複詣山東見邱、王諸師,由宣韶廳往來南山。
承安、泰和間,徒衆頗多歸之。
适陝右二統帥俱皇族,相繼師禮焉。
運使嘉議高公,忽病心痛,治莫能效,先生為布氣按摩立愈,有詩十絕為謝。
先生素不識書,口占赓酬,略不停思,高大異之,嘗雲:先生獨傳祖師心要。
紙襖草履,土木形骸,或歌或舞,或類狂癡,曾以養生安心術相授。
其為宦貴士流尊禮如此。
道俗景仰,随問随答,頃刻詩頌積疊,人人滿意。
正大二年清明日,語門人李志常即祖墳預建壽塔,果以十年六月無疾而逝,享年八十。
集所為歌詩餘三百篇,目曰《長安集》。
先是,其仲守珪受印可於先生,遂居鳳翔。
一日,求木于前知府木虎公,既暝目,門人斂焉,郡人驚異,觀者萬計。
二道人因忿争於前,久之不解,忽聞擊木聲,舉蓋再起,讓曰:若輩将賣我作利賂耶,速蓋棺,将無人矣。
葬後不數日,北兵奄至,城扉果闱,於是郡人始悟,事見定海節度使盧通議墓碑雲。
嘻,一門而二達者,異哉。
志常以師之擴獨未有銘見請,宜銘: 世人憧憧名利場,體便绮執味膏粱。
氣不内充性則戕,一真忽焉散微茫。
反以紙襖為猖狂,誰知懷玉終煌煌。
倒持陰陽長不亡,飛上神京朝玉皇。
守爐煉丹曾竊嘗,其徒今有李志常。
終南山全陽真人周尊師道行碑 筠溪天
早孤,事母魏以孝謹稱。
性沖澹,屏棄外慕。
既冠,讀書通大義,時全真教始興,真人聞而向焉。
會第一代重陽公謝世,丹陽馬公扶護而西,道出零口,真人迎館於家,禮敬備至。
丹陽觀其有受道之器,與之語,遂相契。
翌日,遇丹陽行丐長安市,真人出貨泉百缙績之,歸謂母曰:人生幾何,汨沒一世問,徒勞人耳。
不若鄙遠俗務,栖心玄門,可以悟理,可以明性,可以達道。
母曰:果若有志,吾與偕往。
乃舉家入道,訪丹陽於終南之劉蔣,師事之。
親炙日久,丹陽教以息心養性之術,浸有所得。
長安人趙恩虛第宅以請,乃築為環堵,師弟子入居其中,今蓬萊觀是也。
宴坐數歲,心境澄徹,至理貫融,得丹陽之學為多。
其後丹陽東遊,有稷山段明源者,複究玄旨。
丹陽喜曰:關西已有趙悟玄,河束又得段明源,吾教得所傳矣。
是後關中之人,攀抱道譽,以不得參接為恨。
鄧州淳化李氏築為精舍,廷真人以居,因剪柏四枝,手植於庭,且口占數語,以道其樹善本之義,柏遂生,迄今茂盛。
泰和中,樊川維六郎者,事真人執禮恭甚。
其弟某,家居城中,屢於茶肆見一道者居座傍。
暇日谒其兄來樊川,聞真人為兄所禮敬也,同往拜之,閱其貌,則茶肆常見者。
因以語兄,知真人未嘗出,大加敬信,遂割别墅朱陽村之柏坡為真人築庵之地。
庵成,命日全道。
又謂弟子然逸期曰:京兆延祥觀,道祖玄元示迹之地,曩者丹陽師己築堂其側,他日必為崇福道場,汝可居之。
真人時亦往來其中,歲增月茸,今為名觀。
大安壬申春,真人拜掃先茔,諸弟子皆從,中路聞虛空有聲,如樂音合奏,從者皆聞之,真人因作歌詞以志其異,僅成半篇,命弟子魯現琦識之。
時弟子李道寶自洛西還,道中忽與真人遇,且曰:汝當速行,吾其逝也。
言終不見。
至陝複遇真人,曰:向嘗作歌詞未終篇,今足成之,汝其無忘。
道寶至淳化,真人已返真矣。
道寶為諸弟子言所見,舉其詞合現琦所識,遂成全篇,衆皆駭異。
真人閱世六十有三年,自号了真子。
明年葬柏坡之全道庵,同知平凍府事楊公庭秀實志其墓。
國朝掌教宗師清和尹公拜祠下,歎其崖巅峻狹,不足以容廣廈,命其徒芟夷坡之下,而改作焉,額日翠微宮,尊之也。
真常李公奉朝命追贈今号日弘玄真人。
真人邃於玄學,所謂修丹養性,黃庭内外景之說,得之於心,宣之於口,皆成詠歌,有曰九九詩、無生昤,具載《仙梯集》,傳於道流。
山束諸郡目真人曰小丹陽。
初,真人居澧西,嘗晨起呼衆曰!三十年後,玄教大興,當有宗師闡化門人褊天下,汝等其勉之。
及長春邱真人赴太祖聖武皇帝之召,竟如其期,鹹以為至誠前知,靜而能應雲。
門弟子甚衆,其尤賢而有道者日清貧子王德遇、洗燈子然逸期、明微子王志清。
嗣清貧者曰呂志真,嗣洗燈子者日張道性,明微子度李志久,方主翠微官事。
銘曰: 道家者流祖玄元,太虛為室靜為門,靈襟不受塵翳昏,擴然洞見天地根。
厥初濫觞發真源,季世遂有支流分,桧禳科禁何紛紛,玄元至教幾湮淪。
全真之興百餘年,弱而能強謙而尊,無為而為妙用全,不言而言真理存。
重陽而下數散仙,翼贊其道能弘宣,就中丹陽得真荃,誰能繼之日弘玄。
妙齡不着愛欲纏,逃人徑入終南山,環堵宴坐百慮捐,天光内照如澄淵。
關中道譽芬芝蘭,捐赀割土争招延,築庵要結香火綠,嗣法有人今再傳。
淳化之柏高參天,翠微之宮矗雲煙,禦風乘氣返自然,惟餘勝迹光樊川。
終南山碧虛真人楊先生墓銘 翰林修撰嘉議大夫同知制語上輕車都尉彭城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劉祖謙撰 明昌初,仆時年十四五,就學于長安,聞得道羊皮先生已羽化于府署之宣诏廳,複有紙襖先生居焉,數數見之。
方稚蒙,未能知其異人。
泰和之末,得官有扈,或言楊碧虛者,傳王祖師之道,名振關中,乃向所謂紙襖先生也。
先生名明真,其号碧虛子,耀州三原趙曲裡人,家世為農,兄弟四人俱入道,先生其伯也,仲曰守珪,餘俱早世。
先生始從馬丹陽學,複詣山東見邱、王諸師,由宣韶廳往來南山。
承安、泰和間,徒衆頗多歸之。
适陝右二統帥俱皇族,相繼師禮焉。
運使嘉議高公,忽病心痛,治莫能效,先生為布氣按摩立愈,有詩十絕為謝。
先生素不識書,口占赓酬,略不停思,高大異之,嘗雲:先生獨傳祖師心要。
紙襖草履,土木形骸,或歌或舞,或類狂癡,曾以養生安心術相授。
其為宦貴士流尊禮如此。
道俗景仰,随問随答,頃刻詩頌積疊,人人滿意。
正大二年清明日,語門人李志常即祖墳預建壽塔,果以十年六月無疾而逝,享年八十。
集所為歌詩餘三百篇,目曰《長安集》。
先是,其仲守珪受印可於先生,遂居鳳翔。
一日,求木于前知府木虎公,既暝目,門人斂焉,郡人驚異,觀者萬計。
二道人因忿争於前,久之不解,忽聞擊木聲,舉蓋再起,讓曰:若輩将賣我作利賂耶,速蓋棺,将無人矣。
葬後不數日,北兵奄至,城扉果闱,於是郡人始悟,事見定海節度使盧通議墓碑雲。
嘻,一門而二達者,異哉。
志常以師之擴獨未有銘見請,宜銘: 世人憧憧名利場,體便绮執味膏粱。
氣不内充性則戕,一真忽焉散微茫。
反以紙襖為猖狂,誰知懷玉終煌煌。
倒持陰陽長不亡,飛上神京朝玉皇。
守爐煉丹曾竊嘗,其徒今有李志常。
終南山全陽真人周尊師道行碑 筠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