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命令公於長春宮作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及選行業精嚴之士,普賜戒錄。
逮戊申春二月既望,醮始告成,凡七晝夜,祥應不可婵紀。
歲辛亥,先帝即位之始年也,欲遵祀典遍祭嶽讀。
冬十月,遣中使诏公至阙下,上端拱禦榻,親緘信香,冥心注想,默梼於祀所者久之,金盒錦磨,皆手授公,選近侍哈力丹為輔行,仍賜内府白金五千兩以充其費。
陛辭之日,錫公金符,及倚付玺書,令掌教如故。
公至祭所,設金錄醮三晝夜,承制賜登壇道衆紫衣,暨所屬官吏預醮者,賞責有差。
詢問窮乏,量加赈恤。
自恒而岱,岱而衡,衡隸宋境,公嘗奏可於天壇望杞焉。
既又合祭四讀於濟源,終之至於嵩,至於華,皆如怛岱之禮。
祀所多有征應,鴻儒巨筆,碑以紀之。
壬子春正月,命駕終南祖庭,恭行祀禮,規度營造,凡山下道院皆為一例,以是地系教門根本故也。
逮四月既望束歸。
癸醜春正月,奉上命作金錄大齋,給散随路道士女冠普度戒牒,以公為印押大宗師。
甲寅春,上又遣使作普天大醮,分位日期,如戊申,而益以附薦海内亡魂,勸公為大濟度師,出黃金五百兩,白金五千兩,凡龍璧環紐鎮信之物,及沉檀龍麝諸香,并從官給。
自發牒至滿散,鸾鶴五雲現於空際者無虛日。
公複念燕境罪徒久幽狸讦,不以湔洗,則無由自新,言之有司,蒙開釋者甚衆。
冬十有二月,有旨召公,乙卯秋七月,見上於行宮。
适西域進方物,時太子諸王就宴,勁公預焉。
舍館既定,數召見,咨以治國保民之術。
十有二月朔旦,上謂公曰:朕欲天下百姓安生樂業,然與我同此心者未見其人,何如?公奏曰:自古聖君有愛民之心,則才德之士必應誠而至。
因曆舉勳賢并用,可成國泰民安之效,上嘉納之,命書諸冊。
自午未問入承顧問,及燈乃退,丙辰春正月,以老辭。
夏四月,至自北庭。
五月至晦,總真閣之北檐無故摧壞。
六月庚申朔,公倦於接應,謝絕賓客,隐幾不言。
戊寅,正襟危坐,語左右曰:昨夜境界異常,吾自知卦數已盡,歸其時矣。
主管教門,向已奏聞,令誠明張志敬受代,餘無可議者。
翌日,悉以符印法衣付之,乃留頌,順正而化,春秋六十有四。
平昔着述多為人所持去,有《又玄集》二十卷、《西遊記》二卷行於世。
公以儒家者流次意學道,事師謹,與人忠,茹葷飲酒之戒涓毫不犯。
主宮門二十年,凡所營繕,皆公指授,單飛栉比,雄冠一時。
四方信施,歲入良多,悉付之常住,一無私積,羽化之日衣袅杖屦而已。
、性質直,不能曲意順情,故謗訟屢興,随即自解,公一不校,複以誠信待之。
方其與同舍張君敏之之訣也,各言其志,敏之卒中詞賦高第,而公竟掌道教長春。
别幾二紀,敏之以使北見留,隐為黃冠,公兄事如昔,并其屬給養之。
時河南新附,士大夫之流寓於燕者,往往竄名道籍,公委曲招延,飯于齋堂日數十人。
或者馱其煩,公不恤也,其待士之誠類如此。
長春道倡不下數百,獨能識誠明於齡稚,教育成就,卒付重任,其知人之明又如此。
故能曆事三朝,薦承恩顧,雲耕所至,傾動南北,香火送迎,絡繹不絕。
及聞訃音,近者素服長号,若喪考妣,遠者出近仙靈,為位以哭,可謂其生也榮,其死也哀矣。
庚申夏四月,今上嗣登寶位,中統辛酉秋八月,诏贈真常上德宣教真人号。
明年夏五月既望,予方逃暑不出,誠明子擁諸執事踵門來見,曰:先師嗣法有功玄教,今畎世幾七年,不有以追述其美,則門弟子輩俯仰慚作,殆無了期。
惟先生與師鄰鄉縣,熟其為人,敢以斯文請。
予辭之力,不瑜月凡三見臨,具狀其師之道行,及持虛舟道人李鼎之和所為傳,并以見示。
予觀其行實平美,略無織芥谲怪之事,乃以予平昔之所見聞,并為次第其先後而銘之。
銘曰: 道之為教,基於老氏,不肆不耀,知足知止。
性而身之,全真則是,質而文之,真常乃爾。
粵惟真常,系出仙李,重陽裔孫,長春嫡子。
笑授弓弦,傳法微旨,留建栖霞,嗣教伊始。
言必成章,動必循理,誠以待士,廉以律己。
萬口推尊,三朝付倚,善始令終,榮生哀死。
蒼蒼五華,涓涓一水,窈兮奄麥,閩我冠履。
付畀得人,追書遺美,有狀斯述,有傳斯紀, 仙靈雖升,仙聞不已,我銘以辭,無愧焉耳。
終南山重陽萬毒宮洞真于真人道行碑 宣授河南路轉運使兼康訪楊奂撰 盈尺之璧,徑寸之珠,天下皆知其為寶也,不以蘊於山淵而不聞,況於人乎。
束魯宣父,炳辟世辟地之訓,曆代史臣,列隐逸逸民之傳,宜乎綿亘千數百載而不廢也。
仆儒家者流,竊有志於史學,謹按洞真之行實,斯亦古之所謂宗師者欤,故碑之無疑。
師諱善慶,字伯祥,甯海人,高門于公之後。
祖彥升,主好時縣簿,考道濟,韬光不仕。
師幼不茹葷,長通經史大義,雅嗜道德性命之學,與馬丹陽同裡開。
大定二十二年,丹陽演法於金蓮道場,耋稚雲集,而師預焉,時甫十七矣。
丹陽見而奇之,且歎曰:向畏重陽譴诃,頗萌倦弛,然得以終其業者,彥升力也。
使是兒入道,始天報乎其家。
聽
逮戊申春二月既望,醮始告成,凡七晝夜,祥應不可婵紀。
歲辛亥,先帝即位之始年也,欲遵祀典遍祭嶽讀。
冬十月,遣中使诏公至阙下,上端拱禦榻,親緘信香,冥心注想,默梼於祀所者久之,金盒錦磨,皆手授公,選近侍哈力丹為輔行,仍賜内府白金五千兩以充其費。
陛辭之日,錫公金符,及倚付玺書,令掌教如故。
公至祭所,設金錄醮三晝夜,承制賜登壇道衆紫衣,暨所屬官吏預醮者,賞責有差。
詢問窮乏,量加赈恤。
自恒而岱,岱而衡,衡隸宋境,公嘗奏可於天壇望杞焉。
既又合祭四讀於濟源,終之至於嵩,至於華,皆如怛岱之禮。
祀所多有征應,鴻儒巨筆,碑以紀之。
壬子春正月,命駕終南祖庭,恭行祀禮,規度營造,凡山下道院皆為一例,以是地系教門根本故也。
逮四月既望束歸。
癸醜春正月,奉上命作金錄大齋,給散随路道士女冠普度戒牒,以公為印押大宗師。
甲寅春,上又遣使作普天大醮,分位日期,如戊申,而益以附薦海内亡魂,勸公為大濟度師,出黃金五百兩,白金五千兩,凡龍璧環紐鎮信之物,及沉檀龍麝諸香,并從官給。
自發牒至滿散,鸾鶴五雲現於空際者無虛日。
公複念燕境罪徒久幽狸讦,不以湔洗,則無由自新,言之有司,蒙開釋者甚衆。
冬十有二月,有旨召公,乙卯秋七月,見上於行宮。
适西域進方物,時太子諸王就宴,勁公預焉。
舍館既定,數召見,咨以治國保民之術。
十有二月朔旦,上謂公曰:朕欲天下百姓安生樂業,然與我同此心者未見其人,何如?公奏曰:自古聖君有愛民之心,則才德之士必應誠而至。
因曆舉勳賢并用,可成國泰民安之效,上嘉納之,命書諸冊。
自午未問入承顧問,及燈乃退,丙辰春正月,以老辭。
夏四月,至自北庭。
五月至晦,總真閣之北檐無故摧壞。
六月庚申朔,公倦於接應,謝絕賓客,隐幾不言。
戊寅,正襟危坐,語左右曰:昨夜境界異常,吾自知卦數已盡,歸其時矣。
主管教門,向已奏聞,令誠明張志敬受代,餘無可議者。
翌日,悉以符印法衣付之,乃留頌,順正而化,春秋六十有四。
平昔着述多為人所持去,有《又玄集》二十卷、《西遊記》二卷行於世。
公以儒家者流次意學道,事師謹,與人忠,茹葷飲酒之戒涓毫不犯。
主宮門二十年,凡所營繕,皆公指授,單飛栉比,雄冠一時。
四方信施,歲入良多,悉付之常住,一無私積,羽化之日衣袅杖屦而已。
、性質直,不能曲意順情,故謗訟屢興,随即自解,公一不校,複以誠信待之。
方其與同舍張君敏之之訣也,各言其志,敏之卒中詞賦高第,而公竟掌道教長春。
别幾二紀,敏之以使北見留,隐為黃冠,公兄事如昔,并其屬給養之。
時河南新附,士大夫之流寓於燕者,往往竄名道籍,公委曲招延,飯于齋堂日數十人。
或者馱其煩,公不恤也,其待士之誠類如此。
長春道倡不下數百,獨能識誠明於齡稚,教育成就,卒付重任,其知人之明又如此。
故能曆事三朝,薦承恩顧,雲耕所至,傾動南北,香火送迎,絡繹不絕。
及聞訃音,近者素服長号,若喪考妣,遠者出近仙靈,為位以哭,可謂其生也榮,其死也哀矣。
庚申夏四月,今上嗣登寶位,中統辛酉秋八月,诏贈真常上德宣教真人号。
明年夏五月既望,予方逃暑不出,誠明子擁諸執事踵門來見,曰:先師嗣法有功玄教,今畎世幾七年,不有以追述其美,則門弟子輩俯仰慚作,殆無了期。
惟先生與師鄰鄉縣,熟其為人,敢以斯文請。
予辭之力,不瑜月凡三見臨,具狀其師之道行,及持虛舟道人李鼎之和所為傳,并以見示。
予觀其行實平美,略無織芥谲怪之事,乃以予平昔之所見聞,并為次第其先後而銘之。
銘曰: 道之為教,基於老氏,不肆不耀,知足知止。
性而身之,全真則是,質而文之,真常乃爾。
粵惟真常,系出仙李,重陽裔孫,長春嫡子。
笑授弓弦,傳法微旨,留建栖霞,嗣教伊始。
言必成章,動必循理,誠以待士,廉以律己。
萬口推尊,三朝付倚,善始令終,榮生哀死。
蒼蒼五華,涓涓一水,窈兮奄麥,閩我冠履。
付畀得人,追書遺美,有狀斯述,有傳斯紀, 仙靈雖升,仙聞不已,我銘以辭,無愧焉耳。
終南山重陽萬毒宮洞真于真人道行碑 宣授河南路轉運使兼康訪楊奂撰 盈尺之璧,徑寸之珠,天下皆知其為寶也,不以蘊於山淵而不聞,況於人乎。
束魯宣父,炳辟世辟地之訓,曆代史臣,列隐逸逸民之傳,宜乎綿亘千數百載而不廢也。
仆儒家者流,竊有志於史學,謹按洞真之行實,斯亦古之所謂宗師者欤,故碑之無疑。
師諱善慶,字伯祥,甯海人,高門于公之後。
祖彥升,主好時縣簿,考道濟,韬光不仕。
師幼不茹葷,長通經史大義,雅嗜道德性命之學,與馬丹陽同裡開。
大定二十二年,丹陽演法於金蓮道場,耋稚雲集,而師預焉,時甫十七矣。
丹陽見而奇之,且歎曰:向畏重陽譴诃,頗萌倦弛,然得以終其業者,彥升力也。
使是兒入道,始天報乎其家。
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