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甘水仙源錄卷之三
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集
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碑銘并序
汝陽弋殼撰
宗師,全真嗣教六世祖也。
自守真緒,風化鼎盛,什百於疇昔。
形器之域,古今同盡,春秋八十有三,遽有拂衣啟手之歎,以辛亥二月六日升于大房山清和宮之正寝。
甯神五華山者老,幾十稔矣。
嗣教誠明張公一日語衆曰:清和師思報祖師之恩,遂大葬之禮,仍即其福地,并建宮宇,勝盤甲天下,弘闡祖道,功越古今。
吾侪享其成業,今無一報,顔實腆矣。
将刻碑紀實,以诏無窮,若何?會日唯。
遂以中統三年十月吉日,征文於汝陽弋殼。
仆以師真道德高厚,奧妙無方,詛以荒疏.淺淺者所能窺測形容哉?固辭不可,謹按門人馬志通所紀行狀,仍摭其功德之着,見於耳目者,序述之。
夫道之在天下一而已,惟天之所以界#1付於聖賢者無不備,其所以濟斯世而見於功用者,或久近廣狹之不齊,何哉?曰:時也。
時非聖賢所能必,能不滞其時而已。
或拱揖廊廟,或私淑側陋,或清靜而化,揖讓而治,或平水土,降播種,或放伐以救焚溺,或寬默以革苛僞。
文勝質喪,則示還純反樸之訓。
禮壤樂崩,則正三綱五常之教。
大則天下後世,小則一郡一邑,随機應變,與物推移,要不過乎徇道以濟斯世耳。
由迹以觀之,功用之不齊者,所遇之時異也。
則天之以是道而界付於聖賢者,曷嘗有二哉?道猶水也,渴則為酌飲,旱則為灌溉。
道猶火也,饑則為烹饪,寒則為煦妪。
用雖不同,而水火曷嘗有二哉?頃以金錄訖運,喪亂并興,黔黎珍於殖醞,玉石燼於烈火,天意開顧,挺生至人,全界斯道,以假援之之手,於是重陽而後,丹陽、長真、長生、長春繼出,而全真之教興。
及清和接長春之統,授受之際,累聖之妙無餘蘊。
父作子述,闡化數十年,徒倡褊天下,聞望重朝野。
風之所靡,狠戾易心,強梗順命,革煩苛為清靜,化湯火為衽席,挈一世鄙夭之民,跻之仁壽之域。
自古教法之盛,功德之隆,惟清和師為最,蓋天之界付之道一,而所遇之時異也。
師諱志平,字大和,姓尹氏。
遠祖居滄州,前宋時有官萊州者,因家焉。
顯高祖妣有子九人,俱登進士第,仕至郡守者七人。
顯大父公直、顯考弘誼,皆隐德不耀。
師於大定九年正月一一十日生,是夕其母方寐,見儀衛異常,皆盛服而入,神思愕然,驚寤,師已誕矣。
時裡人相驚日,尹氏宅火。
奔救之,至則無火。
稍長舉止異凡兒,三歲穎悟善記事,五歲入學日誦千餘言,讀書即玄解。
嘗因祀事,究生死理,杳然遐想自忘。
七歲遇陝西王大師,有從遊意。
十四歲遇丹陽真人,遽欲棄家入道,其父難之,潛往。
十九歲複迫令還家,锢之,竟逃出再三,始從之。
住昌邑縣之西庵,常獨坐樹下達旦。
或一夕,見長生劉真人飄然而來,斷其首,剖其心,複置之,覺而大有所悟。
後住庵福山縣,養疾惠困,勤瘁者累年,衆德之。
遊濰州,時龍虎完顔氏素豪倨?慕師道德,施囿地,創觀日玉清,率家人尊事之。
今觀廢於兵,而松桧郁為茂林。
後觐長春真人於栖霞觀,執弟子禮,真人特器異之,付授無所隐。
又受易於太古郝真人,受口訣於玉陽王真人。
自是道業日隆,聲價大振,四方學者翕然宗之。
己卯歲,太祖皇帝遣便宜劉仲祿,征長春真人。
仲祿及益都,真常李公曰:長春今在海上,非先見尹公,必不能成此盛事。
及濰陽,谒師於玉清之丈室,見其神采嚴重,不覺畏敬自失,從容語及诏旨,師大喜曰:将以斯道覺斯民,今其時矣。
遂偕往觐長春真人於萊州昊天觀。
先是金宋聘命交至,皆不應,至是師勸行,次計北上。
時從者十八人,皆德望素重者,師為之冠。
辛巳及癸未,備嘗難阻,既見帝於西印度,奏對稱旨。
還及雲中,真人聞山束亂,國兵又南下,曰:彼方生靈,命懸砧鼎,非汝莫能救。
遂遣往招慰,聞者樂附,所全活甚多。
乙酉歲,勸令長春真人住太極宮,即今長春宮也。
師在席下,四方尊禮者雲合,師曰:我無功德,敢與享此供奉乎。
遂辭退住德興之龍陽觀。
屢承真人手割示以托重意。
及真人升,師方隐煙霞觀,又欲絕迹遠遁#2,為衆以主教事敦請,勉從之。
還長春宮,以嗣事自任,自是徒衆輻赓,辇燼樂貢者,日充塞庭宇。
忽謂衆曰:吾素馱冗劇,喜山林。
遂因平樂請主醮事,而出遁景州,之束山。
未幾,燕之僚士固請還宮。
壬辰,帝南征還,師迎見於順天,慰問甚厚,仍令皇後代祀香於長春宮,肌責優渥。
甲午春,遊母間山,太玄觀之李虛玄語人曰:去年院中青氣氤氲者累日,占者以為當有異人至。
今師來,既驗矣。
瑜春南歸,及玉田,衆喜,為數日留。
日已哺,遽促駕兼夜行五十餘裡,舍豐草中,衆莫知所以。
後還宮,始知在玉田時,有寇數百欲劫掠,追至大合甸,不及而反。
從者相賀曰:非師奈我輩何?時皇後遣使勞問,賜道經一藏。
乙未春,詣沁州,主黃錄醮事。
入郊城境,居人或夢縣之地祇曰:真人來,當警衛無虞。
及平遙理醮事,時旱久且風,醮之三晝夜,燈燭恬然,在他境猶風。
沁帥杜德康、平遙帥梁瑜各施宮觀,一方傾心焉。
九月達平
自守真緒,風化鼎盛,什百於疇昔。
形器之域,古今同盡,春秋八十有三,遽有拂衣啟手之歎,以辛亥二月六日升于大房山清和宮之正寝。
甯神五華山者老,幾十稔矣。
嗣教誠明張公一日語衆曰:清和師思報祖師之恩,遂大葬之禮,仍即其福地,并建宮宇,勝盤甲天下,弘闡祖道,功越古今。
吾侪享其成業,今無一報,顔實腆矣。
将刻碑紀實,以诏無窮,若何?會日唯。
遂以中統三年十月吉日,征文於汝陽弋殼。
仆以師真道德高厚,奧妙無方,詛以荒疏.淺淺者所能窺測形容哉?固辭不可,謹按門人馬志通所紀行狀,仍摭其功德之着,見於耳目者,序述之。
夫道之在天下一而已,惟天之所以界#1付於聖賢者無不備,其所以濟斯世而見於功用者,或久近廣狹之不齊,何哉?曰:時也。
時非聖賢所能必,能不滞其時而已。
或拱揖廊廟,或私淑側陋,或清靜而化,揖讓而治,或平水土,降播種,或放伐以救焚溺,或寬默以革苛僞。
文勝質喪,則示還純反樸之訓。
禮壤樂崩,則正三綱五常之教。
大則天下後世,小則一郡一邑,随機應變,與物推移,要不過乎徇道以濟斯世耳。
由迹以觀之,功用之不齊者,所遇之時異也。
則天之以是道而界付於聖賢者,曷嘗有二哉?道猶水也,渴則為酌飲,旱則為灌溉。
道猶火也,饑則為烹饪,寒則為煦妪。
用雖不同,而水火曷嘗有二哉?頃以金錄訖運,喪亂并興,黔黎珍於殖醞,玉石燼於烈火,天意開顧,挺生至人,全界斯道,以假援之之手,於是重陽而後,丹陽、長真、長生、長春繼出,而全真之教興。
及清和接長春之統,授受之際,累聖之妙無餘蘊。
父作子述,闡化數十年,徒倡褊天下,聞望重朝野。
風之所靡,狠戾易心,強梗順命,革煩苛為清靜,化湯火為衽席,挈一世鄙夭之民,跻之仁壽之域。
自古教法之盛,功德之隆,惟清和師為最,蓋天之界付之道一,而所遇之時異也。
師諱志平,字大和,姓尹氏。
遠祖居滄州,前宋時有官萊州者,因家焉。
顯高祖妣有子九人,俱登進士第,仕至郡守者七人。
顯大父公直、顯考弘誼,皆隐德不耀。
師於大定九年正月一一十日生,是夕其母方寐,見儀衛異常,皆盛服而入,神思愕然,驚寤,師已誕矣。
時裡人相驚日,尹氏宅火。
奔救之,至則無火。
稍長舉止異凡兒,三歲穎悟善記事,五歲入學日誦千餘言,讀書即玄解。
嘗因祀事,究生死理,杳然遐想自忘。
七歲遇陝西王大師,有從遊意。
十四歲遇丹陽真人,遽欲棄家入道,其父難之,潛往。
十九歲複迫令還家,锢之,竟逃出再三,始從之。
住昌邑縣之西庵,常獨坐樹下達旦。
或一夕,見長生劉真人飄然而來,斷其首,剖其心,複置之,覺而大有所悟。
後住庵福山縣,養疾惠困,勤瘁者累年,衆德之。
遊濰州,時龍虎完顔氏素豪倨?慕師道德,施囿地,創觀日玉清,率家人尊事之。
今觀廢於兵,而松桧郁為茂林。
後觐長春真人於栖霞觀,執弟子禮,真人特器異之,付授無所隐。
又受易於太古郝真人,受口訣於玉陽王真人。
自是道業日隆,聲價大振,四方學者翕然宗之。
己卯歲,太祖皇帝遣便宜劉仲祿,征長春真人。
仲祿及益都,真常李公曰:長春今在海上,非先見尹公,必不能成此盛事。
及濰陽,谒師於玉清之丈室,見其神采嚴重,不覺畏敬自失,從容語及诏旨,師大喜曰:将以斯道覺斯民,今其時矣。
遂偕往觐長春真人於萊州昊天觀。
先是金宋聘命交至,皆不應,至是師勸行,次計北上。
時從者十八人,皆德望素重者,師為之冠。
辛巳及癸未,備嘗難阻,既見帝於西印度,奏對稱旨。
還及雲中,真人聞山束亂,國兵又南下,曰:彼方生靈,命懸砧鼎,非汝莫能救。
遂遣往招慰,聞者樂附,所全活甚多。
乙酉歲,勸令長春真人住太極宮,即今長春宮也。
師在席下,四方尊禮者雲合,師曰:我無功德,敢與享此供奉乎。
遂辭退住德興之龍陽觀。
屢承真人手割示以托重意。
及真人升,師方隐煙霞觀,又欲絕迹遠遁#2,為衆以主教事敦請,勉從之。
還長春宮,以嗣事自任,自是徒衆輻赓,辇燼樂貢者,日充塞庭宇。
忽謂衆曰:吾素馱冗劇,喜山林。
遂因平樂請主醮事,而出遁景州,之束山。
未幾,燕之僚士固請還宮。
壬辰,帝南征還,師迎見於順天,慰問甚厚,仍令皇後代祀香於長春宮,肌責優渥。
甲午春,遊母間山,太玄觀之李虛玄語人曰:去年院中青氣氤氲者累日,占者以為當有異人至。
今師來,既驗矣。
瑜春南歸,及玉田,衆喜,為數日留。
日已哺,遽促駕兼夜行五十餘裡,舍豐草中,衆莫知所以。
後還宮,始知在玉田時,有寇數百欲劫掠,追至大合甸,不及而反。
從者相賀曰:非師奈我輩何?時皇後遣使勞問,賜道經一藏。
乙未春,詣沁州,主黃錄醮事。
入郊城境,居人或夢縣之地祇曰:真人來,當警衛無虞。
及平遙理醮事,時旱久且風,醮之三晝夜,燈燭恬然,在他境猶風。
沁帥杜德康、平遙帥梁瑜各施宮觀,一方傾心焉。
九月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