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甘水仙源錄卷之二
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集
長生真人劉宗師道行碑
秦志安撰
夫欲襲氣母,含元精,探混茫,窺杳冥,縮地脈,抽天肩,毫芒太虛,塵芥無垠#1,鞭烈缺,笞靈窿,踐汗漫,肩鴻蒙,萬物之所待而成,一化之所系而靈者,豈尋常下士賽淺小夫之所能哉。
今夫東萊長生真人,卯金右族,炎漢遺英,嬌嬌雲翮,堂堂嶽精,湖海不足以盡其涵容,星鬥不足以極其高明。
乃祖乃父世居武官,好陰德,樂推恩,恤寒餒,惠孤悍,舍良田八十餘頃與龍興巨剎以為常住種福之根。
當前宋太平興國問,朝廷嘉厥孝義,旌表門閑,镯免租征,光照連郡。
天不負仁,自紅霞丹景中選擇其仙材之精明者,降瑞於掖城。
既挺世也,謹事孀母,特以孝聞,誓不婚宦,憎華醜榮,清今自守,希夷若昏,顧世間物,無足以撼其胸中之誠。
屦辭故山,欲訪異人,而慈親盼盼然未之許也。
大定己醜之春,忽於鄰居壁問人所不能及處,揮灑二頌,而墨迹尚新,不留姓名,其末句雲:武官養性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
先生歎賞其筆力道勁,疑神物之所化成,而未能失其信情。
是歲九月,霜寒露清,重陽祖師杖屦西行,攜邱譚馬三仙之英,度海島,曆山城。
先生聞之,竭蹶而趨,香火而迎,祖師顧而笑曰:壁問墨痕,汝知之乎?三子者亦相視而冰哂,方悟其頌乃神通變現之所以相驚也。
於是镂肝薦誠,刻骨效盟,負幾杖,執巾瓶,左右惟命,死生自程。
祖師愛其殷勤,美其專精,顧其神彩之不群,乃歎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於黃塵。
贈之詩曰:釣罷歸來又見鼈,已知有分列仙曹。
嗚榔相喚知予意,躍出洪波萬丈高。
仍取壁間語意,以長生為之号,處玄為之諱,通妙為之字。
時方弱冠之明年也,邱劉譚馬之名充塞乎九野八弦。
遊汴梁,寓夷門,乞食煉形,隐姓埋名,朝叩暮請,行熏坐蒸,委曲而挑斡玄機,丁甯而啟迪丹經,掃惑雲,浮迷冰,祖師既盡付其四象五行,乃遺物離人而退藏于天,所謂得知友而赴蓬瀛也。
四子乃負仙骸,報洪恩,叩鹹陽,曆華陰,甯神於劉蔣舊廬之炯。
四子之志各異,先生獨遁迹於洛京,煉性於塵埃混合之中,養素於市塵雜杳之叢,管弦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撓其精,心灰為之益寒,形木為之不春,人績則食,不績則殊無愠容,人問則對之以手,不問則終日純純。
定力圓滿,天光發明,乃遷於雲溪之濱,門人為之穿洞室於岩垠。
忽遇石井,寒泉泠泠,衆駭其異,先生笑曰:不遠數尺更有二井,乃我宿生修煉之所經營也。
鑿之果然,迄今洞宮号為三泉。
逮丙申歲,複還武官,往拜母氏,相見甚懼,蔔太基之陰麓,建靈虛之祖堂,手植桧柏,蒼翠成行。
居無何,鄉裡誣告先生殺人,辄不辭而就縛,坐狸讦者近将十旬。
純陽祖師聽玉漏,駕蒼麟,下碧霄,入幽團,就伽尾,付管城,教之習文,後殺人者自首,先生得以免缧絨之刑。
比其出也,翰墨絕妙,有龍蛇飛舉之形。
大定戊申,主醮於昌陽,彩雲覆壇白鶴舞庭。
是歲也,秋旱如焚,複披禱雨之誠,既登厥壇,四望無雲,日來朝巳午之交當有甘澎如傾,言如有征,如影響之應形聲。
自後東州醮壇,獨師主盟,必有祥風泠泠,卷楮币而上騰,其感應也如神,迄今諸郡石刻猶存。
至承安之三年也,章宗聞其道價铿鈞,乃遣使者征之,鶴闆蒲輸,接於紫宸,待如上賓,賜以琳宇,名曰修真。
官僚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屦,無時不盈?明年三月,乞還故山,天子不敢臣,額賜靈虛,寵光祖庭。
迨癸亥歲二月仲春初六吉辰,嗚鼓集衆,告之以聞苑之行,曲眠左肱,偷然返真。
祥光氤氲,瑞氣紛綸,所有遺文,仙樂太虛,盤陽同塵,安閑修真,仍注道德,演陰符,述黃庭,奧涉理窟。
條達聖真,足以為萬世之規繩。
披雲宋君襲教,翰承法輪,吸月之髓,餐日之魂,啟玄牝,交谷神,不忘千劫之恩,乃紀跨鸾之盛迹,勒蒼山之翠泯。
其銘曰:長生老仙,主張化權,吞虛無,吐自然。
乘紫雲而下,遊碧海之邊,遇甲子天元之會,契重陽多劫之綠。
撞百關,通九泉,驅四獸,耕三田,坐洛陽之市井,鑿雲溪之洞天,融白雪以成粉,熟玄霜而不煙。
聲名篁鼓於鳳州,光華照耀於金蓮,構靈虛之鉗宇,拜朝廷之紫宣。
還斷東萊之宿債,然後骨肉都融而遊宴八骞也。
長春真人本行碑 寂通居士陳時可撰 戊子之秋,八月丙午,餘自山東抵京城,館於長春宮者六旬。
将徙居,清和子尹公謂餘曰:我先師真人既葬矣,當有碑。
知先師者君最探,願得君之詞刻之,以示來世。
餘再讓於耆宿,且以晚塗思涸不足以發明老仙為解,弗從也。
乃命其法弟玄通大師李君浩然,狀老仙之行,谒文于餘曰:父師長春子,姓邱氏,諱處機,字通密,登州栖霞人。
幼聰敏,日記千餘言,能久而不忘。
未冠學道,遇祖師重陽子於昆侖山之煙霞洞,祖師知其非常人也,以金鱗頌贈之,遂執弟子禮。
尋長生劉公、長真譚公、丹陽馬公,皆造席下,相視莫逆,世謂之邱劉譚馬焉。
大定九年,從祖師遊梁。
明年,祖師馱世。
十有二年,師洎丹陽公護仙骨歸終南,葬於其故裡。
師乃入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箪瓢不置也,人謂之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六年。
既而隐隴州龍門山七年,如在墦溪時,其志道如此。
道既成,
今夫東萊長生真人,卯金右族,炎漢遺英,嬌嬌雲翮,堂堂嶽精,湖海不足以盡其涵容,星鬥不足以極其高明。
乃祖乃父世居武官,好陰德,樂推恩,恤寒餒,惠孤悍,舍良田八十餘頃與龍興巨剎以為常住種福之根。
當前宋太平興國問,朝廷嘉厥孝義,旌表門閑,镯免租征,光照連郡。
天不負仁,自紅霞丹景中選擇其仙材之精明者,降瑞於掖城。
既挺世也,謹事孀母,特以孝聞,誓不婚宦,憎華醜榮,清今自守,希夷若昏,顧世間物,無足以撼其胸中之誠。
屦辭故山,欲訪異人,而慈親盼盼然未之許也。
大定己醜之春,忽於鄰居壁問人所不能及處,揮灑二頌,而墨迹尚新,不留姓名,其末句雲:武官養性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
先生歎賞其筆力道勁,疑神物之所化成,而未能失其信情。
是歲九月,霜寒露清,重陽祖師杖屦西行,攜邱譚馬三仙之英,度海島,曆山城。
先生聞之,竭蹶而趨,香火而迎,祖師顧而笑曰:壁問墨痕,汝知之乎?三子者亦相視而冰哂,方悟其頌乃神通變現之所以相驚也。
於是镂肝薦誠,刻骨效盟,負幾杖,執巾瓶,左右惟命,死生自程。
祖師愛其殷勤,美其專精,顧其神彩之不群,乃歎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於黃塵。
贈之詩曰:釣罷歸來又見鼈,已知有分列仙曹。
嗚榔相喚知予意,躍出洪波萬丈高。
仍取壁間語意,以長生為之号,處玄為之諱,通妙為之字。
時方弱冠之明年也,邱劉譚馬之名充塞乎九野八弦。
遊汴梁,寓夷門,乞食煉形,隐姓埋名,朝叩暮請,行熏坐蒸,委曲而挑斡玄機,丁甯而啟迪丹經,掃惑雲,浮迷冰,祖師既盡付其四象五行,乃遺物離人而退藏于天,所謂得知友而赴蓬瀛也。
四子乃負仙骸,報洪恩,叩鹹陽,曆華陰,甯神於劉蔣舊廬之炯。
四子之志各異,先生獨遁迹於洛京,煉性於塵埃混合之中,養素於市塵雜杳之叢,管弦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撓其精,心灰為之益寒,形木為之不春,人績則食,不績則殊無愠容,人問則對之以手,不問則終日純純。
定力圓滿,天光發明,乃遷於雲溪之濱,門人為之穿洞室於岩垠。
忽遇石井,寒泉泠泠,衆駭其異,先生笑曰:不遠數尺更有二井,乃我宿生修煉之所經營也。
鑿之果然,迄今洞宮号為三泉。
逮丙申歲,複還武官,往拜母氏,相見甚懼,蔔太基之陰麓,建靈虛之祖堂,手植桧柏,蒼翠成行。
居無何,鄉裡誣告先生殺人,辄不辭而就縛,坐狸讦者近将十旬。
純陽祖師聽玉漏,駕蒼麟,下碧霄,入幽團,就伽尾,付管城,教之習文,後殺人者自首,先生得以免缧絨之刑。
比其出也,翰墨絕妙,有龍蛇飛舉之形。
大定戊申,主醮於昌陽,彩雲覆壇白鶴舞庭。
是歲也,秋旱如焚,複披禱雨之誠,既登厥壇,四望無雲,日來朝巳午之交當有甘澎如傾,言如有征,如影響之應形聲。
自後東州醮壇,獨師主盟,必有祥風泠泠,卷楮币而上騰,其感應也如神,迄今諸郡石刻猶存。
至承安之三年也,章宗聞其道價铿鈞,乃遣使者征之,鶴闆蒲輸,接於紫宸,待如上賓,賜以琳宇,名曰修真。
官僚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屦,無時不盈?明年三月,乞還故山,天子不敢臣,額賜靈虛,寵光祖庭。
迨癸亥歲二月仲春初六吉辰,嗚鼓集衆,告之以聞苑之行,曲眠左肱,偷然返真。
祥光氤氲,瑞氣紛綸,所有遺文,仙樂太虛,盤陽同塵,安閑修真,仍注道德,演陰符,述黃庭,奧涉理窟。
條達聖真,足以為萬世之規繩。
披雲宋君襲教,翰承法輪,吸月之髓,餐日之魂,啟玄牝,交谷神,不忘千劫之恩,乃紀跨鸾之盛迹,勒蒼山之翠泯。
其銘曰:長生老仙,主張化權,吞虛無,吐自然。
乘紫雲而下,遊碧海之邊,遇甲子天元之會,契重陽多劫之綠。
撞百關,通九泉,驅四獸,耕三田,坐洛陽之市井,鑿雲溪之洞天,融白雪以成粉,熟玄霜而不煙。
聲名篁鼓於鳳州,光華照耀於金蓮,構靈虛之鉗宇,拜朝廷之紫宣。
還斷東萊之宿債,然後骨肉都融而遊宴八骞也。
長春真人本行碑 寂通居士陳時可撰 戊子之秋,八月丙午,餘自山東抵京城,館於長春宮者六旬。
将徙居,清和子尹公謂餘曰:我先師真人既葬矣,當有碑。
知先師者君最探,願得君之詞刻之,以示來世。
餘再讓於耆宿,且以晚塗思涸不足以發明老仙為解,弗從也。
乃命其法弟玄通大師李君浩然,狀老仙之行,谒文于餘曰:父師長春子,姓邱氏,諱處機,字通密,登州栖霞人。
幼聰敏,日記千餘言,能久而不忘。
未冠學道,遇祖師重陽子於昆侖山之煙霞洞,祖師知其非常人也,以金鱗頌贈之,遂執弟子禮。
尋長生劉公、長真譚公、丹陽馬公,皆造席下,相視莫逆,世謂之邱劉譚馬焉。
大定九年,從祖師遊梁。
明年,祖師馱世。
十有二年,師洎丹陽公護仙骨歸終南,葬於其故裡。
師乃入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箪瓢不置也,人謂之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六年。
既而隐隴州龍門山七年,如在墦溪時,其志道如此。
道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