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遠方學者鹹依之,京兆統軍夾谷公奉疏請還祖師之舊隐。

    師既至,構祖堂輪奂,餘悉稱是,諸方謂之祖庵,玄風愈振。

    二十八年春,師以道德升聞,征赴京師,官建庵於萬甯宮之西,以便咨訪。

    夏五月召見於長松島,秋七月複見。

    師剖析至理,進瑤台第一層曲,眷遇至渥。

    翌日遣中使賜上林桃,師不食茶果十餘年,至是取其一啖之,重上賜也。

    八月得旨還終南,仍賜錢十萬,表辭之。

    爾後複居祖庵。

    明昌二年東歸栖霞,乃大建琳宮,勸賜其額日太虛,氣象雄偉,為東方道林之冠。

    泰和問,元妃重道,遙禮師禁中,遺道經一藏。

    師既居海上,達官貴人敬奉者日益多,定海軍節度使劉公師魯、鄒公應中二老,當代名臣,皆相與友。

    貞佑甲戌之秋,山東亂,驸馬都尉仆散公将兵讨之,時登及甯海未服,公請師撫谕,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

    己卯之冬,成吉思皇帝命侍臣劉仲祿持語迎師,明年春啟行。

    夏四月道出居庸,夜遇群盜于其北,皆稽顆以退,且日無驚父師。

    是年十月,師在武川進表,使回複、有劫書,促師西行,稱之日師,日真人,其見重如此。

    又明年春,瑜嶺而北,壬午之四月甫達印度,見皇帝于大雪山之陽。

    問以長生藥,師但舉衛生之經以對。

    他日又數論仁孝,皇帝以其實,嘉之。

    癸未之三月,車駕至賽藍,诏許師東歸,且賜以燼禮。

    師固辭曰:臣歸途萬餘裡,得驷騎館谷足矣。

    制可其奏,因盡镯其徒之賦役。

    師之馳傳往返也,所過迎者動數千人,所居戶外之屦滿矣,所去至有擁馬首以泣者,其感人心如此。

    及入漢地,四方道流不遠千裡而來,所曆城郭皆挽留。

    八月至宣德,元帥邀師居真州之朝元觀。

    明年春,住燕京大天長觀,行省請也。

    自爾,使者赴行宮,皇帝必問神仙安否,還即有宣谕語,嘗曰:朕所有地,其欲居者居之。

    繼而行省又施瓊華島為觀。

    兵革而來,天長已殘廢,島尤甚,師茸之,工物不假化綠,皆遠迩自獻者,三年一新。

    師之在天長也,靜倡雲集,參叩玄旨,旁門異戶,靡不向風。

    每醮辄鶴見。

    熒惑犯尾宿,師禳之即退舍。

    旱魑為民虐,師祈之則雨應。

    京人歸慕,建長春等八會,教行四方。

    丁亥之五月,有旨以瓊華島為萬安宮,天長觀為長春宮,且授使者金虎牌,持護教門。

    六月二十有三日,雷雨大作,太液池之南岸崩裂,水入東湖,聲聞數裡,魚鼈悉去,北口山亦摧。

    人有亦是報者,師莞爾而笑曰:山摧池枯,吾将與之俱乎。

    七月四日,顧謂門人曰:昔丹陽公嘗記餘曰:吾殁之後教門當大興,四方往往化為道鄉,公正當其時也,公又當住持大宮觀。

    其言一一皆驗,吾歸無遺恨矣。

    俄而示疾,數如偃中,侍者止之,師曰:吾不欲勞人,汝等猶有分别在,且偃寝奚異哉。

    七日,提舉宋道安輩請師登堂,慰會衆之望。

    師曰:吾九日上堂去。

    及是日,留頌葆光而歸真焉,春秋八十。

    明年七夕前一日,将葬,群弟子啟棺視之,師俨然如生。

    道俗瞻禮者三日,日萬人,悉歎異之。

    九日醮畢,閥仙蛻于白雲觀之處順堂。

    師誠明慈儉,凡将帥來谒,必方便勸以不殺人。

    有急必周之,士有俘于人者必援而出之。

    士馬所至,以師與之名,脫欲兵之禍者甚衆。

    度弟子皆視其才何如,高者挈以道,其次訓以功行,又其次化以罪福,罔有遺者。

    故其生也,四方之門人丹青其像事之。

    其殁也,近者号慕,遠者駿奔,如考妣焉。

    及其葬也,會者又萬人。

    近世之高道,福德兼備.未有如師者。

    師於道經無所不讀,儒書梵典亦曆曆上口。

    又喜屬文賦詩,然未始起藥,大率以提唱玄要為意,雖不事雕鏽,而自然成文,有《墦溪》、《嗚道》二集行于世雲。

    嗚呼,浩然君能述其父師之道行若是昭昭然,可謂能子矣,又豈待鄙夫文之而後着耶。

    雖然,舉其大者論之可也。

    我老仙生能無欲,沒能不壤,百世異人也。

    又能以一介黃冠上而動人主如此,下而感人心如彼,非至誠粹德能然乎?長松之見,道已崇矣,及乎至自印度,教門益辟,求之古人,大略與寇天師相似。

    至校其出處之道,大有不同者。

    何哉,謙之之受知魏主也,自言嘗遇老子,授以辟谷輕身之術及科戒,使之清整道教。

    又遇老子之玄孫,授以圖錄真經天宮靜輸之法,使之輔佐北方太平真君。

    且有崔浩贊之,帝始崇奉。

    老仙則不爾,方其未召也,澹然海上,其與世相忘久矣。

    一日有诏迎緻,誠出自然,非有以要之也。

    又其所以奏對者,皆以道。

    由是推之,賢於謙之遠甚,是已足銘矣,而況道眼之具,道行之圓乎。

    宜乎嗣得其人,世有如尹公者接迹而出,以光揚妙道,俾無墜耳。

    謹系之以銘,其辭曰: 全真一派,道為之源,鼻祖其誰,聖哉玄元。

    誰其導之,重陽伊始,誰其大之,子長春子。

    子居墦溪,一蓑六年,箪瓢無有,人皆曰賢。

    廬于龍門,亦複如是,羽服來歸,如渴于水。

    子誠真仙,道林之天,退然其中,氣吞大千。

    世宗問道,再見松島,俄聽還山,煙蘿甘老。

    章廟之世,作宮海濱,帝妃遺經,寶藏一新。

    幹戈既舉,一炬焦土,子率其徒,往來雲嶼。

    龍興北庭,召以使星,逮乎東歸,道乃益弘。

    方其生也,世繪其像,忽焉沒兮,高堂厚葬。

    有子克嗣,尹公其人,福德兩全,偉哉長春。

     祭文 定庵昊章撰 維丁亥歲七月十五日,燕京儒學官孫周等謹以香茶之奠緻祭于長春真人邱仙翕之靈。

    嗟嗟仙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