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視妻子如脫屐,於是捐千金之産,偕為水雲之遊。
迎洛入關,結廬於太一之下,修真功積真行,服紙麻之服,食蛎糧之食。
隆冬祁寒,露體胱足,恬然不之顧,惟一志于道。
且手不接人一錢,積有年矣。
至於出口成章,咳唾珠玑,多至數千百篇,無非發揮玄奧,冥合於希夷之趣者,布於四方,人人傳誦。
其安心定性,則清虛澹泊;其接物導人,則慈愛恺悌。
由是遠近趨風,士大夫争欽慕而師友之。
於斯時也,踴金台劉公顯武榮任京兆之運勾,一見真人傾蓋如故。
自公退食,揮塵清談,懼然相得,每期異日同為蓬聞之客。
居無幾何,真人會有鄉關之行,乃忽忽#1執别。
及抵山束,凡在三州五會之衆,傾赴雲集,懼喜踴躍、不啻如見慈父。
乃起黃線,争虔懇延緻,以為濟度師焉。
癸卯冬閏,赴萊陽之請,乃館於遊仙觀之環庵。
席不及暖,遽然即真。
越明年夏六月,顯武公來宰斯邑,下車之日獲聞真人於此登真也,即躬詣靈殡,流淚拜伏,不勝哀悼。
徐謂道衆曰:真人上升之際得無遺教乎,當具告我。
翌日,曹顼、劉真一、乃奉上真人遺迹,仍略之廬於墓次,今之祖庭是也。
師先自六年前於,長安樂村庵壁留題雲: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
乃知仙齡有期,非偶然也。
有詩詞千餘篇,分為全真前後集傳于世。
玉峰老人胡光謙為之傳。
及丹陽嗣教,從之者益衆,其徒遂滿天下。
丹陽束歸,長春因劉蔣故庵大加營茸。
玉陽又請額為靈虛觀。
凡住持者始受度為道士,以奉香火。
世宗皇帝素欽其名,嘗遣使訪焉。
戊申春,長春、玉陽應命至京師,賜以冠巾縧服,命居天長觀。
尋又征至北宮長松島,與語,大悅,诏於島西築官庵居之。
承安、泰和問,道陵亦屢召玉陽、長生至阙下,賜居修真觀,以待召問。
玉陽得号體玄大師。
自丹陽而下所為歌詩各有集,而郝廣甯獨邃於《易》,備見于《太古集》中。
至正大初,密國公鑄贊雲:全真道束,四子傳化,四子謂誰?邱劉譚馬。
德其亞者,王郝與孫,共成七賢,贊我真人。
玉陽長春,大啟其門,遭遇聖朝,為王之賓。
瀛海渺然,仙迹宛存。
細玩此贊,其師資道業盤可見矣。
仆适承乏翰林,與捉點嘉祥觀仲虛大師李志源,及提點中太一宮沖虛大師于善慶,無欲子李志常為方外友,因索鄙文以紀重陽仙迹。
仆往年從事鄂亭密迩靈虛宿聞真風,故就為之說,使後之學者知師出處之迹,其功用及物若是之大,得以考觀而推行焉。
若其出神入夢,擲傘投冠,其他騰淩滅沒之事,皆其權智非師之本教,學者期聞大道,無溺於方技可矣,是不得以固陋辭。
天興元年九月重陽日謹記。
丹陽真人馬公登真記 邑子張子翼撰 真人問世之異人也,禀天仙之姿,應期運之數,明哲聰敏,沖粹夷曠,學窮六藝,行包九德。
夫其器量弘探襟宇豁達,邈乎人不可及已。
然栖遲衡門,不苟祿仕,常喜詩酒,陶陶自樂而不屑世務。
一日重陽真人西來,授以秘訣,則頓然而悟,視妻子如脫屐,於是捐千金之産,偕為水雲之遊。
迎洛入關,結廬於太一之下,修真功積真行,服紙麻之服,食蛎糧之食。
隆冬祁寒,露體胱足,恬然不之顧,惟一志于道。
且手不接人一錢,積有年矣。
至於出口成章,咳唾珠玑,多至數千百篇,無非發揮玄奧,冥合於希夷之趣者,布於四方,人人傳誦。
其安心定性,則清虛澹泊;其接物導人,則慈愛恺悌。
由是遠近趨風,士大夫争欽慕而師友之。
於斯時也,踴金台劉公顯武榮任京兆之運勾,一見真人傾蓋如故。
自公退食,揮塵清談,懼然相得,每期異日同為蓬聞之客。
居無幾何,真人會有鄉關之行,乃忽忽#1執别。
及抵山束,凡在三州五會之衆,傾赴雲集,懼喜踴躍、不啻如見慈父。
乃起黃線,争虔懇延緻,以為濟度師焉。
癸卯冬閏,赴萊陽之請,乃館於遊仙觀之環庵。
席不及暖,遽然即真。
越明年夏六月,顯武公來宰斯邑,下車之日獲聞真人於此登真也,即躬詣靈殡,流淚拜伏,不勝哀悼。
徐謂道衆曰:真人上升之際得無遺教乎,當具告我。
翌日,曹顼、劉真一、乃奉上真人遺迹,仍略之曰:先師前冬臘月既望,遽示歸真之意。
越七日癸未,适遇重陽真人生朝,方陳設供養,才初鼓,震雷忽奮,聞重陽真人言曰:子仙期已及,不當淹久。
及中夜即枕左肱而化矣。
既而複神遊於酒監郭複中家,留頌二十字,且言在世無人識之意,墨迹在焉。
又往劉錫.之居,複書一絕,有風馬升仙之言。
泊吾邑黃錄感應之祥,蓬萊真容出現之異,其靈顯之事孔多,蓋不可以縷指數。
公嗟歎良久曰:異哉,真人行迹神妙如此,近古希有。
苟不刻於翠玫,傳之來世,良為可惜。
汝等其奈之何?答曰:弟子不肖,安能傳播師父功行之萬一,大可罪也。
予雖然竊聞古人有雲,布衣之士,不附青雲,烏能施名於後世哉?今日幸遇我公,豈非自有宿綠乎?公曰:我聞命。
乃召邑子張子翼謂曰:丹陽師父仙去之迹,吾将勒石以傳不朽。
聞子遊全真之門久矣,子其為我記之。
子翼承命,驚悸伏謝,驽材不足以仰承重委,願選諸能者。
公曰:子無牢讓。
子翼因不敢複辭,乃伏思而言曰:在昔西京曹參之來相齊也,盡召諸耆老問所以安集百姓者,然人人言異殊,未知所定。
聞膠西蓋公善治黃老言,乃使人厚币請之。
既見,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
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今我顯武公之來令是邑也,暫淹骥足聊用牛刀,視事月餘阖境稱治,向之冤抑無訴者得以伸其屈,奸猾抵獻者無所肆其惡,百姓懼然均賴其福。
加之清廉公正無一毫之私,雖魯仲康之令中牟,西門豹之治邺,不能過也。
且萊陽素為劇縣,号稱難治,今庭無留事,居多暇日。
乃延請道衆,若鐵查山玉陽子輩,引居便坐,講道論德,探清靜無為之本,窮修真養性之術,庭館蕭然,殊不覺有官況。
既散,則複治事如初,從旦達暝,略不知倦然。
夫公之高才絕能,剿裁如流,而清靜之道,抑不為無助也。
由是觀之,與夫曹參之禮蓋公何所異哉?蚓乎同僚皆一時之賢,協心戮力,贊成美政。
主簿夾谷昭信,朱勾課最,戶無通租。
仙尉蒲察武功彩棒威行,盜奔他境,遂使一邑之内,皆攝然安生,曾無所擾。
其道治化宣聲,遠近靡不景仰其德政矣。
且夫公之為京兆運幕也,與真人道契彌笃,已見之於初。
及真人登真於萊陽也,值公複宰斯邑,與諸僚佐特命樹碑勒文,垂示無窮,以張大全真之教,複成之於末。
竊觀初末遇合之因綠,殆為大幸,實非人力所能及也。
賤子不敏,因摭其相遇之實,得非并記雲。
大定二十五年歲次乙巳正月十五日己亥謹記。
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 翰林直學士中順大夫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王利用撰 天地無為而全道,至人悟道以全真。
廣大簡易不見其朕,資生資始而弗能主名。
道全於内者,其天地乎。
屈伸消長莫測其變,德參化育而必臻其極。
真全於内者,其至人乎。
丹陽馬宗師瑞金蓮於束海,根玄教於重陽。
起迹於金源氏全盛之時,流派於我大元開
迎洛入關,結廬於太一之下,修真功積真行,服紙麻之服,食蛎糧之食。
隆冬祁寒,露體胱足,恬然不之顧,惟一志于道。
且手不接人一錢,積有年矣。
至於出口成章,咳唾珠玑,多至數千百篇,無非發揮玄奧,冥合於希夷之趣者,布於四方,人人傳誦。
其安心定性,則清虛澹泊;其接物導人,則慈愛恺悌。
由是遠近趨風,士大夫争欽慕而師友之。
於斯時也,踴金台劉公顯武榮任京兆之運勾,一見真人傾蓋如故。
自公退食,揮塵清談,懼然相得,每期異日同為蓬聞之客。
居無幾何,真人會有鄉關之行,乃忽忽#1執别。
及抵山束,凡在三州五會之衆,傾赴雲集,懼喜踴躍、不啻如見慈父。
乃起黃線,争虔懇延緻,以為濟度師焉。
癸卯冬閏,赴萊陽之請,乃館於遊仙觀之環庵。
席不及暖,遽然即真。
越明年夏六月,顯武公來宰斯邑,下車之日獲聞真人於此登真也,即躬詣靈殡,流淚拜伏,不勝哀悼。
徐謂道衆曰:真人上升之際得無遺教乎,當具告我。
翌日,曹顼、劉真一、乃奉上真人遺迹,仍略之廬於墓次,今之祖庭是也。
師先自六年前於,長安樂村庵壁留題雲: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
乃知仙齡有期,非偶然也。
有詩詞千餘篇,分為全真前後集傳于世。
玉峰老人胡光謙為之傳。
及丹陽嗣教,從之者益衆,其徒遂滿天下。
丹陽束歸,長春因劉蔣故庵大加營茸。
玉陽又請額為靈虛觀。
凡住持者始受度為道士,以奉香火。
世宗皇帝素欽其名,嘗遣使訪焉。
戊申春,長春、玉陽應命至京師,賜以冠巾縧服,命居天長觀。
尋又征至北宮長松島,與語,大悅,诏於島西築官庵居之。
承安、泰和問,道陵亦屢召玉陽、長生至阙下,賜居修真觀,以待召問。
玉陽得号體玄大師。
自丹陽而下所為歌詩各有集,而郝廣甯獨邃於《易》,備見于《太古集》中。
至正大初,密國公鑄贊雲:全真道束,四子傳化,四子謂誰?邱劉譚馬。
德其亞者,王郝與孫,共成七賢,贊我真人。
玉陽長春,大啟其門,遭遇聖朝,為王之賓。
瀛海渺然,仙迹宛存。
細玩此贊,其師資道業盤可見矣。
仆适承乏翰林,與捉點嘉祥觀仲虛大師李志源,及提點中太一宮沖虛大師于善慶,無欲子李志常為方外友,因索鄙文以紀重陽仙迹。
仆往年從事鄂亭密迩靈虛宿聞真風,故就為之說,使後之學者知師出處之迹,其功用及物若是之大,得以考觀而推行焉。
若其出神入夢,擲傘投冠,其他騰淩滅沒之事,皆其權智非師之本教,學者期聞大道,無溺於方技可矣,是不得以固陋辭。
天興元年九月重陽日謹記。
丹陽真人馬公登真記 邑子張子翼撰 真人問世之異人也,禀天仙之姿,應期運之數,明哲聰敏,沖粹夷曠,學窮六藝,行包九德。
夫其器量弘探襟宇豁達,邈乎人不可及已。
然栖遲衡門,不苟祿仕,常喜詩酒,陶陶自樂而不屑世務。
一日重陽真人西來,授以秘訣,則頓然而悟,視妻子如脫屐,於是捐千金之産,偕為水雲之遊。
迎洛入關,結廬於太一之下,修真功積真行,服紙麻之服,食蛎糧之食。
隆冬祁寒,露體胱足,恬然不之顧,惟一志于道。
且手不接人一錢,積有年矣。
至於出口成章,咳唾珠玑,多至數千百篇,無非發揮玄奧,冥合於希夷之趣者,布於四方,人人傳誦。
其安心定性,則清虛澹泊;其接物導人,則慈愛恺悌。
由是遠近趨風,士大夫争欽慕而師友之。
於斯時也,踴金台劉公顯武榮任京兆之運勾,一見真人傾蓋如故。
自公退食,揮塵清談,懼然相得,每期異日同為蓬聞之客。
居無幾何,真人會有鄉關之行,乃忽忽#1執别。
及抵山束,凡在三州五會之衆,傾赴雲集,懼喜踴躍、不啻如見慈父。
乃起黃線,争虔懇延緻,以為濟度師焉。
癸卯冬閏,赴萊陽之請,乃館於遊仙觀之環庵。
席不及暖,遽然即真。
越明年夏六月,顯武公來宰斯邑,下車之日獲聞真人於此登真也,即躬詣靈殡,流淚拜伏,不勝哀悼。
徐謂道衆曰:真人上升之際得無遺教乎,當具告我。
翌日,曹顼、劉真一、乃奉上真人遺迹,仍略之曰:先師前冬臘月既望,遽示歸真之意。
越七日癸未,适遇重陽真人生朝,方陳設供養,才初鼓,震雷忽奮,聞重陽真人言曰:子仙期已及,不當淹久。
及中夜即枕左肱而化矣。
既而複神遊於酒監郭複中家,留頌二十字,且言在世無人識之意,墨迹在焉。
又往劉錫.之居,複書一絕,有風馬升仙之言。
泊吾邑黃錄感應之祥,蓬萊真容出現之異,其靈顯之事孔多,蓋不可以縷指數。
公嗟歎良久曰:異哉,真人行迹神妙如此,近古希有。
苟不刻於翠玫,傳之來世,良為可惜。
汝等其奈之何?答曰:弟子不肖,安能傳播師父功行之萬一,大可罪也。
予雖然竊聞古人有雲,布衣之士,不附青雲,烏能施名於後世哉?今日幸遇我公,豈非自有宿綠乎?公曰:我聞命。
乃召邑子張子翼謂曰:丹陽師父仙去之迹,吾将勒石以傳不朽。
聞子遊全真之門久矣,子其為我記之。
子翼承命,驚悸伏謝,驽材不足以仰承重委,願選諸能者。
公曰:子無牢讓。
子翼因不敢複辭,乃伏思而言曰:在昔西京曹參之來相齊也,盡召諸耆老問所以安集百姓者,然人人言異殊,未知所定。
聞膠西蓋公善治黃老言,乃使人厚币請之。
既見,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
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今我顯武公之來令是邑也,暫淹骥足聊用牛刀,視事月餘阖境稱治,向之冤抑無訴者得以伸其屈,奸猾抵獻者無所肆其惡,百姓懼然均賴其福。
加之清廉公正無一毫之私,雖魯仲康之令中牟,西門豹之治邺,不能過也。
且萊陽素為劇縣,号稱難治,今庭無留事,居多暇日。
乃延請道衆,若鐵查山玉陽子輩,引居便坐,講道論德,探清靜無為之本,窮修真養性之術,庭館蕭然,殊不覺有官況。
既散,則複治事如初,從旦達暝,略不知倦然。
夫公之高才絕能,剿裁如流,而清靜之道,抑不為無助也。
由是觀之,與夫曹參之禮蓋公何所異哉?蚓乎同僚皆一時之賢,協心戮力,贊成美政。
主簿夾谷昭信,朱勾課最,戶無通租。
仙尉蒲察武功彩棒威行,盜奔他境,遂使一邑之内,皆攝然安生,曾無所擾。
其道治化宣聲,遠近靡不景仰其德政矣。
且夫公之為京兆運幕也,與真人道契彌笃,已見之於初。
及真人登真於萊陽也,值公複宰斯邑,與諸僚佐特命樹碑勒文,垂示無窮,以張大全真之教,複成之於末。
竊觀初末遇合之因綠,殆為大幸,實非人力所能及也。
賤子不敏,因摭其相遇之實,得非并記雲。
大定二十五年歲次乙巳正月十五日己亥謹記。
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 翰林直學士中順大夫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王利用撰 天地無為而全道,至人悟道以全真。
廣大簡易不見其朕,資生資始而弗能主名。
道全於内者,其天地乎。
屈伸消長莫測其變,德參化育而必臻其極。
真全於内者,其至人乎。
丹陽馬宗師瑞金蓮於束海,根玄教於重陽。
起迹於金源氏全盛之時,流派於我大元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