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大通也。

    馬公之妻孫不二者,亦同入道,早明心地,世雲孫仙姑者。

    四哲之亞,真人門人又有此三大士矣。

    真人一日告衆曰:時将至矣,明日西行。

    道友乞詩詞,自旦至夜,留詩曰:登途上路不由吾,雲霧相招本性蘇。

    萬裡清風常作伴,一輪明月每為徒。

    山青水綠程程送,酒白粱黃旋旋沽。

    今夜一杯如有意,放開紅燭照冰壺。

    筆尚未投,從外有史公者來送酒,一座大驚。

    真人勸人誦《般若心經》、《道德》、《清靜經》及《孝經》。

    雲可以修證。

    明日率馬公等四人徑入大梁,於磁器王家旅邸中宿止,時遇歲除,與衆别曰:我将歸矣。

    衆乞留頌,真人曰:我於長安樂村呂道人庵壁上書矣。

    枕左肱而逝,衆皆号恸,真人複起曰:何哭乎?於是呼馬公附耳密語,使向關中化人入道。

    至十年庚寅正月四日,口授頌曰:地肺重陽子,呼名王害風。

    來時長日月,去後任西束。

    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

    一靈真性在,不與衆人同。

    頌畢,俨然而終。

    是後,馬公傳道四海大行。

    伏遇世宗皇帝知真人道德高明,二十八年戊申二月遣使訪其門人,應命者邱與王也。

    命邱主萬春節醮事,職高功。

    五月見於壽安宮長松島,講論至道,聖情大悅,命居於官庵。

    又命塑純陽、重陽、丹陽三師像於官庵正位。

    邱累進詩曲,其辭備載《翻溪集》中。

    八月懇辭還山。

    至承安丁巳六月,章宗再韶王處一至阙下,特賜号體玄大師,及賜修真觀一所。

    十月,召劉處玄至,命待诏天長觀。

    自重陽、丹陽、長春暨諸師皆有文集傳於世。

    嗚呼,真人起西州,化行山束,道滿於天下,名聞天子,開發後人,使盡逍遙之遊,豈不偉欤。

    後真人五十六年,嗣法孫汴京嘉祥觀提點真常子李志源、中太一宮提點洞真子于善慶二大士,真實道行弘揚祖道者也,殷勤求記於玉陽子友人棂軒居士,居士援筆為之銘曰:鹹陽之屬,日大魏村,山川溫麗,實生異人。

    幼之發秀,長而不群,工乎談笑,妙於斯文,又善騎射,健勇絕倫。

    以文非時,複意于武,戡定禍亂,志欲斯舉,文武二進,夭不我與。

    蓋公宿綠,道氣為主,慨然入道,真仙自遇,頃刻授之口訣秘語。

    人呼害風,真人承當。

    或歌或舞,以酒徜徉,維摩非病,接輿非狂,肆口而發,皆成文章。

    燒卻庵舍,拂袖關中,乞化而往,全真道束,甯海因綠,萊陽通融,亟顯神異,束人畢從。

    陶汰真實,杜絕虛假,鍛煉百端,捶楚怒罵,餘鄙解散,四子傳化,四子為誰?邱劉譚馬,德其亞者,王郝與孫,共成七賢,贊我真人。

    玉陽長春,大啟其門,遭遇聖朝,為王之賓。

    真人高躅,望若星雲,瀛海渺然,仙迹宛存,此道大行,逍遙乎真。

     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迹記 翰林修撰嘉議大夫同和制诰上輕車都尉彭城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劉祖謙撰 孔老之教,并行乎中國,根源乎至道,際六合無内外,極萬物無洪纖,真理常全無有欠餘,固不可以淺識窺測。

    或者剖強名之原,指成器之迹,互相排斥,是此而非彼,而二家之言遂争長于天下。

    是不知天下無二道,聖人不兩心。

    所以積行立功,建一切法導迪人心,使之遷善遠罪,洋洋乎大同之域,其於佐理帝王,一也。

    為老氏者日吾寶慈儉,又日常善救物,與夫孔聖本仁祖義之說若合符契。

    今觀終南山重陽祖師,始於業儒,其卒成道,凡接人初機,必先使讀《孝經》、《道德經》,又教之以孝謹純一。

    及其立說,多引六經為證據。

    其在文登甯海萊州嘗率其徒演法建會者凡五,皆所以明正心誠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居一教也。

    師鹹陽人,姓王氏,名诂,字知明,重陽其号。

    母孕二十四月而生,美須髯,目長於口,形質魁偉,任氣而好俠。

    少讀書系學籍,又隸名武選。

    當天眷之初,以财雄鄉裡。

    歲且饑,人多俘亡,有盜盡劫其資以去。

    一日,适因物色得盜,終不之問,遠近以為長者。

    正隆己卯問,忽遇至人於甘河,以師為可教,密付口訣及飲以神水。

    自是盡斷諸綠,同塵萬有,陽狂垢污#1,人益叵測。

    慮夫大音不入俚耳,至言不契衆心,故多為玩世辭語,使人喜聞而易入。

    其變異談#2詭千态萬狀,不可窮請。

    嗚呼,箕子狂九疇叔,接輿狂鳳歌出,權智倒橫直堅,均於扶世立教良有以也。

    師後於南時村掘地為隧,封高數尺,榜日活死人墓。

    又於四隅各植海棠一株,曰吾将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

    居三年,複自實之,遂遷於劉蔣,與和、李二真人為友,各結茅居之。

    至大定丁亥夏,複焚其居,人争赴救,師婆娑舞於火邊,且作歌以見意。

    诂旦束邁,徑達甯海,首會馬釭於怡老亭。

    馬亦儒流中豪傑者,初未易許師,故懇師庵居,固其肩鐳,率數日不給食,縱與食之,亦未嘗見水火迹。

    或時夜就馬語,莫知其所由來。

    及去,追之不及,肩鐳如故。

    問與魂交夢警,分梨賜栗之化不一。

    馬於是始加敬信,與其家人孫氏俱執弟子禮。

    又得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等七人,多類此。

    号馬曰丹陽,譚曰長真,劉曰長生,邱曰長春,王日玉陽,郝日廣甯,孫曰清靜散人,并結為方外眷屬。

    迨己醜季秋,留王、郝於昆侖山,擁四子西歸。

    抵汴,寓王氏逆旅,無幾何,呼丹陽付密語,無疾而逝,春秋五十有八。

    四子歸其柩,葬於劉蔣故庵之側。

    丹陽因廬於墓次,今之祖庭是也。

    師先自六年前於,長安樂村庵壁留題雲: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

    乃知仙齡有期,非偶然也。

    有詩詞千餘篇,分為全真前後集傳于世。

    玉峰老人胡光謙為之傳。

    及丹陽嗣教,從之者益衆,其徒遂滿天下。

    丹陽束歸,長春因劉蔣故庵大加營茸。

    玉陽又請額為靈虛觀。

    凡住持者始受度為道士,以奉香火。

    世宗皇帝素欽其名,嘗遣使訪焉。

    戊申春,長春、玉陽應命至京師,賜以冠巾縧服,命居天長觀。

    尋又征至北宮長松島,與語,大悅,诏於島西築官庵居之。

    承安、泰和問,道陵亦屢召玉陽、長生至阙下,賜居修真觀,以待召問。

    玉陽得号體玄大師。

    自丹陽而下所為歌詩各有集,而郝廣甯獨邃於《易》,備見于《太古集》中。

    至正大初,密國公鑄贊雲:全真道束,四子傳化,四子謂誰?邱劉譚馬。

    德其亞者,王郝與孫,共成七賢,贊我真人。

    玉陽長春,大啟其門,遭遇聖朝,為王之賓。

    瀛海渺然,仙迹宛存。

    細玩此贊,其師資道業盤可見矣。

    仆适承乏翰林,與捉點嘉祥觀仲虛大師李志源,及提點中太一宮沖虛大師于善慶,無欲子李志常為方外友,因索鄙文以紀重陽仙迹。

    仆往年從事鄂亭密迩靈虛宿聞真風,故就為之說,使後之學者知師出處之迹,其功用及物若是之大,得以考觀而推行焉。

    若其出神入夢,擲傘投冠,其他騰淩滅沒之事,皆其權智非師之本教,學者期聞大道,無溺於方技可矣,是不得以固陋辭。

    天興元年九月重陽日謹記。

     丹陽真人馬公登真記 邑子張子翼撰 真人問世之異人也,禀天仙之姿,應期運之數,明哲聰敏,沖粹夷曠,學窮六藝,行包九德。

    夫其器量弘探襟宇豁達,邈乎人不可及已。

    然栖遲衡門,不苟祿仕,常喜詩酒,陶陶自樂而不屑世務。

    一日重陽真人西來,授以秘訣,則頓然而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