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觀碑志
關燈
小
中
大
太清名始傳。
說者謂在胚胎前,帝王以來鹹緻虔。
孔升真人君開元,崇祖奉道尤所專。
作為祠宮福全燕,迩來曆歲逾半千。
一旦人火嗟殲旗,時若有待何夤綠。
聖皇受命臨九纏,德澤昭天下漏泉。
滄海無波烽無煙,百廢具舉求其全。
憫此故基獨歸然,非同唐漢意欲仙。
庶幾厚福流民編,信臣是命特臨軒。
經始勿亟其從權,八稔告成素不愆。
清都雲構栖萬橡,廣庭飛閣何連延。
照人金碧明且鮮,麗哉壯觀臨長阡。
民力不勞财不損,聖德所底臣力宣。
下臣獻銘且名镌,福祿方至歌如川。
十方大天長觀玄都寶藏碑銘 承事郎應奉翰林文字知制語蕪國史院編修魏搏霄撰 十方大天長觀新作《玄都寶藏》,提點觀事沖和大師孫明道謂大名魏搏霄曰;自元始天尊開龍漢延康之劫,命天真皇人辯析秘道,授之列仙,以傳下世,則始有經矣。
自西王母以元始玉像遺軒轅黃帝,置諸高觀之上,以奉香火,則始有觀矣。
是則非觀無以貯無上之經,非經無以見無上之道,經之與觀可獨已乎。
國家定都永安,迄今四十餘年,天長觀皇奉香火,舊貯藏經,缺而未完。
住持道士繼承非一,因仍苟簡,莫有以補綴為意者。
大定丙午,明道始奉诏提點觀事,洪惟世宗皇帝萬機之暇,留神内典,以觀宇嘗火,出内府金錢巨萬計,俾撒舊而一新之。
於是上聖有居,衆真有處,長廊秘殿,蟠如翼如,經閣醮壇,廣庭今房,位置區别,莫不有叔,尊雄深靖,為天下壯觀。
而又賜錢二千萬,領以度支,歲取赢羨以給道倡。
複於五花山置燒丹院,起玉華殿,俾隸於觀,以為方士飛煉之所。
而無上之經,顧獨缺而未完。
愚雖不敏,誓将畢力,證茲勝事。
後二年,會有韶以南京,《道藏經》闆付觀,又易置玉虛觀經於飛玄之閣,以備觀覽,天長舊經,還付玉虛,其舊有名籍而玉虛不具者,聽留勿還,須補完則遣之。
繼又以普天大醮儀範有肅,賜蕭道濟等十人簪褐,仍勸賜錢十五萬,俾置羽衣,餘道倡人賜錢三萬。
明道用是愈益感奮,以為聖天子在上,道學興行,宜廣傳法錄,開度群迷,及獻狀于朝,嗣韶報可,仍勸招延高道,镯潔行事。
越明年正月,鼎成龍去,而诏旨具在。
主上嗣膺寶位,尤尊道學,以其教出中國。
專尚清今,有司舉前韶以請,俞音既下,以三月朔旦開壇受錄。
既具威儀,請師奏名,俄有三鶴自西北來,翔繞祠壇,逮奏名竟,乃西南去。
晝晷亭午登壇,複有四鶴徘徊其上,既交神吏,倏然黃霧蔽天,至自西北馭若鬥風雨。
已而撒席,天宇廓清,飛鶴上翕,入于太空。
道倡士庶,駭心稽首。
明昌改元之元日,勁遣中使谕旨度支,拓觀之左隙地凡千步,起丁卯瑞聖殿,以奉太母本命之神,制度與延慶坍。
其北官第一區,并以賜觀,俾構屋列滬,以貯經闆。
仍署文臣二員與明道經書參訂,即補綴完成,印經一藏。
既又命選精勤道士一員住持,須及五年,若職事修舉者,賜紫衣德号,仍歲度服勤道童二人以為常。
明道奉韶,不遑居處,分遣黃冠訪遺經於天下,且募工鸠材。
有趙道真者,願以闆材自任,丐化諸方。
不二年問,勝綠俱辦,瓖材會珍,良工萃巧,植屢屹立,镂塹具完。
凡得遺經千七十四卷,補闆者二萬一千八百冊有畸,積冊八萬三千一百九十八,列庫四區,為楹三十有五,以架計者百有四十。
明道於是倡諸道倡,依三洞四輔,品詳科格,商較同異,而铨次之,勒成一藏,都盧六千四百五十五卷,為秩六百有二,題曰《大金玄都寶藏》。
亦既奏功,須文以信久遠,子嘗留心吾教,敢以碑銘請,幸母讓。
搏霄謹按,道家者流,蓋出於黃帝、老子之學,其道以清争無為為宗,以慈儉不争為用,皆胳合六經之妙,雖國君不可阙也。
至其所謂神仙保性命之真,則山林中人之事也。
故善學黃老者,則必知其本末之務,若虞舜之無為,漢文之慈儉,光武之柔道,蓋公之清冷,皆出黃老之教,可謂知所務矣。
今吾師奉诏完茸舊典,而又得逸書於天下為多,兼收并蓄,足成一大藏,教其於本末之務,不為無補,是可銘者,於是敬諾而銘之其辭日: 空洞之元,虛無自然。
從無得有,積成地天。
兩儀既奠,七耀有踱。
造化亭毒,死生劫遷。
為人為物,或鬼或仙。
三界之上,浩劫之前。
上無複色,下無複淵。
中有大梵,俱津眇綿。
玉音攝氣,靈風聚煙。
亦既成文,豁落瑛鮮。
龍漢蕩蕩,運開乃傳。
天真辯析,列仙緻虔。
降授世人,玄言五千。
三洞四輔,次第相沿。
關尹之後,支分派宣。
漢史載者,二百五篇。
逮晉興甯,其光益延。
曆唐至宋,綱緯乃全。
搜訪遺逸,籠山絡川。
貯之秘殿,飾以錦遊。
天命既革,經随師還。
束置滋久,幾為斷編。
大定中興,真人禦乾。
乃卷天長,梼祠吉镯。
載新輸奂,載錫金錢。
聖澤汪洋,昭天漏泉。
謂經有闆,可蹄可荃。
取諸魏梁,緻之漢燕。
謂經有峽,可補可镌。
以彼玉虛,易此飛玄。
雲何鼎成,龍駕高骞。
攀鱗弗迨,抱弓涕漣。
明昌天子,志切奉仙。
賜第構屋,督工署員。
沖和奉承,勤亦至焉。
歲不再周,用集勝緣。
千材會珍,萬陶萃堅。
列滬山峙,镂塹壁聯巾能事既畢,靈既自甄。
於皇世宗,侑帝之筵。
俟誰駕之,韶遙綠遭。
降監成功,緻福孔遺。
天子壽考,維億萬年。
沾概玄教,旁流八涎。
十方大天長觀普天大醮瑞應記 明昌元年二月癸卯,皇太後微爽節宣之和。
越翼日甲辰,皇帝朝隆慶宮,問安于慈訓殿,還出寝門,行不能正履,朝夕視膳,疇咨藥石,未嘗解帶,以謂梼于上下神祇,着在典故。
壬子,劫大天長觀設普天大醮七晝夜,仰祝皇太後聖壽無疆,賜錢五百萬,梅檀、沉水、降真等香二百八十斤,龍腦五兩,命昭勇大将軍、拱衛直都指揮使兼客省使大仲尹、西上閣門使張汝猷、左振肅完顔阿魯罕為行禮官,诏提點天長觀事沖和大師孫明道日:.老君道教,乃中國之教,不比釋氏西胡之人,以擊钹為事,自今以始,醮上不得用法器。
即日降普天大醮,青詞一通,其詞日:嗣天子臣謹上啟三清四帝二後,伏以祇應丕緒,仰戴慈闱,惟日奉承。
方備九州之養,賴天孚佑,克開萬壽之祥,偶失時和,遽成微恙,爰款殊庭之邃,聿嚴秘醮之。
科,所冀孝誠俯回真馭,垂至神而洞鑒,錫景命之延洪,嘉與群生,永依大庇。
臣無任懇禱之至,謹詞。
辛酉,皇帝駕幸天長觀,行香禮畢,車駕還宮,行禮官暨高功大法師,聞啟發牒,皇帝齋戒七日。
癸亥,内降禦書青詞九通,沉檀四斤J龍腦十兩。
乙醜,正晝行道問,有白鶴九隻自西北來,繼又十隻,皆緩飛翺翔于壇上,須臾數千,四面蔽天而'至,徘徊往來,自午至申,始徐徐而去。
是時雲物嘉明,西南有赤光下屬壇殿,都人瞻拜,萬口和附,鹹以為聖上孝感之所緻。
丙寅,皇太後遣隆慶宮都監高高壽賜白金五十兩,彩四段,俾道衆忏謝。
是日,又於正午行
說者謂在胚胎前,帝王以來鹹緻虔。
孔升真人君開元,崇祖奉道尤所專。
作為祠宮福全燕,迩來曆歲逾半千。
一旦人火嗟殲旗,時若有待何夤綠。
聖皇受命臨九纏,德澤昭天下漏泉。
滄海無波烽無煙,百廢具舉求其全。
憫此故基獨歸然,非同唐漢意欲仙。
庶幾厚福流民編,信臣是命特臨軒。
經始勿亟其從權,八稔告成素不愆。
清都雲構栖萬橡,廣庭飛閣何連延。
照人金碧明且鮮,麗哉壯觀臨長阡。
民力不勞财不損,聖德所底臣力宣。
下臣獻銘且名镌,福祿方至歌如川。
十方大天長觀玄都寶藏碑銘 承事郎應奉翰林文字知制語蕪國史院編修魏搏霄撰 十方大天長觀新作《玄都寶藏》,提點觀事沖和大師孫明道謂大名魏搏霄曰;自元始天尊開龍漢延康之劫,命天真皇人辯析秘道,授之列仙,以傳下世,則始有經矣。
自西王母以元始玉像遺軒轅黃帝,置諸高觀之上,以奉香火,則始有觀矣。
是則非觀無以貯無上之經,非經無以見無上之道,經之與觀可獨已乎。
國家定都永安,迄今四十餘年,天長觀皇奉香火,舊貯藏經,缺而未完。
住持道士繼承非一,因仍苟簡,莫有以補綴為意者。
大定丙午,明道始奉诏提點觀事,洪惟世宗皇帝萬機之暇,留神内典,以觀宇嘗火,出内府金錢巨萬計,俾撒舊而一新之。
於是上聖有居,衆真有處,長廊秘殿,蟠如翼如,經閣醮壇,廣庭今房,位置區别,莫不有叔,尊雄深靖,為天下壯觀。
而又賜錢二千萬,領以度支,歲取赢羨以給道倡。
複於五花山置燒丹院,起玉華殿,俾隸於觀,以為方士飛煉之所。
而無上之經,顧獨缺而未完。
愚雖不敏,誓将畢力,證茲勝事。
後二年,會有韶以南京,《道藏經》闆付觀,又易置玉虛觀經於飛玄之閣,以備觀覽,天長舊經,還付玉虛,其舊有名籍而玉虛不具者,聽留勿還,須補完則遣之。
繼又以普天大醮儀範有肅,賜蕭道濟等十人簪褐,仍勸賜錢十五萬,俾置羽衣,餘道倡人賜錢三萬。
明道用是愈益感奮,以為聖天子在上,道學興行,宜廣傳法錄,開度群迷,及獻狀于朝,嗣韶報可,仍勸招延高道,镯潔行事。
越明年正月,鼎成龍去,而诏旨具在。
主上嗣膺寶位,尤尊道學,以其教出中國。
專尚清今,有司舉前韶以請,俞音既下,以三月朔旦開壇受錄。
既具威儀,請師奏名,俄有三鶴自西北來,翔繞祠壇,逮奏名竟,乃西南去。
晝晷亭午登壇,複有四鶴徘徊其上,既交神吏,倏然黃霧蔽天,至自西北馭若鬥風雨。
已而撒席,天宇廓清,飛鶴上翕,入于太空。
道倡士庶,駭心稽首。
明昌改元之元日,勁遣中使谕旨度支,拓觀之左隙地凡千步,起丁卯瑞聖殿,以奉太母本命之神,制度與延慶坍。
其北官第一區,并以賜觀,俾構屋列滬,以貯經闆。
仍署文臣二員與明道經書參訂,即補綴完成,印經一藏。
既又命選精勤道士一員住持,須及五年,若職事修舉者,賜紫衣德号,仍歲度服勤道童二人以為常。
明道奉韶,不遑居處,分遣黃冠訪遺經於天下,且募工鸠材。
有趙道真者,願以闆材自任,丐化諸方。
不二年問,勝綠俱辦,瓖材會珍,良工萃巧,植屢屹立,镂塹具完。
凡得遺經千七十四卷,補闆者二萬一千八百冊有畸,積冊八萬三千一百九十八,列庫四區,為楹三十有五,以架計者百有四十。
明道於是倡諸道倡,依三洞四輔,品詳科格,商較同異,而铨次之,勒成一藏,都盧六千四百五十五卷,為秩六百有二,題曰《大金玄都寶藏》。
亦既奏功,須文以信久遠,子嘗留心吾教,敢以碑銘請,幸母讓。
搏霄謹按,道家者流,蓋出於黃帝、老子之學,其道以清争無為為宗,以慈儉不争為用,皆胳合六經之妙,雖國君不可阙也。
至其所謂神仙保性命之真,則山林中人之事也。
故善學黃老者,則必知其本末之務,若虞舜之無為,漢文之慈儉,光武之柔道,蓋公之清冷,皆出黃老之教,可謂知所務矣。
今吾師奉诏完茸舊典,而又得逸書於天下為多,兼收并蓄,足成一大藏,教其於本末之務,不為無補,是可銘者,於是敬諾而銘之其辭日: 空洞之元,虛無自然。
從無得有,積成地天。
兩儀既奠,七耀有踱。
造化亭毒,死生劫遷。
為人為物,或鬼或仙。
三界之上,浩劫之前。
上無複色,下無複淵。
中有大梵,俱津眇綿。
玉音攝氣,靈風聚煙。
亦既成文,豁落瑛鮮。
龍漢蕩蕩,運開乃傳。
天真辯析,列仙緻虔。
降授世人,玄言五千。
三洞四輔,次第相沿。
關尹之後,支分派宣。
漢史載者,二百五篇。
逮晉興甯,其光益延。
曆唐至宋,綱緯乃全。
搜訪遺逸,籠山絡川。
貯之秘殿,飾以錦遊。
天命既革,經随師還。
束置滋久,幾為斷編。
大定中興,真人禦乾。
乃卷天長,梼祠吉镯。
載新輸奂,載錫金錢。
聖澤汪洋,昭天漏泉。
謂經有闆,可蹄可荃。
取諸魏梁,緻之漢燕。
謂經有峽,可補可镌。
以彼玉虛,易此飛玄。
雲何鼎成,龍駕高骞。
攀鱗弗迨,抱弓涕漣。
明昌天子,志切奉仙。
賜第構屋,督工署員。
沖和奉承,勤亦至焉。
歲不再周,用集勝緣。
千材會珍,萬陶萃堅。
列滬山峙,镂塹壁聯巾能事既畢,靈既自甄。
於皇世宗,侑帝之筵。
俟誰駕之,韶遙綠遭。
降監成功,緻福孔遺。
天子壽考,維億萬年。
沾概玄教,旁流八涎。
十方大天長觀普天大醮瑞應記 明昌元年二月癸卯,皇太後微爽節宣之和。
越翼日甲辰,皇帝朝隆慶宮,問安于慈訓殿,還出寝門,行不能正履,朝夕視膳,疇咨藥石,未嘗解帶,以謂梼于上下神祇,着在典故。
壬子,劫大天長觀設普天大醮七晝夜,仰祝皇太後聖壽無疆,賜錢五百萬,梅檀、沉水、降真等香二百八十斤,龍腦五兩,命昭勇大将軍、拱衛直都指揮使兼客省使大仲尹、西上閣門使張汝猷、左振肅完顔阿魯罕為行禮官,诏提點天長觀事沖和大師孫明道日:.老君道教,乃中國之教,不比釋氏西胡之人,以擊钹為事,自今以始,醮上不得用法器。
即日降普天大醮,青詞一通,其詞日:嗣天子臣謹上啟三清四帝二後,伏以祇應丕緒,仰戴慈闱,惟日奉承。
方備九州之養,賴天孚佑,克開萬壽之祥,偶失時和,遽成微恙,爰款殊庭之邃,聿嚴秘醮之。
科,所冀孝誠俯回真馭,垂至神而洞鑒,錫景命之延洪,嘉與群生,永依大庇。
臣無任懇禱之至,謹詞。
辛酉,皇帝駕幸天長觀,行香禮畢,車駕還宮,行禮官暨高功大法師,聞啟發牒,皇帝齋戒七日。
癸亥,内降禦書青詞九通,沉檀四斤J龍腦十兩。
乙醜,正晝行道問,有白鶴九隻自西北來,繼又十隻,皆緩飛翺翔于壇上,須臾數千,四面蔽天而'至,徘徊往來,自午至申,始徐徐而去。
是時雲物嘉明,西南有赤光下屬壇殿,都人瞻拜,萬口和附,鹹以為聖上孝感之所緻。
丙寅,皇太後遣隆慶宮都監高高壽賜白金五十兩,彩四段,俾道衆忏謝。
是日,又於正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