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觀碑志
關燈
小
中
大
作柯庭頌。
唐推姓系,尊為聖祖,太宗貞觀元年,勁修其宮,始給人戶五十以供灑掃。
高宗乾封中,親谒道官,追上尊号為玄元上德皇帝,宮殿壇宇,并令修創,置令丞各一員,歲時薦飨。
玄宗開元三年,東封岱嶽,回谒于舊宅,親書《道》、《德》二經,俾刊諸石。
二十年,帝自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
天寶二年,制改谯郡紫極宮為太清宮也。
四載,親幸,複制降真召仙、紫微送仙二曲以迎送之,易祝版為青詞,禦署則日嗣皇帝臣某,仍劫有司,着為定式。
文宗太和七年,宮經水潦,頗緻摧毀,劫宣武軍節度使李程兼充太清宮使,漸加修茸,尋複完美。
宋太祖建隆元年,遣使詣祠。
太宗淳化四年,遣修宮宇,建至明道元年,工畢,诏水部員外郎和蒙撰碑銘,自是專命中使監領。
真宗鹹平五年,遣内侍重修,增給衛士。
景德二年,禁四向樵蘇。
大中祥符五年,遣三司使丁謂代谒。
六年,躬詣,七年,複往,親奉冊寶,上尊号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
哲宗紹聖五年,知亳州喻陸奏諸瑞應,遣使醮謝,且诏本路轉運司,凡官宇之弊者,随即繕完。
徽宗崇甯改元,诏翰林學士張商英作記,以成哲宗之志。
金代累朝,尤加異數,給道士良田數萬畝,複其稅役,田夫野叟,至今猶能道之。
此前代、推尊之略,使後世向道者以考焉。
若夫紹述之人,自青牛西邁,尹喜懇梼,強為着五千言,日清争無為,日不争不耀,佳兵為不祥,以治國若烹鮮,以馳騁田獵,令人發狂,以孤寡不谷,王公自稱,推此以平天下,國家無餘蘊矣。
至於正心修身,二經具載,求之則有餘。
師祖述《道德》,四輔相承,率遵前軌,於是《洞靈》、《通玄》、《沖虛》、《南華》之書出焉。
世衰俗薄,邪說并興,因之為幻惑者有之,流而為谲怪者有之。
天之未喪斯道也,近世有全真家出,恬淡有守,動循故轍,自王重陽得正陽、純陽之傳,培植基本,付作者六人,在處聯芳,枝葉叢茂。
國朝開創,征長春敷暢玄元,親承睿春,天下靡然向風,雖三家聚落,萬裡郵亭,皆知敬奉,其操守道行,陰德與太上符合,太清所以重建也。
太清頃罹兵燼,複值河渦合流,向之仙宮,漂蕩無餘,但數千年九龍井僅得存耳。
長春仙蛻,傳法真常,時則有今安肅公張柔戍兵亳社,命官持疏,俾事修建。
真常先委隐真大師提點石志玉、通微大師知宮李志秘為之經始,公亦委曲用心,拯力護持,其參佐卒伍,亦皆樂赴,仍給據并宮施地周四十裡。
無何厥功肇啟,而真常示寂。
逮吾誠明之嗣教也。
承海都太子之命,敦請崇道真人張志素、栖雲真人王志謹同辦其事。
栖雲未幾物故,其門人輩尤為緻力,崇道則朝夕以之,始終匪懈,增築故基丈餘,問架九楹,視舊制殊為壯麗。
像太上于其中,束華、文始列于左右,洞靈、通玄、沖虛、南華次之,仙貌俨然,見者加敬。
雖餘者未完,已足以奉香火之供,而為國朝萬世析福之地,顧不偉欤。
主上聖德日新,神武電斷,西平大理,束服三韓,南州逆豎,旋即誅夷,朔漠諸王,畢來朝會,分司揆務,偃武修文,此浸明昌千載一時之運也。
然猶祇畏上玄,聿修嚴祀。
是宮之建,日月可冀矣。
臣待罪詞林,忝承睿旨,謹再拜而銘之。
其辭日: 聖人不仁,其民淳淳。
智慧一出,百僞喪真。
天何言哉,是生至人。
厥生惟何,渦水之濱。
生而神異,絕聖棄智。
居實處厚,解紛挫銳。
不仕污君,甘處下位。
青牛西駕,避名避地。
《道》、《德》二篇,立言五千。
為以無為,玄之又玄。
愛民治國,萬世可傳。
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永惟帝則,混元上德。
立祠水濱,單飛雉翼。
宮曰太清,殿日太極。
仙真名縣,增贲谯國。
黃河湯湯,犯我谷陽。
巍巍官殿,今也則亡。
興起有數,待我時昌。
誠明嗣教,繼志真常。
志秘、志玉,先為蔔築。
崇道、栖雲,聽然紹服,一殿告成,望之肅肅。
於萬斯年,為國祈福。
功成匪他,崇道居多。
臣不歸美,如君恩何。
慶源九井,福作兩河。
小臣祚銘,以代弦歌。
中都十方大天長觀重修碑 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诰兼修國史臣鄭子聘奉勁撰 大定十四年三月,戶部尚書臣仲愈、勸農使臣僅言奏:十方大天長觀館禦既安,像設既嚴,敢以聞。
是月既望,天子暨皇太子率百執事,款谒修虔,遂命為道場三日夜以慶成。
先是,召西京路傳戒壇主清虛大師閻德源住持,劫授提點觀事。
越十九年秋九月,乃诏承學之臣文其碑。
臣子聰待罪北門,實當書,敢考觀之所以廢興揚摧而叔之。
臣謹按《圖經》及舊碑,蓋肇迩唐玄宗開元中,命之日天長,頗極壯麗。
歲久不茸,頹圯滋甚。
至鹹通七年,盧龍軍節度使張允伸繕而新之。
五季及遼,鹹所嚴奉。
國朝正隆之季,政役繁興,簿領充初,着籍之用,多貯其中。
或有索奸者狙火之,數百年之締構,一昔而燼。
物不終否,時若有待,聖天子受命即位,歲方五稔,而功成治定,薄海内外,悉臣悉主,官修其方,民遂其業,工精其能,德澤洋溢,符瑞衆至,百廢具起。
萬機之暇,遊心玄妙,大定七年秋七月二十三日,乃韶複興。
以今戶部尚書張仲愈、勸農使張僅言董其役,且命勿亟。
自經始迄于落成,凡八年。
前三門榜曰十方大天長觀,中三門曰玉虛之門,設虛皇醮壇三級,中大殿日玉虛,以奉三清,次有閣日通明,以奉昊天上帝,次有殿日延慶,以奉元辰衆像。
翼于其束者,有殿曰澄神,翼于其西者,有殿日生真,以奉六位元辰。
束有鐘閣日靈音,兼奉玉皇上帝、虛無玉帝,次有閣日大明,以奉太陽帝君,次有殿曰五嶽,以奉諸嶽帝暨長白山興國靈應王,西閣日飛玄,以秘道藏,兼奉三天寶君,次有閣日清輝,以奉太陰皇君,次有殿日四渎,以奉江河淮濟之神。
洞房雨麻暨方丈凡百六十楹有奇,至于棟梁楹桶之材,丹艘塗茨之饬,圖繪偶像之工,雖龍杉錦相,蕾買梓星枯,閣海香瓊,贲丘朱泥,班捶之巧,昊張之妙,不是過也。
凡為錢以巨萬計,皆出自禁中服禦之物,而以善價平民,故成功如此之易。
遊題玉宇,模神工也,風馬雲車,遊真馭也;琅函玉岌,發道奧也;黃冠羽服,集真倡也;便齋曲房,安隐逸也。
於戲,不費大農之一錢,不勞版籍之一夫,不役赤籍之一卒,千柱之宮,百常之觀,三級之壇,巍巍乎,奕奕乎,如天造地設,非聖德感通,忠良協贊,渠能至此者哉!.臣竊謂希夷微妙,深不可識,強名日道,聖人得之以閱衆甫,以治天下,合陶唐氏之克讓。
其次有大丹雲液,上賓輕舉,長生久視之要。
其次有熊經烏伸,吐故納新,延生保命之術。
其次有考役鬼神,弭伏災疠,卻老已病之驗。
道之于世,豈小補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昔李唐祖玄元而興開元之功,所以緻尊極者,蓋先己也。
今天子以道有功于世,而複興修者,薪福民也。
先己者,乘時也,為民者,緻誠也,先己之與福民,乘時之與緻誠,其可同日而語乎?臣拜手稽首,敢獻頌日: 易有太極寶光天,孰主張是名真荃。
衆妙之門玄複玄,亭毒萬品堪輿旋。
曠乎浩劫不可遷,延康龍漢稱初年。
神而明之人為先,玉清
唐推姓系,尊為聖祖,太宗貞觀元年,勁修其宮,始給人戶五十以供灑掃。
高宗乾封中,親谒道官,追上尊号為玄元上德皇帝,宮殿壇宇,并令修創,置令丞各一員,歲時薦飨。
玄宗開元三年,東封岱嶽,回谒于舊宅,親書《道》、《德》二經,俾刊諸石。
二十年,帝自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
天寶二年,制改谯郡紫極宮為太清宮也。
四載,親幸,複制降真召仙、紫微送仙二曲以迎送之,易祝版為青詞,禦署則日嗣皇帝臣某,仍劫有司,着為定式。
文宗太和七年,宮經水潦,頗緻摧毀,劫宣武軍節度使李程兼充太清宮使,漸加修茸,尋複完美。
宋太祖建隆元年,遣使詣祠。
太宗淳化四年,遣修宮宇,建至明道元年,工畢,诏水部員外郎和蒙撰碑銘,自是專命中使監領。
真宗鹹平五年,遣内侍重修,增給衛士。
景德二年,禁四向樵蘇。
大中祥符五年,遣三司使丁謂代谒。
六年,躬詣,七年,複往,親奉冊寶,上尊号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
哲宗紹聖五年,知亳州喻陸奏諸瑞應,遣使醮謝,且诏本路轉運司,凡官宇之弊者,随即繕完。
徽宗崇甯改元,诏翰林學士張商英作記,以成哲宗之志。
金代累朝,尤加異數,給道士良田數萬畝,複其稅役,田夫野叟,至今猶能道之。
此前代、推尊之略,使後世向道者以考焉。
若夫紹述之人,自青牛西邁,尹喜懇梼,強為着五千言,日清争無為,日不争不耀,佳兵為不祥,以治國若烹鮮,以馳騁田獵,令人發狂,以孤寡不谷,王公自稱,推此以平天下,國家無餘蘊矣。
至於正心修身,二經具載,求之則有餘。
師祖述《道德》,四輔相承,率遵前軌,於是《洞靈》、《通玄》、《沖虛》、《南華》之書出焉。
世衰俗薄,邪說并興,因之為幻惑者有之,流而為谲怪者有之。
天之未喪斯道也,近世有全真家出,恬淡有守,動循故轍,自王重陽得正陽、純陽之傳,培植基本,付作者六人,在處聯芳,枝葉叢茂。
國朝開創,征長春敷暢玄元,親承睿春,天下靡然向風,雖三家聚落,萬裡郵亭,皆知敬奉,其操守道行,陰德與太上符合,太清所以重建也。
太清頃罹兵燼,複值河渦合流,向之仙宮,漂蕩無餘,但數千年九龍井僅得存耳。
長春仙蛻,傳法真常,時則有今安肅公張柔戍兵亳社,命官持疏,俾事修建。
真常先委隐真大師提點石志玉、通微大師知宮李志秘為之經始,公亦委曲用心,拯力護持,其參佐卒伍,亦皆樂赴,仍給據并宮施地周四十裡。
無何厥功肇啟,而真常示寂。
逮吾誠明之嗣教也。
承海都太子之命,敦請崇道真人張志素、栖雲真人王志謹同辦其事。
栖雲未幾物故,其門人輩尤為緻力,崇道則朝夕以之,始終匪懈,增築故基丈餘,問架九楹,視舊制殊為壯麗。
像太上于其中,束華、文始列于左右,洞靈、通玄、沖虛、南華次之,仙貌俨然,見者加敬。
雖餘者未完,已足以奉香火之供,而為國朝萬世析福之地,顧不偉欤。
主上聖德日新,神武電斷,西平大理,束服三韓,南州逆豎,旋即誅夷,朔漠諸王,畢來朝會,分司揆務,偃武修文,此浸明昌千載一時之運也。
然猶祇畏上玄,聿修嚴祀。
是宮之建,日月可冀矣。
臣待罪詞林,忝承睿旨,謹再拜而銘之。
其辭日: 聖人不仁,其民淳淳。
智慧一出,百僞喪真。
天何言哉,是生至人。
厥生惟何,渦水之濱。
生而神異,絕聖棄智。
居實處厚,解紛挫銳。
不仕污君,甘處下位。
青牛西駕,避名避地。
《道》、《德》二篇,立言五千。
為以無為,玄之又玄。
愛民治國,萬世可傳。
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永惟帝則,混元上德。
立祠水濱,單飛雉翼。
宮曰太清,殿日太極。
仙真名縣,增贲谯國。
黃河湯湯,犯我谷陽。
巍巍官殿,今也則亡。
興起有數,待我時昌。
誠明嗣教,繼志真常。
志秘、志玉,先為蔔築。
崇道、栖雲,聽然紹服,一殿告成,望之肅肅。
於萬斯年,為國祈福。
功成匪他,崇道居多。
臣不歸美,如君恩何。
慶源九井,福作兩河。
小臣祚銘,以代弦歌。
中都十方大天長觀重修碑 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诰兼修國史臣鄭子聘奉勁撰 大定十四年三月,戶部尚書臣仲愈、勸農使臣僅言奏:十方大天長觀館禦既安,像設既嚴,敢以聞。
是月既望,天子暨皇太子率百執事,款谒修虔,遂命為道場三日夜以慶成。
先是,召西京路傳戒壇主清虛大師閻德源住持,劫授提點觀事。
越十九年秋九月,乃诏承學之臣文其碑。
臣子聰待罪北門,實當書,敢考觀之所以廢興揚摧而叔之。
臣謹按《圖經》及舊碑,蓋肇迩唐玄宗開元中,命之日天長,頗極壯麗。
歲久不茸,頹圯滋甚。
至鹹通七年,盧龍軍節度使張允伸繕而新之。
五季及遼,鹹所嚴奉。
國朝正隆之季,政役繁興,簿領充初,着籍之用,多貯其中。
或有索奸者狙火之,數百年之締構,一昔而燼。
物不終否,時若有待,聖天子受命即位,歲方五稔,而功成治定,薄海内外,悉臣悉主,官修其方,民遂其業,工精其能,德澤洋溢,符瑞衆至,百廢具起。
萬機之暇,遊心玄妙,大定七年秋七月二十三日,乃韶複興。
以今戶部尚書張仲愈、勸農使張僅言董其役,且命勿亟。
自經始迄于落成,凡八年。
前三門榜曰十方大天長觀,中三門曰玉虛之門,設虛皇醮壇三級,中大殿日玉虛,以奉三清,次有閣日通明,以奉昊天上帝,次有殿日延慶,以奉元辰衆像。
翼于其束者,有殿曰澄神,翼于其西者,有殿日生真,以奉六位元辰。
束有鐘閣日靈音,兼奉玉皇上帝、虛無玉帝,次有閣日大明,以奉太陽帝君,次有殿曰五嶽,以奉諸嶽帝暨長白山興國靈應王,西閣日飛玄,以秘道藏,兼奉三天寶君,次有閣日清輝,以奉太陰皇君,次有殿日四渎,以奉江河淮濟之神。
洞房雨麻暨方丈凡百六十楹有奇,至于棟梁楹桶之材,丹艘塗茨之饬,圖繪偶像之工,雖龍杉錦相,蕾買梓星枯,閣海香瓊,贲丘朱泥,班捶之巧,昊張之妙,不是過也。
凡為錢以巨萬計,皆出自禁中服禦之物,而以善價平民,故成功如此之易。
遊題玉宇,模神工也,風馬雲車,遊真馭也;琅函玉岌,發道奧也;黃冠羽服,集真倡也;便齋曲房,安隐逸也。
於戲,不費大農之一錢,不勞版籍之一夫,不役赤籍之一卒,千柱之宮,百常之觀,三級之壇,巍巍乎,奕奕乎,如天造地設,非聖德感通,忠良協贊,渠能至此者哉!.臣竊謂希夷微妙,深不可識,強名日道,聖人得之以閱衆甫,以治天下,合陶唐氏之克讓。
其次有大丹雲液,上賓輕舉,長生久視之要。
其次有熊經烏伸,吐故納新,延生保命之術。
其次有考役鬼神,弭伏災疠,卻老已病之驗。
道之于世,豈小補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昔李唐祖玄元而興開元之功,所以緻尊極者,蓋先己也。
今天子以道有功于世,而複興修者,薪福民也。
先己者,乘時也,為民者,緻誠也,先己之與福民,乘時之與緻誠,其可同日而語乎?臣拜手稽首,敢獻頌日: 易有太極寶光天,孰主張是名真荃。
衆妙之門玄複玄,亭毒萬品堪輿旋。
曠乎浩劫不可遷,延康龍漢稱初年。
神而明之人為先,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