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觀碑志

關燈
道問,有四鶴自西北來,徐有五十餘,盤旋於壇上者久之。

    丁卯,複命左宣徽使盧玑為代禮官,午時行道問,鶴五隻來自西北,回翔殿閣之上,道衆詣天寶壇上十方香,有大鶴下翔,掠玉虛殿檐,然後飛舞於壇閣之上而去。

    中夜焚詞,微風自西北來,缭繞楮灰,搏扶搖而上者數百千丈,直入霄漢。

    俄有赤光照燭琳宇,衆皆駭歎瞻拜。

    戊辰巳事。

    厥後曾未俠旬,皇太後康甯如初。

    有本觀玉虛殿侍香道人徐悟真者,目擊上事,因命工锾木為《大天長觀普天大醮感應圖》,具錄始終,囑國史院編修官臣朱瀾記其事於國之上。

    竊惟束西漢時,黃鹄下太液池,白鶴三十隻經岱宗杞壇之上,偶然而來,殊無意謂,當時史官猶以為嘉瑞,筆之於西京之書,東觀之記,配聖天子以至孝之德,動天地一通神明,如是之昭晰着明哉!.而瀾又職隸太史,固當備紀其實,内則書之於策,以備史臣采擇,外則揚君上之美,以佐佑刑于四海之教,故不敢堅拒悟真之請,乃取其所錄而叔述之,以為《天長觀普天大醮瑞應記》。

    《書》日:立愛惟親,立敬惟長。

    始於家邦,終于四海。

    将見天下臣民聞風感德,靡然從化,人人修曾闵之行,唐虞之世比屋可封之俗,複見於今日矣。

    五月戊午,征事郎、應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借絆臣朱瀾拜手稽首謹書。

     中都十方大天長觀普天大醮感應碑 國子祭酒兼翰林直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覺懷英撰 古者聖人,尊天地,敬鬼神,梼祠祭祀之禮,見於《詩》、《書》尚矣。

    壇憚以為位,牲币以為薦,熏燎以達臭,祝史以緻辭,以禳夾疾,以祈壽福,亦皆有請焉。

    後世或舉或廢,寝不能詳究其說,而禳:析之事,獨施於道家者流。

    齋有法,醮有儀,齋以謝咎,醮以度厄&rarr於是焉要福於天地神祇,自漢唐以來,其法益備。

    雖與古殊尚,而齋潔以即事,虔敬以将誠,其緻一也。

    明昌元年二月,皇太後有疾不豫,皇帝日侍寝闱,咨閱方藥,'凡所以為天下養者,皆用其至,而疾不加損。

    天子惕然,憂形于色,分命侍臣褊舉群杞。

    且謂梼祈之法,莫嚴於道家,其所謂普天大醮者,視他醮為尤備,乃诏出帑泉五百萬,賜天長觀,俾開醮席。

    仍賜梅檀、沉水、龍腦等香以斤計者合四面‘有奇,特命拱衛直指揮使兼客省使大仲尹、西上閣門使脹汝猷、左振肅完顔阿魯罕同典行禮,複韶谕提點觀事沖和大師孫明道日:老君之道出於中國,專尚清诤,非若釋氏西胡之法,以擊钹為事,自今醮‘筵宜勿複用。

    上於是宿齋,翼日駕如壇所,親薦香火。

    既還,宮内出密詞九通,皆親禦宸翰,皇太後亦遣宮使賜白金彩、币,以申忏謝,啟壇之日,兩宮常膳皆進蔬素,凡七日,蓋與醮相始終。

    其備物緻誠,可謂兼舉矣。

    既醮之三日,一行事方殷,西南有绛霭紛敷,光明輝映壇殿,白鶴九來自西北,翺翔壇上,繼是至者又以十數,頃之,四面雲會,不可禅數,蓋無慮數千,徘徊下上,自午至哺乃稍稍散去。

    于時,祠官道倡,相與振動,拜禮壇下,都人父老,萬目瞻仰,莫不加手于額,以為聖上孝誠所緻。

    自是或五或四,或至數十,繼日更至,最後有大鶴迤逦下翔,屢拂檐楹,已而回旋殿閣之上,逾時乃不見。

    焚詞之夕,天宇橙霁,微風肅然,煙燼上舉,莫窮所至,俄有赤光照燭壇宇,衆皆煉然,蓋知仙聖之去人不遠也。

    徹醮未幾,而皇太後聖體旋就康複,朝野内外,相語稱慶。

    國史院編修官朱瀾為記其事,儒學之臣作為歌頌者甚衆,孫公大師複屬鄙文,傳之刊镂。

    懷英曰:天道幽遠,其交際之理不可必知,所可知者,修于下,應于上,理之必至者矣。

    夫鶴,逸羽也,巢於深林而遊集于薮澤,人将即焉,則搖翮而去之,彼孰使而來哉?嘗聞道家以是為仙人骥,誠然,則其為感應章章矣。

    孔子日:事父孝,故事天朋,事母孝,故事地察,以至於無所不通。

    《書》日: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

    夫以道德精微之教,行之以清争,以達聖天子愛親之誠,宜乎感應之速也。

    既書所聞,複系之以頌日: 維帝在上,萬靈所宗。

    聽則甚卑,匪誠弗通。

    於皇聖神,繼天立道。

    奚請于天,粵為親梼。

    乃卷道學,其教本玄。

    用是清争,庶幾格天。

    展壇惟嚴,章詞有秘。

    上靈顧故,福應遺緻。

    爰有嘉氣,非雲非煙。

    下屬壇殿,流光晔然。

    複有仙禽,以千百數。

    如馴如驅,飛掠檐應。

    會日聖感,福于慈闱。

    天子日然,嘉爾道師。

    道師稽首,惟天子孝。

    千萬億年,加惠玄教。

     中京重建十方上清宮記 太上者,混沌之祖也,初生三清,自玉清至於太清,又成九氣,自無量至於無愛,以純陽而上分三十六天,自太黃而至於大羅,以純陰而下分三十六地,自潤色而至於洞淵,皆在制禦之域也。

    雖處乎丹台之上,紫阙之内,三大仙、九大帝、二十七天君、八十一大夫、一千二百仙官、二萬四千靈司、七萬仙童、玉女、五億天丁、神王,鹹奔走之。

    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府、七十二福地、三十六靖盧、二十四化治,莫不仰隸焉。

    既無陽九百六之災,而出拂石芥城之數,或朝元始,校九宮升降之籍,或谒玉晨,閱三界生死之簿,或履雲華而身如金色,或坐蓮葉而面放日光,七耀雲霞之冠,九華離披之被,或乘八景玉辇,或駕五色神龍,建流霄之丹節,張九光之鶴蓋,或隐幾而羅寶帏,或揮塵而翳珠幡,或玄冠素服而禦白馬朱鱗,或玉質金容而策青虹白獸。

    或問虛皇而号金阙帝君,或在太微而名天皇大帝,或出於龍漢之紀為玄中法師,或現於赤明之年為有古先生,或日郁華子,畫八卦於伏羲,或日大成子,播百谷於炎帝,或曰廣成子,隐於空同,或日務成子,居於姑射。

    或授清虛真人以二十四圖,或錫天真皇人以三十六部,秘丹書於琅函寶岌,藏紫字於琳館玉房,傳靈篇於青童君,教法始興,留真像於西王母,道觀初建。

    爾乃降神於商,當陽甲之時,寄生於苦,在庚申之歲,陰禦九龍之駕,光流五色之珠,托靈飛之遺體,剖真妙之左脅,娠八十一年,示七十二瑞,相,以其指木而姓李氏,以其白首而稱老子,或曰伯陽;甫或日太史檐,或名元、名德、名雅、名石,或字生、字光、字文、字始、何啻三十六号而已。

    河目海口,日角月淵,鼻有雙柱,額有三裡,頰如橫隴,頤若平丘,身長九尺,手握十紋,方瞳兌面,白志錦文,又豈止七十二相哉!.自文王、武王以來,居藏史、柱史之職,知周德之既衰,闵胡俗之未化,徑由函谷,将度流沙,紫氣橫天,青牛稅駕,末着關令所請之書,先肉徐甲既死之骨,時昭王二十五年七月甲子也。

    今洛陽上清宮遺邊尚存,古樹蟠空,如龍蛇之狀,上有一穴,實太上系車之地也。

    國朝升河南府為中京,留守完顔訛出請鴉門道人武大順來領此十方宮事。

    始延四方之士,鹹得灑掃於其中,一大勝事也。

    武大順丐文於予,将伐石志之。

    予恐世俗未知太上之所以至此也,故備錄其本末雲。

    若夫傳道於庚桑,有伏鹄之喻',講禮於仲尼,有猶龍之歎,載誕青羊之肆,遐登白鹿之宮,皆後事也。

    語在《道藏》,略而不書。

    雲雲孫純甫謹記。

     宮觀碑志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