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十規
關燈
小
中
大
外,其餘铙钹鈴铎之類,不得雜用,甚為亵渎。
至若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之所崇尚敬禮,即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誇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後世多矣,是切為後戒。
道法傳緒,清微始於元始天尊,神霄始於玉清真王。
自曆代傳緒以來,清微自魏祖二師而下,則有朱、李、南、黃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經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所衍。
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張、李、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弘猶至。
凡天雷、酆嶽之文,各相師授,或一将而數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異,以是訛舛失真、隐真出僞者,多因而互生謗惑。
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先求岩谷明師、草衣木食之士,開發萬法根宗,精勵香火,止佩一法、一箓、一職。
苟能晨夕煉神養氣,修持不怠,與神明交格,言行無慊,何患法之不靈,将之不佑,雖職小法專亦驗。
苟惟務虛名,奔逐聲利,必求參當世顯達為師,誇名眩世,不修香火,荒怠修持,佩法縱多,徒若商賈之負販,箓職貴於高大,出處務於誇眩,耽肆酒食,矜伐怨欲,不異井巷巫觋之徒。
未嘗留念神明,辄誇符咒之驗,呼俦誘類,第相鼓惑,甚則假以謝師犒将,徼索酒食,誠有悮於叩祈,且深乖於教範。
又辄妄為人師,以盲引瞽,内無功行,外結是非,探為大戒。
果為高行之士,惟務緻虛守靜,一念不生,萬緣俱寂,性天道法,心地雷霆,不落萬緣之窩臼,惟究向上之真宗,斯為上士也。
又等圓光附體、降将附箕、扶鸾照水諸項邪說,行持正法之士所不宜道,亦不得蔽惑邪言,誘衆害道。
凡行符水之士,務以利濟存心,以丹砂藥術兼濟,不得妄受資财,反與鬼神構怨,以至法術不驗。
亦不得濫授道法,輕洩玄機。
雖入道之人、崇教之士,言行不莊、慢忽香火者,亦宜寶秘,慎勿妄傳,而況市井屠釣之徒,苟利眩名,辄納為徒,浮談诳語,自贻律譴,罪所不原。
住持領袖。
凡名山福地、靖廬治化、叢林宮觀住持之士,或甲乙往還,或本山推舉,必得高年耆德、剛方正直之士,言行端莊,問學明博,足為叢林之師表、福地之依皈者為之,庶足儀刑後進,準則前修。
其居是者,務必慈仁儉約,德量含弘,規矩公正。
先開接引之方,導愚畜衆;次謹焚修之職,請福消愆。
裕國祝厘,莫大於報本;尊經闡教,莫大於推誠。
其畜衆之方,先嚴戒行規矩為要,警以罪福因果之報,田糧委庫職管紹,賦稅任砧基應充,飲食修造,各謹司存,晨昏以神明為謹,修葺為心。
五湖四海,高人羽士,或挂搭安單,栖冬結夏,設知堂一贠,廣於接待,素食粗衣,随緣安駐,務令身口安閑,逍遙無念,庶進道有基,身心無慮,其刻苦修持者,猶當周給。
其入山檀施,喜舍随緣,或建齋設醮,薦祖度親,随力行持,一遵齋科,大小濟利,毋校所施厚薄。
經曰:一切諸福,皆自歡喜中來,一切布施,生歡喜心,種種善果,福報無邊。
其官貴賓客往還,素面一餐,遇夜則宿,不得幹與公事,延留惹非。
朔望宣明訓戒,開示激揚,務修本面家風,究竟本宗事業,毋貪富貴,毋嗜喧嚣,因而争相仿效,華衣美食,廣廈細氈,昧公營私,出入騎乘,呵擁仆禦,交接權勢,以緻教化不行,源污流濁,甚則耽迷聲色,外飾内乖,不畏香火、神明、靈壇、古迹,私畜俗眷,穢亵神祇。
所轄住持,宜聞於有司,處決下山,不得蒙昧阿私,有壞規法。
其後進不遵、輕薄之流,不習本宗,惟圖頑橫,自贻過咎,必宜依律遣斷,庶獲規繩嚴肅,教範宣揚,如或一槩容情,罪宜均受。
近者郡邑道寮,儀範猶乖,紀綱不振,所合整肅,一守定規。
雲水參訪。
凡出家之人,上離父母之親,下棄祖宗之嗣,志在出世離塵,必當以超脫幻化、了悟生死為心。
苟若仍前,汨迷塵網,晝夜奔波,無有出期,與俗何異。
經曰:學道之士,以清靜為本。
睹諸邪道,如睹仇雠;遠諸愛欲,如避臭穢;除苦惱根,斷親愛緣。
是故出家之後,離情割愛,舍妄歸真,必當以究明心地、修養性天為務,操修戒行,磨煉身心,隻笠箪瓢,孤雲野鶴。
或遇名山洞府,挂搭安單,參竭明眼師匠,問道親師,切究性命根宗,深探道德之要,悟徹宗門,玩味法乳,不於利名挂意、富貴留心。
雖饑寒風暑之切身,不易其操;雖困苦貧賤之役心,不奪其志。
忍辱藏垢,言行謙和,卑下柔弱,精神純一,心存柔遜,性戒剛強,務居山林岩洞、人迹稀絕之地,草衣木食以養生,巢居穴處以守道,各依師授,修煉本來。
其出外參求,風餐雨宿,忍凍受饑,蹑屩擔簦,攜包頂缽,不懼萬裡之遙,務登名師大匠之門,一言之下頓悟,萬劫之果遂周。
緻凡出處之間,悉遵白祖師、
至若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之所崇尚敬禮,即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誇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後世多矣,是切為後戒。
道法傳緒,清微始於元始天尊,神霄始於玉清真王。
自曆代傳緒以來,清微自魏祖二師而下,則有朱、李、南、黃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經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所衍。
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張、李、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弘猶至。
凡天雷、酆嶽之文,各相師授,或一将而數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異,以是訛舛失真、隐真出僞者,多因而互生謗惑。
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先求岩谷明師、草衣木食之士,開發萬法根宗,精勵香火,止佩一法、一箓、一職。
苟能晨夕煉神養氣,修持不怠,與神明交格,言行無慊,何患法之不靈,将之不佑,雖職小法專亦驗。
苟惟務虛名,奔逐聲利,必求參當世顯達為師,誇名眩世,不修香火,荒怠修持,佩法縱多,徒若商賈之負販,箓職貴於高大,出處務於誇眩,耽肆酒食,矜伐怨欲,不異井巷巫觋之徒。
未嘗留念神明,辄誇符咒之驗,呼俦誘類,第相鼓惑,甚則假以謝師犒将,徼索酒食,誠有悮於叩祈,且深乖於教範。
又辄妄為人師,以盲引瞽,内無功行,外結是非,探為大戒。
果為高行之士,惟務緻虛守靜,一念不生,萬緣俱寂,性天道法,心地雷霆,不落萬緣之窩臼,惟究向上之真宗,斯為上士也。
又等圓光附體、降将附箕、扶鸾照水諸項邪說,行持正法之士所不宜道,亦不得蔽惑邪言,誘衆害道。
凡行符水之士,務以利濟存心,以丹砂藥術兼濟,不得妄受資财,反與鬼神構怨,以至法術不驗。
亦不得濫授道法,輕洩玄機。
雖入道之人、崇教之士,言行不莊、慢忽香火者,亦宜寶秘,慎勿妄傳,而況市井屠釣之徒,苟利眩名,辄納為徒,浮談诳語,自贻律譴,罪所不原。
住持領袖。
凡名山福地、靖廬治化、叢林宮觀住持之士,或甲乙往還,或本山推舉,必得高年耆德、剛方正直之士,言行端莊,問學明博,足為叢林之師表、福地之依皈者為之,庶足儀刑後進,準則前修。
其居是者,務必慈仁儉約,德量含弘,規矩公正。
先開接引之方,導愚畜衆;次謹焚修之職,請福消愆。
裕國祝厘,莫大於報本;尊經闡教,莫大於推誠。
其畜衆之方,先嚴戒行規矩為要,警以罪福因果之報,田糧委庫職管紹,賦稅任砧基應充,飲食修造,各謹司存,晨昏以神明為謹,修葺為心。
五湖四海,高人羽士,或挂搭安單,栖冬結夏,設知堂一贠,廣於接待,素食粗衣,随緣安駐,務令身口安閑,逍遙無念,庶進道有基,身心無慮,其刻苦修持者,猶當周給。
其入山檀施,喜舍随緣,或建齋設醮,薦祖度親,随力行持,一遵齋科,大小濟利,毋校所施厚薄。
經曰:一切諸福,皆自歡喜中來,一切布施,生歡喜心,種種善果,福報無邊。
其官貴賓客往還,素面一餐,遇夜則宿,不得幹與公事,延留惹非。
朔望宣明訓戒,開示激揚,務修本面家風,究竟本宗事業,毋貪富貴,毋嗜喧嚣,因而争相仿效,華衣美食,廣廈細氈,昧公營私,出入騎乘,呵擁仆禦,交接權勢,以緻教化不行,源污流濁,甚則耽迷聲色,外飾内乖,不畏香火、神明、靈壇、古迹,私畜俗眷,穢亵神祇。
所轄住持,宜聞於有司,處決下山,不得蒙昧阿私,有壞規法。
其後進不遵、輕薄之流,不習本宗,惟圖頑橫,自贻過咎,必宜依律遣斷,庶獲規繩嚴肅,教範宣揚,如或一槩容情,罪宜均受。
近者郡邑道寮,儀範猶乖,紀綱不振,所合整肅,一守定規。
雲水參訪。
凡出家之人,上離父母之親,下棄祖宗之嗣,志在出世離塵,必當以超脫幻化、了悟生死為心。
苟若仍前,汨迷塵網,晝夜奔波,無有出期,與俗何異。
經曰:學道之士,以清靜為本。
睹諸邪道,如睹仇雠;遠諸愛欲,如避臭穢;除苦惱根,斷親愛緣。
是故出家之後,離情割愛,舍妄歸真,必當以究明心地、修養性天為務,操修戒行,磨煉身心,隻笠箪瓢,孤雲野鶴。
或遇名山洞府,挂搭安單,參竭明眼師匠,問道親師,切究性命根宗,深探道德之要,悟徹宗門,玩味法乳,不於利名挂意、富貴留心。
雖饑寒風暑之切身,不易其操;雖困苦貧賤之役心,不奪其志。
忍辱藏垢,言行謙和,卑下柔弱,精神純一,心存柔遜,性戒剛強,務居山林岩洞、人迹稀絕之地,草衣木食以養生,巢居穴處以守道,各依師授,修煉本來。
其出外參求,風餐雨宿,忍凍受饑,蹑屩擔簦,攜包頂缽,不懼萬裡之遙,務登名師大匠之門,一言之下頓悟,萬劫之果遂周。
緻凡出處之間,悉遵白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