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師。

    至一山,見道者謂曰:天台山司馬子微名在瓊台,身居赤城,真良師也。

    靜真還詣先生受道,未幾升仙。

    嘗降謂薛季昌曰:先生得道,高於陶都水,當為東華上清真人。

    先生忽一日謂草弟子曰:吾於玉霄峰東,望蓬萊有群仙降駕,今為東華青童君召,必須往赴。

    俄頃化去,诏贈銀青光祿大夫,谧正一先生,帝親文其碑。

    先生嘗撰《修真秘旨》、《天也宮府圖》、《坐忘論》、《登真系》等行世。

     李含光 道士李含光,年十三,笃好道學,雖處暗室,如對君父。

    工篆隸,人稱過其父。

    一聞之,終身不複作。

    師司馬正一先生,見之曰:真玉清之客也。

    戒曰抱虛,無而積功,其道無窮,托幽阜而滅迹,於德不淺,遂盡付寶書,俾先救人。

    含光既禀訓,忘情於身,周急於物,每啟齋醮,齋心潔己,不少怠。

    明皇诏見問理化,對曰:《道德經》者,君王師也。

    漢文行,而跻民於仁壽。

    又問金鼎,曰:道德者,公也。

    輕舉者,公中之私也。

    若求生徇欲,類於系風,不亦難乎。

    帝嘉之,優禮以待。

    未幾,請還句曲。

    诏為紫陽觀以居之。

    帝受福祚真經,請為師不赴,於大同殿具辭遙請。

    仰号玄靜先生,嘗着《仙學傳》、《天玄異同論》。

    年八十有七,謂弟子:吾将往茅山。

    遂順化於時,祥雲降,芝草生,位為茅山仙官矣。

     吳宗元 吳筠,字貞節。

    通經誼,美文辭。

    舉進士不中,去居倚帝山。

    天寶初,召至京師,請隸道士籍,依潘師正先生究其道。

    南遊天台,觀滄海,與名士相從,文詞傳至京師。

    明皇召見,與語甚悅,敕待诏翰林,獻玄綱三篇。

    帝嘗問道,對曰:深於道者,無如老子,陛下自求之於五千文可也。

    複問神仙治煉,對曰:此野人事,非人主宜留意。

    筠每開陳,皆名教世務,以微言諷谏,天子重之。

    群沙門嫉其見遇,高力士素事浮屠,共短筠於帝。

    筠求還嵩山,诏為立館。

    嘗論谷神之妙,則有《玄綱論》。

    哀蓬心蒿目之遠於道,則有《神仙可學論》。

    疏淪澡雪,使無落吾事,則有《洗心賦》、《嵓栖賦》。

    修胸中之誠而休乎天均,則有《心目論》、《契神頌》。

    若遊仙步虛、王化雜感之作,凡四百五十餘詩,權德輿集而為序。

    後解化,诏谥宗元先生。

     劉知古 劉知古,字先玄,沛人。

    中山靖王遠孫,上世官遊臨邛,遂家焉。

    母昊氏,感異夢而生,明慧秀正,不喜利名,惟從事於道,出家隸太清觀,受三洞經箓。

    至於八公寶章、三洞寶箓、丹經脈訣之旨、出生入死之道,罔不洞曉。

    睿宗召問,道業稱旨,特加崇錫,後還山。

    開元中,複召,為民蠲疫,真人視色代脈,布氣除痾,民賴以安,十有八九。

    上寵錫不受,乞歸蜀,請以居第為大千秋觀,上親書額,李邕文其碑。

    後因天長節,改為天長觀,複議别營修。

    或有客至,授以黃白術,雖飛甍連構,頗極壯麗,所費萬計,未始資於人工畢。

    客複至,約於東陽伏牛山,既至其下,有古觀葺而居之,行三奔九道之要十年,忽室中有光,産丹芝一莖,扣之作金玉聲。

    忽夢神人謂曰:後山滴泉之下石中,有金魚跨之,可以升天矣。

    非此芝扣石,不可緻。

    後訪之,以芝扣石,如風雷之震,巨石進裂,得金魚,長三尺許,乘空飛騰,雲霧旋擁而去。

    真人嘗為母薦福,置九幽燈,金箓白簡式,至今遵用,幽冥利益,讵可量哉。

    又有《日月玄樞》、《指迷歌》行於世。

    聖宋宣和中,改為仙隐觀,在成都北城内。

     傅練師 傅仙宗,長安人。

    父倫,資陽令。

    仙宗幼好道家學,遂隐資陽山。

    未幾,有神人告,玉按山可修行,遂建千齡觀,居之一紀。

    一日,又有神數人告曰:某主,山神也。

    自師居此,某等日不遑安,況此未為福地,州西平岡山可居。

    師然其說,鬼神侍衛,即至其所,建壇室以居。

    明皇崇道,召赴阙,過利州桔柏津,水怪為民害。

    師以二石闆,書符投水中,有二大魚曝於灘,腹下有丹字曰:赤鯉赤鯉,生居河水,不避仙官,理得其死。

    刺史具以聞,诏立師祠於津埃。

    至都,俾於上清宮設醮,帝親臨壇。

    師行事至,請東方青童君從官将吏。

    頃間,天兵遍壇之東,上恐懼。

    既罷,問修何道緻此。

    曰:臣所修務,安人利物,恬淡簡易,澄之不清,攪之不濁,以此自勝故爾,上欽悅。

    久之,乞還山,诏茸其觀,親書額,改曰應真。

    乾元三年十月十四日,忽聞空中雲:太上有勑召,遂沐浴登榻而化。

    有人見之簡州,乘青騾而去,信屍解也。

     闾丘先生 闾丘方遠,字大方。

    年十六,通經史。

    二十九,入道,師尤元澤。

    一日,澤謂曰:子不聞老氏雲,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蓋身從無為而生有為,今卻反本,是曰無為。

    無為者,言無即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