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言有即成礙,執有無即成滞。

    但於有無一緻,泯然無心,則庶幾乎道,且釋氏以此為禅宗。

    孔子謂:寂然不動者,其揆一也。

    老氏又雲:迎不見首,随不見後,此何物耶?子能默契,又何求焉。

    何必空山,長松之下。

    所惜者,子之才器,足可為真門摽表也。

    方遠受教而去,複事劉處靜、葉藏資授道箓,慕稚川貞白之為人,聲猷益盛。

    吳越錢镠,欽其清尚,訪於大滌洞,築室以居之。

    昭宗累诏不赴,就賜命服,号妙有大師、元同先生,弟子二百餘人,惟十餘輩深得修真練神之旨。

    後一日,忽沐浴端坐而化,及就圹,空棺而已。

     杜天師 杜光庭,字賓聖。

    為時名儒,試萬言不中,遂入道,事應先生為高弟。

    嘗謂道門科教,自漢天師、陸修靜撰集以來,歲久廢墜,乃考真僞,條列始末,故天下羽,至今遵行。

    僖宗召充麟德殿文章應制。

    嘗時推伏曰: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中利初,扈從幸蜀,因老於成都。

    王建據蜀,召為皇子師。

    嘗謂徐光溥曰:餘初學於上庠,書籍皆備,一月之内,分日而習。

    一日誦經書,二日覽子史,三日學為文,四日記故事,五日燕閑養志。

    一月率五日終始。

    不五七年,經籍備熟。

    光溥,蓋蜀相,嘗師事之。

    天師始遇陳體,複得神藥,後於成都朱仙依之,久唱撼庭,秋辭,卒不遇。

    一日,忽謂門人曰:昨夢朝上帝以吾為岷峨主司。

    時方營真宮於青城山告成,遂披法服,禮辭升堂,集弟子囑别而化。

    歸葬青城,但聞棺輕,啟之惟留一屣而已。

    嘗着混元圖、翼紀聖賦、廣聖義、曆帝記、靈驗記、科教儀範、章詞表式、歌詩雜文數百卷,目曰《廣成集》,谥錫廣成先生号雲。

     蘇澄隐 道士蘇澄隐,居鎮陽龍興觀,通老莊,善攝養。

    開寶二年,太祖皇帝駐鎮陽,召之掖升殿。

    上曰:師年逾八十,容貌甚少,是能養生,宜以見教朕。

    澄隐曰:臣之養生,不過精思煉神而已。

    帝王養生,财異於是。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無為無欲,凝神太和。

    軒帝、唐堯,享國永年,得此道也。

    上嘉其說,寵錫殊厚。

     二張無夢 張無夢,字靈隐。

    笃孝,聞於鄉裡,好清靜,通易。

    及冠,委資産於其弟,入華山,與種放、劉海蟾結交,事希夷先生,多得微旨。

    久之,遊天台赤城,結廬十餘載,修行精練,以内事形于歌詠,成百首,曰:《還元篇》。

    夏英公入山見之,得其詩歸辇下。

    王冀公執政,英公以《還元篇》獻之,未幾以聞。

    真宗問以長久之策,無夢曰:臣野人,但於山中誦《老子》、《周易》而已,其他不知也。

    上令講《易》,即講謙卦。

    上曰:獨說謙何也?無夢曰:方大有之時,宜守以謙。

    上喜其說,除着作佐郎不受。

    一日,複召講《還元篇》,賜飲,遣使送金帛,皆不受。

    複賜處士先生号,亦不受。

    上因以歌賜行曰:混元為教含醇精,視之無迹聽無聲。

    唯有達人臻此理,逍遙物外事沉冥。

    浮雲舒卷絕常勢,流水方圓靡定形。

    乘興偶然辭澗戶,談真俄爾谒王庭。

    順風已得聞宗旨,枕石還期适性情。

    玉帛簪纓非所重,長歌聊複寵歸程。

    明日遂行有旨,令台州給着佐俸,至山亦不請,其終始清節如此。

    年九十九,終于金陵。

    經三日,頂中白氣出,高三尺。

    有瓊台詩行於世。

    碧虛子陳景元,蓋其弟子,得老莊宗旨雲。

     劉先生 劉從善,字順夫,自幼稚好道家學。

    於建隆觀,試業為道士。

    天聖初,承旨住景靈宮。

    上與太後欲受法箓,韶觀妙先生朱自英,於玉清昭應宮建壇,命從善同壇受箓。

    上嚴於孝享,遣使谕以先帝忌辰,令於神禦前咒食。

    乃編三洞經内咒局,尋進咒食文。

    上嘉之,賜全素之号,仍以文頌諸宮觀。

    咒食之科,自從善始。

    時延甯宮成诏,撰聖像五藏銘應制者甚衆,唯從善稱旨,以金玉牌刻其文。

    仁宗不豫,召從善入内奏章,命執政代命。

    伏章訖,問曰:章達否?曰:已達。

    時晏駕已數刻,忽複精神明爽,傳宣曰:問葛将軍何神?從善曰:三天門下有神,曰中元葛将軍,主通章之神也。

    複傳宣,令設位。

    翌日,聖體遂康,谕左右曰:朕昨夜至天門,有葛将軍雲,皇帝未合來,急借馬遣回,遂寤。

    上解禦服,衽席金帛賜之,欲以先生号加錫,固辭。

    英宗朝丞相韓魏公,複請先生号賜之,又辭。

    熙甯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沐浴訖,集弟子于前曰:吾俟大風至,即去。

    須臾,果風作,如說而化。

    後有客自蜀還京,見先生乘白馬入蜀,祝雲:見吾徒,為言之。

    由是知為屍解矣。

    嘗撰集齋科,及拜章法,及有歌詩行世。

     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之一竟 原題宋呂太古集。

    九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