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吾為吳主所留,不得誦洞經,先作屍解,乃得升天。
及期解化,支體柔軟,香炁滿室,至五日,大風忽起,燈燭皆滅,及火至,失屍所在。
王纂 道士王纂,居馬迹山,常以陰功救物。
值西晉末,中原亂離,饑馑疾疫,民多斃無救。
纂憫之,遂於靜室飛章告天,泣涕不已。
經三夕,室中有光如晝。
已而,祥風景雲,紛郁空際,異香天樂,下集于庭,介士旛幢,青童玉女,龍虎備衛。
俄而,笙篁之音,自西北至。
五色光中,仙官一人告纂曰:太上道君至。
于是,百寶大坐,自空而下,道君乃據坐,纂拜首跪伏而前。
道君曰:子憫生民,形于章奏,剖心抆血,感動幽明,地司列言,吾得以鑒眄于子。
道君於.是為說陰陽代謝,人鬼升淪,六天群魔,敗軍死将,因衰伺隙,戕害生民,吾以陽威憚之,神咒伏之,自然弭戢。
即命侍童授纂神化、神咒二經,及三五齋訣曰:勉而行之,真階可冀。
纂按行江表,疫疠遂息。
陸天師 陸修靜,字元德。
笃好墳典,旁究象緯。
既而歎曰:欲煉形合道,與天俱畢,非此之謂也。
遂精專道教,不舍寤寐,聞異人所在,雖遠必訪,栖于荊岫,而江漢之人,聆聲而赴,虛往實歸。
宋元嘉末,文帝召不起。
至明帝,欲以清靜,濟民於淳樸,素欽先生,乃禮緻再三,遂奉诏出山。
熊、虎、猿、鳥,悲鳴擁路,其感物如此。
至阙,授館于外,俾朝野得師事焉。
先生為指别邪正,校核真僞,由是翕然一變頹俗,嘗以三洞經法糅雜,皆刊而正之。
又着齋戒儀範,為後世法。
與陶淵明為方外友,則其人可知也。
元徽五年正月,忽謂門人曰:吾迫於恩命,違其宿尚,今将還舊山矣。
弟子訝之,至三月二日,忽然解化,膚色輝映,異香芳郁。
後三日,廬山諸徒見車從霓旌,紛然歸舊止,斯須不知所在。
诏谥簡寂先生。
寇天師 寇謙之,字輔真。
年十八,傾心慕道,幽感上玄。
有仙人成公興,傭身於其家。
謙之一日算周體音鼻,乃天儀也不合,公興因教之,應手而成。
有頃,謂謙之曰:法師有志學道,可能與某遁乎。
遂與之遊華山,采藥而食。
謙之自是不複饑,一日謂:某出,當有人将藥相遺。
但食之,果如所言。
視其藥,皆毒蟲臭惡物,乃懼而出。
興還具對,且歎曰:法師未易得仙,乃可為王者師。
複曰:某明日當去,及期果化。
謙之遂居嵩陽,不複出。
神瑞二年夏四月一日,忽有二人,乘龍持麾來曰:老君至。
斯須,太上乘九龍玉車,神仙導從,集於山頂,謙之虔心作禮。
太上敕王方平引謙之前曰:吾得中嶽集仙宮主表,稱張道陵登真以來,修學之人無所師授。
今有中嶽道士寇謙之,行合自然,宜處師位,吾故授汝以天師之任,及雲中音誦即華夏頌、步虛聲新科經戒,汝宜宣之,佐國扶世,以化生民。
謙之受訖,五雲台殿俱隐。
謙之自是,志行日新。
始光中,朝廷遣官召至阙下。
司徒崔浩師事之,主上前席問道,禮遇甚恭,遂建都壇以舍之,由是天下歸仰焉。
天師嘗於中嶽,為帝祈福,精誠通感,太上密授帝太平真君之号,是歲改太平真君元年。
至九年正月,謂弟子曰:吾夢成公興,召我於中嶽仙宮。
及五月羽化,有青炁若煙,自口中出,至天半乃消,其體漸縮,識者謂之屍解,年八十四。
後沈猷見於中嶽頂,身作銀色,光明如日,由是知為仙人。
王道義 道士王道義,魏時人。
博覽群書,明緯候。
知終南有尹真之所,将弟子六七人來居之,與道士尹靈鑒等四十餘人,敷洪道化,朝野欽奉。
時歲歉,常住不充。
道義大修觀宇,丁匠百數,而用度不乏,人鹹知師之神化,陰有神助,由是樓觀殿宇,一一鼎新。
令門人購集真經萬餘卷,皆自己力,未始求人。
其性浩然無累,後室中嘗有人語弟子伺之,皆真仙集焉。
永平中,返真之際,白雲異香滿室,踰日方散。
裡人有自外歸者,見道義乘鹿而去。
正一先生 司馬承祯,字子微。
事潘師正,得煉形術,無不通妙。
師異之,盡付陶隐居正一法,久之辭去,遍遊名山。
抵天台,構層軒於壇上,目為衆妙台。
武後召之,未幾去,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适、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
睿宗複召,命其兄承祎,宣命期以必來。
既至,引入中掖,延問以術。
先生曰: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凡耳目所知見。
每損之,尚不能已,況攻異端,而增智慮哉?帝曰:治身則爾,治國若何?對曰:國猶身也,故遊心於淡,合氣於漠,任物自然,而無私則天下治矣。
帝歎曰:廣成子之言也。
因請還山,賜寶琴霞紋帔,命公卿賦詩送之。
明皇诏於王屋山,建壇室令居。
時女真焦靜真,泛海詣蓬萊求
及期解化,支體柔軟,香炁滿室,至五日,大風忽起,燈燭皆滅,及火至,失屍所在。
王纂 道士王纂,居馬迹山,常以陰功救物。
值西晉末,中原亂離,饑馑疾疫,民多斃無救。
纂憫之,遂於靜室飛章告天,泣涕不已。
經三夕,室中有光如晝。
已而,祥風景雲,紛郁空際,異香天樂,下集于庭,介士旛幢,青童玉女,龍虎備衛。
俄而,笙篁之音,自西北至。
五色光中,仙官一人告纂曰:太上道君至。
于是,百寶大坐,自空而下,道君乃據坐,纂拜首跪伏而前。
道君曰:子憫生民,形于章奏,剖心抆血,感動幽明,地司列言,吾得以鑒眄于子。
道君於.是為說陰陽代謝,人鬼升淪,六天群魔,敗軍死将,因衰伺隙,戕害生民,吾以陽威憚之,神咒伏之,自然弭戢。
即命侍童授纂神化、神咒二經,及三五齋訣曰:勉而行之,真階可冀。
纂按行江表,疫疠遂息。
陸天師 陸修靜,字元德。
笃好墳典,旁究象緯。
既而歎曰:欲煉形合道,與天俱畢,非此之謂也。
遂精專道教,不舍寤寐,聞異人所在,雖遠必訪,栖于荊岫,而江漢之人,聆聲而赴,虛往實歸。
宋元嘉末,文帝召不起。
至明帝,欲以清靜,濟民於淳樸,素欽先生,乃禮緻再三,遂奉诏出山。
熊、虎、猿、鳥,悲鳴擁路,其感物如此。
至阙,授館于外,俾朝野得師事焉。
先生為指别邪正,校核真僞,由是翕然一變頹俗,嘗以三洞經法糅雜,皆刊而正之。
又着齋戒儀範,為後世法。
與陶淵明為方外友,則其人可知也。
元徽五年正月,忽謂門人曰:吾迫於恩命,違其宿尚,今将還舊山矣。
弟子訝之,至三月二日,忽然解化,膚色輝映,異香芳郁。
後三日,廬山諸徒見車從霓旌,紛然歸舊止,斯須不知所在。
诏谥簡寂先生。
寇天師 寇謙之,字輔真。
年十八,傾心慕道,幽感上玄。
有仙人成公興,傭身於其家。
謙之一日算周體音鼻,乃天儀也不合,公興因教之,應手而成。
有頃,謂謙之曰:法師有志學道,可能與某遁乎。
遂與之遊華山,采藥而食。
謙之自是不複饑,一日謂:某出,當有人将藥相遺。
但食之,果如所言。
視其藥,皆毒蟲臭惡物,乃懼而出。
興還具對,且歎曰:法師未易得仙,乃可為王者師。
複曰:某明日當去,及期果化。
謙之遂居嵩陽,不複出。
神瑞二年夏四月一日,忽有二人,乘龍持麾來曰:老君至。
斯須,太上乘九龍玉車,神仙導從,集於山頂,謙之虔心作禮。
太上敕王方平引謙之前曰:吾得中嶽集仙宮主表,稱張道陵登真以來,修學之人無所師授。
今有中嶽道士寇謙之,行合自然,宜處師位,吾故授汝以天師之任,及雲中音誦即華夏頌、步虛聲新科經戒,汝宜宣之,佐國扶世,以化生民。
謙之受訖,五雲台殿俱隐。
謙之自是,志行日新。
始光中,朝廷遣官召至阙下。
司徒崔浩師事之,主上前席問道,禮遇甚恭,遂建都壇以舍之,由是天下歸仰焉。
天師嘗於中嶽,為帝祈福,精誠通感,太上密授帝太平真君之号,是歲改太平真君元年。
至九年正月,謂弟子曰:吾夢成公興,召我於中嶽仙宮。
及五月羽化,有青炁若煙,自口中出,至天半乃消,其體漸縮,識者謂之屍解,年八十四。
後沈猷見於中嶽頂,身作銀色,光明如日,由是知為仙人。
王道義 道士王道義,魏時人。
博覽群書,明緯候。
知終南有尹真之所,将弟子六七人來居之,與道士尹靈鑒等四十餘人,敷洪道化,朝野欽奉。
時歲歉,常住不充。
道義大修觀宇,丁匠百數,而用度不乏,人鹹知師之神化,陰有神助,由是樓觀殿宇,一一鼎新。
令門人購集真經萬餘卷,皆自己力,未始求人。
其性浩然無累,後室中嘗有人語弟子伺之,皆真仙集焉。
永平中,返真之際,白雲異香滿室,踰日方散。
裡人有自外歸者,見道義乘鹿而去。
正一先生 司馬承祯,字子微。
事潘師正,得煉形術,無不通妙。
師異之,盡付陶隐居正一法,久之辭去,遍遊名山。
抵天台,構層軒於壇上,目為衆妙台。
武後召之,未幾去,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适、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
睿宗複召,命其兄承祎,宣命期以必來。
既至,引入中掖,延問以術。
先生曰: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凡耳目所知見。
每損之,尚不能已,況攻異端,而增智慮哉?帝曰:治身則爾,治國若何?對曰:國猶身也,故遊心於淡,合氣於漠,任物自然,而無私則天下治矣。
帝歎曰:廣成子之言也。
因請還山,賜寶琴霞紋帔,命公卿賦詩送之。
明皇诏於王屋山,建壇室令居。
時女真焦靜真,泛海詣蓬萊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