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之一
鶴林道士呂太古集
矜式篇
太上出家經訓
《出家因緣經》雲:道士,凡有七階。
天尊言:一者天真,謂體合自然,内外純靜。
二者神仙,謂變化不測,超離凡界。
三者幽逸,謂含光藏輝,不拘世累。
四者山居,謂幽潛學道,仁智自安。
五者出家,謂舍諸有愛,脫落嚣塵。
六者在家,謂和光同塵,抱道懷德。
七者祭酒,謂屈己塵凡,救度危苦。
所以名道士者,謂行住坐卧,舉念運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務,持齋禮拜,誦經燒香,奉戒修身,然燈忏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衆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惟行道業,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禮拜皈敬,最為尊勝,不朝天子,不揖諸侯,作人天福田,為三界依怙。
玄門入道求出家法身十七願念 一願不殺生命,斷聖種故。
二願永不飲酒,敗習性故。
三願永不血味,與體同故。
四願不食五辛,障生天故。
五願不犯淫欲,自亂心故。
六願不說 他過,人惡聞故。
七願不貪财貨,為妨道故。
八願勤修功德,自莊嚴故。
九願不惱亂人,成怨業故。
十願利人不舍,不異我故。
十一願永不妄語,人不信故。
十二願永不懈怠,退道心故。
十三願修學一切方便,成種智故。
十四願永不盜一切物,必倍償故。
十五願長内修齋,得齊心故。
十六願常照諸法空靜,速進道故。
十七願常敦默如愚,自安靜故。
已上并童子入道受持。
《升玄經》雲:為道士者,與彼俗人事事有反。
目不多瞻,見好不驚。
耳不聽讒,不聽亂聲。
鼻不嗅香,芬芳之腥。
口不嗜甘,茹犯衆生。
心不想欲,财色華榮。
手不奸用,足不惡踐。
此道士之行也。
《升玄經》雲:凡出家者,除去飾好,服禦巾褐,卑床小屋,容身而已,不得奢侈。
除病及遊,行就請外,淨居閑處,玄樂道,此謂聞道初門、大德之本也。
《定志經》雲:昔有十二年少,處世閑樂,共作好食,酣飲嬉戲,或複論議為道持戒之難易。
天尊於大定見之,以此年少前世,各為人師,秘吝經典,緻諸弟子,亦多猶豫,今堕俗塵,因此微緣,猶可救度。
天尊即化為人,從會中過,因悉共語。
化人曰:持戒甚易,不持反難。
諸人聞之,會然問曰:雲何先生,持戒雲易,不持反難?化人曰:立身如戒,不畏天子,不畏鬼神,何為不易。
如違戒者,是人悉畏,複畏鬼神,雲何不難。
於是十二年少,聞化人語,皆憶宿命,發心持戒,同證道果。
《法輪經》雲:太上玄一真人告葛仙公日,我昔受師訓,切厲備經,痛如刀割,克如毒錐,俛仰伏事,恒不敢虧,痛不敢辭,毒不敢言,今成道果,難報師恩。
《太真科》雲:道士修習經業,以五千文為先。
講說通解,度人濟己,開化無窮,此為大乘之人。
《太真科》雲:開辟之初,聖真仙人,皆宣道氣,立法相傳。
同宗太上,俱稱學士。
以道為事,事道有功,升号道士。
《明威經》雲:為學不可不精,邪正相似,不可不明,不明堕於難境,明者班於易途。
明與不明,由心詳辨。
辨之之法,徧學衆經,曆試取驗,自然朗明,在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無為,無不究悉,自然測三清之妙趣也。
曆代宗師略傳 道家之學尚矣,黃帝、老子,清靜為事。
尹令莊列之徒,推而大之,流傳至樂臣公。
公教蓋公,蓋公教曹參。
其言之有效於經世者如此,況黃老之道哉。
噫嘻,世尚奢泰,此道遂隐。
神仙之學盛,禱祠之法興,自東漢而下,訖聖朝之初,蓬丘子賈善翔集以斯道鳴世者百餘人,為《高道傳》。
爰掇其尤者十數,去繁取要,着于經訓之末,俾吾徒知所矜式焉。
張天師 天師姓張,名道陵,字輔漢。
性沉默好古,博極經史,兼明星緯。
赈人之急,不擇疏戚,世以是推之,就弟子列者甚衆。
章帝召不就,喟然與弟子決,唯王長留侍,乃入潛、衡,至中嶽,得九丹書。
丹成,謂長曰:吾未有大功,豈敢遽服,宜須為國為家,除害興利,乃可輕舉。
遂感太上下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法,降群魔玉女,别立二十四治,教人謝過析福,設為科教。
蜀人化之,遷善遠罪。
後於雲台峰,太上遣雲輿下迎,白日上升。
葛仙公 仙公姓葛,名玄,字孝先。
自少好學,經傳子史,靡不該覽,名振江左。
常好彈琴誦莊老,安閑恬淡,内足無求。
乃入赤城山修道,複遊括蒼、羅浮、金精、合皂、玉笥、天台等山,修行研誦,遂感太極三真人下,授三洞寶經,年十八道成,變化叵測。
嘗集三洞之要為九幽忏,着老子及諸經數十卷。
一日告弟子鄭思遠等曰:
天尊言:一者天真,謂體合自然,内外純靜。
二者神仙,謂變化不測,超離凡界。
三者幽逸,謂含光藏輝,不拘世累。
四者山居,謂幽潛學道,仁智自安。
五者出家,謂舍諸有愛,脫落嚣塵。
六者在家,謂和光同塵,抱道懷德。
七者祭酒,謂屈己塵凡,救度危苦。
所以名道士者,謂行住坐卧,舉念運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務,持齋禮拜,誦經燒香,奉戒修身,然燈忏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衆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惟行道業,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禮拜皈敬,最為尊勝,不朝天子,不揖諸侯,作人天福田,為三界依怙。
玄門入道求出家法身十七願念 一願不殺生命,斷聖種故。
二願永不飲酒,敗習性故。
三願永不血味,與體同故。
四願不食五辛,障生天故。
五願不犯淫欲,自亂心故。
六願不說 他過,人惡聞故。
七願不貪财貨,為妨道故。
八願勤修功德,自莊嚴故。
九願不惱亂人,成怨業故。
十願利人不舍,不異我故。
十一願永不妄語,人不信故。
十二願永不懈怠,退道心故。
十三願修學一切方便,成種智故。
十四願永不盜一切物,必倍償故。
十五願長内修齋,得齊心故。
十六願常照諸法空靜,速進道故。
十七願常敦默如愚,自安靜故。
已上并童子入道受持。
《升玄經》雲:為道士者,與彼俗人事事有反。
目不多瞻,見好不驚。
耳不聽讒,不聽亂聲。
鼻不嗅香,芬芳之腥。
口不嗜甘,茹犯衆生。
心不想欲,财色華榮。
手不奸用,足不惡踐。
此道士之行也。
《升玄經》雲:凡出家者,除去飾好,服禦巾褐,卑床小屋,容身而已,不得奢侈。
除病及遊,行就請外,淨居閑處,玄樂道,此謂聞道初門、大德之本也。
《定志經》雲:昔有十二年少,處世閑樂,共作好食,酣飲嬉戲,或複論議為道持戒之難易。
天尊於大定見之,以此年少前世,各為人師,秘吝經典,緻諸弟子,亦多猶豫,今堕俗塵,因此微緣,猶可救度。
天尊即化為人,從會中過,因悉共語。
化人曰:持戒甚易,不持反難。
諸人聞之,會然問曰:雲何先生,持戒雲易,不持反難?化人曰:立身如戒,不畏天子,不畏鬼神,何為不易。
如違戒者,是人悉畏,複畏鬼神,雲何不難。
於是十二年少,聞化人語,皆憶宿命,發心持戒,同證道果。
《法輪經》雲:太上玄一真人告葛仙公日,我昔受師訓,切厲備經,痛如刀割,克如毒錐,俛仰伏事,恒不敢虧,痛不敢辭,毒不敢言,今成道果,難報師恩。
《太真科》雲:道士修習經業,以五千文為先。
講說通解,度人濟己,開化無窮,此為大乘之人。
《太真科》雲:開辟之初,聖真仙人,皆宣道氣,立法相傳。
同宗太上,俱稱學士。
以道為事,事道有功,升号道士。
《明威經》雲:為學不可不精,邪正相似,不可不明,不明堕於難境,明者班於易途。
明與不明,由心詳辨。
辨之之法,徧學衆經,曆試取驗,自然朗明,在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無為,無不究悉,自然測三清之妙趣也。
曆代宗師略傳 道家之學尚矣,黃帝、老子,清靜為事。
尹令莊列之徒,推而大之,流傳至樂臣公。
公教蓋公,蓋公教曹參。
其言之有效於經世者如此,況黃老之道哉。
噫嘻,世尚奢泰,此道遂隐。
神仙之學盛,禱祠之法興,自東漢而下,訖聖朝之初,蓬丘子賈善翔集以斯道鳴世者百餘人,為《高道傳》。
爰掇其尤者十數,去繁取要,着于經訓之末,俾吾徒知所矜式焉。
張天師 天師姓張,名道陵,字輔漢。
性沉默好古,博極經史,兼明星緯。
赈人之急,不擇疏戚,世以是推之,就弟子列者甚衆。
章帝召不就,喟然與弟子決,唯王長留侍,乃入潛、衡,至中嶽,得九丹書。
丹成,謂長曰:吾未有大功,豈敢遽服,宜須為國為家,除害興利,乃可輕舉。
遂感太上下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法,降群魔玉女,别立二十四治,教人謝過析福,設為科教。
蜀人化之,遷善遠罪。
後於雲台峰,太上遣雲輿下迎,白日上升。
葛仙公 仙公姓葛,名玄,字孝先。
自少好學,經傳子史,靡不該覽,名振江左。
常好彈琴誦莊老,安閑恬淡,内足無求。
乃入赤城山修道,複遊括蒼、羅浮、金精、合皂、玉笥、天台等山,修行研誦,遂感太極三真人下,授三洞寶經,年十八道成,變化叵測。
嘗集三洞之要為九幽忏,着老子及諸經數十卷。
一日告弟子鄭思遠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