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飲
關燈
小
中
大
懸飲其一
張任夫勞神父路仁興裡六号初診二十四年四月四日水氣淩心則悸,積于脅下則脅下痛,冒于上膈則胸中脹,脈來雙弦,證屬飲家,兼之幹嘔短氣,其為十棗湯證無疑。
炙芫花五分制甘遂五分大戟五分右研細末分作兩服。
先用黑棗十枚煎爛,去渣,入藥末,略煎和服。
【按】張君任夫,餘至友也。
先患左頰部漫腫而痛,痛牽耳際,牙内外縫出膿甚多。
餘曰:此骨糟風也。
餘嘗以陽和湯治愈骨槽風病多人,惟張君之狀稍異,大便閉而舌尖起刺,當先投以生石膏,涼膈散各五錢,後予提托而愈。
越日,張君又來告曰:請恕煩擾,我尚有宿恙乞診。
曰:請詳陳之。
曰:恙起于半載之前,平日喜運動蹴球,恒至汗出浃背,率不易衣。
嗣覺兩脅作漲,按之痛。
有時心悸而善畏,入夜,室中無燈炬,則惴惴勿敢入,頭亦暈,搭車時尤甚。
嗳氣則胸隔稍舒。
夜間不能平卧,平卧則氣促,輾轉不甯。
當夜深人靜之時,每覺兩脅之裡有水聲漉漉然,振蕩于其間。
……餘曰:請止辭,我知之矣。
是證非十棗湯不治,藥值甚廉,而藥力則甚劇。
君欲服者,尚須商諸吾師也。
君曰:然則先試以輕劑可乎?曰:諾。
當疏厚樸,柴胡、藿、佩、半夏、廣皮、車前子、茯苓、清水豆卷、白術等燥濕行氣之藥與之。
計藥一劑,值銀八角餘。
服之,其效渺然,張君曰:然則惟有遵命偕谒尊師矣。
翌日,餘徑叩師門,則師診視張君甫畢,并在立案矣。
走筆疾書,方至脈來雙弦之句。
餘問曰;先生,是何證也?曰:小柴胡也。
予曰:不然,柴胡之力不勝,恐非十棗不效。
先生擱筆沉思,急檢《傷寒論》十棗湯條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執水執水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
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因問張君曰:君氣短而乾嘔乎?曰:良然。
師乃顧謂餘曰:爾識證确,所言良是也。
師乃續其案而書其方,即如上載者是。
又按《金匮》曰:脈沉而弦者,懸飲内痛。
又曰: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餘嘗細按張君之脈,覺其滑之成分較多,弦則次之,沈則又次之。
以三部言,則寸脈為尤顯,與寸脈主上焦之說适合。
以左右言,則左脈為較顯,蓋張君自言左脅之積水較右脅為劇也。
今當報告張君服湯後之情形。
張君先購藥,價僅八分,驚其值廉。
乃煮大棗拾枚,得湯去滓,分之為二。
入藥末一半,略煎,成漿狀物。
其夜七時許,未進夜飯,先服藥槳,随覺喉中辛辣,甚于胡椒。
張君素能食椒,猶尚畏之,則藥性之劇可知。
并覺口乾,心中煩,若發熱然。
九時起,喉啞不能作聲,急欲大便,不能頃刻停留,所下非便,直水耳。
其臭頗甚。
于是略停,稍進夜飯,竟得安眠,非複平日之轉側不甯矣。
夜二時起,又欲大便,所下臭水更多,又安眠。
六時,又大便,所下臭水益增多。
又睡至十時起床,昨夜之喉啞者,今乃愈矣。
且不料乾嘔,嗳氣,心悸,頭暈者恙均減,精神反佳。
張君自知肋膜炎為難愈之疾,今竟得速效如此,乃不禁歎古方之神奇!次日中午,喉間完全複原。
下午七時,夜膳如常。
九時半,進藥,棗湯即前日所留下者。
藥後,胃院甚覺難堪,胃壁似有翻轉之狀,頗欲吐,一面心煩,覺熱,喉啞,悉如昨日,但略差可。
至深夜一時,即洩水,較第一夜尤多。
翌晨,嘔出飯食少許,并帶痰水,又洩臭水,但不多矣。
至午,喉又複原,能進中膳如常,嗳氣大除,兩脅之脹大減。
惟兩脅之上(乳偏下)反覺比平日為脹。
張君自曰,此脅上之脹,必平日已有,隻因脅下劇脹,故反勿覺。
今脅下之脹除,改脅上反彰明耳。
而膽量仍小,眼目模糊,反有增無減,但絕無痛苦而已。
吾人既知服後經驗,試更細閱十棗湯之煎服法,兩相參研,乃知煎服法雖僅寥寥二三行,而其中所蘊蓄之精義甚多。
煎服法曰: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藥末
炙芫花五分制甘遂五分大戟五分右研細末分作兩服。
先用黑棗十枚煎爛,去渣,入藥末,略煎和服。
【按】張君任夫,餘至友也。
先患左頰部漫腫而痛,痛牽耳際,牙内外縫出膿甚多。
餘曰:此骨糟風也。
餘嘗以陽和湯治愈骨槽風病多人,惟張君之狀稍異,大便閉而舌尖起刺,當先投以生石膏,涼膈散各五錢,後予提托而愈。
越日,張君又來告曰:請恕煩擾,我尚有宿恙乞診。
曰:請詳陳之。
曰:恙起于半載之前,平日喜運動蹴球,恒至汗出浃背,率不易衣。
嗣覺兩脅作漲,按之痛。
有時心悸而善畏,入夜,室中無燈炬,則惴惴勿敢入,頭亦暈,搭車時尤甚。
嗳氣則胸隔稍舒。
夜間不能平卧,平卧則氣促,輾轉不甯。
當夜深人靜之時,每覺兩脅之裡有水聲漉漉然,振蕩于其間。
……餘曰:請止辭,我知之矣。
是證非十棗湯不治,藥值甚廉,而藥力則甚劇。
君欲服者,尚須商諸吾師也。
君曰:然則先試以輕劑可乎?曰:諾。
當疏厚樸,柴胡、藿、佩、半夏、廣皮、車前子、茯苓、清水豆卷、白術等燥濕行氣之藥與之。
計藥一劑,值銀八角餘。
服之,其效渺然,張君曰:然則惟有遵命偕谒尊師矣。
翌日,餘徑叩師門,則師診視張君甫畢,并在立案矣。
走筆疾書,方至脈來雙弦之句。
餘問曰;先生,是何證也?曰:小柴胡也。
予曰:不然,柴胡之力不勝,恐非十棗不效。
先生擱筆沉思,急檢《傷寒論》十棗湯條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執水執水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
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因問張君曰:君氣短而乾嘔乎?曰:良然。
師乃顧謂餘曰:爾識證确,所言良是也。
師乃續其案而書其方,即如上載者是。
又按《金匮》曰:脈沉而弦者,懸飲内痛。
又曰: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餘嘗細按張君之脈,覺其滑之成分較多,弦則次之,沈則又次之。
以三部言,則寸脈為尤顯,與寸脈主上焦之說适合。
以左右言,則左脈為較顯,蓋張君自言左脅之積水較右脅為劇也。
今當報告張君服湯後之情形。
張君先購藥,價僅八分,驚其值廉。
乃煮大棗拾枚,得湯去滓,分之為二。
入藥末一半,略煎,成漿狀物。
其夜七時許,未進夜飯,先服藥槳,随覺喉中辛辣,甚于胡椒。
張君素能食椒,猶尚畏之,則藥性之劇可知。
并覺口乾,心中煩,若發熱然。
九時起,喉啞不能作聲,急欲大便,不能頃刻停留,所下非便,直水耳。
其臭頗甚。
于是略停,稍進夜飯,竟得安眠,非複平日之轉側不甯矣。
夜二時起,又欲大便,所下臭水更多,又安眠。
六時,又大便,所下臭水益增多。
又睡至十時起床,昨夜之喉啞者,今乃愈矣。
且不料乾嘔,嗳氣,心悸,頭暈者恙均減,精神反佳。
張君自知肋膜炎為難愈之疾,今竟得速效如此,乃不禁歎古方之神奇!次日中午,喉間完全複原。
下午七時,夜膳如常。
九時半,進藥,棗湯即前日所留下者。
藥後,胃院甚覺難堪,胃壁似有翻轉之狀,頗欲吐,一面心煩,覺熱,喉啞,悉如昨日,但略差可。
至深夜一時,即洩水,較第一夜尤多。
翌晨,嘔出飯食少許,并帶痰水,又洩臭水,但不多矣。
至午,喉又複原,能進中膳如常,嗳氣大除,兩脅之脹大減。
惟兩脅之上(乳偏下)反覺比平日為脹。
張君自曰,此脅上之脹,必平日已有,隻因脅下劇脹,故反勿覺。
今脅下之脹除,改脅上反彰明耳。
而膽量仍小,眼目模糊,反有增無減,但絕無痛苦而已。
吾人既知服後經驗,試更細閱十棗湯之煎服法,兩相參研,乃知煎服法雖僅寥寥二三行,而其中所蘊蓄之精義甚多。
煎服法曰: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藥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