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

關燈
聞周父曰:病者得下,而足已伸矣。

    續診三次,頗告順手。

    并知服第一劑後,下如血筋等污物。

    服第二劑後,下瘀血。

    服第三劑後,下血水。

    服第四劑後,竟得黃色糞。

    其日适值病者經來,病情未免夾雜,當延老師診治。

    視已,師曰:病根未除也!依然用下劑。

    晚六時服藥,其夜病者竟作瞑眩。

    四肢厥逆,冷汗出,下經六七次。

    至天亮,痛休。

    自是方真入坦途,了卻無限風波。

     餘于本病素加注意,前年參觀同濟大學人體解剖展覽會時,曾檢閱盲腸及蚓突之種種異狀至詳。

    餘并有一臆想,即大黃牡丹湯可代西醫之刀與鉗,且本湯能驅除蚓突中之污物,有刀與鉗之利,而無刀與鉗之弊。

    腸中污物之所以得入蚓突中者,因盲腸部分腸内容物擁擠不堪,不能上行,以緻從旁溢入蚓突耳。

    服大黃牡丹湯即得瀉出污物者,因腸壁受藥力之刺激,故能推送内容物上行,平行,下行,以達肛門。

    盲腸之處既空,蚓突又得藥力之刺激,乃返擠污物于盲腸,由是蚓突之炎以消而病以已。

    故雲本湯可代刀與鉗者,乃言其藥力能刺激腸壁及蚓突,使自起力量,排出污物耳。

     腸癰初起,每有惡寒之狀。

    故《金匮·瘡癰湯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篇》第一條即曰: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内而反灑淅惡寒大堪着目。

    世人竟有誤認為瘧疾之初起者。

    又發字諸家多鑿解,竊意為癰生于體内,無從目睹,當其初起之時,甚不自知病所何在,故曰若有痛處,則當發其癰者,猶曰當覓其癰,蓋發,猶發現之謂也。

     《金匮》曰: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複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曆來注家對于膿已成,不可下也一語,殆無異辭。

    甚且以此為大黃牡丹湯與慧苡附子敗醬散主治之分野,此殆不思之過也。

     《金匮》所謂未成已成之膿所包至廣,一切炎性滲出物,腐化之白血球,腐爛之腸壁皮肉等均是,要在當去之例一也。

    夫腸癰當未成膿之前,日可下之,試問欲下者何物?依餘之說,下其腸中一切污積,使蚓突得擠出病根是矣。

    當已成膿之後,反曰不可下之,試問其膿作何處置?将使膿複返為血乎,此乃絕無之事。

     将任膿突臍而出乎,此乃速死之圖。

    《方伎雜志》略雲:一商家女(中略)自腹心至面部四肢悉腫,少腹右方之底有釀膿。

    因思取膿則可保十日,以此告病家。

     病家相驚吐舌,謂前醫皆不知有膿,但雲補藥以助元氣,則水氣自治耳。

    遂乞施針。

    餘曰:針則至多延命一月。

    取膿則十日。

    但識病在醫,而死生任諸天數,姑針之可也。

    遂用铍針刺入寸許,膿汁迸射,上及承塵,臭氣撲鼻,病家人人驚愕,乃與薏苡附子敗醬散,瘡口納細棉條以出瘀膿。

    然其人元氣漸脫,十一日而斃。

     可謂一證。

    猶曰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試問服散之後,散能與膿起化學作用,齊化為烏有乎?吾俱其未能也。

    若曰散将與膿結而俱下,則依然是下法,烏得曰不可下?或曰:不可下者猶言不勝下,下之終危也。

    餘則謂果下之,猶不失背城借-之計,不下即是束手待斃之策。

    孰得孰失,明眼者自能辨之。

    況膿去正虛,大可用補,活法在人,甯難善後。

    故竊于不可下三字大起疑惑,即使的系仲聖遺文,猶當據事實以改正之。

    如何改正,曰:當作當急下也。

    (又經文稱本病小便自調,按之事實,不爾,改正之責,委之賢者。

    )《金匮》大黃牡丹湯方後曰: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本已昭示後人無膿當下,有膿當急下,悉主以本湯之意,人自不察耳。

    以病例言,本集腸癰案其一史君之大下河泥狀污物,為有膿當下之例。

    吾師《金匮發微》本湯條下師母之下血半淨桶,及本集腸癰案其三周女士之下血筋瘀血血水等物,皆無膿當下血之例。

    是故下血雲者,此乃當下之惡血,血去則病除,絕非失血之謂也。

     客曰:審如君言,薏苡附子敗醬散将無用武之地矣。

    答曰:非也,特其用武之時不同耳。

    依《金匮》法,腸癰實分為二種。

    一種為熱性者,為大黃牡丹湯所主。

    一種為寒性者,為薏苡附子敗醬散所主。

    熱性者多急性,寒性者多慢性。

    熱性者痛如淋,寒性者痛緩。

    熱性者時時發熱,寒性者身無熱。

    熱性者常右足屈,患起于瞬時。

    寒性者則身甲錯,恙生于平日。

    熱性者屬陽明,故大黃牡丹湯即諸承氣之改方,寒性者屬太陰,故薏苡附子敗醬散乃附子理中之變局,且散與丸為近。

    熱性者病竈多在盲腸。

    寒性者病竈不限于盲腸。

    能知乎此,則二湯之分,明矣。

    客憬然若悟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