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湯陰李先生有藻鑒。
見師儀觀魁偉,固已知其不凡。
因冬夜談道,言及日用,乃大加賞異。
退謂其徒曰:餘在道三十年,老師宿德與之談論者,能如此子精當,曾不一二見。
迨辭,始告之曰:君玄門大器也,山庵荒僻非君久淹之地,海上昔祖師至異人并出,今獨長春在焉,宜往從之,他日成就,未可量也。
師翌日遂行,至即墨之東山屬。
貞佑喪亂,土冠蜂起,山有窟室,可容數百人。
寇至則避其中,衆以師後拒而不納,俄為寇所獲。
問窟所在,棰楚慘毒,絕而複蘇,竟不以告。
寇退,窟人者出環,泣而謝之曰:吾侪小人數百口之命,懸於公一言,而公能忘不納之怨,以死救之,其過常情遠甚。
争為給養,至於康調。
迄今父老猶能道之。
歲戊寅夏六月聞長春宗師自登居萊,師促裝以往,拜谒席下。
長春一見,器許待之異常。
師於承教之後,益自奮勵。
曆兵革死生憂患之際曾不易其所。
守山東東路轉運使田琢器之高其行,且聞昔在即墨,其主帥黃掴副統咨師籌畫保完一城,以書邀至益都,待以賓禮。
己卯夏六月益都副帥張林叛金歸宋,冬十有二月太祖聖武皇帝遣便宜劉仲祿寶诏備禮,起長春宗師於東萊。
師睹此事機,知張林新以其地入宋,叛股靡常,密念若不先入白則必見阻滞。
乃往說林曰:長春師天人也,今三使征聘,毅然北行。
舍近道而即遠途,救世之心於斯可見。
相君能為推毂,則非惟一方受賜,實四海生靈無涯之福也。
林悅移檄所經,俾衛送以行。
庚辰春正月長春命駕,從行者一十八人,師其一也。
二月達燕,明年春北上,秋七月至阿不罕山,距漢地僅萬裡。
并山漢人千家,逆塵羅拜以為希世之遇,成請立觀,擇人主之。
長春坐上指師語衆曰:此子通明中正,學問該洽,今為汝等留此,其善待之。
因賜号真常子,仍預書其觀日栖霞。
長春既西邁,師率衆興作,刻日落成。
又立長春玉華二會,至今不輾。
癸未夏五月長春至自行在,憩於其觀。
一日齋客四集,長春手持弓弘一,不言以授師,師亦不言而受,圈而佩之,作詩為謝,長春但笑領而已。
蓋阿不罕之留弓弘之授識者,知其有付囑之意。
秋七月至下水,時殘暑尚熾,長春納凍於官舍之門樓宇,呼師而教之曰:真師不易逢,得道者不易遇,遇之而不易識也。
守道之笃,人貌而天行,直寓六骸而淵宗,忘饑渴而常甯,至靜而遺形,獨遊乎無極之妙庭。
此語汝當記之,以俟他日自得之耳。
師拜謝,已乘問因問,向者避地山東為寇棰撻,俄堕窈冥,赫日方中,而目無所見,幽明路隔。
其歸根複命之理,果何如哉。
長春曰:人之生死,猶晝夜乃幻相,相因之道,叩其道之,至則無有也。
當汝疑念未起時,體取死生,晝夜了無幹涉。
則天光湛澄,若太虛之無際。
名言象教不可得而喻,斯汝疑心靜盡之地。
師複再拜受之。
長春自入漢地,人事益繁,四方道俗來觐谒者,皆托於師。
師陰蓄歸隐之念而未有以發,雖心交不知也。
長春忽語之曰:昔有一道人趙其姓,初在門下,向道甚勤。
一日遽辭欲往他所,我因戒之日,不應去而去,不為退道即為慢道。
師愕然,知斯言為己設,其念遂絕。
師以長春西域見上演道之語編為《西遊記》行于世。
丁亥秋七月長春仙去,清和嗣教,以師為都道錄,兼領長春宮事。
當時朝廷在禾林,師歲一往,以扶宗斓教為己任,雖龍沙風雪寒裂肌膚弗憚也。
庚寅秋七月太宗英文皇帝始即大寶,師見於乾樓輩,時方诏通經之士教儲君,師乃進《詩》、《書》、《道德》、《孝經》,上嘉之,冬十一月得旨方還。
辛卯冬有誣告處中堂繪壁有不應者,清和被執,衆皆駭散。
師獨請代之曰:清和,宗師也,職在傳道,教門一切我悉主之,罪則在我,他人無及焉。
使者高其節,從之特免扭械,鎖之入獄。
夜半鎖忽自開,師以語獄吏,吏複鎖之,而複自開。
平日一吏以白有司,适與來使會食,所食肉骨上隐然見長春相,其訟遂息。
癸巳夏六月承诏即燕京,教蒙古貴官之子十有八人,師薦寂照大師馮志亨佐其事,日就月将,而才藝有可稱者。
乙未秋七月奉诏築道觀於禾林,委師選高道住持。
戊戌春正月清和會四方耆宿,手自為書付師,嗣主教席,師度不能辭,乃受之。
三月赴阙以教門事條奏首,及終南山靈虛觀,系重陽祖師煉真開化之地,得旨改稱重陽宮,救洞真于君住持,主領陝右教事。
以白雲景公、無欲李公輔翼之,大行營建。
乙巳奏請河東永樂純陽祠宇,及師真堂下并賜宮額,以彰玄化。
丙午定宗皇帝即位,诏師以戊申上元日就長春宮,設普天大醮,仍降玺書,凡名山大川諸大宮觀,及玄門有道之士,委師就給師德名号。
歲舍辛亥憲宗皇帝嗣登寶位,欲遵祀典,褊祭嶽讀。
秋八月遣中使诏師至阙下,上端拱禦榻,親緘信香,冥心注禱於祀,所賜師金符寶诰,及内府白金五千兩,以充其費。
師奉旨驿車南下,褊詣嶽渎,以行祀事。
越明年春正月初吉,來終南祖庭,敬展精衷,恭行祀禮,規度營建,整治玄綱。
凡山下仙宮道觀皆為一到建功,師德賜查各有差,以是地系教門根本故也。
至四月既望仙仗東歸,由中條之純陽宮,亦如終南故事。
秋九月還燕,癸醜冬十月聖天子在藩邸開府上都,命師修金錄大齋,作大宗師,普度随路道士女冠,給授戒牒。
甲寅春正月上遣使就官,會集諸路高道作普天醮,敕師濟度海内亡魂,賜黃金五百兩、白金五千兩,凡龍璧環鈕鎮信之物、焚獻香燈,并從官給,自啟事至滿散。
鸾鶴五雲之瑞,不可婵紀。
秋聞亳社戍兵,師遣道人石志堅輩興複太清宮。
乙卯秋七月見上於行宮,适西域進方物,時太子諸王就宴,敕師預焉。
十有二月朔旦上謂師曰:朕欲天下百姓安生樂業,然與我同此心者,未得其人,何如?師奏曰:自古聖君有愛民之心,則才德之士必應誠而至。
因曆舉勳賢并用,上嘉納之,自午刻入承顧問,及燈乃退。
丙辰春正月,以老辭。
夏四月至自北庭,六月庚申朔師倦於應接,謝絕人事,隐幾不言。
戊寅正襟危坐,語左右曰:昨夜境界異常,吾自知卦數已盡,歸其時矣。
主領後事,向已奏誠明張志敬受代餘,無可議者。
翌日乃留頌,順正而化。
春秋六十有四,葬于五華山之存存堂。
平昔着述有《又玄集》二十卷行于世,中統辛酉秋九月制書超贈真常上德宣教真人号。
洞真真人 師諱善慶,字伯祥,甯海人。
漢廷尉高門于公之後,祖彥升,嘗主好時縣薄。
考珍,韬光不仕。
師以大定六年丙戌十二月初八日生,幼不茹葷,長通經、史,雅嗜道德性命之
見師儀觀魁偉,固已知其不凡。
因冬夜談道,言及日用,乃大加賞異。
退謂其徒曰:餘在道三十年,老師宿德與之談論者,能如此子精當,曾不一二見。
迨辭,始告之曰:君玄門大器也,山庵荒僻非君久淹之地,海上昔祖師至異人并出,今獨長春在焉,宜往從之,他日成就,未可量也。
師翌日遂行,至即墨之東山屬。
貞佑喪亂,土冠蜂起,山有窟室,可容數百人。
寇至則避其中,衆以師後拒而不納,俄為寇所獲。
問窟所在,棰楚慘毒,絕而複蘇,竟不以告。
寇退,窟人者出環,泣而謝之曰:吾侪小人數百口之命,懸於公一言,而公能忘不納之怨,以死救之,其過常情遠甚。
争為給養,至於康調。
迄今父老猶能道之。
歲戊寅夏六月聞長春宗師自登居萊,師促裝以往,拜谒席下。
長春一見,器許待之異常。
師於承教之後,益自奮勵。
曆兵革死生憂患之際曾不易其所。
守山東東路轉運使田琢器之高其行,且聞昔在即墨,其主帥黃掴副統咨師籌畫保完一城,以書邀至益都,待以賓禮。
己卯夏六月益都副帥張林叛金歸宋,冬十有二月太祖聖武皇帝遣便宜劉仲祿寶诏備禮,起長春宗師於東萊。
師睹此事機,知張林新以其地入宋,叛股靡常,密念若不先入白則必見阻滞。
乃往說林曰:長春師天人也,今三使征聘,毅然北行。
舍近道而即遠途,救世之心於斯可見。
相君能為推毂,則非惟一方受賜,實四海生靈無涯之福也。
林悅移檄所經,俾衛送以行。
庚辰春正月長春命駕,從行者一十八人,師其一也。
二月達燕,明年春北上,秋七月至阿不罕山,距漢地僅萬裡。
并山漢人千家,逆塵羅拜以為希世之遇,成請立觀,擇人主之。
長春坐上指師語衆曰:此子通明中正,學問該洽,今為汝等留此,其善待之。
因賜号真常子,仍預書其觀日栖霞。
長春既西邁,師率衆興作,刻日落成。
又立長春玉華二會,至今不輾。
癸未夏五月長春至自行在,憩於其觀。
一日齋客四集,長春手持弓弘一,不言以授師,師亦不言而受,圈而佩之,作詩為謝,長春但笑領而已。
蓋阿不罕之留弓弘之授識者,知其有付囑之意。
秋七月至下水,時殘暑尚熾,長春納凍於官舍之門樓宇,呼師而教之曰:真師不易逢,得道者不易遇,遇之而不易識也。
守道之笃,人貌而天行,直寓六骸而淵宗,忘饑渴而常甯,至靜而遺形,獨遊乎無極之妙庭。
此語汝當記之,以俟他日自得之耳。
師拜謝,已乘問因問,向者避地山東為寇棰撻,俄堕窈冥,赫日方中,而目無所見,幽明路隔。
其歸根複命之理,果何如哉。
長春曰:人之生死,猶晝夜乃幻相,相因之道,叩其道之,至則無有也。
當汝疑念未起時,體取死生,晝夜了無幹涉。
則天光湛澄,若太虛之無際。
名言象教不可得而喻,斯汝疑心靜盡之地。
師複再拜受之。
長春自入漢地,人事益繁,四方道俗來觐谒者,皆托於師。
師陰蓄歸隐之念而未有以發,雖心交不知也。
長春忽語之曰:昔有一道人趙其姓,初在門下,向道甚勤。
一日遽辭欲往他所,我因戒之日,不應去而去,不為退道即為慢道。
師愕然,知斯言為己設,其念遂絕。
師以長春西域見上演道之語編為《西遊記》行于世。
丁亥秋七月長春仙去,清和嗣教,以師為都道錄,兼領長春宮事。
當時朝廷在禾林,師歲一往,以扶宗斓教為己任,雖龍沙風雪寒裂肌膚弗憚也。
庚寅秋七月太宗英文皇帝始即大寶,師見於乾樓輩,時方诏通經之士教儲君,師乃進《詩》、《書》、《道德》、《孝經》,上嘉之,冬十一月得旨方還。
辛卯冬有誣告處中堂繪壁有不應者,清和被執,衆皆駭散。
師獨請代之曰:清和,宗師也,職在傳道,教門一切我悉主之,罪則在我,他人無及焉。
使者高其節,從之特免扭械,鎖之入獄。
夜半鎖忽自開,師以語獄吏,吏複鎖之,而複自開。
平日一吏以白有司,适與來使會食,所食肉骨上隐然見長春相,其訟遂息。
癸巳夏六月承诏即燕京,教蒙古貴官之子十有八人,師薦寂照大師馮志亨佐其事,日就月将,而才藝有可稱者。
乙未秋七月奉诏築道觀於禾林,委師選高道住持。
戊戌春正月清和會四方耆宿,手自為書付師,嗣主教席,師度不能辭,乃受之。
三月赴阙以教門事條奏首,及終南山靈虛觀,系重陽祖師煉真開化之地,得旨改稱重陽宮,救洞真于君住持,主領陝右教事。
以白雲景公、無欲李公輔翼之,大行營建。
乙巳奏請河東永樂純陽祠宇,及師真堂下并賜宮額,以彰玄化。
丙午定宗皇帝即位,诏師以戊申上元日就長春宮,設普天大醮,仍降玺書,凡名山大川諸大宮觀,及玄門有道之士,委師就給師德名号。
歲舍辛亥憲宗皇帝嗣登寶位,欲遵祀典,褊祭嶽讀。
秋八月遣中使诏師至阙下,上端拱禦榻,親緘信香,冥心注禱於祀,所賜師金符寶诰,及内府白金五千兩,以充其費。
師奉旨驿車南下,褊詣嶽渎,以行祀事。
越明年春正月初吉,來終南祖庭,敬展精衷,恭行祀禮,規度營建,整治玄綱。
凡山下仙宮道觀皆為一到建功,師德賜查各有差,以是地系教門根本故也。
至四月既望仙仗東歸,由中條之純陽宮,亦如終南故事。
秋九月還燕,癸醜冬十月聖天子在藩邸開府上都,命師修金錄大齋,作大宗師,普度随路道士女冠,給授戒牒。
甲寅春正月上遣使就官,會集諸路高道作普天醮,敕師濟度海内亡魂,賜黃金五百兩、白金五千兩,凡龍璧環鈕鎮信之物、焚獻香燈,并從官給,自啟事至滿散。
鸾鶴五雲之瑞,不可婵紀。
秋聞亳社戍兵,師遣道人石志堅輩興複太清宮。
乙卯秋七月見上於行宮,适西域進方物,時太子諸王就宴,敕師預焉。
十有二月朔旦上謂師曰:朕欲天下百姓安生樂業,然與我同此心者,未得其人,何如?師奏曰:自古聖君有愛民之心,則才德之士必應誠而至。
因曆舉勳賢并用,上嘉納之,自午刻入承顧問,及燈乃退。
丙辰春正月,以老辭。
夏四月至自北庭,六月庚申朔師倦於應接,謝絕人事,隐幾不言。
戊寅正襟危坐,語左右曰:昨夜境界異常,吾自知卦數已盡,歸其時矣。
主領後事,向已奏誠明張志敬受代餘,無可議者。
翌日乃留頌,順正而化。
春秋六十有四,葬于五華山之存存堂。
平昔着述有《又玄集》二十卷行于世,中統辛酉秋九月制書超贈真常上德宣教真人号。
洞真真人 師諱善慶,字伯祥,甯海人。
漢廷尉高門于公之後,祖彥升,嘗主好時縣薄。
考珍,韬光不仕。
師以大定六年丙戌十二月初八日生,幼不茹葷,長通經、史,雅嗜道德性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