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必澄坐其側谛聽筵終而去。
既長,為人端直,不事家産。
恒有高蹈物表之志,但未知所适。
年幾冠母氏終天,葬祭盡禮。
大定己亥歲,忽一道者詣門乞食,先生飯之。
因問将安往,道者告以将詣終南參師。
先生乃從其行,谒見丹陽宗師於祖庭。
丹陽問其行止,先生具實以告。
丹陽留居座下,執巾瓶之役數年。
一日手書立身法,付之曰:遵是而行,仙階可至。
又屢授真訣,乃得心性圓通。
後丹陽束歸,留先生居祖庭。
迨明昌辛亥長春亦束還海上,先生從,居栖霞之太虛觀。
又數載長春進而前曰:聖賢教門,方欲開闡,汝可分适北京等處弘揚吾道。
遂授以親翰,付界教法。
先生承命,至溜都環居三載。
其神光屢見,僚庶敦請出環。
參玄問道者不可勝計,莫不虛往而實歸。
厥後道綠日興,度門弟子瑜千人,唯盧柔和丁至一為入室僚庶。
選京城束北隅爽恺之地,築華陽觀奉之。
先生亦自号塗陽隐士。
大安己巳玉陽真人仙仗北來,館于觀下。
無何挈先生至燕都,保賜紫衣師号。
自是道價益高,門徒愈集。
貞佑甲戌歲蒙長春書召,還栖霞之太虛觀,俾主觀事。
興定改元,土寇擾攘,遷居福山縣杏山村之修真庵。
忽然先生集衆告曰:今日天氣清朗,北兵寝息,吾其歸矣。
遂沐浴,書頌曰:今朝推倒無根樹,頃刻扳翻煉藥爐。
我獨去時無滞礙,杖華倒曳赴蓬壺。
擲筆瞑目而逝,春秋五十有六。
時五雲缭繞,籠罩庵所,竟日不散。
兵後住持彰德府天慶宮門下法孫李志方,遷先生遺蛻葬于府城西北王裕村之仙茔,構堂以奉香火矣。
趙悟玄 先生姓趙,名悟玄,字子深,道号了真子。
京兆臨潼人,家世業農。
寄母胎十有二月,生於天德元年五月初二日。
分瑞之際,神光滿室。
親屬相傳,莫不為異。
既長,志尚清虛,不樂世味。
大定庚寅春,丹陽宗師率丘劉譚三友入關,道經零口鎮,先生見之,識其非凡。
遂邀至家,設齋延待。
既而與母魏氏并姊弟妻侄六人,俱詣終南祖庵,投丹陽出家。
丹陽方急於度人立教,俱蒙允納。
各付以修真微旨,及嗣後屢以法言誘掖,皆能為玄門之達者。
惟先生侍丹陽最久,既得法之後,於劉蔣居環者數年。
庚子歲京兆趙恩,舍宅修蓬萊庵。
請先生居環,聽然就請,兀坐逾十年。
爾後合州淳化縣秦莊道友李氏築環,來請先生,又往居一紀之歲,遂得心符至道。
因折柏四枝插於環中,乞今榮茂。
泰和中鹹甯縣樊川錐希誼聞先生為有道者,築環請居之。
一日房弟錐都巡於京兆茶肆内,見一道者來乞錢,遂手付一文與之而去。
後月餘還家谒先生於環堵,見而驚曰:此向日茶肆乞錢道者也。
問兄先生亦嘗出乎,日無。
都巡乃焚香拜禮,以朱陽村世業柏坡與先生修全道庵,永為栖真福田。
先生嘗謂弟子然逸期日;京兆太白廟,道祖玄元示邊之地,向者丹陽已築堂其側,他日必為崇福道場,汝可居之。
先生亦時往來其中,今果為名觀矣。
居數載,先生複往淳化。
以大安三年三月十有七日,無疾而逝,享年六十有三。
生平暢道詩詞号日《仙梯集》行于世。
度弟子數百人,惟王德遇然逸期為入室。
後移葬先生於樊川全道庵之柏坡,訪平凍同知楊庭秀為作墓碑以紀其道行。
天興兵後,就全道故址大行興建為翠微宮矣。
壬子歲真常真人竈香祖庭,贈以弘玄真人号。
段明源 先生世居平水,法諱光普,字明源,道号真陽子。
幼而聰慧,長而豪俠。
因酒誤傷人肢體,避罪入關中。
偶至終南祖庭,聞丹陽宗師談道,大有開悟。
於是焚香拜禮,懇祈出家。
丹陽見許,恭執勞役以事左右。
數年之問,漸有得於心。
一日跪告師前,丹陽教以寡欲澄心、摧強挫銳。
先生既蒙印可,行其所受之學。
不數載乃得,心字瞻明,臻於妙道。
遂杖莢還河束,於稷山縣城之北築了真庵居環堵,自此依歸者衆。
歲壬寅夏忽謂門人曰:丹陽宗師将束歸,可備香信,汝等随吾往谒。
即出環率衆而行,甫抵潼關,仙仗果至矣。
丹陽叩其所修,先生以所進答之。
丹陽歎曰:關中已有趙悟玄,河束又得段明源,吾教得所傳矣。
先生拜辭而回,道價益高。
三原楊明真聞之,往詣參請,多蒙指授,仍以物外人詞見贈。
迨明昌改元二月二十八日,先生召門人曰:吾有三山之遊。
沐浴書頌雲:歲久樂希夷,光明性燭輝。
靈通三島路,氣結六铢衣。
放曠無拘束,逍遙出是非。
默然無一事,鶴馭彩雲歸。
書畢,曲肱而逝。
目光炯然,數日不落。
備禮葬于了真庵側,平生歌詩号曰《明源集》行于世矣。
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上竟
既長,為人端直,不事家産。
恒有高蹈物表之志,但未知所适。
年幾冠母氏終天,葬祭盡禮。
大定己亥歲,忽一道者詣門乞食,先生飯之。
因問将安往,道者告以将詣終南參師。
先生乃從其行,谒見丹陽宗師於祖庭。
丹陽問其行止,先生具實以告。
丹陽留居座下,執巾瓶之役數年。
一日手書立身法,付之曰:遵是而行,仙階可至。
又屢授真訣,乃得心性圓通。
後丹陽束歸,留先生居祖庭。
迨明昌辛亥長春亦束還海上,先生從,居栖霞之太虛觀。
又數載長春進而前曰:聖賢教門,方欲開闡,汝可分适北京等處弘揚吾道。
遂授以親翰,付界教法。
先生承命,至溜都環居三載。
其神光屢見,僚庶敦請出環。
參玄問道者不可勝計,莫不虛往而實歸。
厥後道綠日興,度門弟子瑜千人,唯盧柔和丁至一為入室僚庶。
選京城束北隅爽恺之地,築華陽觀奉之。
先生亦自号塗陽隐士。
大安己巳玉陽真人仙仗北來,館于觀下。
無何挈先生至燕都,保賜紫衣師号。
自是道價益高,門徒愈集。
貞佑甲戌歲蒙長春書召,還栖霞之太虛觀,俾主觀事。
興定改元,土寇擾攘,遷居福山縣杏山村之修真庵。
忽然先生集衆告曰:今日天氣清朗,北兵寝息,吾其歸矣。
遂沐浴,書頌曰:今朝推倒無根樹,頃刻扳翻煉藥爐。
我獨去時無滞礙,杖華倒曳赴蓬壺。
擲筆瞑目而逝,春秋五十有六。
時五雲缭繞,籠罩庵所,竟日不散。
兵後住持彰德府天慶宮門下法孫李志方,遷先生遺蛻葬于府城西北王裕村之仙茔,構堂以奉香火矣。
趙悟玄 先生姓趙,名悟玄,字子深,道号了真子。
京兆臨潼人,家世業農。
寄母胎十有二月,生於天德元年五月初二日。
分瑞之際,神光滿室。
親屬相傳,莫不為異。
既長,志尚清虛,不樂世味。
大定庚寅春,丹陽宗師率丘劉譚三友入關,道經零口鎮,先生見之,識其非凡。
遂邀至家,設齋延待。
既而與母魏氏并姊弟妻侄六人,俱詣終南祖庵,投丹陽出家。
丹陽方急於度人立教,俱蒙允納。
各付以修真微旨,及嗣後屢以法言誘掖,皆能為玄門之達者。
惟先生侍丹陽最久,既得法之後,於劉蔣居環者數年。
庚子歲京兆趙恩,舍宅修蓬萊庵。
請先生居環,聽然就請,兀坐逾十年。
爾後合州淳化縣秦莊道友李氏築環,來請先生,又往居一紀之歲,遂得心符至道。
因折柏四枝插於環中,乞今榮茂。
泰和中鹹甯縣樊川錐希誼聞先生為有道者,築環請居之。
一日房弟錐都巡於京兆茶肆内,見一道者來乞錢,遂手付一文與之而去。
後月餘還家谒先生於環堵,見而驚曰:此向日茶肆乞錢道者也。
問兄先生亦嘗出乎,日無。
都巡乃焚香拜禮,以朱陽村世業柏坡與先生修全道庵,永為栖真福田。
先生嘗謂弟子然逸期日;京兆太白廟,道祖玄元示邊之地,向者丹陽已築堂其側,他日必為崇福道場,汝可居之。
先生亦時往來其中,今果為名觀矣。
居數載,先生複往淳化。
以大安三年三月十有七日,無疾而逝,享年六十有三。
生平暢道詩詞号日《仙梯集》行于世。
度弟子數百人,惟王德遇然逸期為入室。
後移葬先生於樊川全道庵之柏坡,訪平凍同知楊庭秀為作墓碑以紀其道行。
天興兵後,就全道故址大行興建為翠微宮矣。
壬子歲真常真人竈香祖庭,贈以弘玄真人号。
段明源 先生世居平水,法諱光普,字明源,道号真陽子。
幼而聰慧,長而豪俠。
因酒誤傷人肢體,避罪入關中。
偶至終南祖庭,聞丹陽宗師談道,大有開悟。
於是焚香拜禮,懇祈出家。
丹陽見許,恭執勞役以事左右。
數年之問,漸有得於心。
一日跪告師前,丹陽教以寡欲澄心、摧強挫銳。
先生既蒙印可,行其所受之學。
不數載乃得,心字瞻明,臻於妙道。
遂杖莢還河束,於稷山縣城之北築了真庵居環堵,自此依歸者衆。
歲壬寅夏忽謂門人曰:丹陽宗師将束歸,可備香信,汝等随吾往谒。
即出環率衆而行,甫抵潼關,仙仗果至矣。
丹陽叩其所修,先生以所進答之。
丹陽歎曰:關中已有趙悟玄,河束又得段明源,吾教得所傳矣。
先生拜辭而回,道價益高。
三原楊明真聞之,往詣參請,多蒙指授,仍以物外人詞見贈。
迨明昌改元二月二十八日,先生召門人曰:吾有三山之遊。
沐浴書頌雲:歲久樂希夷,光明性燭輝。
靈通三島路,氣結六铢衣。
放曠無拘束,逍遙出是非。
默然無一事,鶴馭彩雲歸。
書畢,曲肱而逝。
目光炯然,數日不落。
備禮葬于了真庵側,平生歌詩号曰《明源集》行于世矣。
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