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了然,則無所不見矣。
又曰:汝綠在北方,可往矣。
先生拜而謝。
丹陽既升仙,迤通北遊平灤之境,所至請益者戶外屦滿。
一日至撫甯縣,愛其山水佳勝,築重陽觀居之。
厥後度門衆數千餘輩,創宮觀大小僅三百區。
北方道風洪暢,先生闡揚之力居多。
至泰和丙寅歲二月初六日,召入室弟子邸道明等曰:吾其歸矣,昔丹陽将升仙囑予進道之語,汝輩當無忘。
《金玉集》,凡入道者不可不觀,為我镂梓散于多方可也。
須臾偷然假化。
平昔所作歌詩目曰《應綠集》行于世矣。
李大乘 先生姓李氏,世為平凍府華亭縣之大族。
幼習儒業,長於辭翰。
早年嘗中鄉選,迨中歲至禦廉下第。
慨然有煙霞之志。
大定戊戌秋丹陽宗師行化西來,先生邀于私第事之,丹陽日談道妙。
於是黜妻棄累改衣,執弟子禮。
丹陽訓名大乘,号靈陽子。
日受真教,曲盡妙蘊。
己亥二月十五日,丹陽就先生花圃築環,與先生同居,約百日為期。
仍贈之詩雲:,西北亭川環堵居,此中堪可隐吾軀。
眼前碧竹數君子,面對青松二大夫。
流水假山兒戲爾,清風明月汝知乎。
若能悟解予栽韭,時宗師環中栽韭以寓意也,有分靈光赴玉都。
丹陽又見花圃中,林擒一株久已枯死,於四月十四日命移於環内栽之。
仍作詩雲: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
天地入寶瓶,七十二候足。
後至五月二十日青芽褊吐,枯幹複榮。
丹陽謂大乘曰:四月十四乃純陽降世辰也,至此日吾之生辰也。
相去三十六日,天地晝夜相合為七十二候足矣。
先生作異木記以紀其神,刻諸貞石。
無何丹陽挈先生來終南祖庭,居數載之問屢蒙印可。
壬寅丹陽将束歸,長春謂先生曰:吾道東矣。
時館陶劉武節得官鄂邑,雅與先生相善。
官既滿,請先生束遊。
至家,築庵奉之。
劉亦入道,為門弟子。
厥後道綠日盛,門徒雲集。
又數年,先生示微疾順化。
其體若蟬蛻而輕,遠近觀者大加歎異。
門人具禮葬於庵側。
關中兵後,道衆即先生華亭環圃大行興建為太清觀矣。
趙九淵 先生姓趙氏,諱九淵,字幾道,湛然子其号也。
世為隴州隴安縣之右族。
先生自幼不同兒輩戲狎,既長賦性謹願,平居寡言。
體貌魁偉,襟度灑落。
習儒業,嘗中鄉試之甲科,故隴人以解元呼之。
不事功名,每有高蹈遠引之志。
年逾三十,未嘗婚娶。
大定戊戌秋,丹陽宗師演化隴川,一時歸向者靈集。
先生見之而心醉,曰:此吾歸休之地。
於是設齋竈香,請預弟子列,丹陽納之。
明年丹陽還祖庭,先生從居之。
朝叩夕參於道德性命之學,大有所得。
迨壬寅丹陽仙仗東歸,先生往來終南鳳隴之問,徜徉自若也。
河内張邦直尹扶風日,常延緻其家,與之談道。
每留數月,為方外忘形之交。
先生作文尚平淡,詩句雅健,得陶謝體。
每誦老莊黃庭為日課,非法之言,略不出口。
聞人談及他人之短,辄瞑目不與之相接。
但雲:置論徒敗德招怨,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聖人之遺訓也。
故所至人皆敬慕之。
正大末鳳隴兵亂,先生負岌探入隴山,莫知所終。
及大元撫治輔正,洞真真人于君奉旨住持終南祖庭。
尋訪先生遺文,得於隴州佑德觀鄭煉師子周處,目之曰《思玄集》。
中統初京兆昊天觀先生門人趙志沖,於府城之北特置吉地,請翰林待制孟攀鱗作志,起墳葬先生之衣冠,以緻春秋之祀雲。
蘇铉 先生姓蘇氏,名铉,号雲中子。
華州蒲城人。
賦性寬慈,謙而好禮。
遇煙霞勝盤,終日忘返。
大定辛卯春,詣終南祖庭丹陽宗師,席下乞垂開度。
丹陽置諸左右,教以入道儀範。
服勞既久,未嘗少懈。
丹陽付授道妙,及屢以詩詞接引,使進真功。
以至心源明了,道體沖融。
一時羽屬皆以小丹陽目之,其造道之深可見矣。
後辭師遊海上,和光同塵,扶宗斓教。
壬寅夏丹陽東歸,複侍幾杖,迨丹陽之上仙也。
盤桓登萊之問。
明昌初長春宗師命先生演教燕薊,住崇福觀。
道綠日興,從遊者衆。
一日謂門人曰:世綠塵務何時了絕,吾其歸矣。
言訖,彩雲缭繞空際,枕肱而逝。
至大元乙巳冬,清和真人移葬于五華山仙茔,真常真人奉朝命追贈體元輔教雲中真人号雲。
于通清 先生河東堤州人,姓于氏,諱通清,字泰甯,道号真光子。
初母夢神人授丹一粒,服之有娠洎。
分瑞之日,紅光照室,半日方散。
夙喪其父,所居與神霄官相近。
先生髻齡之歲,母氏攜往宮竈香。
手指道像而問母曰:此聖真者,人可得而為乎。
母曰:唯志於道者,可得而近之。
先生心諾其言,自是時詣宮嬉遊。
每見黃冠師誦經,
又曰:汝綠在北方,可往矣。
先生拜而謝。
丹陽既升仙,迤通北遊平灤之境,所至請益者戶外屦滿。
一日至撫甯縣,愛其山水佳勝,築重陽觀居之。
厥後度門衆數千餘輩,創宮觀大小僅三百區。
北方道風洪暢,先生闡揚之力居多。
至泰和丙寅歲二月初六日,召入室弟子邸道明等曰:吾其歸矣,昔丹陽将升仙囑予進道之語,汝輩當無忘。
《金玉集》,凡入道者不可不觀,為我镂梓散于多方可也。
須臾偷然假化。
平昔所作歌詩目曰《應綠集》行于世矣。
李大乘 先生姓李氏,世為平凍府華亭縣之大族。
幼習儒業,長於辭翰。
早年嘗中鄉選,迨中歲至禦廉下第。
慨然有煙霞之志。
大定戊戌秋丹陽宗師行化西來,先生邀于私第事之,丹陽日談道妙。
於是黜妻棄累改衣,執弟子禮。
丹陽訓名大乘,号靈陽子。
日受真教,曲盡妙蘊。
己亥二月十五日,丹陽就先生花圃築環,與先生同居,約百日為期。
仍贈之詩雲:,西北亭川環堵居,此中堪可隐吾軀。
眼前碧竹數君子,面對青松二大夫。
流水假山兒戲爾,清風明月汝知乎。
若能悟解予栽韭,時宗師環中栽韭以寓意也,有分靈光赴玉都。
丹陽又見花圃中,林擒一株久已枯死,於四月十四日命移於環内栽之。
仍作詩雲: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
天地入寶瓶,七十二候足。
後至五月二十日青芽褊吐,枯幹複榮。
丹陽謂大乘曰:四月十四乃純陽降世辰也,至此日吾之生辰也。
相去三十六日,天地晝夜相合為七十二候足矣。
先生作異木記以紀其神,刻諸貞石。
無何丹陽挈先生來終南祖庭,居數載之問屢蒙印可。
壬寅丹陽将束歸,長春謂先生曰:吾道東矣。
時館陶劉武節得官鄂邑,雅與先生相善。
官既滿,請先生束遊。
至家,築庵奉之。
劉亦入道,為門弟子。
厥後道綠日盛,門徒雲集。
又數年,先生示微疾順化。
其體若蟬蛻而輕,遠近觀者大加歎異。
門人具禮葬於庵側。
關中兵後,道衆即先生華亭環圃大行興建為太清觀矣。
趙九淵 先生姓趙氏,諱九淵,字幾道,湛然子其号也。
世為隴州隴安縣之右族。
先生自幼不同兒輩戲狎,既長賦性謹願,平居寡言。
體貌魁偉,襟度灑落。
習儒業,嘗中鄉試之甲科,故隴人以解元呼之。
不事功名,每有高蹈遠引之志。
年逾三十,未嘗婚娶。
大定戊戌秋,丹陽宗師演化隴川,一時歸向者靈集。
先生見之而心醉,曰:此吾歸休之地。
於是設齋竈香,請預弟子列,丹陽納之。
明年丹陽還祖庭,先生從居之。
朝叩夕參於道德性命之學,大有所得。
迨壬寅丹陽仙仗東歸,先生往來終南鳳隴之問,徜徉自若也。
河内張邦直尹扶風日,常延緻其家,與之談道。
每留數月,為方外忘形之交。
先生作文尚平淡,詩句雅健,得陶謝體。
每誦老莊黃庭為日課,非法之言,略不出口。
聞人談及他人之短,辄瞑目不與之相接。
但雲:置論徒敗德招怨,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聖人之遺訓也。
故所至人皆敬慕之。
正大末鳳隴兵亂,先生負岌探入隴山,莫知所終。
及大元撫治輔正,洞真真人于君奉旨住持終南祖庭。
尋訪先生遺文,得於隴州佑德觀鄭煉師子周處,目之曰《思玄集》。
中統初京兆昊天觀先生門人趙志沖,於府城之北特置吉地,請翰林待制孟攀鱗作志,起墳葬先生之衣冠,以緻春秋之祀雲。
蘇铉 先生姓蘇氏,名铉,号雲中子。
華州蒲城人。
賦性寬慈,謙而好禮。
遇煙霞勝盤,終日忘返。
大定辛卯春,詣終南祖庭丹陽宗師,席下乞垂開度。
丹陽置諸左右,教以入道儀範。
服勞既久,未嘗少懈。
丹陽付授道妙,及屢以詩詞接引,使進真功。
以至心源明了,道體沖融。
一時羽屬皆以小丹陽目之,其造道之深可見矣。
後辭師遊海上,和光同塵,扶宗斓教。
壬寅夏丹陽東歸,複侍幾杖,迨丹陽之上仙也。
盤桓登萊之問。
明昌初長春宗師命先生演教燕薊,住崇福觀。
道綠日興,從遊者衆。
一日謂門人曰:世綠塵務何時了絕,吾其歸矣。
言訖,彩雲缭繞空際,枕肱而逝。
至大元乙巳冬,清和真人移葬于五華山仙茔,真常真人奉朝命追贈體元輔教雲中真人号雲。
于通清 先生河東堤州人,姓于氏,諱通清,字泰甯,道号真光子。
初母夢神人授丹一粒,服之有娠洎。
分瑞之日,紅光照室,半日方散。
夙喪其父,所居與神霄官相近。
先生髻齡之歲,母氏攜往宮竈香。
手指道像而問母曰:此聖真者,人可得而為乎。
母曰:唯志於道者,可得而近之。
先生心諾其言,自是時詣宮嬉遊。
每見黃冠師誦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