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夷山天樂道人李道謙編
柳開悟
先生陝右坊州人,姓柳氏,諱開悟,字巨濟,道号無染子。
性聰敏少言,家富不喜華飾。
業進士,博識強記,能屬文。
再赴廷試而還鄉中,以才名推為州學錄。
大定壬辰春,因遊長安遇丹陽宗師,與之語,及贈以詞。
先生有所開悟,遂舍家從之遊。
居劉蔣祖庵瑜十年,於道大有所進。
與曹顼、來靈玉、劉真一、李大乘、雷大通、李大莖、趙九淵輩俱在丹陽門下,時人稱之曰:玄門十解元。
丹陽束歸,先生與諸公亦從行。
迨丹陽上仙,先生於明昌問奉長春宗師命,演化燕薊。
既而遷固安之栖玄庵,以崇慶改元壽終。
兵後乙巳冬十月,清和真人移葬于五華山。
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上命贈明玄崇德無染真人号,仍作暮碣銘。
任守一 先生姓任氏,諱守一,道号自然子。
世為京兆鄂縣之農家。
體幹魁梧,胸襟開朗,不拘小節,性喜射獵。
一夕夢鬼使攝入陰府,曆見罪囚校對拷掠之事。
覺而有悟,因毀弓折矢,對天自盟,願改前非。
以新厥德徑,詣劉蔣祖庵丹陽宗師門下,求受道業,丹陽斥逐。
至於數日,其心益堅。
乃納之,俾就環堵供事。
飲膳三載,之問服勞益謹,未嘗須臾少懈。
丹陽憐之,指授真訣,教以忍辱降心,調煉神氣。
久之心地虛明,漸有所得。
一日跪前告曰:庸鄙凡愚,蒙師開悟,顧無以報,願垂慈憫,不棄陋拙,更執汲爨三年。
丹陽卻之曰:汝向時未悟,須當服勤效役,今既有所得,當進汝真功,接引後進。
於是先生拜辭,乞食河朔問,道綠日盛。
至大定癸卯冬,聞丹陽返真,先生廬墓三載。
未幾忽召門人曰:昨夕師真有命,令從遊道山。
沐浴更衣,偷然順化,即明昌改元四月十四日也。
兵後門人移葬于登州蓬萊縣百澗村重陽觀,構堂設像矣。
楊明真 先生姓楊氏,世為耀州三原縣人。
父蕃母劉氏,以天德庚午歲十一月十八日先生乃生。
分瑞之際,青氣盈室。
幼而孤梗,不與旱兒戲狎。
既長,每發浮生如電之歎,志慕仙道。
當大定十四年聞丹陽宗師弘全真大教於終南祖庭,即棄家特詣門下,乞垂開度。
丹陽見其體貌魁梧,胸襟開朗,歎曰:此真仙材也。
因訓名明真,号碧虛子。
授以還丹訴流之訣。
先生既得受記,頭胡面垢,乞食度日,或歌或舞,佯狂玩世,人皆以楊害風呼之。
常持一馬杓以為飲器,隐邊丐徒中,數歲不語。
志逾金石,盤桓終南鄂社問。
後聞丹陽上仙,束遊海上,奠祭墳珑。
觐谒長生玉陽二宗師,多蒙指授。
迤逦西歸,嘗聞稷山縣真陽子段君為丹陽許可。
取道河束,竈香參拜,段君密授道要,又以物外人詞贈之。
先生辭而還秦,自是了無疑障。
徑入京兆省前宣诏廳,忘言危坐,雖紛華滿前,未嘗一盼而已。
心灰體槁,如在山林一紀之歲,入於大妙。
承安己未轉運使高德卿忽患心痛,百醫不效。
屬擴之際,夢先生以水嘤之,褊身汗出,倏然而蘇。
不數日四肢康豫,親詣宣诏廳,焚香拜謝,多贈金帛。
先生不受,複作詩十絕謝之。
重午日先生在清真庵畫地為爐,撮土代香,翠煙霭出,盤結丈餘,旋為華蓋,移時不散。
時有數鶴飛嗚其上,萬目仰瞻,靡不贊異。
由是統軍完顔公助赀興建即今之丹霞觀也。
蒲城老蘇兩膝拘攣,不能步履。
先生以水嘤之,奔走如故。
厥後裡人之疾者,竟來求水。
先生厭其紛冗,呎水一杯注之井中,有聲如雷。
自此疾者汲而飲之,無不痊差。
迄今号曰:法水井。
無何還祖庭閑居,召門人修齋集衆。
嗣法於無欲子李公,及請知觀畢知常,囑以藏身之地。
留頌雲:八.十年來如電拂,一堆臭腐棄荒田。
予今去後全無礙,撒手歸空合自然。
置筆奄然順化。
福山宋昭然者,與先生素不相協,先生窗外與之告别,宋遽出戶迎待,适人來報先生羽化。
時正大戊子六月十一日也,享年七十有九。
度門人數百輩,平生着述目日《長安集》行于世。
葬于劉蔣之仙蛻園。
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朝命追镒曰碧虛毅烈真人。
周全道 先生姓周,名全道。
世為古豳之巨室。
生於皇統乙醜歲十二月二十二日。
自幼語默,進止若成人。
狀貌奇古,神情雅澹。
夙喪其父,生理蕭索,竭力以事母。
母忽感奇疾,百療不愈。
先生割股,與藥同進,厥疾乃廖,鄉黨以孝聞。
年及冠,裡人有以子妻之者,先生婉其辭而卻之。
及母氏之終天也,哭泣過哀,幾於滅性。
歎曰:吾嘗聞道家有言,一子進道,九祖登仙。
欲報罔極之恩,無瑜於此。
時大定癸巳歲,丹陽宗師環居終南祖庭,演全真教法。
先生遂詣席下,求.受道要。
丹陽納之,俾與弟子列,自薪水舂爨,皆使親曆。
先生恭服勤勞,數年匪懈。
丹陽
性聰敏少言,家富不喜華飾。
業進士,博識強記,能屬文。
再赴廷試而還鄉中,以才名推為州學錄。
大定壬辰春,因遊長安遇丹陽宗師,與之語,及贈以詞。
先生有所開悟,遂舍家從之遊。
居劉蔣祖庵瑜十年,於道大有所進。
與曹顼、來靈玉、劉真一、李大乘、雷大通、李大莖、趙九淵輩俱在丹陽門下,時人稱之曰:玄門十解元。
丹陽束歸,先生與諸公亦從行。
迨丹陽上仙,先生於明昌問奉長春宗師命,演化燕薊。
既而遷固安之栖玄庵,以崇慶改元壽終。
兵後乙巳冬十月,清和真人移葬于五華山。
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上命贈明玄崇德無染真人号,仍作暮碣銘。
任守一 先生姓任氏,諱守一,道号自然子。
世為京兆鄂縣之農家。
體幹魁梧,胸襟開朗,不拘小節,性喜射獵。
一夕夢鬼使攝入陰府,曆見罪囚校對拷掠之事。
覺而有悟,因毀弓折矢,對天自盟,願改前非。
以新厥德徑,詣劉蔣祖庵丹陽宗師門下,求受道業,丹陽斥逐。
至於數日,其心益堅。
乃納之,俾就環堵供事。
飲膳三載,之問服勞益謹,未嘗須臾少懈。
丹陽憐之,指授真訣,教以忍辱降心,調煉神氣。
久之心地虛明,漸有所得。
一日跪前告曰:庸鄙凡愚,蒙師開悟,顧無以報,願垂慈憫,不棄陋拙,更執汲爨三年。
丹陽卻之曰:汝向時未悟,須當服勤效役,今既有所得,當進汝真功,接引後進。
於是先生拜辭,乞食河朔問,道綠日盛。
至大定癸卯冬,聞丹陽返真,先生廬墓三載。
未幾忽召門人曰:昨夕師真有命,令從遊道山。
沐浴更衣,偷然順化,即明昌改元四月十四日也。
兵後門人移葬于登州蓬萊縣百澗村重陽觀,構堂設像矣。
楊明真 先生姓楊氏,世為耀州三原縣人。
父蕃母劉氏,以天德庚午歲十一月十八日先生乃生。
分瑞之際,青氣盈室。
幼而孤梗,不與旱兒戲狎。
既長,每發浮生如電之歎,志慕仙道。
當大定十四年聞丹陽宗師弘全真大教於終南祖庭,即棄家特詣門下,乞垂開度。
丹陽見其體貌魁梧,胸襟開朗,歎曰:此真仙材也。
因訓名明真,号碧虛子。
授以還丹訴流之訣。
先生既得受記,頭胡面垢,乞食度日,或歌或舞,佯狂玩世,人皆以楊害風呼之。
常持一馬杓以為飲器,隐邊丐徒中,數歲不語。
志逾金石,盤桓終南鄂社問。
後聞丹陽上仙,束遊海上,奠祭墳珑。
觐谒長生玉陽二宗師,多蒙指授。
迤逦西歸,嘗聞稷山縣真陽子段君為丹陽許可。
取道河束,竈香參拜,段君密授道要,又以物外人詞贈之。
先生辭而還秦,自是了無疑障。
徑入京兆省前宣诏廳,忘言危坐,雖紛華滿前,未嘗一盼而已。
心灰體槁,如在山林一紀之歲,入於大妙。
承安己未轉運使高德卿忽患心痛,百醫不效。
屬擴之際,夢先生以水嘤之,褊身汗出,倏然而蘇。
不數日四肢康豫,親詣宣诏廳,焚香拜謝,多贈金帛。
先生不受,複作詩十絕謝之。
重午日先生在清真庵畫地為爐,撮土代香,翠煙霭出,盤結丈餘,旋為華蓋,移時不散。
時有數鶴飛嗚其上,萬目仰瞻,靡不贊異。
由是統軍完顔公助赀興建即今之丹霞觀也。
蒲城老蘇兩膝拘攣,不能步履。
先生以水嘤之,奔走如故。
厥後裡人之疾者,竟來求水。
先生厭其紛冗,呎水一杯注之井中,有聲如雷。
自此疾者汲而飲之,無不痊差。
迄今号曰:法水井。
無何還祖庭閑居,召門人修齋集衆。
嗣法於無欲子李公,及請知觀畢知常,囑以藏身之地。
留頌雲:八.十年來如電拂,一堆臭腐棄荒田。
予今去後全無礙,撒手歸空合自然。
置筆奄然順化。
福山宋昭然者,與先生素不相協,先生窗外與之告别,宋遽出戶迎待,适人來報先生羽化。
時正大戊子六月十一日也,享年七十有九。
度門人數百輩,平生着述目日《長安集》行于世。
葬于劉蔣之仙蛻園。
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朝命追镒曰碧虛毅烈真人。
周全道 先生姓周,名全道。
世為古豳之巨室。
生於皇統乙醜歲十二月二十二日。
自幼語默,進止若成人。
狀貌奇古,神情雅澹。
夙喪其父,生理蕭索,竭力以事母。
母忽感奇疾,百療不愈。
先生割股,與藥同進,厥疾乃廖,鄉黨以孝聞。
年及冠,裡人有以子妻之者,先生婉其辭而卻之。
及母氏之終天也,哭泣過哀,幾於滅性。
歎曰:吾嘗聞道家有言,一子進道,九祖登仙。
欲報罔極之恩,無瑜於此。
時大定癸巳歲,丹陽宗師環居終南祖庭,演全真教法。
先生遂詣席下,求.受道要。
丹陽納之,俾與弟子列,自薪水舂爨,皆使親曆。
先生恭服勤勞,數年匪懈。
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