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後
關燈
小
中
大
而愈。
何新之令愛适湯氏,孟冬分娩,次日便瀉一次,即發熱痙厥,谵語昏狂,舉家皇皇,乃翁邀孟英審之。
脈弦滑,惡露仍行,曰:此胎前伏暑,乘新産血虛痰滞而發也。
與大劑犀、羚、元參、竹葉、知母、花粉、栀、楝、銀花投之。
遍身得赤疹,而痙止神清,乃翁随以清肅調之而愈。
(眉批:有是病則有是藥,不拘拘于産後之元虛,此明醫之所以異于庸醫也。
) 高祿卿室,吳濂仲之妹也。
孟夏分娩發熱,初疑蒸乳,數日不退,産科治之,知挾溫邪,進以清解,而大便溏洩,(此邪去之征,識力不堅,遂為所眩。
)遂改溫燥,其洩不減。
另招張某視之,因謂專科誤用蒌仁所緻,與參、芪、姜、術、鹿角、肉果等藥,洩瀉愈甚,連服之,熱壯神昏,汗出不止,勢瀕于危。
醞香孝廉徐夫人,病者之從母也。
心慈似佛,有子十人皆已出,聞其殆,夤夜命四郎季眉請援于孟英。
按脈洪數七至,口渴苔黃,洞瀉如火,小溲不行,因謂季眉曰:病猶可治,第藥太驚人,未必敢服。
季眉堅欲求方,且雲在此監服。
乃疏白頭翁湯,加石膏、犀角、銀花、知母、花粉、竹葉、栀、楝、桑葉與之。
次日複診,脈證較減,仍用前方,而病家群嘩,以為産後最忌寒涼,況洞洩數日乎?仍招張某商之。
張謂:幸我屢投溫補在前,否則昨藥下咽,頃刻亡陽。
(盲語。
)複定芪、術之方,業己煎矣。
所親張芷舟孝廉聞之,飛告于醞香處。
汾伯昆季即馳至病家,幸未入口,奪盞傾之,索孟英方,煎而督灌,且囑群季輪流守視,免緻再投别藥。
孟英感其情誼,快舒所長,大劑涼解,服至七帖,瀉全止,熱盡退,乃去白頭翁湯,加生地、元參、茹、貝。
服半月始解黑色燥矢,而眠食漸安。
第府藏之邪,雖已清滌,而從前溫補,将熱邪壅滞于膜絡之間者,複發數癰于胸乳之間。
孟英令其恪守前法,複入蒲公英、絲瓜絡、橘葉、菊葉等藥。
服至百劑,始告全愈,而天癸亦至。
孟英曰:世俗泥于産後宜溫之謬說,況兼洩瀉,即使溫補而死,病家不怨,醫者無憾也。
或具隻眼,其誰信之?此證苟非汾伯昆仲笃信于平時,而力排衆論于危難之間,餘雖見到不疑,亦惡能有濟耶?餘嘗曰:病不易識,尤不易患;醫不易薦,尤不易任;藥不易用,尤不易服。
誠宇宙間第一難事也,而世人淺視之,可不悲哉!(眉批:方遵古法,并不驚人,特讀立齋、景嶽書者見之,未免吃驚耳。
不意浙省名手狃于溫補如此,真不能不歸咎于景嶽、立齋諸公矣。
) 魏西林令侄女,娩後惡露延至兩月,繼聞乃翁條珊主政及兩弟卒于京,悲哀不釋,而為幹嗽吐血,頭痛偏左,不饑不食,不眠不便,渴飲而溲必間日一行,久治不效。
孟英切脈,虛弦豁大。
與甘麥大棗,加熟地、首烏、鼈甲、二至、菊花、旋覆、芍藥、貝母、麻仁、青鹽等藥,服後脈漸斂,血亦止。
七八劑頭疼始息,旬日後便行安谷。
逾年接柩悲恸,血複溢,誤投溫補而亡。
翁嘉順令正,娩後陰戶墜下一物,(氣虛不固。
)形色如柿,多方療之不收,第三日始求治于孟英。
令以澤蘭葉二兩,煎濃湯熏而溫洗,随以海螵蛸、五倍子等分,研細粉糁之,果即收上。
繼而惡露不行,白帶時下,乳汁全無,兩腿作痛,又求方以通之。
(前方隻治其标,未治其本,故複發此患。
)孟英曰:此血虛也,乳與惡露雖無,其腹必不脹,前證亦屬大
何新之令愛适湯氏,孟冬分娩,次日便瀉一次,即發熱痙厥,谵語昏狂,舉家皇皇,乃翁邀孟英審之。
脈弦滑,惡露仍行,曰:此胎前伏暑,乘新産血虛痰滞而發也。
與大劑犀、羚、元參、竹葉、知母、花粉、栀、楝、銀花投之。
遍身得赤疹,而痙止神清,乃翁随以清肅調之而愈。
) 高祿卿室,吳濂仲之妹也。
孟夏分娩發熱,初疑蒸乳,數日不退,産科治之,知挾溫邪,進以清解,而大便溏洩,
)遂改溫燥,其洩不減。
另招張某視之,因謂專科誤用蒌仁所緻,與參、芪、姜、術、鹿角、肉果等藥,洩瀉愈甚,連服之,熱壯神昏,汗出不止,勢瀕于危。
醞香孝廉徐夫人,病者之從母也。
心慈似佛,有子十人皆已出,聞其殆,夤夜命四郎季眉請援于孟英。
按脈洪數七至,口渴苔黃,洞瀉如火,小溲不行,因謂季眉曰:病猶可治,第藥太驚人,未必敢服。
季眉堅欲求方,且雲在此監服。
乃疏白頭翁湯,加石膏、犀角、銀花、知母、花粉、竹葉、栀、楝、桑葉與之。
次日複診,脈證較減,仍用前方,而病家群嘩,以為産後最忌寒涼,況洞洩數日乎?仍招張某商之。
張謂:幸我屢投溫補在前,否則昨藥下咽,頃刻亡陽。
)複定芪、術之方,業己煎矣。
所親張芷舟孝廉聞之,飛告于醞香處。
汾伯昆季即馳至病家,幸未入口,奪盞傾之,索孟英方,煎而督灌,且囑群季輪流守視,免緻再投别藥。
孟英感其情誼,快舒所長,大劑涼解,服至七帖,瀉全止,熱盡退,乃去白頭翁湯,加生地、元參、茹、貝。
服半月始解黑色燥矢,而眠食漸安。
第府藏之邪,雖已清滌,而從前溫補,将熱邪壅滞于膜絡之間者,複發數癰于胸乳之間。
孟英令其恪守前法,複入蒲公英、絲瓜絡、橘葉、菊葉等藥。
服至百劑,始告全愈,而天癸亦至。
孟英曰:世俗泥于産後宜溫之謬說,況兼洩瀉,即使溫補而死,病家不怨,醫者無憾也。
或具隻眼,其誰信之?此證苟非汾伯昆仲笃信于平時,而力排衆論于危難之間,餘雖見到不疑,亦惡能有濟耶?餘嘗曰:病不易識,尤不易患;醫不易薦,尤不易任;藥不易用,尤不易服。
誠宇宙間第一難事也,而世人淺視之,可不悲哉!
不意浙省名手狃于溫補如此,真不能不歸咎于景嶽、立齋諸公矣。
) 魏西林令侄女,娩後惡露延至兩月,繼聞乃翁條珊主政及兩弟卒于京,悲哀不釋,而為幹嗽吐血,頭痛偏左,不饑不食,不眠不便,渴飲而溲必間日一行,久治不效。
孟英切脈,虛弦豁大。
與甘麥大棗,加熟地、首烏、鼈甲、二至、菊花、旋覆、芍藥、貝母、麻仁、青鹽等藥,服後脈漸斂,血亦止。
七八劑頭疼始息,旬日後便行安谷。
逾年接柩悲恸,血複溢,誤投溫補而亡。
翁嘉順令正,娩後陰戶墜下一物,
)形色如柿,多方療之不收,第三日始求治于孟英。
令以澤蘭葉二兩,煎濃湯熏而溫洗,随以海螵蛸、五倍子等分,研細粉糁之,果即收上。
繼而惡露不行,白帶時下,乳汁全無,兩腿作痛,又求方以通之。
)孟英曰:此血虛也,乳與惡露雖無,其腹必不脹,前證亦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