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
關燈
小
中
大
pan>旬日而健。
朱浚宣令堂患滞下,醫聞白色,而予升提溫補。
旬日後肢冷自汗,液脫肛墜,群醫束手,慮其虛脫,因浼濮樹堂乞診于孟英。
曰:藥誤耳。
與大劑行氣蠲痰清熱之藥,果漸吐痰而痢愈。
又其令弟同時患此,五色并見,神昏肢搐,大渴莖腫,腹痛夜熱,危險異常。
孟英察脈細數,與白頭翁湯加犀角、生地、銀花、石斛、楝實、延胡、芩、連、滑石、丹皮、木通、甘草梢等藥,三帖後,熱退神清,溺行搐止。
乃去犀角、草梢、丹皮、滑石、木通,加砂仁拌炒熟地、山楂炭,服之漸安,半月而愈。
孫渭川年逾七旬,脈象六陰,按之如無。
偶患音嘶痰嗽,舌绛無津,孟英用甘涼清潤法,音開而嗽不已,仍與前藥,轉為滞下,色醬溺赤,臍旁堅硬,按之趯趯,舌猶枯绛,渴飲不饑,人皆危之。
孟英曰:藏熱由府而出,(此言甚精。
)痢不足慮,第高年陰液難充,不能舍涼潤為方,苟犯溫燥,其敗可必。
幸渠家平素恪信,竟服犀角、地黃、知母、銀花、苁蓉、花粉、麥冬、白芍、石斛、楝實等藥,十餘劑痢止。
而臍旁柔軟。
因去犀角,加西洋參,又服兩旬,始解燥矢,而溲澈胃蘇。
又服半月,複得暢解,舌亦潤澤而愈。
盛犀林廣文之仆,患血痢,自秋徂冬,半年罔效。
孟英察脈細弱,而口幹、腰膝痠痛,與鹿角霜、苁蓉、枸杞、杜仲、菟絲、續斷、血餘、石脂、木瓜、砂仁末炒熟地黃,十餘劑而痊。
丙午春,高漢芳患滞下,色醬,日數十行,年已七十七歲。
自去秋以來,漸形疲憊,即服補藥,馴緻見痢,黃某徑用溫補,勢乃劇,延孟英診之。
右脈弦細芤遲,(脈虛證實。
)口渴溲澀,時時面赤自汗。
乃吸受暑邪,誤作虛治,幸其所禀極堅,尚能轉痢,一誤再誤,邪愈盛而正反虛矣。
以白頭翁湯加參、術、銀花、芩、芍、楝、斛、延胡,二劑即減,五劑而安。
繼予調補,竟得霍然。
後三載,以他疾終。
葉晝三侄女适朱氏,上年四月分娩,七月患赤痢,其家謂産後之病,不敢服藥,延至今春,肌消膝軟,見食欲嘔,晝三迓孟英診之。
左細軟,右滑數,伏暑為病,幸未誤藥。
與沙參、陳倉米、歸、芍、續斷、木瓜、扁豆、連、斛、石蓮、荷蒂、柿蒂、枇杷葉、橘皮為方,送駐車丸而愈。
孫心言以七十之年患滞下,胡某知為暑熱,以青麟丸下之,治頗不謬。
繼則連投術、樸、夏、葛等,漸至咽疼口糜,呃忒噤口,諸醫進補,其勢孔亟。
伊婿童秋門迓孟英診之。
右脈滑數上溢,身熱面赤,溲澀無眠,體厚痰多,時欲出汗。
在痢疾門中,固為危候,第以脈證參之,豈是陽虛欲脫?實由升散溫燥之劑爍其陰液,肺胃之氣窒塞而不能下行也。
與大劑肅清之藥,一劑知,二劑已。
随以生津藥溉之,痢亦尋愈。
按:此等痢呃,古書未載,而治法懸殊,世人但守成法,不知變通,治而不愈,诿之證危,況屬高年,病家亦不之咎也,孰知有此随時而中之妙法耶! 曹泳之二尹,将赴代理昌化任,而瘧痢并作,寒少熱多,滞下五色,逆孟英視之。
面垢苔黃,幹嘔口渴,痛脹溺赤,汗出神疲,脈至洪數不清,與大劑芩、連、滑、樸、知母、花粉、銀花、石膏、連翹、竹茹等藥,投匕即減,三服而起。
吳爾純八月下旬患滞下,腹痛異常,伊外祖許仲廉,延孟英往診。
形瘦脈數而弦,口渴音微溺澀。
乃陰分極虛,肝陽熾盛,伏暑為痢。
治法不但與寒痢迥異,即與他人之伏暑成痢者,亦當分别用藥也。
與白頭翁湯,加知母、花粉、銀花、丹皮、金鈴、延胡、沙參、芩、連服之。
(亦治通伏暑成痢之方。
)次日複視,痢減音開,而右腹疼脹拒按,為加冬瓜子、烏藥、鼠矢,三劑而消,滞下亦愈。
惟薄暮火升,面赤自汗,重加介類潛陽而痊。
(此方顧及陰虛。
) 謝再華請孟英治乍浦人滞下證,晝夜百餘行,不饑不渴,而欲嘔,腹痛上及于心胸,切其脈頗平和,是寒濕也,與時行暑濕痢大相徑庭。
投姜、桂、萸、樸之劑,數服霍然。
朱浚宣令堂患滞下,醫聞白色,而予升提溫補。
旬日後肢冷自汗,液脫肛墜,群醫束手,慮其虛脫,因浼濮樹堂乞診于孟英。
曰:藥誤耳。
與大劑行氣蠲痰清熱之藥,果漸吐痰而痢愈。
又其令弟同時患此,五色并見,神昏肢搐,大渴莖腫,腹痛夜熱,危險異常。
孟英察脈細數,與白頭翁湯加犀角、生地、銀花、石斛、楝實、延胡、芩、連、滑石、丹皮、木通、甘草梢等藥,三帖後,熱退神清,溺行搐止。
乃去犀角、草梢、丹皮、滑石、木通,加砂仁拌炒熟地、山楂炭,服之漸安,半月而愈。
孫渭川年逾七旬,脈象六陰,按之如無。
偶患音嘶痰嗽,舌绛無津,孟英用甘涼清潤法,音開而嗽不已,仍與前藥,轉為滞下,色醬溺赤,臍旁堅硬,按之趯趯,舌猶枯绛,渴飲不饑,人皆危之。
孟英曰:藏熱由府而出,
)痢不足慮,第高年陰液難充,不能舍涼潤為方,苟犯溫燥,其敗可必。
幸渠家平素恪信,竟服犀角、地黃、知母、銀花、苁蓉、花粉、麥冬、白芍、石斛、楝實等藥,十餘劑痢止。
而臍旁柔軟。
因去犀角,加西洋參,又服兩旬,始解燥矢,而溲澈胃蘇。
又服半月,複得暢解,舌亦潤澤而愈。
盛犀林廣文之仆,患血痢,自秋徂冬,半年罔效。
孟英察脈細弱,而口幹、腰膝痠痛,與鹿角霜、苁蓉、枸杞、杜仲、菟絲、續斷、血餘、石脂、木瓜、砂仁末炒熟地黃,十餘劑而痊。
丙午春,高漢芳患滞下,色醬,日數十行,年已七十七歲。
自去秋以來,漸形疲憊,即服補藥,馴緻見痢,黃某徑用溫補,勢乃劇,延孟英診之。
右脈弦細芤遲,
)口渴溲澀,時時面赤自汗。
乃吸受暑邪,誤作虛治,幸其所禀極堅,尚能轉痢,一誤再誤,邪愈盛而正反虛矣。
以白頭翁湯加參、術、銀花、芩、芍、楝、斛、延胡,二劑即減,五劑而安。
繼予調補,竟得霍然。
後三載,以他疾終。
葉晝三侄女适朱氏,上年四月分娩,七月患赤痢,其家謂産後之病,不敢服藥,延至今春,肌消膝軟,見食欲嘔,晝三迓孟英診之。
左細軟,右滑數,伏暑為病,幸未誤藥。
與沙參、陳倉米、歸、芍、續斷、木瓜、扁豆、連、斛、石蓮、荷蒂、柿蒂、枇杷葉、橘皮為方,送駐車丸而愈。
孫心言以七十之年患滞下,胡某知為暑熱,以青麟丸下之,治頗不謬。
繼則連投術、樸、夏、葛等,漸至咽疼口糜,呃忒噤口,諸醫進補,其勢孔亟。
伊婿童秋門迓孟英診之。
右脈滑數上溢,身熱面赤,溲澀無眠,體厚痰多,時欲出汗。
在痢疾門中,固為危候,第以脈證參之,豈是陽虛欲脫?實由升散溫燥之劑爍其陰液,肺胃之氣窒塞而不能下行也。
與大劑肅清之藥,一劑知,二劑已。
随以生津藥溉之,痢亦尋愈。
按:此等痢呃,古書未載,而治法懸殊,世人但守成法,不知變通,治而不愈,诿之證危,況屬高年,病家亦不之咎也,孰知有此随時而中之妙法耶! 曹泳之二尹,将赴代理昌化任,而瘧痢并作,寒少熱多,滞下五色,逆孟英視之。
面垢苔黃,幹嘔口渴,痛脹溺赤,汗出神疲,脈至洪數不清,與大劑芩、連、滑、樸、知母、花粉、銀花、石膏、連翹、竹茹等藥,投匕即減,三服而起。
吳爾純八月下旬患滞下,腹痛異常,伊外祖許仲廉,延孟英往診。
形瘦脈數而弦,口渴音微溺澀。
乃陰分極虛,肝陽熾盛,伏暑為痢。
治法不但與寒痢迥異,即與他人之伏暑成痢者,亦當分别用藥也。
與白頭翁湯,加知母、花粉、銀花、丹皮、金鈴、延胡、沙參、芩、連服之。
)次日複視,痢減音開,而右腹疼脹拒按,為加冬瓜子、烏藥、鼠矢,三劑而消,滞下亦愈。
惟薄暮火升,面赤自汗,重加介類潛陽而痊。
) 謝再華請孟英治乍浦人滞下證,晝夜百餘行,不饑不渴,而欲嘔,腹痛上及于心胸,切其脈頗平和,是寒濕也,與時行暑濕痢大相徑庭。
投姜、桂、萸、樸之劑,數服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