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
關燈
小
中
大
其所本無,即所以全其所本有也。
爰定芩、連、滑、斛、茹、柏、竹葉、銀花、橘皮、枇杷葉之方,冬瓜湯煎藥,一劑而熱退神清,二劑霍然矣。
既而五弟婦偶患微寒發熱,醫與柴、芎等藥一劑,遂昏狂悲哭,見人辄怒詈欲搏。
屈孟英過診,脈弦滑而數,面赤不瞑,苔色黃膩,胸下拒按,曰:痰熱肝火為患耳。
以菖蒲、膽星、旋、赭、連、蒌、枳、半,合雪羹投之,一劑而安。
翼日寒熱複作,孟英曰:幸其體實,藥不可緩,庶免化瘧也。
照方服五劑,果寒熱三作而遂痊。
蔡湘帆之女甫周歲,斷乳後患腹膨洩瀉,兒科以為疳也,遍治不愈,謂其将成慢驚,丐孟英視之。
苔甚白滑。
曰:瓜果傷也。
以生厚樸、生蒼術、丁香柄、雞膍胵、五谷蟲、陳皮、苡仁、木香、黃連、防風投之。
服後連下十餘次而腹即消,次日竟不瀉而能安谷矣,聞者佥以為異。
或雲尤有異者,許子雙大令令愛宜姑,幼時患發熱神昏,幼科皆束手矣。
孟英偶一望見曰:犀角證也。
與以方,果投匕而瘳。
此案輯《仁術志》者失采,今子雙宦粵東,不能詢其詳矣,姑附其略于此,以識望而知之之神。
沈妪素患肝氣,初冬便瀉,醫藥勿瘥。
所親吳馥齋迓孟英診之。
脈至弦梗,舌赤無津,杳不知饑,脅腹時脹,乃風陽内熾,津液耗傷,香燥忌投,法宜濡潤,否将陰涸,毋畏甘涼。
予甘草、地黃、麥冬、阿膠、枸杞、薏苡,楝實、葳蕤、烏梅為劑,牡蛎一斤,甘瀾水煮濃湯煎藥,和入蔗漿服之。
數日而瘳,己能安谷,忽然舌不能伸,心搖語蹇,不眠頭暈,面赤火升,仍速請孟英視之。
脈梗雖和,極其弦細,是陰液未複,木火失涵。
以前方去薏、楝、烏梅,加人參、龍眼肉,少佐黃連授之而愈。
沈友聞令郎厚栽,久患羸弱,馴緻腹痛便瀉,惡谷形消,諸醫束手,求孟英圖之。
脈虛弦而空軟,曰:不可為矣。
雖然,治之得法,尚可起榻,可虞者,其明年春令乎。
爰以潞參、鼈甲、芪、芍、甘、柏、薏、斛、木瓜、橘皮為方,吞仲景烏梅丸。
不旬日而便堅食進,又旬日即下樓而肌充矣。
又其大令郎子槎之室,體素怯,夏間曾患久瀉,多劑溫補始瘳。
忽發寒熱,肢麻頭痛,徹夜不眠,嘈雜如饑,咽喉似阻,食飲難下,汗僅出于上焦,佥以為虛損将成。
孟英持其脈弦弱而數,視苔微黃滿膩,曰:暑濕時瘧也,補藥烏可投耶?以茹、滑、芩、連、桑葉、紫菀、銀花、橘皮、冬瓜子、枇杷葉、絲瓜絡等藥,蘆根湯煎服數劑而痊。
嗣與滋養善其後。
既而子槎自上海歸,亦患瘧,孟英視之暑濕挾痰也。
予溫膽湯數服而愈。
次年春杪,厚栽竟逝。
施瀛洲體豐色白,夏月在紹患瀉,醫進參、術、桂、附、熟地、四神之類,略無寸效。
季冬來杭就診于孟英。
其脈微弱,左手及右尺沉取有弦數之象,眩暈形消,舌色深紫,無苔不渴,納食腹脹,溲少而赤,瀉必腸鳴。
中氣固虛,理應投補,但不可佐滋膩以滞中樞,而助其溜下之勢;又不宜雜燥熱以煽風陽,而壯其食氣之火。
予參、芪、術、苡、升、柴、苓、澤、香、連為劑,吞通關丸,乃宣清升降補運兼施之法也。
服之良效。
浃旬舌淡溲行,脹消暈止,惟大便未實耳,去苓、澤、升、柴、香、連、通關丸,加菟絲、木瓜、橘皮、黃柏、石脂、白芍善後而瘳。
鴛湖吳君小漁令寵,數年前因娩後啖生菜而患便瀉,久治不愈。
仲秋餘視之,脈弦數。
曰:此非菜之罪也。
乃土受木乘,而頻年溫補,益廣病機,頭痛帶多,脘疼食少,吐酸痰嗽,五熱無眠,無非八脈無權,風陽偏盛,授宣養清潛之法而愈。
繼其令妹适嶽氏者,久患帶下,去冬崩血,赤白并行,延今不已,卧榻數月,佥雲無生理矣。
餘診脈甚滑數,面赤口幹,因問足冷乎?溲熱乎?耳鳴無寐乎?向來辄服溫補乎?皆曰:然。
幸能安谷,是藥為病也。
幸澀之不止,藥力尚有分勢也。
投以大劑清熱堅陰之法,服數十劑。
仲冬餘複遊禾,已能踵寓就診矣。
秀水吳君小漁,年近七旬,平昔
爰定芩、連、滑、斛、茹、柏、竹葉、銀花、橘皮、枇杷葉之方,冬瓜湯煎藥,一劑而熱退神清,二劑霍然矣。
既而五弟婦偶患微寒發熱,醫與柴、芎等藥一劑,遂昏狂悲哭,見人辄怒詈欲搏。
屈孟英過診,脈弦滑而數,面赤不瞑,苔色黃膩,胸下拒按,曰:痰熱肝火為患耳。
以菖蒲、膽星、旋、赭、連、蒌、枳、半,合雪羹投之,一劑而安。
翼日寒熱複作,孟英曰:幸其體實,藥不可緩,庶免化瘧也。
照方服五劑,果寒熱三作而遂痊。
蔡湘帆之女甫周歲,斷乳後患腹膨洩瀉,兒科以為疳也,遍治不愈,謂其将成慢驚,丐孟英視之。
苔甚白滑。
曰:瓜果傷也。
以生厚樸、生蒼術、丁香柄、雞膍胵、五谷蟲、陳皮、苡仁、木香、黃連、防風投之。
服後連下十餘次而腹即消,次日竟不瀉而能安谷矣,聞者佥以為異。
或雲尤有異者,許子雙大令令愛宜姑,幼時患發熱神昏,幼科皆束手矣。
孟英偶一望見曰:犀角證也。
與以方,果投匕而瘳。
此案輯《仁術志》者失采,今子雙宦粵東,不能詢其詳矣,姑附其略于此,以識望而知之之神。
沈妪素患肝氣,初冬便瀉,醫藥勿瘥。
所親吳馥齋迓孟英診之。
脈至弦梗,舌赤無津,杳不知饑,脅腹時脹,乃風陽内熾,津液耗傷,香燥忌投,法宜濡潤,否将陰涸,毋畏甘涼。
予甘草、地黃、麥冬、阿膠、枸杞、薏苡,楝實、葳蕤、烏梅為劑,牡蛎一斤,甘瀾水煮濃湯煎藥,和入蔗漿服之。
數日而瘳,己能安谷,忽然舌不能伸,心搖語蹇,不眠頭暈,面赤火升,仍速請孟英視之。
脈梗雖和,極其弦細,是陰液未複,木火失涵。
以前方去薏、楝、烏梅,加人參、龍眼肉,少佐黃連授之而愈。
沈友聞令郎厚栽,久患羸弱,馴緻腹痛便瀉,惡谷形消,諸醫束手,求孟英圖之。
脈虛弦而空軟,曰:不可為矣。
雖然,治之得法,尚可起榻,可虞者,其明年春令乎。
爰以潞參、鼈甲、芪、芍、甘、柏、薏、斛、木瓜、橘皮為方,吞仲景烏梅丸。
不旬日而便堅食進,又旬日即下樓而肌充矣。
又其大令郎子槎之室,體素怯,夏間曾患久瀉,多劑溫補始瘳。
忽發寒熱,肢麻頭痛,徹夜不眠,嘈雜如饑,咽喉似阻,食飲難下,汗僅出于上焦,佥以為虛損将成。
孟英持其脈弦弱而數,視苔微黃滿膩,曰:暑濕時瘧也,補藥烏可投耶?以茹、滑、芩、連、桑葉、紫菀、銀花、橘皮、冬瓜子、枇杷葉、絲瓜絡等藥,蘆根湯煎服數劑而痊。
嗣與滋養善其後。
既而子槎自上海歸,亦患瘧,孟英視之暑濕挾痰也。
予溫膽湯數服而愈。
次年春杪,厚栽竟逝。
施瀛洲體豐色白,夏月在紹患瀉,醫進參、術、桂、附、熟地、四神之類,略無寸效。
季冬來杭就診于孟英。
其脈微弱,左手及右尺沉取有弦數之象,眩暈形消,舌色深紫,無苔不渴,納食腹脹,溲少而赤,瀉必腸鳴。
中氣固虛,理應投補,但不可佐滋膩以滞中樞,而助其溜下之勢;又不宜雜燥熱以煽風陽,而壯其食氣之火。
予參、芪、術、苡、升、柴、苓、澤、香、連為劑,吞通關丸,乃宣清升降補運兼施之法也。
服之良效。
浃旬舌淡溲行,脹消暈止,惟大便未實耳,去苓、澤、升、柴、香、連、通關丸,加菟絲、木瓜、橘皮、黃柏、石脂、白芍善後而瘳。
鴛湖吳君小漁令寵,數年前因娩後啖生菜而患便瀉,久治不愈。
仲秋餘視之,脈弦數。
曰:此非菜之罪也。
乃土受木乘,而頻年溫補,益廣病機,頭痛帶多,脘疼食少,吐酸痰嗽,五熱無眠,無非八脈無權,風陽偏盛,授宣養清潛之法而愈。
繼其令妹适嶽氏者,久患帶下,去冬崩血,赤白并行,延今不已,卧榻數月,佥雲無生理矣。
餘診脈甚滑數,面赤口幹,因問足冷乎?溲熱乎?耳鳴無寐乎?向來辄服溫補乎?皆曰:然。
幸能安谷,是藥為病也。
幸澀之不止,藥力尚有分勢也。
投以大劑清熱堅陰之法,服數十劑。
仲冬餘複遊禾,已能踵寓就診矣。
秀水吳君小漁,年近七旬,平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