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溫
關燈
小
中
大
:#ff8c00">(肺原包心而生,故肺熱必及于心。
)皆束手矣。
延孟英診之,脈猶弦滑,曰:證雖危險,生機未絕,遽爾輕棄,毋乃太忍。
與犀角、羚羊、元參、沙參、知母、花粉、石膏,以清熱息風,救陰生液;佐苁蓉、石英、鼈甲、金鈴、旋覆、貝母、竹瀝,以潛陽鎮逆,通絡蠲痰。
三劑而平。
繼去犀、羚、石膏,加生地黃,服旬日而愈。
仲秋令輿病,竟誤服溫補,數日而殒,豈非命耶? 韓組林年近古稀,孟冬患肢厥頭腫,讝語遺溺。
包某作虛風類,進以溫補,勢益劇。
孟英脈之,脈弦數,右滑溢,乃痰熱内阻,風溫外侵。
與羚、貝、茹、栀、翹、薇、桑、菊、丹皮、花粉、旋覆,以蘆菔湯煎服而瘳。
餘侄森伯患發熱面赤,渴而微汗,孟英視之曰:春溫也。
乘其初犯,邪尚在肺,是以右寸之脈洪大,宜令其下行,由腑而出,則即可霍然。
投知母、花粉、冬瓜子、桑葉、杷葉、黃芩、葦莖、栀子等藥,果大便連瀉極熱之水二次,而脈靜身涼,知饑啜粥,遂痊。
設他人治之,初感總用汗藥,勢必釀成大證。
陳建周令郎患春溫,初起即神氣躁亂,驚懼不眠,兩脈甚數。
孟英謂:溫邪直入營分也。
與神犀丹,佐紫雪,兩劑而瘥。
夏間吳守旃暨高若舟令郎、胡秋紉四令愛患溫,初起即肢瘛妄言,神情瞀亂,孟英皆用此法,尋則霍然。
世人每執汗解之法,為初感之治,孰知病無定體,藥貴得宜,無如具眼人稀,以緻夭枉載道,歸諸天數,豈盡然哉? 王皺石廣文令弟患春溫,始則谵語發狂,連服清解大劑,遂昏沉不語,肢冷如冰,目閉不開,遺溺不飲,醫皆束手。
(眉批:此正吳氏所謂涼藥無滌穢之功,而反冰伏其邪也。
)孟英診其脈弦大而緩滑,黃膩之苔滿布,穢氣直噴。
投承氣湯,加銀花、石斛、黃芩、竹茹、元參、石菖蒲。
下膠黑矢甚多,而神稍清,略進湯飲。
次日去硝、黃,加海?、蘆菔、黃連、石膏。
服二劑而戰解肢和,苔退進粥,不勞餘力而愈。
繼有張鏡江邀治葉某,又錢希敏之妹丈李某,孟英鹹一下而瘳。
惟吳守旃之室暨鄭又僑,皆下至十餘次始痊。
今年時疫盛行,醫多失手,孟英随機應變,治法無窮,救活獨多,不勝縷載。
(眉批:吳又可之法切于疫,而不甚切于溫,觀此可見。
) 又顧氏子患發熱獨熾于頭,醫進發散,汗出不解,胸次痞悶,便滞溺艱,舌绛口幹,飲不下膈,不眠頭痛,脈數而弦。
孟英曰:體質素虛,熱薄于肺,痰結于胸,治宜輕解,羌防柴葛惡可妄投?膏粱與藜藿有殊,暑熱與風寒迥異。
治上焦如羽,展氣化宜輕。
以通草、葦莖、冬瓜子、絲瓜絡、紫菀、枇杷葉、射幹、兜鈴、白前九味,天泉水急火煎服,覆杯即已。
蓋席豐履厚之家,密室深居,風寒濕三氣所不能侵,惟暑燥之邪易于吸受,誤用溫散,最易劫津。
若田野農夫,栉風沐雨,肌堅氣實,當用辛溫,設進輕清,焉能濟事?故醫者須量體以裁衣,弗膠柱而鼓瑟也。
(炳按:汪謝城雲:覆杯即已下宜删去,以言過當也。
若然則藜藿人溫證暑證,亦可用辛溫矣。
此評甚是。
) 關寅伯贊府家某廚,患春溫,渠主人穎庵治之弗瘳,為速孟英診焉。
脈來弦軟而寸數,舌绛苔黑而神昏,谵渴溺紅,胸腹拒按,是雙傳證也。
夫順傳者宜通其胃,逆傳者宜清其營,治法不容紊也。
然氣血流通,經絡貫串,邪之所湊,随處可傳,其合其分,莫從界限,故臨證者宜審病機而施活變,弗執死法以困生人。
此證屬雙傳,即當雙解。
予涼膈散加犀角、菖蒲、元參,下之果愈。
梅裡任會嘉令正,年逾五旬。
季春患證漸劇,訪餘視之。
身熱頭疼,凜寒胸悶,氣沖不寐,神憊音低,苦渴嗽痰,幹嘔便閉,脈甚細軟,延已旬餘。
鹹以為虛,欲投補劑。
餘謂陰分雖虧,氣郁痰滞,溫邪留戀,胡可補耶?輕展清宣,庶乎合拍。
以蔥豉合小陷胸,加南沙參、射幹、馬兜鈴、通草、竹茹,二劑而熱退嘔止;去蔥、豉、兜、射,加栀、貝、芩、菖,三帖而便行胸适,得寐知饑,改投柔木涵陰而愈。
)皆束手矣。
延孟英診之,脈猶弦滑,曰:證雖危險,生機未絕,遽爾輕棄,毋乃太忍。
與犀角、羚羊、元參、沙參、知母、花粉、石膏,以清熱息風,救陰生液;佐苁蓉、石英、鼈甲、金鈴、旋覆、貝母、竹瀝,以潛陽鎮逆,通絡蠲痰。
三劑而平。
繼去犀、羚、石膏,加生地黃,服旬日而愈。
仲秋令輿病,竟誤服溫補,數日而殒,豈非命耶? 韓組林年近古稀,孟冬患肢厥頭腫,讝語遺溺。
包某作虛風類,進以溫補,勢益劇。
孟英脈之,脈弦數,右滑溢,乃痰熱内阻,風溫外侵。
與羚、貝、茹、栀、翹、薇、桑、菊、丹皮、花粉、旋覆,以蘆菔湯煎服而瘳。
餘侄森伯患發熱面赤,渴而微汗,孟英視之曰:春溫也。
乘其初犯,邪尚在肺,是以右寸之脈洪大,宜令其下行,由腑而出,則即可霍然。
投知母、花粉、冬瓜子、桑葉、杷葉、黃芩、葦莖、栀子等藥,果大便連瀉極熱之水二次,而脈靜身涼,知饑啜粥,遂痊。
設他人治之,初感總用汗藥,勢必釀成大證。
陳建周令郎患春溫,初起即神氣躁亂,驚懼不眠,兩脈甚數。
孟英謂:溫邪直入營分也。
與神犀丹,佐紫雪,兩劑而瘥。
夏間吳守旃暨高若舟令郎、胡秋紉四令愛患溫,初起即肢瘛妄言,神情瞀亂,孟英皆用此法,尋則霍然。
世人每執汗解之法,為初感之治,孰知病無定體,藥貴得宜,無如具眼人稀,以緻夭枉載道,歸諸天數,豈盡然哉? 王皺石廣文令弟患春溫,始則谵語發狂,連服清解大劑,遂昏沉不語,肢冷如冰,目閉不開,遺溺不飲,醫皆束手。
)孟英診其脈弦大而緩滑,黃膩之苔滿布,穢氣直噴。
投承氣湯,加銀花、石斛、黃芩、竹茹、元參、石菖蒲。
下膠黑矢甚多,而神稍清,略進湯飲。
次日去硝、黃,加海?、蘆菔、黃連、石膏。
服二劑而戰解肢和,苔退進粥,不勞餘力而愈。
繼有張鏡江邀治葉某,又錢希敏之妹丈李某,孟英鹹一下而瘳。
惟吳守旃之室暨鄭又僑,皆下至十餘次始痊。
今年時疫盛行,醫多失手,孟英随機應變,治法無窮,救活獨多,不勝縷載。
) 又顧氏子患發熱獨熾于頭,醫進發散,汗出不解,胸次痞悶,便滞溺艱,舌绛口幹,飲不下膈,不眠頭痛,脈數而弦。
孟英曰:體質素虛,熱薄于肺,痰結于胸,治宜輕解,羌防柴葛惡可妄投?膏粱與藜藿有殊,暑熱與風寒迥異。
治上焦如羽,展氣化宜輕。
以通草、葦莖、冬瓜子、絲瓜絡、紫菀、枇杷葉、射幹、兜鈴、白前九味,天泉水急火煎服,覆杯即已。
蓋席豐履厚之家,密室深居,風寒濕三氣所不能侵,惟暑燥之邪易于吸受,誤用溫散,最易劫津。
若田野農夫,栉風沐雨,肌堅氣實,當用辛溫,設進輕清,焉能濟事?故醫者須量體以裁衣,弗膠柱而鼓瑟也。
若然則藜藿人溫證暑證,亦可用辛溫矣。
此評甚是。
) 關寅伯贊府家某廚,患春溫,渠主人穎庵治之弗瘳,為速孟英診焉。
脈來弦軟而寸數,舌绛苔黑而神昏,谵渴溺紅,胸腹拒按,是雙傳證也。
夫順傳者宜通其胃,逆傳者宜清其營,治法不容紊也。
然氣血流通,經絡貫串,邪之所湊,随處可傳,其合其分,莫從界限,故臨證者宜審病機而施活變,弗執死法以困生人。
此證屬雙傳,即當雙解。
予涼膈散加犀角、菖蒲、元參,下之果愈。
梅裡任會嘉令正,年逾五旬。
季春患證漸劇,訪餘視之。
身熱頭疼,凜寒胸悶,氣沖不寐,神憊音低,苦渴嗽痰,幹嘔便閉,脈甚細軟,延已旬餘。
鹹以為虛,欲投補劑。
餘謂陰分雖虧,氣郁痰滞,溫邪留戀,胡可補耶?輕展清宣,庶乎合拍。
以蔥豉合小陷胸,加南沙參、射幹、馬兜鈴、通草、竹茹,二劑而熱退嘔止;去蔥、豉、兜、射,加栀、貝、芩、菖,三帖而便行胸适,得寐知饑,改投柔木涵陰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