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
關燈
小
中
大
季秋,顧聽泉邀孟英視康康侯副轉之恙,切其脈滑數,而右歇左促,且肝部間有雀啄,氣口又兼解索。
望其面宛如熏黃,頭汗自出,呼吸粗促,似不接續,坐卧無須臾之甯,便溺澀滞,渾赤極臭,心下堅硬拒按,形若覆碗。
觀其舌色,邊紫苔黃,殊不甚幹燥。
問其所苦,曰:口渴甜膩,不欲飲食,苟一合眼,即氣升欲喘,煩躁不能自持,胸中懊憹,莫可言狀。
孟英曰:此由濕熱誤補,漫無出路,充斥三焦,氣機為其阻塞而不流行,蔓延日久,津液為之凝滞而成痰飲,不啻人禽雜處,苗莠同疇,邪正混為一家。
醫見肢冷自汗,不知病由壅閉而然,欲以培正,而邪氣方張,得補反為樹幟,豈非資寇兵而赍盜糧哉?非其類者鋤而去之,乃為吃緊之治。
聽泉曰:良是也。
夏間起病,聞自心悸少寐,楊某以為虛而補之,時尚出差辦事,暑濕外侵,受而不覺,迨闱差未竣,其病斯發,而諸醫之藥,總不外乎溫補一途,以緻愈補愈劇,今拟溫膽法,待君可否。
孟英曰:脈證多怪,皆屬于痰。
今胸痞如斯,略無痰吐,蓋由痰能阻氣,氣不能運痰耳。
宜于溫膽中加薤白、蒌仁通其胸中之陽,又合小陷胸為治飲痞之聖法,參以栀、豉洩其久郁之熱以除懊憹,佐以蘭草滌其陳腐之氣而醒脾胃。
聽泉深然之。
連投二劑,各恙皆減,脈亦略和,而病者以為既系實證,何妨一瀉而去之。
連服大黃丸二次,承氣湯半帖,孟英急止之曰:畏虛進補固非,欲速妄攻亦謬。
蓋濕蒸為熱,灼液成痰,病非一朝一夕而成,治以上下分消為是,不比熱邪傳腑,可一瀉而愈也。
越日,下部果漸腫,孟英曰:攻痞太速之戒,古人不我欺也。
與聽泉商以前法加黃芩合瀉心意,再配雪羹投之,痰果漸吐,痞亦日消,而自腹至足,以及莖囊,腫勢日加。
孟英謂:勢已如此,難以遽消,但從三焦設法,則自上而下,病必無虞。
與聽泉商用河間桂苓甘露飲意。
而姚平泉孝廉力主崇土勝濕之法,深以寒涼為不可用。
衆議仍投前日之藥。
孟英曰:前藥原可服也,嫌力不足耳。
次日痰中帶血甚多。
孟英曰:濕熱熏蒸不已,自氣及營矣。
與聽泉及王子能參軍商以知、柏、犀角、鼈甲、白芍、苡仁、貝母、石斛、茅根、麥冬、滑石、栀子、藕汁、童溺,投之而止。
逾數日又吐,且肢冷自汗,心餒畏脫。
姚平泉謂氣不攝血,當主歸脾湯以統之。
舉家皇皇,連請診脈者三次。
孟英曰:脈來屢變,陳芝江所以不能指實其病,而楊、阮諸人皆疑為大虛之候也。
然望聞問切,不可獨憑于指下,今溲如赭石湯,渾赤有腳,其為濕熱之病,昭昭若揭。
初傷于氣分,則津液受灼以為痰,漸及于營分,則陰血不安而妄溢。
邪氣内盛,豈非病實?而真實類虛,吾不受病之欺也。
堅守前議,靜鎮不搖,服二劑果止。
孟英曰:血之複吐也,由于氣分之邪以擾及也,欲清氣道之邪,必先去其邪所依附之痰,蓋津液既為邪熱灼爍以成痰,而痰反即為邪熱之山險也。
不妨峻攻其實,而緩行其勢。
(眉批:前雲不可妄攻,此又投峻下之劑。
何也?蓋前徒攻其熱,故不中病而緻生他證,此則直攻其痰,始能與病相當也。
)初進滾痰丸三錢,得下洩氣一次,副轉雲:四十日來未有之通暢也。
連投數日,始解膠痰黑矢多遍,而小溲亦漸清長,苔色亦退,寝食遂安,惟下部之腫猶爾也。
馬香崖、陸虛舟皆主實脾行水之法,孟英曰:谛參脈證,病不在脾,況善饑便燥,口渴溺多,吾方慮轉消證,亟投甘潤之不遑,惡可滲利傷陰,補土劫液耶?且脾虛下陷之腫,與濕盛而腫之腫,其膝之上下内外形勢必然相貫,今膝之上下内外凹凸迥判,毫不毗連,蓋由濕熱所釀之痰飲,既誤補而痞塞中焦,複妄攻以流竄隧絡,所謂不能一蕩而蠲,勢必旁趨四射,吾當以法取之。
會又咳痰帶血,而精神食飲如常,孟英曰:無恐也。
此乃前次嚼三七太多,兜澀留瘀,最不宜用,吐而去之極妙,但須金水同治,冀咳止而血絡不震動為要耳。
與甘露飲加藕汁、童溺服之,四劑而止,咳嗽亦甯。
于是專治其下部之腫,
望其面宛如熏黃,頭汗自出,呼吸粗促,似不接續,坐卧無須臾之甯,便溺澀滞,渾赤極臭,心下堅硬拒按,形若覆碗。
觀其舌色,邊紫苔黃,殊不甚幹燥。
問其所苦,曰:口渴甜膩,不欲飲食,苟一合眼,即氣升欲喘,煩躁不能自持,胸中懊憹,莫可言狀。
孟英曰:此由濕熱誤補,漫無出路,充斥三焦,氣機為其阻塞而不流行,蔓延日久,津液為之凝滞而成痰飲,不啻人禽雜處,苗莠同疇,邪正混為一家。
醫見肢冷自汗,不知病由壅閉而然,欲以培正,而邪氣方張,得補反為樹幟,豈非資寇兵而赍盜糧哉?非其類者鋤而去之,乃為吃緊之治。
聽泉曰:良是也。
夏間起病,聞自心悸少寐,楊某以為虛而補之,時尚出差辦事,暑濕外侵,受而不覺,迨闱差未竣,其病斯發,而諸醫之藥,總不外乎溫補一途,以緻愈補愈劇,今拟溫膽法,待君可否。
孟英曰:脈證多怪,皆屬于痰。
今胸痞如斯,略無痰吐,蓋由痰能阻氣,氣不能運痰耳。
宜于溫膽中加薤白、蒌仁通其胸中之陽,又合小陷胸為治飲痞之聖法,參以栀、豉洩其久郁之熱以除懊憹,佐以蘭草滌其陳腐之氣而醒脾胃。
聽泉深然之。
連投二劑,各恙皆減,脈亦略和,而病者以為既系實證,何妨一瀉而去之。
連服大黃丸二次,承氣湯半帖,孟英急止之曰:畏虛進補固非,欲速妄攻亦謬。
蓋濕蒸為熱,灼液成痰,病非一朝一夕而成,治以上下分消為是,不比熱邪傳腑,可一瀉而愈也。
越日,下部果漸腫,孟英曰:攻痞太速之戒,古人不我欺也。
與聽泉商以前法加黃芩合瀉心意,再配雪羹投之,痰果漸吐,痞亦日消,而自腹至足,以及莖囊,腫勢日加。
孟英謂:勢已如此,難以遽消,但從三焦設法,則自上而下,病必無虞。
與聽泉商用河間桂苓甘露飲意。
而姚平泉孝廉力主崇土勝濕之法,深以寒涼為不可用。
衆議仍投前日之藥。
孟英曰:前藥原可服也,嫌力不足耳。
次日痰中帶血甚多。
孟英曰:濕熱熏蒸不已,自氣及營矣。
與聽泉及王子能參軍商以知、柏、犀角、鼈甲、白芍、苡仁、貝母、石斛、茅根、麥冬、滑石、栀子、藕汁、童溺,投之而止。
逾數日又吐,且肢冷自汗,心餒畏脫。
姚平泉謂氣不攝血,當主歸脾湯以統之。
舉家皇皇,連請診脈者三次。
孟英曰:脈來屢變,陳芝江所以不能指實其病,而楊、阮諸人皆疑為大虛之候也。
然望聞問切,不可獨憑于指下,今溲如赭石湯,渾赤有腳,其為濕熱之病,昭昭若揭。
初傷于氣分,則津液受灼以為痰,漸及于營分,則陰血不安而妄溢。
邪氣内盛,豈非病實?而真實類虛,吾不受病之欺也。
堅守前議,靜鎮不搖,服二劑果止。
孟英曰:血之複吐也,由于氣分之邪以擾及也,欲清氣道之邪,必先去其邪所依附之痰,蓋津液既為邪熱灼爍以成痰,而痰反即為邪熱之山險也。
不妨峻攻其實,而緩行其勢。
何也?蓋前徒攻其熱,故不中病而緻生他證,此則直攻其痰,始能與病相當也。
)初進滾痰丸三錢,得下洩氣一次,副轉雲:四十日來未有之通暢也。
連投數日,始解膠痰黑矢多遍,而小溲亦漸清長,苔色亦退,寝食遂安,惟下部之腫猶爾也。
馬香崖、陸虛舟皆主實脾行水之法,孟英曰:谛參脈證,病不在脾,況善饑便燥,口渴溺多,吾方慮轉消證,亟投甘潤之不遑,惡可滲利傷陰,補土劫液耶?且脾虛下陷之腫,與濕盛而腫之腫,其膝之上下内外形勢必然相貫,今膝之上下内外凹凸迥判,毫不毗連,蓋由濕熱所釀之痰飲,既誤補而痞塞中焦,複妄攻以流竄隧絡,所謂不能一蕩而蠲,勢必旁趨四射,吾當以法取之。
會又咳痰帶血,而精神食飲如常,孟英曰:無恐也。
此乃前次嚼三七太多,兜澀留瘀,最不宜用,吐而去之極妙,但須金水同治,冀咳止而血絡不震動為要耳。
與甘露飲加藕汁、童溺服之,四劑而止,咳嗽亦甯。
于是專治其下部之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