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疾病(下)

關燈
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

    (疾病三十八。

    )
八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

    一陽發病,其傳為隔。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

    (見疾病類六。

    )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

    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

    (疾病四十六。

    )
心脈微小為消瘅。

    肺脈微小為消瘅。

    肝脈微小為消瘅。

    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

    脾脈微小為消瘅。

    腎脈微小為消瘅。

    (脈色十九。

    )
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疾病七十六。

    )
五髒脆者,皆善病消瘅易傷。

    (藏象二十八。

    )
中熱消瘅則便寒。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

    (論治二。

    )
瘅成為消中。

    (疾病七十七。

    )
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瘅,腹中熱煩心,出黃。

    (疾病二十九。

    )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安卧小便黃赤,脈小而寒者不嗜食。

    冬傷于寒,春生瘅熱。

    (脈色三十三。

    )
腎所生病為黃膽。

    (疾病十。

    )
凡治消瘅,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疾病七十八。

    )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

    (脈色二十四。

    )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

    (疾病二十八。

    )
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

    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時乃出。

    (針刺四十八。

    )
九 陰搏陽别,謂之有子。

    (見脈色類二十三。

    )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脈色二十三。

    )
有子無子,男盡七七,女盡八八。

    (藏象十三。

    )
督脈生病,女子不孕。

    (經絡二十七。

    )
帝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殒,亦無殒也。

    (論治十三。

    )
十 厥逆者,寒濕之起也。

    (見脈色類三十二。

    )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

    陽并于上,則火獨光也;陰并于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疾病八十。

    )
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

    (疾病十九。

    )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脈色二十四。

    )
内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疾病十一。

    )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疾病五。

    )
三陽為病發寒熱,及為痿厥。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疾病類六。

    )
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脈色二十一。

    )
腎氣虛則厥。

    (藏象十。

    )
志不足則厥。

    (疾病十八。

    )
沖脈并少陰之經,故别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針刺二十。

    )
氣逆者足寒也。

    (疾病十六。

    )
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

    (疾病七十九。

    )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

    (針刺三十。

    )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饑則煩,飽則善變。

    厥逆為病也,足暴,胸若将裂,腸若将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

    諸厥之刺。

    (針刺五十。

    )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疾病八十四。

    )
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針刺三十五。

    )
陽明在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溏,則寒厥于腸。

    (運氣三十。

    )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厥逆連髒則死,連經則生。

    (疾病十二。

    )
卧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經絡二十一。

    )
邪入于陰則痹。

    (疾病二十五。

    )
八風傷人,内舍于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

    (針刺二。

    )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

    (針刺三十一。

    )
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饑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于腎。

    (運氣二十五太陰司天。

    又針刺二十五略同。

    )
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

    (疾病七十六。

    )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針刺三十二。

    )
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疾病四十五。

    )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内為骨痹,外為不仁。

    (經絡八。

    )
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脈澀曰痹。

    (脈色三。

    )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于寒濕。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

    (針刺五十。

    )
風寒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疾病二十九。

    )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脈色二十一。

    )
厥陰之複,甚則入脾,食痹而吐。

    (運氣二十八。

    )
胃脈軟而散者,當病食痹。

    (脈色二十。

    )
心痹。

    肺痹。

    肝痹。

    腎痹。

    脾曰厥疝。

    (脈色三十四。

    )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其病攣痹。

    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

    (論治類九。

    )
心脈微大為心痹引背。

    肺脈微緩為痿偏風。

    肺脈微大為肺痹,引胸背。

    肝脈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

    脾脈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腎脈微急為沉厥。

    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脈色十九。

    )
精傷則骨痿厥,精時自下。

    (藏象九。

    )
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

    (疾病五。

    )
陽明為阖,阖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經絡三十。

    )
十一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見陰陽類四。

    )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脈色二十一。

    )
陽加于陰謂之汗。

    (脈色二十九。

    )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汗不出。

    陰勝則身寒汗出。

    (陰陽二。

    )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疾病三十一。

    )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洩。

    (藏象二十五。

    )
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經絡二十三。

    )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

    (針刺三十六。

    )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疾病四十一。

    )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疾病二十七。

    )
因于暑,汗,煩則喘滿,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疾病五。

    )
魄汗未藏。

    (疾病六。

    )
驚而奪精,汗出于心。

    持重遠行,汗出于腎。

    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

    飲食飽甚,汗出于胃。

     醉飽行房,汗出于脾。

    (運氣四十四。

    疾病五十三。

    )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針刺三十八。

    )
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厥漉汁。

    (疾病七十六。

    )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洩,故氣洩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氣耗矣。

    (疾病二十六。

    )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