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疾病(下)

關燈
勝也。

    複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辄複熱者,是邪勝也。

    汗出而脈尚躁者死。

    (疾病四十三。

    )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疾病六十七。

    )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

    (脈色二十。

    )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脈色十六。

    )
肺脈緩甚為多汗。

    (脈色十九。

    )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橫脈以止之。

    (針刺四十)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陰。

    (針刺五十四。

    )
肺病者,背痛汗出。

    腎病者,汗出憎風。

    (疾病十七。

    )
十二 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

    夜行于陰,而複合于目。

    (見經絡類二十五。

    )
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疾病七十九。

    )
陰跷陽跷,陰陽相交,交于目銳,陽氣盛則目,陰氣盛則瞑目。

    (針刺四十四。

    )
老人之不夜瞑。

    少壯之人不晝瞑。

    (經絡二十三。

    )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則驚,驚則咳甚也。

    (疾病三十一。

    )
水病下為附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針刺三十八。

    )
十三 任脈為病。

    男子内結七疝。

    督脈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見經絡類二十七。

    )
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針刺三十。

    )
肝所生病,為狐疝。

    (疾病十。

    )
足厥陰病,丈夫疝,婦人少腹腫。

    (疾病十。

    )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也。

    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癃疝也。

    (疾病十一。

    )
足厥陰,氣逆則睾腫卒疝。

    (經絡五。

    )
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疝,(疾病六。

    )
足陽明之筋病,疝腹筋急。

    (疾病六十九。

    )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疾病二十九。

    )
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藏象二十八。

    )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針刺四十七。

    )
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

    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脈色十六。

    )
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脈色二十。

    )
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肝脈滑甚為疝。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癃,澀甚為腸,微澀為内,多下膿血。

    腎脈滑甚為癃。

    (脈色十九。

    )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脈色三十四。

    )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三陰急為疝。

    (脈色二十四。

    )
陽明司天,丈夫疝,婦人少腹痛。

    (運氣二十五。

    )
陽明之勝,外發疝。

    (運氣二十七。

    )
太陰在泉,主勝甚則為疝,(運氣三十。

    )
歲太陽在泉,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沖心痛。

    (運氣二十五。

    )
太陽之複,少腹控睾,引腰脊,上沖心。

    (運氣二十八。

    )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于脊。

    (針刺四十七。

    )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時窘之後。

    (針刺二十四。

    )
十四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髒,入五髒則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

    (見疾病類十三。

    )
腎所生病為腸。

    (疾病十。

    )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

    (疾病五。

    )
脾脈外鼓沉為腸,久自已。

    肝脈小緩為腸,易治。

    督脈小搏沉為腸下血,血溫身熱者死。

    心肝亦下血,二髒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脈色二十四。

    )
大便赤瓣,飧洩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洩脈小,手足溫,洩易已。

    春傷于風,夏生後洩腸。

    (脈色三十三。

    )
腎移熱于脾,傳為虛,腸死。

    (疾病四十六。

    )
陰陽虛,腸死。

    (脈色二十九。

    )
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在腸胃之時,贲向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洩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

    (疾病二。

    )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洩食不化。

    (疾病十七。

    )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春傷于風,夏生飧洩。

    (陰陽一。

    )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

    (脈血二十一。

    )
肺脈小甚為洩。

    腎脈小甚為洞洩。

    (脈色十九。

    )
尺寒脈細,謂之後洩。

    (脈色十六。

    )
胃脈虛則洩。

    (脈色二十。

    )
志有餘則腹脹飧洩。

    (疾病十八。

    )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

    (疾病二十六。

    )
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洩。

    (疾病十。

    )
久風為飧洩。

    (疾病七十七。

    )
飧洩取三陰。

    (針刺四十七。

    )
寒入下焦,傳為濡洩。

    (運氣二十七太陽之勝。

    )
腸溜。

    (疾病四。

    )
洩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皆難治。

    (脈色十二。

    )
濕勝則濡洩。

    (運氣二十一。

    )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疾病一。

    )
并于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疾病八。

    )
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運氣二十。

    )
十五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

    (見疾病類五。

    )
陰與陽别,寒與熱争,兩氣相搏,合為癰膿。

    (針刺類二。

    )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

    (疾病六。

    )
虛邪之中人也,搏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内傷骨,内傷骨為骨蝕。

    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

    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疾病類四。

    )
六腑不和則留為癰。

    (經絡二十二。

    )
五髒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髒之四,項五。

    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凡刺之害,不中而去則緻氣,緻氣則生為癰疽也。

    (針刺五十四。

    )
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鹹,其病皆為癰瘍。

    (論治九。

    )
肺脈微澀為鼠,在頸支腋之間。

    肝脈大甚為内癰,善嘔衄。

    腎脈澀甚為大癰。

    (脈色十九。

    )
少陽厥逆,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疾病三十五。

    )
歲水不及,民病寒瘍流水。

    (運氣十。

    )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将為膿,内銷骨髓,外破大,留于節湊,必将為敗。

    (經絡八。

    )
之溫熱者瘡。

    (運氣十六。

    )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癰不知所。

    掖癰。

    暴癰。

    (針刺五十五。

    )
十六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見陰陽類一。

    運氣類二十一。

    )
搏脈痹蹶,寒熱之交。

    脈孤為消氣,虛洩為奪血。

    孤為逆,虛為從。

    (論治十四。

    )
大則病進。

    (脈色二十一。

    )
中外病:春脈如弦,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夏脈如鈎,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秋脈如浮,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冬脈如